-
邱式邦 编辑
邱式邦(1911年8月10日—2010年12月29日),浙江吴兴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曾获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等项奖励。
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29日23时36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邱式邦院士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
中文名:邱式邦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吴兴县
出生日期:1911年8月10日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29日
毕业院校:英国剑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飞蝗及其预测预报》、《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等。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
1951年10月回国,先后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任研究员、室主任。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75年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邱式邦又作了有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报告。就在这次大会上,农业部正式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中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从而推动了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1978年,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害虫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2010年12月29日,邱式邦院士病情危重,29日23时36分,邱式邦院士在北京市老年医院病逝,享年100岁。 2011年1月4日上午,邱式邦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早年从事多种农业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的研究,特别是对飞蝗防治提出了666粉剂和毒饵防治和蝗情监测办法,对控制我国的蝗害起了重要作用。对玉米螟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颗粒剂防治的技术。7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和研究害虫综合防治,及开展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国外天敌资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国生物防治的专业研究机构,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刊物,对发展我国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贡献。
治理飞蝗上的贡献
飞蝗
邱式邦院士在防治土蝗危害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卓著成就。土蝗危害虽然还没有像飞蝗那样严重,但土蝗种类繁多,分布极广,无论平原还是山区,对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林木和牧草都有使人注目的危害。有的地区因土蝗的危害甚至不敢种麦;有的地区牧草被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邱式邦深入蝗区,广泛调查了华北地区和青海省的土蝗问题,详尽地研究了各种土蝗的生物特性,发生时期、生态条件及其为害情况等。提出了防治方法和改造蝗区环境措施,为解决中国土蝗危害作出了贡献。
玉米螟上的贡献
玉米螟
生物研究先驱
松毛虫
在邱式邦院士的积极倡导下,1980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随后又创办了《生物防治通报》专业杂志。10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天敌保护利用、益虫繁殖释放、天敌引种和国际交流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生防事业的发展,并在国际生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术思想
作为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邱世邦院士在早年和以后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中提出“必须打破只有植保人员搞植保的老框框,植保工作者要和育种、栽培、土肥、水利、农机、农药等各行各业的专家配合好,共同来解决病虫害问题。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虫品种、检疫工作等也应和化学防治一样受到重视。”“防治害虫之道,防胜于治。优良农作习惯之养成,常使农民于不知不觉之中,可防止害虫之猖獗”“人们往往重视病虫发生后直接扑灭的措施,而忽略了自然因素(包括天敌)和各种农事活动抑制病虫的巨大潜力”“病虫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认识不足,对植保工作就会丧失警惕、放松领导、重治轻防、临时突击,往往造成工作被动和减产的局面。”“任何一个试验都必须认真对待,计划要认真,方法要合理,各种手段配合要得当”“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清楚地辨析,切实地实现”。
学术论著
邱式邦院士撰有《飞蝗及其预测预报》、《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论文90余篇 。
主要论文
1、邱式邦:《玉米播种时期与玉米螟灾害轻重之关系》,《广西农业》,1940 (6):373-383.
2、邱式邦:《广西玉米螟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方法之研究》,《农报》,1940 (28-30):572-579.
3、邱式邦:《广西松毛虫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问题》,《广西农业》,1941 (1):2-13.
农报
5、邱式邦:《植物油皂防治甘蔗绵蚜之研究》,《广西农业》,1945(1-6):22-31.
6、邱式邦:《非洲飞蝗的脂肪与蛋白质的变化(英文)》,《昆虫学汇刊》,1952 (1):101-109.
7、邱式邦:《为害绿肥豆荚的紫兰小灰蝶》,《昆虫学报》,1953(2):181-184.
8、邱式邦:《飞蝗》,《农科通讯》,1956(3):14-150.
9、邱式邦:《对草地螟预测预报工作的建议》,《农科通讯》,1957 (6):312-314.
10、邱式邦:《国外植物保护工作概况》,《中国农科院:国外农业科技资料》,1974(2):1-14.
邱式邦文选
12、邱式邦:《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汇编》,1982.
13、邱式邦:《繁殖和利用中华草蛉防治害虫(英文)》,《中美生防学术讨论会文集》,1982.
14、邱式邦:《利用本国天敌进行害虫生物防治(英文)》,《第10届国际植保会议会刊》,1983.
15、邱式邦:《中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概况(法文)》,《Agornomie》,1986 (9):857-861.
荣誉表彰
1953年农业部颁发了爱国丰产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法国农业部授予农业功勋骑士勋章。由于邱式邦长期在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1988年受到国务院表彰,2006年被评选为首届“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2009年10月1日前夕,邱式邦荣获农业部颁发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邱世邦院士生前曾于1936年-1949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1949年-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从事蝗虫生理研究,1951年-1957年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1957年至逝世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兼虫害室主任、生物防治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顾问。
人民网:(邱世邦)对推动中国生物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言传身教,培养中国植保科学战线新生力量。
回良玉:“邱式邦先生在七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秉持报国之志,满怀为民之心,潜心学术、辛勤耕耘,勇于创新、注重实践,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害虫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为推动我国植物保护科学事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卓著贡献。邱式邦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堪称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也是‘三农’工作者的榜样。”
翟虎渠:邱式邦院士是中国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发展的坐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面旗帜,其科学思想、研究作风和高尚品行,必将化育后人,指导教育我们再创新的辉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