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 编辑

中国西汉将领

李陵李陵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北)人。中国西汉将领,前将军李广之孙。

李陵早年以擅长骑射及尊敬贤人为世人所称颂。最初担任侍中、建章监。汉武帝因其有李广之风范,派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地区侦察地形。归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率领五千人驻扎在酒泉、张掖一带,以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攻打匈奴右贤王,武帝命李陵管辖军需物资。李陵不愿为后卫,自请率领五千步兵与李广利分道进击,直捣匈奴王庭,得到武帝允准。此后,李陵部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所率主力,率军力战多日,一路杀伤匈奴军一万余人,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 。武帝在误信了李陵教单于备战的谣言后,将其家族灭。单于看重李陵,将女儿嫁给他,并立其为右校王,成为匈奴贵族。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等曾派李陵的好友任立政出使匈奴,企图召回李陵,却被其以“丈夫不能再辱”为由拒绝。元平元年(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

李陵居于匈奴二十余年 ,其与在匈奴持节不屈的苏武泣别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在历代诗歌 、绘画 、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原有文集二卷,今佚。传世诗文有《苏武李陵赠答诗》《答苏武书》《别歌》 。其中组诗《苏武李陵赠答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所谓的“苏李体”。也有学者认为现存的苏李诗为后人伪托之作 。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李陵

别名:李骑都、李都尉

字:少卿

封号:右校王(匈奴)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族

逝世日期:公元前 74年

主要成就:浚稽山之战力战,杀伤匈奴万余人

主要作品:别歌、答苏武书、李陵赠苏武诗

最高官职:骑都尉(汉)

籍贯: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北)

人物生平

编辑

将门虎子

李陵是汉景帝、武帝时名将李广的孙子。他的父亲李当户是李广的长子,却英年早逝。李陵作为李当户的遗腹子 ,长大后担任侍中、建章监 ,成为汉武帝的亲随,监督诸骑军 。

李陵擅长骑射,待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有良好的名声。武帝认为李陵具有李广的风范(一说是出于对李氏世代为将的信任),命他统领八百骑兵。后来,李陵率领这些人深入匈奴境内二千余里,越过居延侦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部队而顺利返还。后来,李陵升为骑都尉,带领五千名丹阳郡的楚人勇士驻扎在酒泉郡、张掖郡等地,教习箭术,以防备匈奴。

太初元年(前104年)夏 ,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五校”兵马随后。行至边塞,武帝又令李陵留下手下将士,只率五百轻骑出敦煌郡,至盐水迎接李广利回师,然后仍驻屯在张掖。

自请出击

天汉二年(前99年)秋,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 ,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大军运送粮草。李陵来到武台殿,向武帝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才或剑客,是力可缚虎、射击必中之人,希望能单独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边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武帝说:“你是耻于做下属吧!我调发了这么多的军队,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需要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武帝为他的勇气所感,便同意了,并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

路博德以前担任过伏波将军,也羞于做李陵的后备,便上奏:“现在刚进秋季正值匈奴马肥之时,不可与之开战,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与他各率酒泉、张掖五千骑兵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今蒙古杭爱山脉东南段 ,一说为今图音河下游的“古尔班博格多山”,在戈壁阿尔泰山以北、杭爱山以南 ),必将获胜。”武帝见奏大怒,怀疑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书,于是传诏给路博德说:“我想给李陵马匹,他却说什么‘要以少击众’,现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带你部赶往西河,去钩营阻挡敌军。”又传诏给李陵说:“应在九月发兵,应从遮虏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一说即居延塞 )出塞,到东浚稽山南面勒水一带,徘徊以观敌情,如无所见,则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将情况用快马回朝报告。你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一并上书说清楚。”

血战匈奴

天汉二年(前99年)九月,在武帝的催促下,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于十月到浚稽山扎营。他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陈步乐被召见,陈说李陵带兵有方,能“得(将)士死力”,武帝非常高兴,任陈步乐为郎官。

就在此时,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了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军驻扎在东西两浚稽山之间(有研究者认为其扎营处当在 “浚稽山”以北、杭爱山以南 ),以辎重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下令道:“听到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匈奴兵数千。且鞮侯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走,几天后被困在一个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都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创者坚持战斗。

李陵说:“我军士气稍稍削减,又难以振奋,是何原因?莫非是军中有女人么?”原来,军队出发时,有些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群盗”的妻子随军做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被藏匿在车中。李陵把她们搜出来,全部杀死。第二天,汉军再战,果然斩得匈奴首级三千余级。汉军向东南方突围,沿着旧龙城道撤退,行进四五日,到达大泽芦苇之中。匈奴军在上风向纵火,李陵令将士放火烧出一块隔离带,才得以自救。汉军又退到一座山下,且鞮侯单于已占领了南面的山头,命他的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汉军步兵在树林间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匈奴兵数千人,并发连弩射击且鞮侯单于,且鞮侯单于下山退走。

这天,李陵捕得俘虏,俘虏供出:“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久攻不能拿下,却日夜向南退走把我们引到塞边,会不会有伏兵呢?’而许多当户和君长都说:‘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打数千汉朝人,却不能把他们消灭,那以后将无法再调动边臣,将使汉朝越发轻视匈奴。务必在山谷间再度猛攻,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不能破敌,就退回来。’”这时,汉军处境更加险恶,与匈奴骑兵整日交战,多达数十回合,使匈奴兵死伤二千余人。

力竭而降

在李陵的顽强抵抗下,匈奴方面损失颇重,认为不能取胜,一度准备撤走。 恰逢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对且鞮侯单于说:“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只有他麾下和成安侯(韩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阵前,分别以黄、白二色作旗帜,应当派精锐骑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且鞮侯单于得到管敢,大喜,命骑兵合力攻打汉军,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降!”接着挡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处在山谷底,匈奴军在山坡上从四面射箭,矢如雨下。汉军坚持南行,未等冲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战车而去。

当时,汉军还剩下三千多名士兵,赤手空拳的就斩断车辐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峡谷。单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在险要处放下垒石,很多汉军士卒被砸死,不能前进。

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大丈夫一个人去捉单于就足够了!”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至此,只求一死!”有的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陛下不会让您死,以后可想别的办法回去,像浞野侯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天子仍以礼相待,何况对将军您呢!”李陵说:“你别说了,我不死,不是壮士。”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鸟兽散,还可能有脱身逃回去报告天子的人。”他令将士们每人拿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遮虏鄣会合。夜半时分,李陵等击鼓突围,但鼓声最终未响。 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多名壮士和他们一道冲出。匈奴派出数千骑兵紧追,韩延年战死,李陵长叹:“我无脸面去见陛下呀!”只得向匈奴投降。他的部下四散逃命,成功逃到边塞的仅有四百余人。

受诬亡宗

李陵兵败之处离边塞只有百余里,边塞把情况报告了朝廷,武帝料想李陵已战死,就把他母亲和妻子召来,要相面的人来看,却说他们脸无死丧之色。后来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文武百官都骂李陵,武帝以李陵之事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辩解道:“李陵服侍母亲孝顺,对士卒讲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他长期以来养成了国士之风。如今他一次战败,那些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提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杀数万之师,敌人被打死打伤无数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来一起围攻。他转战千里,矢尽道穷,战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的箭雨仍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时的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起初,武帝派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只令李陵协助运输,后来李陵与单于主力战斗,李广利却少有战功。武帝认为司马迁欺骗自己,是想诋毁李广利而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投入狱中并施以腐刑。

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

天汉四年(前97年),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公孙敖无功而返后,对武帝说:“听俘虏说,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的母亲、兄弟、妻子和孩子都被诛杀。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客死他乡

此后,有汉朝使者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使者说:“陛下听说李少卿在为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原为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来攻便投降了。匈奴单于对他优礼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诛,便派人刺杀了李绪。匈奴的大阏氏知道后,要杀掉李陵,单于把他藏到北方,等到大阏氏死后才放回。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 ,并立他为右校王,立卫律为丁灵王,使他们都成了匈奴掌权的贵族。其中卫律很受单于宠爱,经常侍于左右;而李陵住在外边,遇到大事才被召入计议。

征和三年(前90年)三月,武帝命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马通)率四万骑出酒泉千余里。匈奴狐鹿姑单于听闻汉军重兵压境,于是将匈奴的辎重尽数徙往郅居水(今色楞格河),同时则率精兵在姑且水(乌兰巴托西南)列阵以待。商丘成向西北方向长驱直入,一直抵达涿邪径(大致位于涿邪山与浚稽山之间),未见匈奴军而返。单于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余骑追击商丘成军,至浚稽山,与商丘成转战九日,汉军攻破匈奴的阵地,杀伤匈奴军很多。战至蒲奴水,匈奴军见战局于己不利,收兵而回。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去世 ,其子汉昭帝即位,由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等辅政 ,他们一向与李陵很好,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任立政等到匈奴后,单于置酒款待,李陵、卫律都在座。他们虽见到了李陵,但不能私下交谈,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几次把佩刀上的环弄掉,趁捡环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他可以回汉朝去。此后李陵、卫律准备牛酒慰问汉使,一起博戏畅饮,他们都穿着匈奴的服装,蓄着匈奴发式。

这时,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陛下年少,由霍光、上官桀辅政。”他想用这些话使李陵动心。谁想李陵沉默不语,只是不经意地摸着头发说:“我已着胡服。”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更衣,任立政说:“少卿,你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李陵说:“霍公与上官大人可好!”任立政说:“他们请少卿回故乡去,富贵不用担心。”李陵小声对任立政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无可奈何!”话未说完,卫律回来了,好像听到了他们最后的话,说:“李少卿贤能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到秦国,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说罢告辞。任立政接着对李陵说:“你也有这个意思么?”李陵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李陵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主要影响

编辑

军事

主词条:浚稽山之战

天汉二年(前99年),经李陵自请,汉武帝允准其率五千军队出击匈奴。李陵于是出遮虏障,十月抵浚稽山扎营,随后遭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优势兵力包围,在且战且退的过程中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待粮草耗尽、无援力竭后被匈奴骑兵包围,只得投降。此战,李陵以步击骑,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前后杀伤匈奴万余人,战术运用得当。但终因势孤无援而覆灭 。李陵虽战败覆军,但对汉王朝的影响,远不如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率大军投降匈奴一事来得深远 。

文学

主词条:苏李体

作为文艺作品中悲情人物的典型,李陵在两汉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据说他与苏武创作有组诗《苏武李陵赠答诗》(简称苏李诗),还撰有《答苏武书》(以上诗文均被《文选》收录,视作李陵的作品) 。其中,“苏李诗”词意简远,气体高妙,指事言情,天然作成,无娇柔之态,自南朝以后被奉为五言古诗的代表,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所谓的“苏李体”。杜甫曾说“李陵苏武是吾师。”元稹秦观苏轼在论跋文章中均称赞过“苏李体”;严羽《沧浪涛话》列有“苏李体”。 欧阳修也说:“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佚名《李陵与苏武书手稿》,藏法国国家博物馆 佚名《李陵与苏武书手稿》,藏法国国家博物馆

但刘知己、苏轼、洪迈、顾炎武、钱大昕、翁方纲、黄侃等学者均认为,传世的李陵之作,除《汉书》所载李陵《别歌》外 ,均为后世伪托之作(汪春泓认为,包括《别歌》在内的传世苏李诗文,有可能都是拟托之作 )。20世纪以来,学界围绕五言诗之起源,对“苏李诗”的真伪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辨析,不少研究者认为西汉前期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出现,故梁启超、郑振铎、罗根泽、马雍、逯钦立、郑文等均认定“苏李诗”为后人伪托之作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如顾随认为《答苏武书》不伪 ,章培恒、刘骏认为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均非伪作 。

历史评价

编辑

司马迁:

①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成,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②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攻亦足以暴于天下。……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卫律:“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人秦,今何语之亲也!”

苏武:“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

班固:“然(李氏)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魏晋

刘琨:“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竞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南朝

江淹:“至于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及!”

陈叔宝:“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

唐宋

李世民:“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骆宾王:“李都尉鸳鸯之辞,缠绵巧妙。”

王维:“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刘湾:“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

贯休:“因嗟李陵苦,祗得没蕃名。”

司空图:“不是史迁书与说,谁知孤负李陵心。”

胡曾:“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

苏轼:“苏、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何去非:“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

辛弃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陈普:“茂陵无奈太仓陈,槐里家传本助秦。万落千村荆杞满,陇西桃李亦成薪。”

徐钧:“名将生降负己知,丧师辱国死犹迟。河梁羞与子卿别,携手空余五字诗。”

汪元量:“伊昔李少卿,筑台望汉月。月落泪从横,凄然肠断裂。当时不爱死,心怀归汉阙。岂谓壮士身,中道有摧折。我行到寰州,悠然见突兀。下马登斯台,台荒草如雪。妖氛霭冥源,六合何恍惚。伤彼古豪雄,清泪法不歇。吟君五言诗,朔风共呜咽。”

方一夔:“都尉出塞北,全军战浚嵇。喊声春霆震,杀气阴云低。单于不相识,借问将军谁。将军本将种,氏族派陇西。天明鼓音死,剑斩军士妻。尘沙昏白日,道路东西迷。马蹄去不返,边草空萋萋。高堂视白发,到死长悲啼。归期日复日,老病天一涯。可怜龙门翁,空作无阴儿。”

元明清

陈孚:“落日悲笳鸣,阴风起千嶂。何处见长安,夜夜倚天望。臣家羽林中,三世汉飞将。尚想甘泉宫,虎贲拥仙仗。臣岂负朝廷,忠义夙所尚。汉天青茫茫,万里隔亭障。可望不可到,血泪堕汪漾。空有台上石,至今尚西向。”

马臻:“在昔李将军,提师奋威武。步卒五千人,纵横尽貌虎。谋猷始欲成,管敢摧一语。汉恩既未报,肝胆日益苦。岂知万里外,骨肉膏草莽。昭帝固任贤,义断难复取。登台望汉地,山川眇如许。北风吹不消,恨入台下土。我行青山下,矫首一怀古。复笑秦家城,弯环列遗堵。惟有山上云,凄迷送秋雨。”

萨都剌:“降入天骄愧将才,山头空筑望乡台。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鼓角雁声哀。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柳贯:“平沙北流水,青山在其上。李陵思乡台,驻马一西向。草根含馀凄,峰尖入寒望。俚言虽莫稽,陈迹尚可访。想其深入初,步卒亦材壮。手张天子威,气夺名王帐。覆车陷囚虏,此志乃大妄。一为情爱牵,皇恤身名丧。缕缕中郎书,挽使同跌踢。安知臣节恭,之死不易谅。河梁执别处,出语谩惆怅。家声故焯赫,三世汉飞将。兵法有死生,人运迭休旺。忠回在信史,岂没功罪状。马迁当腐刑,强欲雪其谤。土思岂能无,层云塞亭障。千年麒麟图,吾将执玄瞥。”

滕安上:“将军少年真英雄,陇西家世凌边锋。奇材剑客五千士, 自当一队驰威风。浚稽山前突戎骑,被围未蹈生擒计。强弓劲弩百万兵,流血成丹皆战惊。谁知管敢露机密,遂使空卷冒锋镜。归无面目见君王,将身未免降勃敌。继曾杀李绪,尚欲谋归去。蒙恩虽已深,实起怀乡心。高陵筑台望乡国,中郎去后空哀吟。累土高一尺,望天近一尺。谁为削平山,望见长安陌。望乡不见春复秋,将军一去台空留。我家住在南上,今日登台重凄怆。辽天漠漠飞黄云,草中但见牛羊群。家山不识在何处,教人空自忆将军。”

纳延:“落日关塞黑,苍茫路多岐。荒烟淡暮色,高台独巍巍。呜呼李将军,力战陷敌围。岂不念乡国,奋身或来归。汉家少恩信,竟使臣节亏。所愧在一死,永为来者悲。千载抚遗迹,凭高起遐思。褰裳览八极,茫茫白云飞。”

陈泰:“壮哉射虎将军孙,惜哉扼虎边军魂。旌旗半卷日光薄,风吹野水秋无言。生降孰与死战乐,天子未负将军恩。阵前八骏血为泪,仰面不见咸阳门。祁连山头堆苜蓿,将军名马今何赎。”

梁辰鱼:“五千步卒度居胥,没虏身存意有馀。今日孤忠竟难白,倩谁一答子卿书。”

王世贞:“自昔倚马占檄,横槊赋诗,曹孟德、李少卿、桓灵宝、杨处道之外,能复有几?自非本色故足贻姗。”

顾炎武:“下及汉魏,而马日磾、于禁之流,至于呕血而终,不敢腼于人世,时之风尚从可知矣。后世不知此义,而文章之士多护李陵,智计之家或称谯叟。此说一行,则国无守臣,人无植节,反颜事仇,行若狗彘,而不之愧也。”

王夫之:“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近现代

蔡东藩:

①孤军转战奋余威,可惜临危偏不死,矢尽援穷竟被围;亡家叛国怎辞讥?

②苏武去使,已为多事,若李陵部下,只五千人,身饵虎口,横挑强胡,彼即不自量力,冒险轻进,武帝年已垂老,更事已多,安得遽遣出塞,不使他将接应,而听令孤军陷没耶?苏武不死,适见其忠;李陵不死,适成为叛。要之,皆武帝轻使之咎也。武有节行,乃使之困辱穷荒;陵亦将才,乃使之沈沦朔漠。两人之心术不同,读史者应并为汉廷惜矣。

钱穆:“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张承志:“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轶事典故

编辑

苏李交往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在内朝任侍中,二人在这时结识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劝降苏武说:“即使在这里守节也不会有人知晓。你的两位兄弟已死,母亲也去世了,妻子已经改嫁,十几年过去了,妹妹和子女也不知是死是活。人生就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样短促,何必在这里长时间的折磨自己!况且陛下年事已高恩威无常,大臣无罪被杀的已有十几家。”苏武不为所动,表示自家历代受国家恩养,必当不辱使命效忠国家,自己对于汉武帝的忠诚就如同儿子对父亲的忠诚一样不需要回报。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陛下驾崩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方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苏李别意

汉昭帝即位几年后,汉朝派使者到匈奴迎接苏武,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劫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在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即使想报恩何处归!”说罢,他泪如雨下,于是同苏武永别。

此外苏李泣别的故事作为一种艺术题材,不断被后人用各种艺术手法演绎。从南朝起就一直有假托苏李离别情景的“拟苏李诗”创作。唐人鲍溶在《陇头水》中说:“生归苏属国,死别李将军。” 以“李将军”咏异域流亡之人。

人际关系

编辑

家世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李广

官至前将军,有“飞将军”之称。

父亲

李当户

先于父亲而逝。

叔父

李敢

汉武帝时曾任校尉、郎中令,封关内侯。

李椒

汉武帝时官至代郡太守,先于李广而逝。

妻子

——

应为原配。受李陵投降牵连被诛杀。

——

继室。且鞮侯单于之女。

李陵与原配应生育有子嗣,在李陵投降后被牵连诛杀。李陵在匈奴的儿子曾于五凤二年(前56年)企图拥立乌藉都尉为单于,但被呼韩邪单于捕斩 。《南齐书》又称李陵妻子为匈奴人“托跋” ,但为孤证,故暂置于此。

以上内容来源

后裔

南朝史书承袭北魏崔浩之说 ,附会拓跋氏为李陵之后 ,拓跋鲜卑关于祖先的记忆保留在代歌中,鲜卑旧族无法接受自己为李陵之后的谱系。北周时期自称李陵后裔的有李贤家族 ,李陵入匈奴后并无牒谱可寻,这应该是李贤家族由鲜卑改为李陵后裔的原因 。唐代亦出现有众多追祖李陵的现象,如黠戛斯径自声称为李陵后裔 。但多数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

主要作品

编辑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李陵集》二卷 ,今已佚失。据《全汉文》辑录,李陵的作品有诗作《苏武李陵赠答诗》、散文《答苏武书》(二者均被一些研究者质疑为伪作) 。此外,还有诗作《别歌》传世 。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创作于唐代中后期的《李陵变文》将李陵塑造为一位迫于时势而伪降、伺机斩虏再朝天、以心存忠孝始却以不忠不孝终的带有悲剧性的英雄;

唐末五代时流传的《苏武李陵执别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苏武的问话,引出李陵的自我辩白,为其投降行为进行辩护;

敦煌写卷《李陵苏武往还书》在五代时广泛流传,出于曹议金诋毁张承奉的政治目的,将李陵描写成了一个贪生怕死、贪求功名富贵利禄的无耻小人;

中国台湾作家张国立曾以其李氏一族之事,撰成小说《匈奴》一书,为李广祖孙三代平反,获第二届皇冠大众小说奖首奖;

中国大陆作家钟晶晶写了《李陵》一书;

中国大陆作家贾涤非也写了《李陵传奇之风云乍起》一书;

日本作家中岛敦作有短篇小说《李陵》,收录于其短篇小说集《山月记》中;

中国大陆作家钱莉芳的历史科幻小说《天命》中以李陵、苏武等为主要角色。

绘画作品

作者

画作赏析

现藏地/收藏人

周文

《苏李别意图》卷 《苏李别意图》卷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陈居中

《苏李别意图》卷 《苏李别意图》卷

陈洪绶

《苏李泣别图》轴(前苏李图) 《苏李泣别图》轴(前苏李图)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美术馆

《苏李泣别图》轴(后苏李图) 《苏李泣别图》轴(后苏李图)

程十发

《苏武李陵图》轴 《苏武李陵图》轴

中国青岛市博物馆

王鼎、谢铭

《苏武李陵图》 《苏武李陵图》

日本观峰馆

戏剧形象

2007年,上海淮剧团创作了改编自苏李故事的新编历史剧《汉魂歌》。

影视形象

时间

剧名

饰演者

剧照

1996

《汉武帝》

葛文田

李陵影视形象

《司马迁》

王全有

2001

《大汉天子》

刘宇桥

2004

《汉武大帝》

郭伟

史料索引

编辑

关于李陵的生平,主要参见《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 和《汉书》卷54《李广苏建列传》 中的李陵附传。

下一篇 束皙

上一篇 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