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编辑

西晋初年大臣、文学家

李密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宓,一名虔,字令伯,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

李密自幼由祖母刘氏收养,后拜师于蜀中名士谯周。先后历任蜀汉益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李密曾出使国,吴人称他有才辩。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册立太子,征其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不得已为此上《陈情表》,晋武帝很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后被奏免官,后卒于家中。

《陈情表》是李密的代表作。文章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后来各种选本多加采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另著有《述理论》十篇,如今已佚。此外,李密还尚存两篇短文和残诗一首。

(概述图来源:李密石刻像取自明弘治九年(1496年)张玘刻置于陕西之《忠孝节义图之孝》 )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李密

别名:李虔、李宓

字:令伯

所处时代:蜀汉→曹魏→西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

出生日期:224年

逝世日期:287年

主要作品:《述理论》、《陈情表》

最高官职:汉中太守

人物生平

编辑

夙遭闵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四岁时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于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李密少时甚好学,有时间就去学习,废寝忘食。当时李密师从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广泛阅览五经,大多有所通习涉猎。他机智敏锐,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文章词采斐然,以文学见长,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年少仕蜀

李密年轻时,郡里的官员对他进行征召,全都不去应职。后来州里授予从事之职,历任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非常称赞他。

李密做郎官时,奉使命出使吴国,孙吴君主问蜀军马有多少,李密回答:“官家用有余,民家自用很足。”孙吴君主跟群臣谈及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李密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孙吴君主与群臣称赞他孝。

奉养祖母

蜀汉景耀五年(263年),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闻听李密的名声,请求他担任主簿,等到用书信征召他,想跟他见面,他却都不前往。李密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竖起旗帜教授学生。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正月,晋武帝司马炎册立司马衷为太子,下诏任命李密担任太子冼马。 诏书多次下达,郡县接连催迫,李密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写下《陈情表》陈述自己不赴任的苦衷。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赞扬其诚心侍奉,赏赐二个奴婢,下令郡县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出仕西晋

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晋武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李密:“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爬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抗衡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点头称是。

治理温县

不久,晋武帝又迁任李密为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李密在任期间推行道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

咸宁四年(278年),太傅、钜平侯羊祜去世,因为没有儿子,晋武帝让宗子作为世子来继承,时时接受亲戚的吊唁。李密派遣部下拿着东西,协助应对。中山诸王每次经过温县,一定要求供应物品,当地官吏和百姓都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经过温县,向当地的百姓征收牛马的饲料和薪柴。李密引书中记录说:“汉高祖经过沛县,对家乡老幼以宾客之礼相待,乡人供应给他物品,全然没有受到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习效法,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盗贼骚扰河内郡其余几个县,但都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越过温县边界。陇西王司马泰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

李密在温县任职时,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又因性情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权贵,不合荀、张的旨意,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

卸任辞世

等到晋武帝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 在朝中没有后台,不如回乡隐居田园。 身居高位的人很清楚,这话不就是这么说的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晋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晋武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太康八年(287年),李密在家中辞世,享年六十四岁。

主要影响

编辑

李密文学成就显著,其中仅存《陈情表》传世。《陈情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不仅仅因为一个“孝”字,而是将“孝”进行出神入化的处理后,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短短五百余言,李密从头至尾都在不断渲染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李密本来想着重表达前两种感情,但为了保护自己,他十分压抑地将前两种感情含蓄地一笔带过,大肆渲染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先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反复强调祖母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刘病日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让人感觉到,李密与祖母刘氏之间不是一般的祖孙之情,而是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李密作品李密作品

《陈情表》最重要的读者是晋武帝。面对这个特别的读者,李密不敢把儿女情长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其在不同层次、不同前提下出现。因而他先写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然后笔锋一转,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理和自己的狼狈处境;紧接着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奉诏奔驰”;然后解释“不能应诏”的原因,“刘病日笃”;继而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发誓“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做足种种铺垫,排除晋武帝的怀疑后,李密才肆意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这样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透过《陈情表》不难看出李密不仅是作赋为文的妙手,也是精通心理学的高手,更是深谙官场文化的老手。据说晋武帝览此表后,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感动之余,“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李密遂得以终养。

历史评价

编辑

常璩:“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辩捷,辞义响起。” (《华阳国志》)

房玄龄等:“密、彦、夏、庾,夙标至性。” (《晋书》)

骆宾王:“故徐元直(徐庶)寸心以求辞,李令伯陈情以穷䜣,上以兴王之佐命,下以全奉亲之笃诚,而蜀主不以为非,晋君待之逾厚。此二者,岂贪贫贱,恶荣华,厌万乘之交,甘匹夫之辱也?盖有不得巳者哉!” (《骆宾王文集》)

宋祁:“予最爱李令伯表曰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此言之要也。” (《宋景文笔记》)

司马光、刘恕等:“密与人交,每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 (《资治通鉴》)

李格非:“诸葛孔明(诸葛亮)《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渊明《归来引》皆沛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吾是以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墨客挥犀》引)

安子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引)

包恢:“莪诗、李令伯表,未尝不为之三复流涕,忧戚亦己甚,而不求世间之乐。” (《永乐大典》引)

史嵩之:“昔李密有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密之于祖犹尔,嵩之于父独不然乎?” (《宋史全文》引)

卢挚:今文章大家数甚不多,见六经不可尚矣。战国之文反覆善辨,孟轲之条,畅庄周之奇,伟屈原之清,深为大家。西汉之文浑厚典雅,贾谊之俊健,司马之雄放,为大家。三国之文,孔明之二表,建安诸子数书而已。西晋之文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王,逸少《兰亭叙》而已。唐之文韩之雅健,柳之刻削为大家。 (《辍耕录》引)

郑元祐:然自书传之所纪载,孙及养其祖者盖甚寡,由是李令伯遂著名于不朽也。 (《侨吴集》)

杨维桢: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鲤入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况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仆射,九锡王前相率拜。孝子钟亦长揖,爵级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为李孝孙。 (《王孝子祥》)

刘基:昔李令伯,以祖母年老上陈情表,辞免当时之辟读。其辞至今令人孝义之心油然而生。况当时之目,其人接其辞者乎。 (《送汪一初东归养亲后序》)

吴讷:窃尝考之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 (《文章辨体》)

王世贞:李令伯陈情一表天下称孝。 (《弇州四部稿》)

李如兰:如姜诗、李令伯之孝思,苌宏、巴蔓子之忠义,以暨节烈之风,友爱之雅,代不乏人。是蜀中风俗,原非浇漓者比也。第虑五方杂处,薰莸同器,虽抱淳良之质,往往被其渐染而不自觉。 (《四川通志》引)

施士洁:情切哺乌同李密,文称吐凤让杨雄。 (《竹堑登高,和林丈薇屏韵》)

轶事典故

编辑

顾影无俦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密与人交往,往往公然议论其得失优劣而严厉地责备其人,他常常说:“我独自立于人世,自顾其影而没有伴侣,但我却心无恐惧,就是因为我对别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缘故。”

少事荒朝

按照《陈情表》的古本,有一句“少事荒朝”,后人误以为伪朝,孙霜崖尝有诗:“‘伪朝’料得非公笔,不得当时墨本看。”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李光

曾任朱提太守。

祖母

刘氏

亲自把李密抚养长大。

母亲

何氏

李密四岁时抛弃李密而改嫁。

儿子

李赐

官至汶山太守,年轻时与东王司马越友爱亲近,每天书诗往返,雅有新声。

李兴

字隽雄,太傅参军。

李盛硕

曾任宁浦太守。

参考资料:《晋书》《华阳国志》

主要作品

编辑

李密著有《述理论》十篇,后散失,不传于世。《陈情表》为其代表作。

人物争议

编辑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不仕西晋原因

三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之际,司马炎只能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短短几年间,司马炎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入洛阳为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密等蜀汉官员被悉数征召入朝。李密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即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为太子的侍从官。时年四十四岁的李密并未对新君的开恩表示感恩戴德,反而拿晋朝的“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缘由,递上《陈情表》,要求暂缓赴任,以表恳辞。

有学者认为,晋武帝统一后,举国上下奢靡成风,这与李密所崇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背道而驰。由于李密没有为钦差们准备像样的“见面礼”,所以钦差们的态度难免有些生硬。“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李密在《陈情表》里所透露出的,是一种莫名的愤怒与无奈,因此李密拒绝司马炎的征召。

后世纪念

编辑

故居

李密故里李密故里

李密故居位于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保胜乡,四面环山,有龙洞奇观、唐代摩岸造像、龙门寺庙、龙谭春雨等风景秀丽的人文自然景观,素有“风水宝地”之称。

墓葬

李密墓位于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凤鸣镇龙门村,民国《彭山县志·疆域》载:“治北龙门桥去不一里,即为晋李密墓。碑为咸丰六年知县李吉寿题。”资料又载,到1954年时,彭山县文管所仍坚持修葺墓碑,但在“文革”中被毁坏。

史料索引

编辑

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

房玄龄等《晋书·卷第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

下一篇 李陵

上一篇 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