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虞钧 编辑
侯虞钧(1922年8月5日—2001年4月8日),福建福州人,化学工程专家,化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
侯虞钧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7年9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工硕士学位;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化工实践硕士学位;1954年12月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62年9月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4月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0岁。
侯虞钧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的教学和研究。
中文名:侯虞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2年8月5日
逝世日期:2001年4月8日
毕业院校:密歇根大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福建福州
侯虞钧
1928年,在塘沽念小学。
1941年—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47年9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工硕士学位。
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化工实践硕士学位。
1954年12月,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密歇根州立大学。
1956年,任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物化室主任。
1962年9月,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
1979年,随浙江大学考察团赴美国进行考察。
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4月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0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90年,侯虞钧(中)与胡望明(左)、张秉坚
学术论著
侯虞钧专著《化工热力学》
侯虞钧,章思规编写.化学工程手册.第3篇,化工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
侯虞钧.化学工程手册.化学工业,1986.
侯虞钧,张彬,唐宏青.马丁—侯状态方程向液相发展.化工学报,1981(01):1-10.
张秉坚,侯虞钧.从统计力学推导流体状态方程(Ⅱ)—非球形多方阱势硬粒子微扰理论.化工学报,1987(04):65-74.
陈新志,侯虞钧.柴北缘尕秀雅平东含铜镍硫化物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化工学报,1989(2):203-212.
南延青,侯虞钧,俞庆森.正烷醇/异丙醇二元体系过量焓的测定.化学学报,1998,56(2):4.
雷群芳,侯虞钧.液体结构与热导率模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1,015(006):516-520.
何潮洪,侯虞钧,吴兆立.固体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化学工程,1993.
陈光明,侯虞钧.多元NARMs相变换热传热温差匹配研究(Ⅰ)—理想溶液模型.工程热物理学报,1993,14(2):5.
陈光明,侯虞钧.非共沸混合工质用于冰箱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制冷学报,1990(2):3.
陈新志,侯虞钧.含固体物系相平衡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化工进展,1993(5):4.
张秉坚,侯虞钧.从硬球微扰理论推导马丁—侯状态方程.物理化学学报,1995(10):881-885.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53年 |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 | 美国 |
1982年9月 | 中美化学工程双边学术交流会 | 北京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91年 | 马丁—侯状态方程的发展和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
人才培养
教学特点
侯虞钧(左2)给研究生讲解实验
治学态度
侯虞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对写出的任何文字,提出的任何研究设计都认真思考,反复推敲论证,直到满意为止。
讲授课程
侯虞钧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有《化工热力学》《化工进展》《裂解气分离》《化工材料(国外)》等;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有《化工热力学(国内外)》《化工动力学(国外)》等;培养青年教师的课程有《化工计算》《化工教学》等。
培养成果
截至2001年4月,侯虞钧为中国培养了几代化工人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人,许多已成长为中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如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吕秀阳教授 ,浙江大学张秉坚教授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刘永建教授 ,温州大学李新华教授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9年 | “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光荣称号 |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
1993年 | 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 | 中国化工学会 |
1997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国务院 |
优秀教育奖 | 浙江大学 | |
优秀工作者奖 | 浙江大学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63年3月—1979年6月 | 浙江省化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8年3月—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1年 | 国家教委第二届科技委化工与工业化学组成员 |
1994年4月—1998年6月 | 浙江省化工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1998年6月—2001年 | 浙江省化工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家教委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工与工业化学学科组第一届成员 | |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工与工业化学学科组第二届成员 | |
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 | |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 | |
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 | |
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 |
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 |
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 |
浙江大学职称聘任委员会化学与化工组组长 | |
《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编委 | |
《化工进展》编委 | |
《石油化工》编委 | |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 | |
《化工高等教育》编委 | |
大庆石油学院兼职教授 | |
中美化学工程双边会议化工热力学组中方主席 | |
国际化工热力学研讨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
1947年,侯虞钧(左)与竺可桢长(中)、王仁东在美国合影
“侯虞钧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为中国化学工程学科,尤其是化工热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评)
“侯虞钧体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热心奉献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张浚生评)
“侯虞钧为新中国的化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科技工作者之家评)
方程式命名
侯虞钧塑像
侯虞钧塑像
2011年,位于闽侯三中的旗山院士文化广场竣工并开放,广场左右两侧罗列着7尊院士塑像,侯虞钧塑像位列其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