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天慧 编辑
沈天慧(1923年4月27日-2011年1月2日),浙江嘉善人,分析化学、半导体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沈天慧194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1957年—1959年留学苏联进修半导体材料;1966年—1986年任航天工业部七七一研究所第七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200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11年1月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沈天慧主要微机电系统研究,稀土铁矿以及钼矿分析,超纯硅制备,半导体材料及航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磁头磁盘及电磁型微马达的研究工作。
中文名:沈天慧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嘉善
出生日期:1923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2011年1月2日
毕业院校:上海大同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天慧
1945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就读。
1949年,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毕业,后考取中央研究院(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1954年,被选派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工作。
1957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冶金研究所进修半导体硅和化合物半导体的研制。
1959年,沈天慧回中国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
1966年,调到中科院156工程处(北京)。
1970年,迁至陕西临潼县航天工业部771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7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存储研究中心,从事磁头磁盘的研制工作。
2011年1月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天慧
学术论著
沈天慧最早论文发表是1988年在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上的VLSI工艺技术——五、超微细加工一文。截至2004年在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微细加工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共发文14篇,其部分论著如下:
沈天慧.化学在集成电路中的作用.化学通报,1984(10):3-4.
汪师俊,蔡琪玉,沈天慧.光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的工艺及其应用研究——(Ⅰ)光化学气相淀积氧化硅的工艺研究.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3(02):46-48.
汪师俊,蔡琪玉,沈天慧.光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的工艺及其应用研究——Ⅱ光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膜的性质.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3(03):47-51.
汪师俊,蔡琪玉,沈天慧.光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的工艺及其应用研究——(Ⅲ)光CVD氮化硅薄膜应用于提高器件可靠性.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3(09):3-5.
沈天慧,李积和,何莲萍,陈青松,汪师俊.用多晶硅吸杂和SiO_2背封工艺提高硅片质量.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7(02):17-19.
镍钛合金形状记忆薄膜的化学刻蚀. 丁桂甫,徐东,赵小林,张寿柏,蔡炳初,沈天慧. 微细加工技术. 1999(03).
微机电系统中的材料和加工. 张寿柏,丁桂甫,郭晓芸,沈天慧. 上海有色金属. 2000(03).
CVD金刚石薄膜RIE掩模技术研究. 丁桂甫,俞爱斌,赵小林,姚翔,沈天慧. 微细加工技术. 2001(03).
电沉积纳米锌层的研究. 曹莹,沈天慧,姚锦元,丁桂甫. 电化学. 2004(01).
科研获奖
截至2011年,沈天慧从事科研工作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级奖励4项。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6年 | 徐光启科技荣誉奖章 |
2009年 | 新中国60年上海百名杰出女教师 |
2009年 | 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女性 |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与化工研究院顾问 | |
微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
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 |
1979年 | 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 |
参考资料 |
家庭背景
沈天慧父亲沈质人是医生。沈天慧兄妺四人,她排行最后。母亲略懂医道,靠行医支撑全家的生活。
婚姻家庭
沈天慧和爱人汪师俊是大学同学,两人育有两个孩子。
“沈天慧院士以一生的行动,实践着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的爱,她的高尚品德值得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评)
“她(沈天慧)对于名利以及物质生活一向淡泊无求,不喜欢麻烦别人,正是一位女科学家对待人生、亊业的态度。”(嘉善文史通讯员管玲缇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