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守锷 编辑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湖州人,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生前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
屠守锷于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厂工程师;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教授 ;1947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1957年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1961年9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设计部主任;1965年7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1982年先后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屠守锷毕生从事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等。
中文名:屠守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2012年12月15日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屠守锷
1924年—1928年,就读于南浔丝业小学。
1936年,毕业于埭溪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厂工程师。
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教授。
1947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由北京航空学院调入国防部五院,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
1961年9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设计部主任。
屠守锷
1965年3月,任远程导弹总设计师。
1965年7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
1982年先后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科研贡献
科研综述
屠守锷(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屠守锷领导和参加中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先后研制中国自行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技术难题。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与领导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试验工作并发射成功。
学术论著
截至1993年12月,屠守锷在《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上共发文2篇 ,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屠守锷.柱体的半硬壳结构的应力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0(S1):50-77.
屠守锷.我与航天事业.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03):64-65.
屠守锷.捆绑火箭的横向振动模态.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3.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63年4月 | 国防部五院科技委第一次年会 | |
1984年 | 国际宇航大会 | 瑞士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65年3月 | 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 | 中央军委 |
科研获奖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85年 | 对中国战略导弹技术的贡献 | 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
人才培养
治学态度
屠守锷(中)与王永志(右)、刘纪元畅谈
院系建设
1956年,屠守锷在北京航空学院开设了火箭专业,并于1958年初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包括导弹、发动机和制导系统等专业的火箭系。
讲授课程
屠守锷在清华大学航空系讲授《飞机设计》等课程。
屠守锷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航空专业》等课程。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0年 | 第七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 |
1984年 | 航天部一等功 |
1984年 | 航天部劳动模范 |
1986年 |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1990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4年 |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
1999年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2006年 | 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
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 | 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1981年 |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
1982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
1983年6月—198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8年6月—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中国宇航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
中国宇航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
中国宇航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
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
国际宇航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副主席 | |
中国航空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 |
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
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家世背景
屠守锷与妻子秋粟在一起
婚姻家庭
屠守锷的妻子是秋栗 ;两人育有5个子女 ;屠群是屠守锷的次子 ;屠华是屠守锷的小女儿。
关爱家人
屠守锷年轻时曾将教老母亲认字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虽说比教大学生难多了,但在他的坚持下,母亲终于“扫盲”,从目不识丁,到可以看信、读小人书;屠守锷对家和孩子照顾得较少,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气短”,当孩子们与母亲发生矛盾时,他总是无原则地站在孩子们一边,以至于几个孩子都认为爸爸亲切,妈妈严厉。
兴趣爱好
屠守锷除了散步,还有三大爱好:打太极拳、听古典音乐、读书。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为了克服营养不良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他坚持每天打一套拳,并一直坚持到晚年。读书是他的另一大爱好,除了专业书外,文史哲都有涉猎。他喜欢听古典音乐,如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作品,音乐使他忘记了工作后的劳累。
中国航天四老(左起):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磐
“屠守锷为中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新华网评)
“屠守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明日报》评)
“屠守锷是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开创人之一,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中国新闻网评)
1992年,屠守锷(左)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作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信念,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州国防教育网评)
“屠守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开创了中国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航天局评)
“屠守锷对制定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新的发展蓝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科技网评)
屠守锷励志助学金
屠守锷水墨画像
守锷书院
2017年12月10日,以屠守锷命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守锷书院”正式启航。守锷书院实行宽口径、大平台专业设置的通识教育,学科方向包含材料、控制、电气、能源、航空、机械、生医、交通、可靠性、宇航、飞行、仪器等航空航天大类的11个学院相关专业。
屠守锷奖学金
2018年12月5日,“屠守锷奖学金”启动仪式在浙江南浔举行。
屠守锷雕像
钱学森与“航天四老”雕塑群
话剧《百年守锷》
2019年10月27日,话剧《百年守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咏曼剧场首演,《百年守锷》根据屠守锷生平事迹创作,讲述了屠守锷勇担大任、殚精竭虑、勤奋拼搏、敢于创新的出新精神。
湖剧《国之守锷》
2021年6月11日,大型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在湖州大剧院首演。该剧讲述了屠守锷在1957年调入国防部五院后,克服困难最终成功研发国产洲际导弹的事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