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诗言 编辑
陶诗言(1919年8月1日-2012年12月17日),浙江嘉兴人,天气学家、动力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42年陶诗言从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4年底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工作;194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气象学的研究工作;1956年被提升为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1月起兼任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授;1986年当选第21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12月17日14时1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
陶诗言主要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 。
中文名:陶诗言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1919年08月01日
逝世日期:2012年12月17日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陶诗言
1937年,考进位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
1938年,二年级时转入地理系气象专业。
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后留校任教。
1944年底,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资深教授涂长望向刚上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举荐陶诗言到气象研究所所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诗言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气象学的研究工作。
陶诗言
1950年3月,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通力合作,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气候资料中心”,由陶诗言出任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顾震潮任主任)。
1954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由于陶诗言等人的正确判断和预报,使国家和人民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一成功的预报,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1956年,由于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被提升为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当选为第20届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
1985年1月起,兼任南京大学气象系(1944年成立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1986年,当选第21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
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2年12月17日14时14分,陶诗言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0年3月,陶诗言出任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中心的任务一是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气象保障任务,二是向中国国内发布天气预报。预报中心每天都向中国国内和朝鲜前线发出短期和中期预报,并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国和东亚地区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的宝贵经验,为他以后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陶诗言和叶笃正合作,共同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当时对冬季寒潮的预报深深地困扰着广大预报员,他从北半球大气环流出发,提出影响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对中国寒潮和梅雨的研究划分了入侵中国的寒潮路径,指出长江流域的梅雨与东亚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突变有密切关系。50年代末,他首先倡导了对平流层大气环流的研究,并亲自参加了平流层环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关系研究。
20世纪60年代,陶诗言多次为中国国防科学技术的试验,特别是“两弹”试验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保障,1964年-1967年,他多次到试验基地工作,跟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吃苦耐劳,有时连续几天不睡觉,以极大的责任心,完成了国防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先后立个人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60年代末,陶诗言看到卫星云图已在发达国家用于天气预报,为填补气象卫星云图应用于日常的天气预报业务这项中国国内空白,陶诗言及时指导中国气象卫星接收和卫星资料应用的研究工作,并亲自参与中央气象台卫星资料的应用研究,他着手研制卫星云图的接收设备,率领学生开展了卫星气象学研究,编纂了《中国卫星云图使用手册》,他还利用卫星云图发展了一套识别天气系统的方法,特别是预报台风发生、发展的方法,该方法推广到全国,一直为广大气象台站所使用。最早将卫星资料用于中国大气分析和预报,提出东亚季风独立于南亚季风、两者又有密切关系的观点。系统研究中国暴雨活动规律、机制和预报,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指导作用。开创了中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灾害性天气,从而提高了天气预报水平。
20世纪70年代,陶诗言对暴雨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的天气学特征及动力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陶诗言牵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季风研究,使中国在季风研究方面跨进世界先进行列。1981-1985年,陶诗言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与国家气象局的几位专家合作,研究利用卫星云图分析预报台风的移动、强度变化以及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分析预报方法,提出了一个分析预报程序,已在中国沿海各省台风预报业务中普遍使用 。
学术论著
截至2004年,陶诗言为中国当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许多论著,先后发表《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寒潮预告的几点经验》、《东亚温带低气压的统计研究》等科学论文80余篇,主编和翻译专著10多本,陶诗言从天气过程的天气学实例分析及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些研究报告,如寒潮预报,在当时成为全国气象工作者人手一册的《天气预报手册》,对于指导天气预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4.11 | 《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灾害研究》 | 陶诗言,张小玲,张顺利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1.11 |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 | 陶诗言等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0.10 | 《涂长望文集》 | 涂长望著;陶诗言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0.08 |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 3》 | 陶诗言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0.06 |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 2》 | 陶诗言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9.06 |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 1》 | 陶诗言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9.06 |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研究》 | 陶诗言等主编 | 北京:海洋出版社 |
1986.10 | 《中国气候新论》 | 陶诗言等编著 | 明文书局 |
1980.07 | 《中国之暴雨》 | 陶诗言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64.02 | 《平流层大气环流及太阳活动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 | 陶诗言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64 | 《夏季亚洲副热带地区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 | 陶诗言,朱福康著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64 | 《冬夏对流层和平流层平均环流的一些特征 摘要》 | 陶诗言等著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63.11 | 《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 陶诗言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7.01 | 《气压形势图》 | (苏)布加也夫,邓进上,陶诗言 |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
1955.07 | 《大气环流》 | (苏)帕哥乡著;陶诗言,杨鉴初译 |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
1955 | 《东亚冬半年冷空气活动过程的经验研究》 | 陶诗言 | 中央气象台 |
1955 | 《气压系统和锋的预报》 | 陶诗言译 | 中央气象台 |
1954.12 | 《大气的锋》 | (苏)巴邱林娜,杜尔克吉著;陶诗言,李琼芝译 |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
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1980年 | 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奖 | |
1985年 | 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
1987年 | 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与叶笃正院士等合作)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92年 | 《中国之暴雨》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94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人才培养
陶诗言认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会抓问题”。具体说就是搞科研必须具备三个素质,第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是找寻到解决方法的能力,第三就是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勇气。而这三点中他最看重第一点:“发现问题”。在做预报、搞科研的过程中,陶诗言培养了大批青年业务骨干,他常对学生说,一个东西你去看它,要从自己的角度看出它的价值来。读书,不是为读而读。比如看文献,有的是思想方法新奇,有的是文笔优美;有时甚至通篇看完,你认为这个推论是不成立的,但或许里头有一句话特别精彩,有一幅图比较独特,这都是可取之处。无论它有什么样的不足,都不应该妨碍你去欣赏它并从中获取所需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来源 |
---|---|---|
1956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
199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
陶诗言担任过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计划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陶诗言小学时就在家门口的体育场踢足球,中学时还是校队的右前锋。他的书柜是清一色的专业书,还有就是《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音乐,是陶先生唯一收藏的“闲书”。除了架上繁多的音乐家传记,还有整箱整箱的VCD,工作之余,陶诗言最大的享受就是沉浸在这些古典音乐中,听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然而对音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在1997年,那一年相伴40多年的老伴离世。陶诗言家离海淀图书城不远,于是他就养成了逛图书城的习惯,常看的报纸是《参考消息》、《北京晚报》 。
陶诗言
陶诗言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发展和培养大批天气预报专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当代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评)
陶诗言敏锐的科研视角,卓越的洞察力和领悟力,作为一个气象学学家,陶诗言学识渊博,在许多领域中研究成果卓著,他的特点是善于将气象理论与预报实践相结合。他的气象理论与预报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贡献为气象界所公认 。(中国气象局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