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宏嘉 编辑
黄宏嘉(1924年8月5日—2021年9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临澧。微波和光波导学家,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上海大学教授。
黄宏嘉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94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任教;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研究员、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 ;1960年—1964年任教于北方交通大学 ;1964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 ;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黄宏嘉长期致力于微波与光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工作。
中文名:黄宏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4年8月5日
逝世日期:2021年9月22日
毕业院校:密西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湖南临澧
1948年,黄宏嘉在美国密西根大学
1940年—1944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4年—1945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随军英语翻译。
1946年—194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任教。
1948年—1949年,就读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6年—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研究员、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
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1964年,任教于北方交通大学。
1964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
1979年—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
黄宏嘉在上海大学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
1987年,任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
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
1994年,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2006年,任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宏嘉(右三)在实验室
1979年,黄宏嘉在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光纤研究实验室—波科学研究实验室。
学术论著
黄宏嘉专著《微波原理》
黄宏嘉.远程波导不规则性的普遍理论.电子学学报,1962(01):4-20.
黄宏嘉.毫米波段波导传输的一些问题.电信科学,1958(2):4.
黄宏嘉.微波强耦合论.物理学报,1962(01):27-55.
黄宏嘉.超模式概念及应用.应用科学学报,1985,000(002):5-9.
黄宏嘉.光纤与薄膜光波导的本地简正模式.电子学报,1980,000(001):22.
郭强,简维廷,黄宏嘉.集成电路可靠性介绍.集成电路应用,2008(7):1.
郭强,简维廷,黄宏嘉.集成电路制程可靠性介绍(一).集成电路应用,2009(Z1):51-52.
黄宏嘉.从微波到光.电子学报,1979(03):3-24.
钱景仁,来芒,黄宏嘉.阻抗微扰概念在计算中继圆波导不规则性中的应用.电子学报,1965(01):69-74.
黄宏嘉.微波原理.2.科学出版社,1963.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80年5月 | 国际激光会议 | |
1981年4月 | 第三届“国际集成光学与光纤通信”会议 | 美国 |
1982年 | 世界光波30周年纪念大会 | 西班牙 |
1982年 | 微波三十年国际学术会议 | 美国 |
1986年 | “光纤通讯与局域网”第十届国际会议 | 美国 |
1988年7月 | 纪念赫兹发现电磁波100周年大会 | 联邦德国 |
1988年12月 | 全澳光纤通讯会议 | 澳大利亚 |
1991年4月 | 国际光纤通讯会议 | 苏联 |
1994年5月 | 首届国际光纤学术会议 | 上海 |
2000年7月 | 电磁研究进展会议 | 美国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59年—1964年 | 毫米波波导传输 | 国家科委重点项目(301工程) |
1980年 | 单模光纤研究 | 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项目 |
1994年 | 特种光纤研究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单模光纤技术 | 国家科委“六、五”国家科研攻关项目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耦合模式理论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 |
1987年 | 模式耦合理论及其在微波与光纤传输中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87年 | 单模光纤技术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88年 | 单模光纤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8年 |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IEEE MTT—S)30周年特邀论文奖 | |
1994年 | 美国仪器学会(instrument Society of America)杰出论著奖 |
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黄宏嘉指导青年教师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突出贡献奖(个人奖)”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84年 |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
1986年 | 大功奖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 |
1989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 |
1989年 | 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授予) |
1991年 | 名誉科学博士(密执安大学授予) |
1998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联合授予)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9年—1964年 | “毫米波波导传输”(301工程)北京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
1962年—1984年 |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微波专业学会主任委员 |
1983年—1985年 | 欧中友协科技委主席(布鲁塞尔) |
1984年 | 德国卡斯鲁大学客座教授 |
1989年 | 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
1992年 | 比利时鲁汉大学客座教授 |
国际无线电联盟场与波委员会(URSI ComissionB)委员兼中国区主席 | |
《美国微波与光技术(Microwave and OpticalTechnology Letters)》编委 | |
《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Fiber andIntegratedOptics)》执行编委 | |
《应用科学学报》主编 | |
《电子学报》编委 | |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编委 | |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磁学分支学科主编 | |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编委 | |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分支学科主编 | |
《光波科学与技术(OpticalWav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主编 | |
《科学研究杂志(Journal Scientific Research)》编委 | |
《电磁波与应用杂志(Journal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编委 | |
《物理学报》编委 |
家世背景
1949年,黄宏嘉在校园内留影
勤俭节约
黄宏嘉对自己很“抠门”。1982年,李政道回国,特意要来见他。为了这次会面,他在家居然翻不出一件好点的衬衫,最后挑了一件,衣服领子还是补过的。他的衬衫总是补了又补,一双凉鞋穿了30多年,连鞋匠都不愿意再补。
黄宏嘉的博士答辩会
“黄宏嘉是中国研究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是中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新民晚报》评)
“黄宏嘉是世界光导纤维之父。”(《中国教育报》评)
黄氏模式
1986年,黄宏嘉(右二)与高锟(左一)等在美国参加会议
回馈家乡
1986年,黄宏嘉将专利转让费其中的100万元捐给了家乡;2001年,他又给家乡捐了10万元,用于开办少儿图书馆,设立奖学金;2018年,他再用自己的院士津贴为家乡捐献价值12万元的电脑和书籍。
黄氏波片
1997年,黄宏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制出宽带光纤波片,被贝尔实验室命名为“黄氏波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