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振声 编辑
马振声 (1939.10—) 北京人。 擅长中国画。1959年附中毕业,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于1964年毕业。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6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 曾在四川画报社工作。现任四川 美术家协会专职创作员。 作品有《爱国诗人陆游》、《酒歌图》、《逢场》等。1964年至1966年师从著名画家蒋兆和教授做研究生,专攻水墨人物画创作;1973年起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从事专业美术创作;1994年起受聘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1999年起任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文名:马振声
国籍:中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9年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国家一级美术师
简述
马振声
作品
其中《酒歌图》1979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爱国诗人陆游》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聊斋》1993年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一等奖;1999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马振声画展》,并在澳门、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1999 年被收入中华文化经典大系之《中国书画名家》大型系列片。
马振声先生代表作《聊斋》
其作品有《天下大事》、《凉山需要你们》、《爱国词人辛弃疾》、《陆游》、《聊斋》、《李清照》、《文天祥》、《东坡与朱竹》、《牧笛》、《大漠回声》、《金秋》、《大雪将临》、《葡萄架下》、《戈壁龙沙起》、《风雪高原》、《西州月色凉似水》等,并与其夫人朱理存合作有《朱理存、马振声中国画选集》、《重上井冈山》等。
在当今艺术领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种角度的争论和试验中,马振声坚定地站在东方文化的土地上,融会贯通昨天和今天的源流,在努力把握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特征方面深入开掘、多方拓展,将西方现代艺术中某些造型因素的新视角很自然地渗入到某种特定的内容之中,把笔墨表现的气韵与塑造对象的深刻性结合起来,使画面中的形象塑造、诗意表现、情怀深思更富于时代性与现代感,形成一种淳朴平实、完整饱满、张力弥漫的个性化语言范式。
著名评论家刘曦林先生认为马振声“为当代中国写意人物画树立了一面旗帜”。
马振声作品欣赏
马振声教授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与教学研究工作,撰写了部分书画理论研究文章。
《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蒋兆和水墨人物画创作技法浅析》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纯素之道,惟神是守——散谈中国人物画》,《国画家》,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以心观物,物无大小——论小品画的创作》《中国画小品集》,由工人出版社出版;
《中西绘画造型观念对比谈》,北京语言大学艺术讲座稿。
马振声作品欣赏
马振声教授主持了一系列中外学术交流活动及其展览。
2004年协调和组织了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泸洲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人物画展暨纪念蒋兆和先生诞辰100周年。
2007——2009年,主持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及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2008年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博士生中国画、书法专业毕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主席)。
2008年受聘为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七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9年4月3日“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暨纪念蒋兆和诞辰105周年”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2009年12月28日至12月29日在北京昌平区温都水城国际酒店三楼大会议厅召开“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09学术研讨会。
马振声代表作《陆游》
刘曦林评价:“作为蒋兆和的学生,马振声最终还是脱出了先生的窠臼而寻找到了自己的路。他的作品情调倾向于抒情性。他在延续了蒋兆和创立的以勾线和皴染为特征的水墨形式之外,为了改进笔墨整体关系的不统一,又从传统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他一方面苦练书法,先攻碑后转帖,由《郑文公碑》到颜真卿体,揣摩其提捺顿挫的运笔要领;另一方面,他于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用笔上悟得构成水墨艺术美感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其中的笔墨韵味与抒情功能。
不止于对线的表现性强化,马振声广泛运用泼墨、没骨和破墨之法于人物画创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为水墨人物画的写实造型注入了写意精神和笔墨美感,水墨语言在他的笔下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马振声的人物画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的,他不愿意重复那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化形象,也不将生活简单纳入画面。他总是尽量充分地集中有关素材,经过反复酝酿、把握、提纯,使朦胧、破碎的印象逐渐变成具体、清晰的形象,使所要表现的人物立于眼前,生根于心底。
即使表现历史人物的题材,如《屈原》、《辛弃疾》、《爱国诗人陆游》、《杜甫》等作品,他也是“寄豪情于翰墨之中”,刻画历史英杰那种慨然长叹的悲壮人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由于他的人物画创作必经充分、深入而精微的形象酝酿过程,因此他的人物画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总给人一种历史多层面的厚重感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马振声
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1964年----1966年师从著名画家蒋兆和教授做研究生,专攻水墨人物画创作
1973年起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从事美术创作
1999年起任重庆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其作品以中国水墨人物画为主,善于通过形象地刻划,表现丰富而深刻的人物内心世界。他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追求一种深沉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
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马振声画展”。其作品曾入选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其中《酒歌图》于1979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爱国诗人陆游》于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聊斋》于1993年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一等奖。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出版有“马振声作品集”等。
2007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
2009年创作国家历史重大题材《川西三月》。
作品以中国水墨人物画为主,善于丰富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追求一种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艺术境界。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多次获一等奖、银奖、三等奖。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联展。其代表作被选入《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中国画《人物卷》、《现代中国美术全集》等,其多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月光如水,蒲松龄背向而立,蓦然回顾,眼中闪现出冷峻的光——那是一腔古道热肠被世道浇冷了的目光……望着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马振声画展”上的这幅曾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会》金奖的《聊斋》,不禁为画家的“点睛”之笔而赞叹。
画家马振声先生与画家马泉艺合影
有人说,马振声的画既尊重中国画传统,又主动地去认识西方现代艺术,从而创造出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如今已逾耳顺之年的他认为自己的艺术之路才刚刚开始,记者在画展上采访他时,他的一席话很是耐人寻味:“艺术的道路艰难而漫长,我要像骆驼那样耐住孤独寂寞,在茫茫戈壁上顽强行进,我希望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定、踏实。”
(摘自1999年6月18日《北京日报》)马振声家乡北京地图位置
北京
详情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