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山 编辑
傅山(1607年—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 。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画家、诗人、医学家 。
傅山“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对儒学佛学、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医学医术无所不通,知识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 。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 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
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有传。
(概述内图片来源 )
全名:傅山
别名:傅青主、傅鼎臣
字:青竹、青主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
出生日期:1607年8月11日
逝世日期:1684年8月2日
主要作品:《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等
傅山浮雕像
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 在傅山六岁时,开始食用黄精,不再吃五谷杂粮。家人强迫他吃,他才勉强吃一些米饭。
15岁,参加了山西提学副使文翔凤主持的童生考试,录为博士弟子员。
20岁,“试高等食廪气”,成为一名廪生。
23岁,儿子傅眉出生。
27岁,妻张氏卒,誓不复娶。
31岁,袁继咸修复三立书院,恢复讲学制度,选拔300余名才士到三立书院学习。傅山深受其器重。
当时,提学袁继咸被巡按张孙振诬陷。张孙振是阉党成员,名声不佳。傅山约集了同学曹良直等人,前往通政使处,三次上书为袁继咸申冤。巡抚吴甡也支持袁继咸,最终使得袁继咸得以洗清冤屈。这件事让傅山名声大噪。
32岁,袁继咸冤案平反。袁案结束后,傅山返回太原。他无意官场仕途,寻城西北一所寺庙,辟为书斋,悉心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甚至连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经典都精心览读,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明朝末年,天下即将陷入动乱,那些被称为士大夫的人,大多迂腐不堪,不值得一提。傅山对此感到愤慨,于是坚守气节,毫不妥协,不随波逐流。
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明亡。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因身着红色道袍,遂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本年内傅山多寓居平定、寿阳、盂县。
40岁,袁继咸在九江为清兵所俘,被执北上,自铁城寄傅山诗札,以志节相励。
41岁,袁继咸誓不降清被杀。傅山密潜入京,收袁继咸遗稿。
44岁,反清大起义遍及山西全省。傅山友薛宗周、王如金参加抗清义军,牺牲于晋祠堡战役。傅山作《汾二子传》,备加赞扬。
45岁,寓祁县访戴廷栻,题诗丹枫阁壁。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南明总兵宋谦在晋豫边界起事反清,事败下狱,成“谋逆钦犯”,同时被捕的还有其子傅眉,后又讯其弟傅止。由于傅山矢口否认,并与傅眉、傅止预先编好假供,且宋谦死无对证,最终得以释放,这就是“朱衣道人案”。
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因江南已无法容身,“浩然有山东之行”,应傅山之邀,千山独步,天马行地,来到了太原。
傅山塑像
54岁,本年6月,郑成功、张煌言大举入江南。傅山南游。
55岁,傅山的母亲卒于松庄,年84岁。
57岁,6月登北岳。
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找到傅山,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自此过从甚密。他们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以后傅山又先后与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均以及王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东领导起义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并与傅山结为“岁寒之盟”。王显祚见傅山常住土窑,特为他买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
60岁,带病游关中登华岳。
67岁,戴廷栻为傅山作《石道人别传》。
69岁,傅山游山东,登泰山。
73岁,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康熙帝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朕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傅山被迫进京,到了京城30里外,拒不入城,住在崇文门外园教寺。至北京后,傅山继续称病,卧床不起。
尉晓榕绘《傅山像》
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
76岁,正月三日遇虎,作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初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然去世,年五十七。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住如此打击,于六月十二日与世长辞,时年七十八岁。
身为道家思想传承者的傅山,无论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他赞扬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是有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至于傅山的诗赋,则是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
傅山像
傲骨凛然的傅山一生特立独行,对于经典、名士、权贵时有贬损、讽刺之语,独独对于庄生、《庄子》大加褒扬,奉为至论,嗜庄、好庄、迷庄之情溢于言表。其留存的诗文、杂记、批语中屡屡言及庄子。褒赞庄子、自认承续庄学的词文在傅山遗著中随处可见,其研究庄子的主要作品有《庄子翼批注》《老庄二书》《逍遥游》《应帝王》《读南华经》《庄子天下篇》《庄子理字》《庄子情字》《荀卿评庄子》等,此外还有大量散布在其他诗文、杂文中言及庄子的文句 。
傅山一生遍注诸子,在《庄子》一书上着力最深,《庄子》的思想既是其精神的引领,又是心灵安顿之所归, 其批注的方式与言述更彰显着个人活泼泼的生命气质。诠解《庄子》时对天地间“情”的推崇、以“游”的姿态应对人间“是非”、主张“变”、“异”的政治倾向,正是最能体现其个人特质与思想风貌的三个方面,通过对其庄学思想的探析,我们也能从中窥见其性情与学术之梗概 。
对于庄子的著作,在颠沛流离的旅途中,仍然“时时在目”,在冰雪覆盖北国的严冬里,依然用工整的小楷书写《南华经》多篇。对于老子的著作,三日不读便觉得“舌本软”,难以启齿说话,五十岁过后还在“细注”,进行认真的研究。这些生动的记载说明,他对老庄之学是很推崇与重视的。他在一篇疏文中曾说:“侨黄老子,何笑正笑,漆园自云,其于宗也。”在这里他以“侨黄老子”、“漆园”自况自称,以承绪老庄之学的大弟子自许。
综观傅山一生行事作风与思想主张,可见他本质上是一个道家人物的性情:为人为学本于真性真情、自由自在,反对权威主义教条主义,因此,他极其憎恶“奴儒”为人为学的“奴性”:“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灵法界,单单靠定前人一半句注脚,说我是有本之学,正是咬齫人脚后跟底货,大是死狗扶不上墙也。”并由此而极力批判当时所谓上流社会是非颠倒的假仁假义。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愚父子学庄列”,还饱含深情地说:“三日不读《老子》,不觉舌本软。畴昔但习其语,五十以后,细注《老子》,而觉前辈精于此学者,徒费多少舌头,舌头总是软底。何故?正坐猜度,玄牝不着耳。”“吾庄翁所谓绪余可以为尧舜者也。”
老庄哲学丰富,据史书记载,他们为人自尊,对人间功名利禄很淡漠,一生不得势也不愿得势,一生不得志也不愿得志,以穷尽人伦物理为天职。生活的道路对于傅山来说,与老庄十分相似,思想境界亦相通。这些都给傅山很深的影响,因此自然成为他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使他成为明清之际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艺术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傅山不仅是书法家、画家,而且是晚明清初遗民的代表,北方学术思想的领袖,著名学者,甚至被传为“武林高手”。其人其事早已成为山西一带的神话传说。当时道教佛教均尊引为本家。
傅山在思想上有“学海”之称,仅就自学研究著作而言, 山西省博物馆现藏著作目录有:《老子注》《庄子注》《管子注》《荀子注》《列子注》《鬼谷子注》《公孙龙子注》《淮南子注》等。
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生中处处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气节,毫不愧对“志士仁人”的评价。
思想
傅山自谓, “老庄二书,是我生平得力所在, 旋旋细字旁注, 当精心探索, 若省得一言半句, 便有受用, 可由入道” 。
傅山自称为道家,说:“老夫学老庄者也,于世间诸仁义事实薄道之,即强言之,亦不能工。”《霜红龛集》 卷 1 7《书张维遇志状后 》说明他不屑于称颂儒家的“仁义” ,并公开以“异 端”自命。在《霜红龛集》中,傅山多次提到“吾师庄先生”、“我本徒蒙庄”、“吾漆园家学”、“老夫学老庄者也”。无论是从生活形态、思想气质还是艺术追求上,傅山都刻意向庄子学习。他诗作中有这样两句:“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表明他的高风亮节和特立独行的精神。
“轩辕道士”的“轩辕”二字首先指的是黄老之学的两大始祖之一的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姓公孙,因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他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被诸侯尊为天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和老子的思想经过齐国与楚国的的大力发展,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汉初立国,崇尚的也是这种“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黄老学在汉代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统治者集团信奉黄老之学,由是黄老思想全面运用于汉初政治,达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从学术角度看,《淮南子》、严遵《老子指归》、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许多观点都反映出黄老思潮的影响;受现实影响,西汉道家多以老子思想为依据批评政治,讨论国是。影响所及,如《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景帝则“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这些都为其后在民间继续发展奠定了根基。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而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说。
从传说中的祖先炎、黄二帝,到20世纪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从春秋战国时代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到当今现代思想、文化、科技熏陶下的一代风流——在漫长悠久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曾经在各个领域中涌现过多少杰出的人物,创造出多少丰硕的成果!他们就像绵延起伏的山脉上那一座又一座高峰,给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增添了无限风光!而生活在17世纪的傅山,就是这些高峰中的一座。
傅山的画像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跨越了两个朝代,顽强地生活了79年。他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又是怎样一种生活呢?“荡荡乾坤病,戋戋肺腑收”(《病发示眉仁》),这两句诗是傅山自己一生的切身感受,它形象而概括地描绘了一个矛盾交织、激烈动荡、天崩地裂的时代和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因此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灵魂!傅山的前半生,是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明王朝最后的37年。在中原和西南地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全国。在东北,民族斗争愈演愈烈,民族战争连年不断。在明王朝内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在党争中互相消长,此起彼伏。而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界,充斥着性理的空谈、复古的迂论、陈腐的八股和柔媚的艺术作风。在傅山39岁这一年,即1644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甲申之变,先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旗帜插上了北京城头,崇祯皇帝吊死在万寿山;后是满清的铁骑跨过了山海关,旋即踏遍中原。这对傅山来说,不啻是天崩地裂——虽然也在预料之中。“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甲申集·甲申守岁》)以甲申为转折点,傅山的后半生,又赶上清王朝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最初40年,清军野蛮的镇压、屠杀和掠夺,汉族人民普遍的反抗,抗清义军的顽强战斗,南明王朝的苟延残喘,以及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统治、文字狱和笼络收买……这又是一段血腥而动荡的历史!大矛盾,大动荡,包含着血与泪的大痛苦,却也孕育和锤炼着大人才!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李禺页、颜元、屈大均、吕留良、潘格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关心民间疾苦和民族兴亡,不同程度地具有初步民主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倾向,掀起了17世纪后半期的一股进步思潮,可以说形成了继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活跃局面。其中傅山与顾、黄、王、李、颜,被梁启超并称为“清初六大师”,这是仅就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而言的。如果从思想解放的程度、学术领域的宽广、艺术创作的成就、医道医术的造诣等多方面看,傅山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多才多艺,多所建树,气象万千,光彩夺目,确非其他人可企及。
在政治和社会舞台上,傅山一生有三件大事,早年,曾作为山西学生的领袖,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反对腐朽的宦党和黑暗的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持续半年,成为中国近代早期学生运动的先声。中年,曾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在49岁时被逮下狱,一年有余,几经严讯,备极拷掠,抗词不屈,绝食9日,抱定必死的决心,坚持斗争,终于获释。晚年,他主要从事著述,曾先后接待或拜访了昆山顾炎武、容城孙逢奇、富平李因笃、周至李禺页、和川戴务旃、彭城阎尔梅、番禺屈大均等一大批在野的文人、学者,以及当时尚未仕清的秀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祯、太原阎若璩,实际上成为在野的思想文化界的领袖和代表之一,并以73岁的高龄,绝食七日,坚持斗争,拒绝参加清廷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所举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拒绝做清朝的官。这些壮举在他所处的时代确实够得上特立独行,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最为突出的。
在思想学术方面,傅山不仅堪与顾、黄、王并驾齐驱,而且比他们思想更解放,在反对以道统自居的理学说教、冲破儒家传统思想束缚方面,战斗精神和独创性更强。他博览经史子集,开创诸子学,精通音韵学与名学(逻辑学),擅长金石遗文之学,确实无愧于同时代人的这种评价:“学究天人,道兼仙释(《柳崖外编》),”“博极群书,时称学海”(郭《傅山传》)。
在文学艺术方面,傅山的诗文思想性、现实性极强,写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奥老拙,慷慨苍凉,奇思逸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名满天下,当时评价“在王铎之上”(戴廷木式《与张尔公书》);绘画古雅入神,写意曲尽其妙,《图绘宝鉴》评论说:“其才品海内无匹,人不能尽识也。”
在医学方面,他精通医经脉理,擅长妇科及内外诸科,当时“人称医圣”(蔡璜《傅山传》)。
傅山在他的著作和书面题款上,也经常署名为公之它,亦作公他,又号石头、石道人、石老人、啬庐、随厉、六持、丹崖子、丹崖翁、浊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侨山、松侨老人、侨公、太原侨、朱衣道人、酒道人、酒肉道人,或径称居士、傅道士、傅道人、傅子,又称老蘖禅、还阳真人、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化翁、观花翁、橘翁、大笑下士、西北之西北老人。用现代的话说,傅山也许算得上世界上“笔名”最多的作家之一吧,而这些笔名又无不体现了这座“奇峰”的经历、思想和性格。
批评理学
傅山的艺术形象
傅山处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开始动摇,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批判。在这股反理学的潮流中,傅山抱着抗清复明的信念,以先秦诸子思想,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武器,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阐发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被后人称为启蒙的思想家。
清初,封建统治者利用宋明理学进行思想统治,广罗明末知识分子为其服务。对此,傅山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躲避朝廷的纠缠、掩护自己的政治活动,他过着四处游医的生活,并拜“还阳真人”为师,出家入道,自号“朱衣道人”。因此,傅山的一生充满了道家色彩。
他曾说:“三日不读《老子》,不觉舌本软,昔但习其语。五十以后,细读《老子》,而觉前辈精于此学者,徒费多少口舌。“庄子为书,虽恢橘佚宕,于六经之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而风云开阂,鬼神变幻,要自不可缺。”这些,都反映出傅山对待老庄思想的态度。
傅山离俗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傅山的反清复明志向决定了他对待宋明理学的态度,认为“今所行五经四书注,一代之王制,非千古之道统 也”,“以《管子》《庄子》《列子》《楞严》《唯识》《毗婆》诸论,约略参同,益知所谓儒者之不济事也。因而他喜欢老庄,进而喜欢道家思想及道教。
其次,傅山所处的时代是人们批判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傅山本人曾多次发“反常之论”,主张“率性而为”,这和道家思想中主张的“顺物自然”、“漂然物外”的观点相吻合,而且在理论上对道家思想有所阐发。
中医
傅山画像
傅山在中医药史上的“大师”级地位
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在“医学人物”中,收入上自传说中的岐伯、黄帝,下至1975年去世的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蒲辅周,约5000多年的中国中医药史上,共收中医中药学界重要人物71人,其中山西仅有一人,即傅山。
在“傅青主”条中,释述:“名山,……博涉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提倡‘经子不分’,目的在把诸子和六经列于平等地位。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通医学。传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书,疑系后人托名之作,但其书流行颇广,有参考价值。”在辞海所收71名中医中药学界的“大家”中,绝大部分是一生专门从事医药的,精通经史或兼工书画的仅七八人。只有宋朝的沈括是政治家、科学家兼医学家,傅山是思想家、道家学者、艺术家而又以医名世的大医学家。傅山他自称“老夫学老庄者也。”,并将其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运用到医学中。由此可见傅山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虽以“余力”研究医学,但却称得上是一位“医学大师”,而决非一时一地的“名医”。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傅山的传记收入《哲学》卷中,但同样肯定他“又精医学”。在《哲学》卷中所列中国古今哲学家约为200名,其中除傅山外,其余诸人中讲到精于医学的只有宋代的沈括。
傅山的临床医学著作
综合性临床著作《辩证录》《大小诸症方论》《石室秘录》
《辩证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版)以“证”为纲,共14卷,分外感科、内科杂症、妇科、外科、幼科5科,126门766症,理、法、方、药悉备,年希尧(广东巡抚)在序言中说该书“真有仲景诸公所未及者,而辩证折中补救,诚为仁人济世救物之至宝”。《大小诸症方论》以“方”为纲,其中
傅山相关书籍
专科著作 《傅青主女科》《男科》《青囊秘诀》(外科)
《青囊秘诀》把外科疾病视为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对21种疮疡,使用98条方剂口服内消,形成了系统的以消、托、补为主要内容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外科医疗体系。《女科》、《男科》则流传更广,尤以《女科》著名,在当代中医妇科仍奉为案头必备之书。
傅山所作小楷《金刚经》,长篇楷书,一丝不苟,婀娜俊美,秀盈流畅,《中国书法全集》中选自作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是当时傅青主关于其书法生活艺术追求明显生动的描绘。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对此他解释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
书法
汉白玉石匾,137厘米x52厘米,厚10厘米
傅山自称漆园家学,继承发挥道家异端理论大有针砭时风、力挽狂澜之用意。可谓振聋发聩之洪钟,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学者相比,有很大不同。在他的诗文中没有丝毫替圣人立言,为统治者出谋献策的意思。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观化翁”。既然清朝的统治已经巩固,世风人心正在越变越坏,于是就希望迅速地坏下去,物极必反之后就会突变。他对战国诸子都有深入的研究,认为古代的学术文化能够激励炎黄子孙奋发起来;他愿做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并盼望着民族的真正觉醒,从根本上铲除暴政。
傅山在评论欧阳修《新五代史》时说:“王彦章粗鲁莽汉,仅死事可,特立死节之目,全未推敲所事所死者为谁也”。傅山此番评论多么尖锐!什么样的狗屁皇帝,值得为他死吗?对于那些不论什么样的皇帝,一见皇帝就俯首帖耳的奴才顺民们,这无疑是惊世骇俗训斥和一针见血的讽刺。
傅山晚年着力研究东周学术并获得巨大学术成就。《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中空间就有傅山的专章,受到历史学家们高度评价。他对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重新评价了赵孟頫书法。试看他的《秉烛》诗:“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卑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于一笔,何处发文章”。“斫轮”语出《庄子·天道》:“行年七十而老斫轮”。此诗为傅山七十岁后所作无疑。“赵厮”即指赵孟頫,“管卑”即赵孟頫之妻管仲姬,“奇人”则指赵氏夫妇。
傅山年轻时学赵,后来完全出于政治思想原因而痛骂赵字,并一再告诫儿孙千万不可学赵字。此时,在深入研究了王书之后,他才又把赵孟頫看作奇异的天才。对此评论家王进玉表示,傅山骂赵孟頫书法“如徐偃王之无骨”“软美媚俗,熟媚绰约,自是贱态”,但应该清楚,傅山绝不是等闲之辈,相反,同被骂者一样,都有大才,都是开宗立派式的人物,都具有非凡的文艺修养和创作功力。
出版图书
傅青主女科
作者名称 傅山
作品时间2012-1
霜红龛集
作者名称 傅山
在西村先生故里,百姓自发地造祠堂,虽矮小简朴,又多次遭受毁坏,多次靠这户村民自己微薄的力量再修缮,九十年代末,改为水泥与木料混合结构。在老夫妇的日夜看护中,祠堂中一点一点彩绘装饰,重新泥塑了先生塑像,并在2006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先生诞辰四百周年〔虚岁〕纪念日,安装悬挂了“傅山书体传承人”邵学军先生题写的“傅山祠堂”牌匾。
傅山纪念馆
傅山纪念馆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内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其总占地面积553.5平方米,整个馆址东西宽20.7米,南北深27米,馆内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内有南屋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前开屏门,别成院落,东北隅辟小门,东出别构小院。馆内四周连通,布展灵活方便,为回廊式的展厅。纪念馆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
傅山纪念馆
早在一九九二年初,原北郊区委书记范世康就作了打造傅山名人品牌、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向阳工商十里一条街的批示,1995年至1998年间又进行了三次大的规划。2004年为进一步挖掘傅山瑰宝,在区委、区政府的牵头下,在向阳镇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下,策划了“中华傅山园”“傅山广场”的建设规划项目。
2007年,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之际,目前收藏有国内最多先生遗墨的山西博物院,联合晋祠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多家大型文博收藏单位,将之前分散各地的先生书画作品汇聚一处,作一集中展示。这是300年来很多先生手泽遗珍第一次重归故里,暂定于2007年9月25日左右开,展出时间三个月。
中华傅山园
坐落于太原市西北方位的西村,有一处为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而建造的中华傅山园,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朴、端庄、雄浑的仿古祠庙式园林建筑群,还可以领略到傅山先生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成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