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迪 编辑
张海迪,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文登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学位,德国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访问学者,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1960年,张海迪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随父母下放晋西北农村。1981年,当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调山东聊城地区文联创作室 ;同年,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她先后学会四种外语,翻译《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和《小米勒旅行记》等;创作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她还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的追问》。2002年,推出长篇小说《绝顶》,被誉为张海迪的高峰之作 。1998年,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2016年,就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 。2018年,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 。2023年,张海迪为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主席 。
1983年,张海迪获“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两个称号。1989年,中宣部授予她“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1991年,中国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称号。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中文名:张海迪
性别: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文登
出生地: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1955年9月16日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代表作品: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鸿雁快快飞、生命的追问
主要荣誉: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
早年经历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60年,5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她。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 。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海迪五岁的时候
海迪十岁的时候
70年代当医生的日子
海迪的青年时代
张海迪
张海迪
张海迪
张海迪
张海迪演讲
张海迪
1993年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86年10月18日,张海迪应邀到江西作报告。
张海迪
张海迪
1984年10月,邓颖超同参加国庆观礼团的张海迪亲切握手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父母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她发现这里的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当看到缺医少药时,张海迪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患的念头。她买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等书。她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 。
1981年,张海迪获评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同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获得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
创作经历
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病痛和种种困难,自学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政治、文学、医学和外语等方面的书籍一千多册;自学英语达到了大学程度,并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
1976年,张海迪学译英文版小说《月亮宝石》。1979年,为有关单位翻译《世界百科全书》插图部分资料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4月,翻译的《海边诊所》出版。1984年,翻译出版英国女作家安妮·迪格比的小说《丽贝卡在新学校》。1990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诺顿·加斯特的小说《小米勒旅行记》。
1983年5月,张海迪与团中央有关干部等在一起合影
1991年,张海迪的鼻部出现黑色素癌 。在经历了第6次大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93年,成功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哲学硕士 。
1998年,张海迪与丈夫共同翻译出版美国作家拉尔夫·赫尔菲的小说《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2002年,张海迪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2003年,与丈夫翻译出版英国作家亚当·菲利普斯的小说《达尔文的蚯蚓》。2004年,出版散文集《美丽的英语》 。2007年5月,张海迪应邀到德国班贝格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回国后,张海迪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做的详细的记录进行整理,编写为《我的德国笔记》 ;访学期间,创作长篇小说《天长地久》 。2010年,推出新译作《一只旧箱子》,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
2015年获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在日内瓦联合国会议厅
在北京与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深入交流残疾人工作
与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班迪会谈
发布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残疾人主题邮票纪念版张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与欧盟使团共同举办残疾人主题会议
与APEC经济体领导人配偶共同出席残疾人主题活动
与亚太残疾人会议妇女代表在一起
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审议
从政经历
2008年,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主席 。2016年,就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 ;10月,张海迪履职新一届康复国际主席 。201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张海迪就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 。2021年,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时隔五年,张海迪再任团长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张海迪为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主席 。
出版图书
2014年10月,在波兰当选康复国际主席
1995年,张海迪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13年,提出建立残疾人事业大数据 。
2015年,张海迪参加“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共创未来美好生活”专题发布会暨网络助力残疾人创就业研讨会 ;同年,张海迪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创想和建议 。
在农村看望长期瘫痪在炕上的残疾人

1995年,张海迪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13年,提出建立残疾人事业大数据 。
2015年,张海迪参加“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共创未来美好生活”专题发布会暨网络助力残疾人创就业研讨会 ;同年,张海迪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创想和建议 。
在农村看望长期瘫痪在炕上的残疾人

轮椅上的梦
作者名称 张海迪
作品类别小说作品
作品时间1991-5
鸿雁快快飞
作者名称 张海迪
作品类别儿童文学
作品时间1985-2
绝顶
作者名称 张海迪
作品类别小说作品
作品时间2002-4
美丽的英语
作者名称 张海迪
作品时间2004-1
天长地久
作者名称 张海迪
作品类别小说作品
作品时间2007-7
我的德国笔记
作者名称 张海迪
作品类别当代文学
作品时间2009-4
生命的追问 修订版
作者名称 张海迪
作品类别散文作品
作品时间2013-8
查看更多书籍
翻译作品
时间 | 名称 |
---|---|
2010年 | 《走吧,莫: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 |
2010年 | 《小米勒旅行记》 |
1984年 | 《丽贝卡在新学校》 |
1983年 | 《海边诊所》 |
作词歌曲
时间 | 名称 |
---|---|
2022年 | 《冬奥之花多美丽》 |
2022年 | 《在美丽的冰雪里》 |
2020年 | 《一个也不能少》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23年 | 第19届亚运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主席 |
2021年 | 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 |
2018年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 、康复国际主席 |
2016年 | 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 、康复国际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14年 | 康复国际主席 |
2013年 | 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主席 |
2008年11月 | 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
1998年 | 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
-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
- | 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
- | 山东省残联主席团副主席 |
- |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
- | 中国残联第一、二、三届主席团委员 |
- | 中国肢残人协会第三、四届委员会主席 |
- | 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 |
- | 中国残联第五、六、七届主席团主席 |
- |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 |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 |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
2014年10月,在波兰当选康复国际主席" src="/uploads/202412/14ce36d3d539b6003af3a5dc4a07222ac65c1038191a.png"/>2014年10月,在波兰当选康复国际主席
1995年,张海迪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13年,提出建立残疾人事业大数据 。
2015年,张海迪参加“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共创未来美好生活”专题发布会暨网络助力残疾人创就业研讨会 ;同年,张海迪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创想和建议 。
在农村看望长期瘫痪在炕上的残疾人


在河北农村扶贫基地看望残疾人
看望农村孤寡残疾人
在广东看望社区的残疾女孩
在黑龙江看望脑瘫的孩子
这些佩戴人工耳蜗的孩子都能说话了
听康复中的聋哑孩子唱歌
在天津参观残疾人学校的车间
调研残疾人就业工作
在农村看望贫困残疾人
2016年,“建设康复大学”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同年,参加由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与威高集团共同主办的“威高爱·我的梦——首届中国无障爱公益晚会” 。
2019年,张海迪参加北京市“爱·助小康”助残日主题活动,调研中仓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 。2020年,参加由中国残联发起的《行动呼吁: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共创我们想要的未来》活动 ;11月,参加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并提出了四个对残疾人有帮助的具体要求:建好康复大学,助力健康中国;推动康复医学成为一级学科;加快康复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康复服务的指导 。
2021年,“建成康复大学”又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11月11日,应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邀请,中国残联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张海迪与出征东京残奥会的中国运动员代表在日本大使馆官邸共同出席活动,庆贺中国残奥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 。
2023年,张海迪出席纪念北京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活动 。2024年,出席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暨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并致辞 。
看望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残疾学生
在英国老人护理院看望失能老人
在英国老人护理院给93岁的老人喂饭
看望在社区康复的残疾人
看望福利院的孤残儿童
调研北京按摩医院工作
看望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残疾人
看望康复中的脑瘫孩子
调研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
调研残疾人社区就业情况
看望福利院的老人
在四川看望因地震高位截瘫的患者
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残疾人工作
张海迪积极推动残疾人事务国际交流合作,多次率团出席联合国社发会、经社会大会、人权理事会高级别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用英文作大会发言,介绍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推进残疾人领域务实合作。
在南京特殊教育学院看望同学们
在新疆看望残疾人
看望澳门残疾人
走进埃塞俄比亚阿尔法聋人学校,与孩子们在一起
与埃塞俄比亚阿尔法聋人学校的孩子们共进校园午餐
2016年在英国爱丁堡就任康复国际主席
2018年在德国柏林高票连任康复国际主席
在北京主持召开康复国际执委会
在康复国际成立百年之际发布百年宣言
倡议并设立康复国际杰出贡献奖
张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外语。1982年,两人结婚,但没有举行婚礼。 张海迪夫妇没有孩子,他们收养了只小狗,取名“板凳”。
张海迪和丈夫
张海迪在轮椅上辗转了十几年开始学习画画儿,她在这方面有些天分。小时候.她常常趴在床上画国旗、画太阳、画大楼房。那时,她就画过一个“高层建筑”,密密麻麻的方格子代表窗户。其中有一个方格子特别大,里面画了一个三角(代表灯伞),下面画一个圆(代表灯泡).圆的四周放着光芒。她说这间房就是她的家,每天晚上,妈妈都在灯下拿着本书给她讲故事。后来,她到医院做手术。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不能每天陪伴着她。为了向爸爸妈妈报告她在医院的情况,她的第一封家信,就是用连环画来表现的。大夫、护士,药瓶,针头,一张不大的纸,画得很有意思。
荣誉称号 | ||||||||||||||||||||||||||||||||||||||||||||||||||||||||
| ||||||||||||||||||||||||||||||||||||||||||||||||||||||||
文学类 | ||||||||||||||||||||||||||||||||||||||||||||||||||||||||
|
看望残疾老人
看望在四川地震中失去右下肢的孩子
张海迪(右)
张海迪(右)
网络红人秦志晖使用“炎黄秦火火”这个ID造谣,暗指张海迪有德国国籍。张海迪亦于2012年11月28日通过微博发布澄清声明。被告人秦志晖又于2012年12月31日使用“炎黄秦火火”的新浪微博账户再次发布有关上述信息的博文,在短时间内被转发20余次,引发网民对张海迪的负面评价。
2014年4月“秦火火”(实名秦志晖)因犯诽谤、寻衅滋事罪,朝阳法院一审判其数罪并罚合并执行共3年刑期。其中因诽谤罪获刑2年,因寻衅滋事罪获刑1年半,秦火火当庭表示不上诉。
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邓小平 评)
邓小平题词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评)
张海迪精神是改革开放之初,指引一代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雾海里的航标灯”,为一度迷茫的人们指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张海迪 精神,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南,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张海迪精神。(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评)
张海迪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崇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有了张海迪这样的雷锋式的好青年,我们的民族就一定会兴旺,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强盛,我们的四化建设一定会成功。(王震 评)
张海迪同志的事迹,为什么在青年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样巨大的反响?我看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思想和所作所为,明确地告诉大家,在全面开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一个青年人应该怎样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奋斗。(陈丕显 评)
向张海迪、朱伯儒同志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象他们那样,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要像张海迪同志那样,学知识孜孜不倦,对技术精益求精,勤奋努力,自学成才。要像张海迪、朱伯儒同志那样,为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关系,使党风和社会风气更快地根本好转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余秋里 评)
精神内涵
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渴求知识、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张海迪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自学,后来张海迪还刻苦自学英语、德语和日语,翻译出版了英美小说。作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多次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表英文演讲。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研究生课程考试,被授予硕士学位。
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张海迪多年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
精神价值
发扬张海迪精神,就要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张海迪从5岁起就遇上了命运的挑战,长期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且在升学、就业、前途等问题上都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她昂首挺胸地生活,以“即使跌倒了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的站起来”的毅力和“死,我也要在大笑中死去”的乐观主义态度,终于为自己开创了新生活的大道。
发扬张海迪精神,就要有渴求知识、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像张海迪这样,深切认识文化知识同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关系,尊重知识,酷爱知识,追求知识,切实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发扬张海迪精神,就要有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张海迪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出类拔萃,她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以自己的疼痛为代价,减轻病人的痛苦,维护别人的健康,延续他人的生命。这种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正是共产主义战士所具有的高贵品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