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友 编辑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医学家

萧龙友萧龙友

萧龙友(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原名萧方骏,字友,号息翁、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萧龙友于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贡;1914年任财政部机要秘书等职;1928年官从医,在北京西城建“萧龙友医寓”;1930年与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10月2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萧龙友致力于展中医教育事业,擅长治疗虚劳杂病。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萧龙友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省雅安市

出生日期:1870年2月13日

逝世日期:1960年10月20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人物生平

编辑

1870年2月13日,萧龙友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

1890年,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读词章科。

1892年,与陈蕴生一起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

1897年,考中丁酉科拔贡,入北京充任八旗教习。

1900年,离开北京去往山东,曾先后任淄川、枣阳知县。

萧龙友萧龙友

1901年以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设学堂,山东省会设立高等学堂,萧龙友曾为该学堂制定章程,并充任教习。辛亥革命后移居济南。

1914年,奉调北京,先后任农商部秘书,财政部经济调查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

1928年,弃官从医,在北京西城建“萧龙友医寓”,挂牌行医,直至解放。

1930年,在兵马司胡同的大院里,和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

1939年,退休。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0年10月2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萧龙友萧龙友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萧龙友与陈蕴生医师用中草药救治,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重视辩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治愈了一些疑难病症。

学术论著

萧龙友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留《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现代医案选》《息园医隐记》《天病论》《中医药学意见书》等著作传世。

人才培养

创办学校

1930年,萧龙友和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办校15年,毕业学生700余人。

培养成果

萧龙友培养出了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副司长赵树屏,北京市卫生局第一任中医科科长白啸山等人。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表彰单位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49年

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0年

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

1951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3年

中华医学会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顾问、名誉院长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顾问

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

中央卫生部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华北区特邀代表

个人生活

编辑

生活习惯

萧龙友是四川人,喜欢吃川菜,饮食偏清淡,肉少菜多,不爱吃产品;喜欢饮酒,但不过量,家中常常自酿果子酒。

人物评价

编辑

萧龙友的医术可谓炉火纯青。他用药处方平正轻灵,常在小方之中见大神奇,但他并不固执,始终对西医学抱着尊重态度,并坚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胸襟之宽大令人折服。(中医药博物馆评)

萧龙友先生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勤奋、自学成医的道路,他刻苦读书、勇于实践,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才华出众,诗画书法、文学历史,无所不能。他医技高超,德高望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中医大师。(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萧承悰评)

萧龙友谦谨自律,淡泊名利,其磊落光明之气光照后人。(福建中医药大学评)

下一篇 冯泽芳

上一篇 李继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