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龙友 编辑
萧龙友(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原名萧方骏,字龙友,号息翁、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萧龙友于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贡;1914年任财政部机要秘书等职;1928年弃官从医,在北京西城建“萧龙友医寓”;1930年与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10月2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萧龙友致力于发展中医教育事业,擅长治疗虚劳杂病。
中文名:萧龙友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省雅安市
出生日期:1870年2月13日
逝世日期:1960年10月20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1870年2月13日,萧龙友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
1890年,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读词章科。
1892年,与陈蕴生一起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
1897年,考中丁酉科拔贡,入北京充任八旗教习。
1900年,离开北京去往山东,曾先后任淄川、枣阳知县。
萧龙友
1914年,奉调北京,先后任农商部秘书,财政部经济调查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
1928年,弃官从医,在北京西城建“萧龙友医寓”,挂牌行医,直至解放。
1930年,在兵马司胡同的大院里,和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
1939年,退休。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0年10月2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萧龙友
学术论著
萧龙友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留《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现代医案选》《息园医隐记》《天病论》《中医药学意见书》等著作传世。
人才培养
创办学校
1930年,萧龙友和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办校15年,毕业学生700余人。
培养成果
萧龙友培养出了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副司长赵树屏,北京市卫生局第一任中医科科长白啸山等人。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表彰单位 |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49年 | 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0年 | 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 |
1951年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1953年 | 中华医学会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95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顾问、名誉院长 | |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 |
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顾问 | |
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 | |
中央卫生部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华北区特邀代表 |
生活习惯
萧龙友是四川人,喜欢吃川菜,饮食偏清淡,肉少菜多,不爱吃海产品;喜欢饮酒,但不过量,家中常常自酿果子酒。
萧龙友的医术可谓炉火纯青。他用药处方平正轻灵,常在小方之中见大神奇,但他并不固执,始终对西医学抱着尊重态度,并坚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胸襟之宽大令人折服。(中医药博物馆评)
萧龙友先生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勤奋、自学成医的道路,他刻苦读书、勇于实践,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才华出众,诗画书法、文学历史,无所不能。他医技高超,德高望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中医大师。(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萧承悰评)
萧龙友谦谨自律,淡泊名利,其磊落光明之气光照后人。(福建中医药大学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