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安 编辑

北宋初年宰相、诗人

毕士安毕士安

毕士安(938-1005年),本名士元,字仁叟,小字举,代州云中县(今山西省大同市)人。 北宋初年宰相、诗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及第,授济州团练推官。宋太宗即位后,迁大理寺丞,出知台州、饶州,累迁开封府判官、给事中。宋真宗即位后,授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迁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知潞州、秘书监,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大力推荐寇準,累迁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澶渊之战时,支持宰相寇準决策,力主亲征。澶渊之盟后,挑选良将守边,量时制法,依次施行。

景德二年(1005年11月14日),去世,享年六十八,获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著有文集三十卷,如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毕士元、毕文简

字:仁叟,一字舜举

所处时代:五代→宋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代州云中

出生日期:938年

逝世日期:1005年11月14日

主要成就:澶渊之战时力主真宗亲征

主要作品:《答王黄门寄密蒙花》《国清寺》《禁林讌会之什》等

本名:毕士安

官职:吏部侍郎、平章事

爵位:太原郡开国公

追赠:太傅、中书令

谥号:文简

人物生平

编辑

毕士安,字仁臾,代州云中人,宋初宰相。其曾祖与祖父都在本州、本县做小官,父亲还任过观城县令。

早期经历

毕士安从小好学,专程到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郑州(河南省郑州市)等地求师。于是,博综群经,通晓诸子百家之言。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中进士。晋国公王祜知贡举,选为探花(第三名)。开宝三年,授济州团练推官,治理济州二年,授兖州观察推官。(参见《丞相文简公行状》)

宋太宗时

太平兴国初年,任大理寺丞、三门运事。越王钱镠入侍后,出知台州,迁太子左赞善大夫、知饶州,殿中丞、监察御史、知乾州,母老乞留,改监汝州稻田务。(丞相文简公行状)。

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冀王(赵元份)府记室参军,迁考功员外郎。端拱年间,知制诰。淳化二年冬,授翰林学士,与苏易简同知贡举,拜主客郎中。以疾辞职,授右谏议大夫、知颍州,开仓赈灾。

宋真宗作为太子担任开封尹时,授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迁太子右庶子、给事中。

宋真宗时

宋真宗即位(997年)后,授工部侍郎、秘书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咸平元年(998年),授礼部侍郎、翰林学士,迁兵部侍郎、知潞州。岁满,迁翰林侍读学士、秘书监。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曾大力推举寇准,向宋真宗上书说:“寇准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于是,宋真宗同意毕士安的奏请,同时任命二人为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担任宰相后,小人申宗古诬告,毕士安深知寇準的为人,极力为寇辩护,查清诬告案件,将申宗古斩首,让寇准才得安心政务。以后,寇准力主抗辽,政绩显著,均为毕士安的荐贤之功。

景德元年(1004年),升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同年,辽国统军大将萧挞凛领兵南下,毕士安支持寇准,力主亲征的主张,最终挫败辽军,使得宋辽在澶渊订立盟约,双方罢兵议和。

景德二年(1005年11月14日) ,毕士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真宗亲临哭吊,异常悲恸,赐白金三百斤,废朝五日,册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 后来,王旦为相,面奏真宗,称赞毕士安的清节,宋真宗加赐毕士安家白金五千两,授其二子、一孙为官。

主要成就

编辑

政治

澶渊之战时,毕士安支持寇準,力主宋真宗亲征,最终促成“澶渊之盟”的达成。

藏书

毕士安治学严谨。宋太宗召选人才校勘《三国志》等,书中多有鄙恶之事,劝其删改后刊印。他说: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皆备。遂命刊刻。

喜藏书,擅长书法,仪表谈吐不凡。晚年时,视力不济,犹每日读书不辍;所储之书,皆亲加校雠。藏书之富,为宋初名家之一。其藏书尽归宋绶。五世孙毕良史,字少董,亦为南宋藏书之家。

个人作品

编辑

《宋史》称毕士安“正称年耆,目毛读书不辍,手自雠校或亲善写,又精意词翰,有文集三十卷”,其作品大多散佚。《全宋诗》录有其诗四首 。

人物评价

编辑

总评

毕士安毕士安

毕士安去世之后,宋真宗对宰相寇準等人说:“毕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遽此沦殁,深可悼惜!”后来王旦为相,面奏真宗皇帝:“毕士安清慎如古人,在位闻之感叹,仕至辅相而四方无田园居莱,殁未终丧,家用已屈,真不负陛下所知。然使其家假贷为生,直有以周之者窃,调当示上恩,非臣敢为私惠。”

《宋史》评价:“毕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识醒籍,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

历代评价

宋太宗赵光义:洎视毕士安词艺践历固不减,但履行远在下尔。

宋真宗赵恒:①朕倚卿以辅相,岂特今日。②士安善人也,事朕于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畏谨,有古人之风,遽此沦没,深可悼惜。

王旦:陛下前称毕士安清慎如古人,在位闻之感叹。仕至辅相,而四方无田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真不负陛下所知。

杨亿:①公通介有常,谦卑不伐。接下和易,未尝轻于匹夫,与人久要,以是称为长者。居处俭约不爽于素风中外践更克守扵清节。善谈名理,听者忘疲。多识典故,酌之不竭。屡掌书命,润色之美居多。亟预畴咨,献替之勤斯至。洎入参大政,荐陟中枢,年耆益明人望。唯允展四体以率职,曾无越思奉三接以矢谟于焉。尽瘁居位之日尚浅,致君之略未伸,遽兹归全,盖有遗恨。性嗜坟史,手不释卷。 ②公之既孤,不学斯耻。徙居圃田,郑多君子。杖防从赋,登名太常。随牒应聘,嘉言孔彰。乃督河漕,乃佩郡章。岁满増秩,置彼周行。乃佐戚藩,乃司雅诰。酝借风规,周旋辅导。雍容内庭,涣汗大号。谏官长人,善政云报。翼翼京邑,巍巍东朝。珥笔垂绅,是为元僚。宥密枢衡,深严禁署。侍从论思,再至迭处。上党之治,民惟去思。宣室之对,帝乃畴咨。入践岩廊,冠于宰司。民具尔瞻,百工允厘。永年未登,二竖兴沴。人之云亡,天不憗遗。恩极临防,礼优赠禭。帝念良臣,永怀遗懿。

罗大经:澶渊之役,毕士安有相公交取鹘伦官家之说,高琼有好唤宰相来吟两首诗之说,则当时策略,亦自可见。

黄震:宋真宗以丹故谋相,文简荐莱公,遂共议幸澶渊事。定择边守,定法制,致太平,公有力焉。

脱脱:毕士安荐寇準,又为之辨诬。契丹大举而入,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钜敌。及议岁币,因请重贿,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牵制之谋,随亦内附。景德、咸平以来,天下乂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

王夫之:①宋真宗之夙有侈心也,李文靖知之久矣。澶州和议甫成,而毕士安散兵归农,罢方镇,招流亡,饰治平之象,弛不虞之防,启其骄心,劝之夸诞,非徒钦若辈之导以恬嬉也。 ②恬然以为幸者,毕士安葸畏之流耳。 ③河北之守,自毕士安撤备以后,置之若遗。 ④自澶州讲和而后,毕士安撤河北之防,名为休养,而实以启真宗粉饰太平之佚志,兴封祀、营土木者十八载。

朱轼:寇準以性刚褊,不大用也。非毕士安,则寇準无所施其长。若士安者,岂在齐鲍叔牙、郑子皮辈之下哉?

亲属成员

编辑

世系

毕士安家族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

毕宗昱

唐末云中县令

祖父

毕球

代州别驾

父亲

毕乂林

观城令,赠太师

继母

祝氏

郑国太夫人

子辈

长子

毕世长

卫尉、司农卿

次子

毕庆长

太府卿

孙辈

孙子

毕从善

光禄少卿

毕从古

驾部郎中

毕从厚

水部员外郎

毕从诲

水部员外郎

毕从简

博罗县令

毕从道

殿中丞

毕从范

山南西道节度推官

毕从益

太常寺太祝

毕从周

知洋州

女眷

夫人:骆氏,陈国夫人

女儿:毕氏,常山郡太夫人,嫁给宋绶(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燕宣献公)。

参考资料:

《武夷新集 卷十一 宋故椎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四百户、赠太傅、中书令、谥曰文简毕公墓志铭》

《隆平集·卷四》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

《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

下一篇 丁谓

上一篇 向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