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齐贤 编辑
张齐贤(942年-1014年7月22日 ),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北)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省)。中国北宋初期官员。
张齐贤出身寒素,早年曾以布衣之身拦驾,献十策于宋太祖,得到太祖赏识。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受宋太宗恩遇,任大理评事、通判衡州。太宗攻取北汉后,朝廷议取幽蓟。他建议弭兵省财,使民休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改革诸州罪人锢送京师、沿途多受虐待死等数项弊政。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升任签书枢密院事。雍熙三年(986年),出知代州,当时辽军在杨业战没之后攻至代州城下,被他设伏击退。端拱二年(989年),为枢密副使。淳化二年(991年),升参知政事,旋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淳化四年(993年),罢相。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再度拜相,两年后因朝会酒醉失仪再次被免职。后出任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景德初年,知青州。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齐贤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皇祐四年(1052年),追谥“文定” 。
张齐贤在地方供职多年,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在军事上对辽作战取胜并提出“联蕃制夏”政策,经济上改革钱法,律法上宽简狱讼,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 。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 。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全名:张齐贤
别名:张文定
字:师亮
谥号:文定
所处时代:五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北)
出生日期:942年
逝世日期:1014年7月22日
主要成就:出将入相,四践两府、九居八座土墱寨之战击破辽军
主要作品: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
最高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司徒(赠)
布衣献策
张齐贤年仅三岁时就遭遇后晋末年的动乱,随家人迁家到洛阳,居于城南的海角村。他少年时虽孤贫,却用功学习,志向远大。张齐贤因敬慕唐初名臣李大亮的为人,因此取字为师亮 。在洛阳时,他得到致仕在此的太子少保李肃的知遇 ,并结识了滕中正、安守亮等好友 。
张齐贤献策
明察活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即位不久的宋太宗赵炅开科取士,本想把张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司误将他放在第三甲之末,太宗不悦。等到注官时,太宗下旨,让这一榜的进士都被授为京官通判,使张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 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张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从荆渚到桂州,水路邮递铺夫数千户,被邮役困苦,衣食不足,他上奏减去了一半。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任职期满回朝,恰逢太宗亲征北汉,张齐贤前来朝见,升迁为秘书丞。忻州被攻取后,太宗便任命他为知州事。
上书直谏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召张齐贤回朝,改授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又调为左拾遗。同年冬,因北汉新亡,许多人建议太宗应当趁胜速取燕云地区,张齐贤上疏说:“如今海内统一,朝野安定无事,关系到陛下忧虑的,难道不是因为河东刚刚平定,驻屯军队太多,幽蓟未被攻下,粮草运输过劳吗?我认为这些不足为虑。自从河东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纳米典吏,都说契丹是从山后转运粮草到河东。据我考虑,契丹能自备军粮,则是对于太原不是不尽力,然而太原最终被我方占有,是因为契丹军力不足。河东刚刚平定,人心还未安定,岚、宪、忻、代几州没有军营,敌人进攻则田地尽失,敌人侵扰边界则守备为忧。到了国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垒,控制扼守左右边,边防严密,恩信已经实行,民心已经安宁时,敌人还跑到雁门、阳武谷来争夺小利,其后果是他们的智力能料知的。圣人行事,一举一动都考虑周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考虑,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自古边疆之事难以处理,并非完全因为敌国,也大多由于边吏侵扰导致的。如果边缘诸营寨抚御得到合适人选,只要加固壁垒挖深沟濠,蓄精养锐,以闲逸自处,我方安宁敌方劳顿,这是李牧之所以为赵国所用。所谓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如果这样则边疆宁静,边疆宁静则转运之劳可减,转运减则河北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则田产丰富而蚕绩增加,百姓专心务农积聚粮食,充实边疆的用度。况且敌人的心也是择利避害的,怎么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我听说以六合之内为家者以天下为心,哪里有以争尺寸之地为事,斗强弱之势而后已的呢?所以圣人先务本而后求末,使国内安定来抵御敌国。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没有不先务根本的啊。尧、舜之治没有别的方法,在于使百姓安定并且为百姓谋利罢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后,则远方之人恭敬到来。陛下爱护百姓,谋利天下之心,真是尧、舜啊。我猜想群臣大多因为纤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术,侵扰穷苦百姓,以为有成。至于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没有看到,听见了像没有听见,招来民怨导致祸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选择通儒,分路采访两浙、江南、荆湖、西川、岭南、河东,凡是以前赋敛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旧例谋利于百姓,使赋税课利都有利于民,可以长久实行,为圣朝立法;除去旧弊,天下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托长吏上告。胆敢照行旧法者,处以重罚。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来感动远方之人,用恩惠来谋利于百姓,则远方之人的归服,可指日而待。”
纠正民弊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张齐贤出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同年冬,改右补阙,升转运使。他到任后,询知饶、信、虔三州是出产铜、铁、铅、锡的地方,推求前代的铸钱法,拿饶州永平监所铸钱作为定式,每年铸钱五十万贯,一共用去十五万斤铜,三十六万斤铅,十六万斤锡。张齐贤入朝当面陈述此事,论证详细准确,他人不能指责。
从前,各州罪人多械送到京城,在路上死去的有五六成。张齐贤在路上遇到南剑、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要来案卷一看,凡不是首犯的,全部为他们解伸冤屈。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明察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就向原来审问的官吏问罪。从此江南送罪犯到京城的减去一大半。从前,江南各州百姓,住在官府土地上的要交地房钱,吉州沿江土地虽然沉没,仍要交勾栏地钱,编木在水上浮居的要交水场钱,都是前代弊政,张齐贤上奏建议都免掉了。
在南唐时,江南百姓中每户能交纳税钱三千以上的人家出壮丁一人,刺脸,自备兵器送到官府,出战就发给他,每天支给粮食二升,名为义军。内附朝廷后,把这些人都放回家务农。到这时,言者认为这些人长期在军中,不喜欢农事,请求派遣使者选择人员充任军士,连同他们的家属送到朝廷。张齐贤上言说:“江南义军,本都是良民,横遭黥配,无法逃避。江南攻克之后,就放回家务农,长期被皇家所苦,都喜欢农业。如果挨户搜索,不会没有惊扰。法律崇尚固定,政事崇尚清静,以前的赦令既然放他们归农,不如仍然按旧敕执行。”
张齐贤身居使职,勤于纠正民弊,务行宽大之政,江南百姓都不忘思念他。召回朝廷,授任他为枢密直学士,升为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
大战辽军
主词条:土墱寨之战
雍熙初年(984年),张齐贤改任左谏议大夫。
张齐贤
在此之前,张齐贤约潘美指挥并州军来会战,不久,使者被辽军捉去。张齐贤因为会期既然泄露,并且考虑到潘美部会被辽人袭击。后来潘美派来的使者说,军队已从并州出发,行军四十里后到了柏井,接到密诏,东路军在君子馆之战中大败,并州全军不许出战,已回到并州。当时辽军遍山,张齐贤说:“敌人只知道潘美要来会师,而不知道潘美已退兵。”于是把使者关闭在密室,半夜派出军队二百人,每人拿着一面旗帜,背一束草,离州城西南三十里,打出旗帜燃烧干草。辽军远远看见火光有旗帜,以为是并州部队到了,惊骇而逃走。张齐贤先在土磴砦埋下二千伏兵,袭击大败辽军,擒俘辽军北大王的儿子一人、帐前舍利一人,杀敌数百人,俘获二千匹战马及很多兵器。事后,张齐贤归功于卢汉赟,使其得到褒奖。后来太宗得知卢汉赟怯战之事,遂将其罢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端拱元年(988年)冬,张齐贤被加授为工部侍郎。辽军又从大石路往南侵犯,他预先选择厢兵一千人分为二支,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下令说:“代西有敌人,则崞县的部队出战,代东有敌人,则繁畤的部队出战。战斗发生后,则郡中部队集合作战。”到此时,辽军果然被驻扎在繁畤的部队打败。
两次拜相
端拱二年(989年),建立屯田制。张齐贤兼任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经宰相赵普力荐,于同年七月被召入朝,授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
淳化二年(991年)四月,张齐贤升任参知政事。九月,以吏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当时他的母亲孙氏已经八十多岁了,被封为晋国太夫人。孙氏每次入宫朝见,太宗叹服说:“婆婆有福,生得好儿,为国家分忧。” 常常下手诏慰问,给与赏赐,朝官们都感到他家很荣幸。
当初,王延德与朱贻业一同掌管京城粮仓,想求任地方官,朱贻业与参知政事李沆是亲家,就向李沆请托,李沆替他向张齐贤请托,张齐贤告诉了太宗。太宗因为王延德曾经奉事晋王府,厌恶他不自己陈述请求而委托执政大臣,召见并斥责了他。王延德、朱贻业都瞒着不说实情,张齐贤不想连累李沆,单独承担责任。
淳化四年(993年)六月,罢前职任尚书左丞。十月,出知定州,张齐贤因为母亲孙氏年老患病而不愿离去。太宗怜悯其一片孝心,于是同意他的请求。不久后,孙氏逝世,张齐贤为母丁忧,七天不饮水浆。此后,每天只吃一碗粥,守丧期间一直不吃酒肉蔬果 。不久转任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当时监狱有死犯将处决,张齐贤到任后,马上辨明案情而放了他。三天后,改任知永兴军。当时閤门祗候赵赞因为议论政事得到太宗宠幸,提点关中粮食,所做多豪横不法。张齐贤论奏列举他的罪状,终于伏法。不久改任知襄州,又改任知荆南,又改任知安州。一年后,加官刑部尚书。
咸平元年(998年)十月,宋真宗赵恒召张齐贤入朝,授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张齐贤曾经向真宗从容讲说帝王之道,而推究其所以然的根本,并且说:“臣受陛下异常恩遇,所以加倍报答。”真宗只是说:“朕认为帝王之道无迹可循,只要政事适当则近于帝王之道啊。”
咸平二年(999年)十一月,在郊祀礼后,张齐贤被加授为门下侍郎。
咸平三年(1000年)四月,在宋辽战事暂告一段落后,真宗决定派重臣巡慰两河地区。最初,他想命张齐贤出巡,因张齐贤推辞,于是改命参知政事向敏中为河北、河东宣抚大使。
张齐贤为相以后,没有太多的建树,这似乎同他与李沆性格不和有关。张齐贤较为豪放,喜欢功利,招致“疏阔”之批评,而李沆较为沉稳,主张安静,在施政方针上二人是近乎对立的。张齐贤初做宰相时,真宗召见他和李沆,首先提出要上下团结。张齐贤说:“团结是重要的,岂有不团结能办理好国家大事的!”真宗接着便告诚他们要“思而后行,惟宜谨审”,又讲“先朝皆有成宪,但与卿等遵守”等语,使人觉得完全是针对张齐贤而讲的,而话里的意思又与李沆“无为而治”的主张符合,这样,张齐贤的难以长久担任宰相。 果然,在威平三年(1000年)十一月,张齐贤在冬至日朝会上醉酒,所戴冠弁歪斜,几乎要跌倒。御史中丞弹劾张齐贤失仪,张齐贤则辩解自己的酣饮是为御寒,并叩头谢罪。真宗说:“您是大臣,如此行事,怎能做下属表率?朝廷自有典章制度,朕不敢徇私。”同月,张齐贤被免去相位,“罢守本官”,仍为兵部尚书 。
明于料事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册》中的张齐贤像及题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久后,张齐贤又请求调来江淮、荆湘丁壮八万加强防御。真宗以此举不仅动摇民心,且湖泊之乡者难以远戍西鄙为由,未采纳他的建言。
张齐贤又说:“灵州地处边隅,当城镇还完好、碛路还未阻塞时,朝廷内外已经说应当放弃,从继迁叛乱以来,危困越发厉害。南距镇戎约五百多里,东离环州仅六七天路程,如此畏途,不必攻夺,则城中之民怎么出来,城中之兵又怎么回去?想保护城中军民,按理应当接应。为今之计,如果能增加精兵,以合西边驻屯、换防的军队,接着以原、渭、镇戎的军队,率领山西熟户从东界进入,严约会师日期,两路并进,假如继迁分兵抵抗,我方则乘机而易攻。况且在路途奔波,首尾难顾,千里趋利,不失败就会被俘。我认为兵锋未交,而灵州之围自解。然后迁移灵州军民到在萧关、武延川险要地方设立的营寨居住,这样做则蕃汉人士之心有所依赖。等到叛乱平定后,仍回到旧州,然后指挥蕃汉之兵,乘机进攻,则成功不难。”朝廷不能用他的计策。不久,灵武果然失陷。
宦海沉浮
咸平四年(1001年)闰十二月,张齐贤被授为右仆射、判汾州兼经略使 ,尚未就职,又在次年(1002年)正月被任命为邠、宁、环、庆、泾、原、仪、渭、镇戎军经略使,判邠州。环庆、泾原两路及永兴军驻泊军队都要听从张齐贤的调度 。因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谏言,真宗遂在同月改命张齐贤判永兴军府兼马步军部署,不再担任经略使之职 。
当时太祖、太宗朝宰相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的妻子柴氏早年守寡,把她家的财产及书籍论告都储藏起来,打算改嫁张齐贤。薛惟吉的儿子薛安上为此上诉。真宗不想理睬此事,命司门员外郎张正伦前去讯问,柴氏的回答与薛安上的诉状不同。把这件事交给御史,发觉是张齐贤的儿子太子中舍张宗诲教柴氏这样说的。张齐贤因此在咸平五年(1002年)十月被贬为太常卿、分司西京 。张宗诲则被贬为海州别驾。
景德元年(1004年)二月,真宗擢升张齐贤为兵部尚书、知青州 。同年,辽军大举南下攻宋,真宗亲抵澶渊督战,于十月命张齐贤兼任青、淄、潍三州安抚使,“提举转运及兵马”,并将辖境内各州山川交通形势绘图呈上 。
在至道(995年-997年)年间,张齐贤被太宗称赞为“颇留意于民政”之人 。但到真宗朝再度出镇地方时,他治下却过于宽纵,有“傥荡任情”之名。当地方官吏捕获盗贼时,他有时竟将之释放,致使辖境内治安较差。真宗听说后,很不认可 。
景德二年(1005年),张齐贤入朝担任吏部尚书。约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他上疏说:“臣在先朝时,常忧虑灵、夏两镇会被继迁并吞,议事者认为臣的忧虑太过分了,大略列举往事以明本末。当时大臣们都以为继迁只是怀恋祖辈旧地,别无他心,先帝任命他为银州廉察,以满足他的心愿。到陛下赐给他银、夏二州土地,宠任为节度,从此奸威愈滋,逆志尤凶。多次阻断灵州粮路,又侵扰边境城池,几年之间,灵州终于被他吞没。当灵池、清远军即将陷没时,臣正接受经略的使命。臣认为对付继迁需要一两处强大蕃族与之为敌,这乃是用蛮夷对付蛮夷,古今之上策。于是请求朝廷以六谷王名目封潘罗支,使他效力。当时朝廷亲信大臣意见,全然与臣的计谋不同,从中阻挠。到李继迁被潘罗支射杀后,边患才算稍稍平息。现在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像以往那样攻劫城池,析靅游龙钵等人又都在他的军中,他们志向也似乎不小。臣忧虑的是德明乘皇上到东方之际,去进攻六谷,则瓜、沙、甘、肃、于阗几处渐渐被他控制。如果潘罗支还在,则李德明不足为虑;如今潘罗支已死,厮铎督恐怕不是他的对手。希望两府大臣谋划商议,预先经制此事。”
优游而终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张齐贤随真宗进行泰山封禅,回朝后,于同年十一月被授为右仆射 。当时真宗准备修建玉清昭应宫,张齐贤说画瑞符,有损自谦之理,又违背奉天之意,多次请求停止此项工程。 但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出京判河阳军 。又随真宗祭祀汾阴,回朝后升为左仆射。
大中祥符五年(1011年)八月,张齐贤换任回朝,请求归家养老,真宗准其以司空衔退休。九月 ,他入宫辞别便坐,刚拜见真宗,就仆倒在地。真宗急忙阻止其下拜,允许张齐贤的两个儿子扶持着他上殿,还给他加上三个坐垫 。回到洛阳后,张齐贤不问政事,在自家门上张贴“老夫已毁裂轩冕,或公绶垂访,不敢拜见”的字样,以图清净 。他还购置了唐朝名相裴度的午桥庄。庄内有许多池榭松竹,张齐贤每天与亲朋旧友喝酒吟诗,心情很旷达闲适。
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二十三日(1014年7月22日),张齐贤无疾而终,终年七十二岁。真宗闻讯后颇为悲伤,派入内殿头邵文雅致祭,并馈赠其家布帛五百匹及粟麦等物;追赠司徒;宣布废朝二日。
皇祐四年(1052年),宋仁宗追赐张齐贤谥号为“文定”。
张齐贤四次在两府、九次在八座(尚书)任职,以三公衔退休,康宁福寿,当时很少有人可与比拟,他晚年致仕后亦自称“四登两府九尚书” 。其在北宋初年主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如下:
在江南西路转运使任上,确定铸钱定式,使宋朝的铜钱铸造业发生了根本改观。
出知代州时,在代州城下两次击退来犯的辽军。
就任宰相后,主要做了几件事:一、完成《宋刑统》之外的重要补充——“编敕”的编撰事务;二、提出了拨给地方官职田的建议。此外,他曾上奏请求继续发展江西、福建的铸钱工业。真宗采纳其建议,派虞部员外郎冯亮、内供奉官白承睿负责此事,从而使宋朝每年铸造钱币的数量达到135万贯 ,这一数额之大,是宋朝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为了遏制西夏(党项夏州政权)的发展,张齐贤积极向真宗献计献策,提议扶持西凉府蕃族首领潘罗支势力,册封潘罗支为六谷王,“招集西南远蕃”,以达到“以夷制夷”、遏制西夏的目的。最后朝议只给了潘罗支防御使名号,但潘罗支配合北宋袭杀李继迁,仍起到了抑制西夏的作用 。另外,在灵州问题上,张齐贤是支持坚守的一派大臣。在清远军被攻陷后,他提出,即使放弃灵州,也要派兵接应,不如索性派大军西征。真宗接受了这种意见,在咸平四年闰十二月(1002年2月)派王超等出兵六万,征讨西夏。但因真宗举棋不定,导致征夏之事无果而终 。后来他又指出李德明吞并西北各地的野心,希望朝廷设法预防 。
赵匡胤:“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日,汝可收之,使辅汝为相也。”
赵普:
齐贤素蕴机谋,兼全德义,从来差遣,未尽器能。虑淹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如当重委,必立殊功。
齐贤德义,素为乡里所推,而又深知福业,谨择交游,中外卿士,举无出其右者。
赵炅:
临事能断,好谋而成,再总枢机,备观献替。励蹇蹇之节,知无不为;体恂恂之规,动必由礼。而皆久积问望,深练谟明。……以昉画一之法,足以申昭旧章;以齐贤不贰之心,足以斟酌元化。
服膺儒术,策名清途。久参宥密之司,尝委折冲之寄。每好谈于方略,辄自许于功名。
赵恒:“早事先朝,历登二府。蔼然硕望,久服大寮。肆朕纂承,熟闻风采。爰旌旧德,俾赞鸿机。冠乎政庭,付以枢柄。使予垂拱而治者,兹有望于良弼也。”
欧阳修:“张齐贤形体魁肥,饮食兼数人,然其为相尝有边功,国朝宰相惟宋琪与齐贤知边事。”
司马光:“张齐贤为布衣时,倜傥有大度。”
曾巩:“饮食素过人,执政后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其后日一饘粥。既祥,方食脱粟饭,三年酒肉果菜不入门,世称其孝。平日颇以致君自任,言涉疏阔。前后治狱,全活甚众。……尝为部使者,务存宽大。察诉牒,多得其情。……在相位,事有涉干请,辞连李沆,而齐贤独任其责,物论甚美。及再相,与寇准相倾,遂亏名节。”
李焘:“齐贤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人罕其比。然不事仪矩,颇好治生,再入相,数起大狱,又与寇准相倾夺,人以此少之。”
王称:“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较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嗟乎,君子哉!非甚盛德蔑以加。此三人者,俱名宰相,又能引年谢事,优游林泉,以佚其老。其处进退之际,绰然有余裕矣。”
袁燮:“祖宗之际,张齐贤入仕不十年而位辅相。”
吕中:“一相独任则有专权之私,二相并命则有立党之患。然以赵中令权专任重,而能与新进之吕蒙正共事,以毕士安德尊望隆,而能与使气之寇准共政,不惟无分朋植党之风,抑且尽同寅和衷之义,而齐贤反与李沆不叶,与寇准相倾,何邪?君子可以知相业之优劣矣。”
脱脱、阿鲁图等:
齐贤姿仪丰硕,议论慷慨,有大略,以致君自负。留心刑狱,多所全活。喜提奖寒隽。种放之起,齐贤所荐也。齐贤四践两府,九居八座,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居相日,数起大狱,又与寇准相倾,人或以此少之。
太宗励精庶政,注意辅相,以昉旧德,亟加进用,继擢蒙正、齐贤,迭居相位;复进黄中,俾参大政。而四臣者将顺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者矣。君子谓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校,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黄中多所荐引而不有其功,此固人之所难也。而况四臣者皆贤宰辅,又能进退有礼,皆以善终,非盛德君子,其孰能与于斯?
王夫之:
夫齐贤既知其不可,而不以去就争之,何也?呜呼!舍此,而宋之事无可为矣。
宋自雍熙以后,为平章、为参知、为密院、总百揆掌六师者,乍登乍降,如拙棋之置子,颠倒而屡迁。夷考其人,若宋琪、李昉、李穆、张齐贤、李至、王沔、陈恕、张士逊、寇准、吕端、柴禹锡、苏易简、向敏中、张洎、李昌龄者,虽其闲不乏侥幸之士,而可尽所长以图治安者,亦多有之。
朱轼:“齐贤之用兵,临敌制胜,变化若神。虽武夫徤将,有所不逮。及其涖民施政,弘清净,务简易,去民所疾苦。是以所居民乐,所去民思,何其能也。两登政府,辄以事罢,其亦有未竟其用者欤?筹边事千里外,若眼见。使施行其言,裨益不少,无同所见者,故卒不行。古所称才士者,齐贤盖其人欤?”
蔡东藩:“灵武为河西要塞,岂可轻弃。何亮一疏,言之甚明,而张齐贤、李沆等,俱主张弃地,实书生畏葸迂谈耳。”
不忘旧恩
张齐贤年轻时,家中贫困,父亲去世无法埋葬,河南县吏替他办丧事。张齐贤非常感激这位县吏,以兄礼奉事他,即使显贵也不变。张齐贤的仲兄张昭度曾经教他经书,张昭度去世后,张齐贤上表请求追赠他为光禄寺丞。他又曾经投靠太子少师李肃,李肃死后,又替他办理丧事,逢年过节祭祀他。赵普因而向太宗赵炅推荐齐贤,未被重用,赵普就在太宗面前述说上述事实,说:“陛下如果进用齐贤,那么齐贤今后感恩,更会有过于此。”太宗非常高兴,于是重用他。
求一醉饱
张齐贤还是布衣平民时,自己一个人没钱了,都没钱住旅店。有一次,有一伙强盗,有十多人,在旅店里面吃吃喝喝,住店的人吓得连跑带躲。张齐贤直接走过去做了个揖,说:“我穷人一个,想和各位一起吃个酒足饭饱,可以么?”强盗们很高兴地说:“秀才你肯委屈自己,有什么不可以?看看我们都是粗人,还怕你笑话呢。”就给他让座。张齐贤说:“做强盗的,不是卑鄙的人,都是世上的英雄。我也是个豪爽之人,诸位又何必参与呢?”就拿了个大碗倒酒喝,一饮而尽,这样连喝三碗。又拿了个猪肘子,用手指分成几段嚼着吃,吃得像虎狼一样。这群盗贼看傻了,都嘀咕:“真是个宰相的料子。要不然,怎么能这样不拘小节呢!改天管理天下,要记得我们都是不得已当了强盗啊,但愿能早点交这样的朋友。”都送上值钱的东西。张齐贤都收下了,满载而归。
激浊扬清
张齐贤家举行宴会,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张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张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升迁了,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于是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张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张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明断讼案
一次,一家皇亲的两个继承人因分割家产发生争执,又入宫告状。真宗先后找了几位官员审理此事,处理结果都不能使双方信服。于是张齐贤说:“这不是台府能决断的,臣请求自行处治。”真宗同意。张齐贤坐在相府里,召诉讼双方前来,问道:“你是认为他家分得多,你家分得少吗?”回答说:“是。”张齐贤遂命他们签字写明问题,召来两个官吏,令甲家到乙家住宅,乙家到甲家住宅,财物不能移动,分书交易。第二天,他将处理结果呈报真宗,真宗非常高兴地说:“朕早知道,非你不能决断此事。”
亲属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曾祖父 | 张守一 | 累赠中书令、冀国公。 |
曾祖母 | 孙氏 | 追封秦国夫人。 |
父亲 | 张金仁 | —— |
母亲 | 孙氏 | 封晋国太夫人。 |
仲兄 | 张昭度 | —— |
妻子 | 崔氏 | 封秦国太夫人。应先于张齐贤去世。 |
柴氏 | 先嫁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后改嫁张齐贤。封临淮郡夫人。 | |
长子 | 张宗信 | 官至内殿崇班。 |
次子 | 张宗诲 | 官至永兴钤辖兼知邠州,以秘书监致仕。 |
三子 | 张宗礼 | 官至大理寺丞。被认为是张齐贤诸子中最贤能之人,虽历次登朝为官,但害怕羁束,所以常居于乡间。 |
四子 | 张宗亮 | 官至殿中丞。 |
五子 | 张宗简 | 官至閤门祗候。 |
幼子 | 张宗约 | 官至太子中舍。 |
孙子 | 张子皋 | 张宗诲长子。字叔谟。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 |
张子宪 | 张宗诲次子。字彦章,同进士出身,累官知扬州。 | |
以上内容来源 |
友僚
姓名 | 与张齐贤的交际 |
---|---|
李肃 | 张齐贤在洛阳居住、尚未出仕时,得到了太子少保李肃的知遇(关于二人相识的时间,有后汉时 和后周时 两种说法)。张齐贤后来对待李肃之妻如同母亲一般,并在她去世之后为其安排丧事。每到“岁时伏腊”时,张齐贤常祭奠李肃 。 |
滕中正 | 在洛阳与张齐贤结识。张齐贤任江南转运副使时,得到滕中正的举荐,正授转运使。 |
安守亮 | 在洛阳与张齐贤结识。太宗时,张齐贤曾举荐安守亮,但安守亮早逝,使其深感悼惜。 |
张怀信 | 曾在张金仁去世后帮助贫困的张家处理丧事。因此张齐贤对他十分感激,始终以兄长之礼相待。 |
温仲舒是张齐贤的同乡兼同年。张齐贤称他为“乡弟”。 | |
与张齐贤为同年。太宗朝曾得到张齐贤的举荐。 | |
赵普 | 赵普颇为赏识张齐贤,在太宗朝举荐他入二府。 |
王钦若未发迹时,曾得到张齐贤的推荐。后来二人共同排挤了政敌王济。 | |
种放 | 张齐贤认可种放,数次上疏举荐他。二人还曾合撰《名臣贽种隐君书启》一卷。 |
贺兰栖真 | 张齐贤曾赠予贺兰栖真诗作。 |
郑文宝 | 为张齐贤晚年退居洛阳时结交之人。二人曾在午桥庄宴饮。 |
除上述的良师益友外,张齐贤还与同年王沔交恶,与同僚李沆、向敏中、张咏、王禹偁不和。此外,《宋史·张齐贤传》说张齐贤多次与寇准“相倾”,但一些研究者认为此处的寇准应该改为向敏中更合适。而且,张齐贤之孙张子皋很受寇准看重,寇准还将女儿嫁给了张子皋。这说明二人至少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
张齐贤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二十卷及《太平雅编》(一名《太平杂编》,两卷 )、《同归小说》(十卷),多已不传。 今存《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五卷 )传于世。《全宋诗》录其诗八首:《答西京留守惠花酒》《华清宫》《石将军南征赋赠》《御书飞白玉堂之署三体宸章并宣禁苑睹兹盛事辄动斐然》《豫章胡氏华林书堂》《赠贺兰栖真》《致仕后戏赠故人》《自警诗》。
关于张齐贤的生平,主要参见收录于宋代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的《张文定公齐贤传》 和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及元代脱脱、阿鲁图主编的《宋史》卷265《张齐贤传》 。此外,宋代曾巩撰《隆平集》 、王称撰《东都事略》亦有其传记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