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亮 编辑
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原名陈汝能,字同甫(一作同父),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两浙东路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事”。宋孝宗时,被婺州以解头荐。乾道五年(1169年),上《中兴五论》,未被朝廷采纳,退而治学。淳熙五年(1178年),再诣阙上书,极论时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遭人嫉恨,因而入狱。淳熙十五年(1188年),第三次上书,建议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锐意恢复。绍熙二年(1191年),被人诬告下狱,次年出狱。绍熙四年(1193年),参加礼部试,中进士,在廷对时被光宗亲擢为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及就任而逝,享年五十二岁。宋理宗时,追谥“文毅”。
陈亮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指摘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创立永康学派 。与朱熹友善,论学则冰炭不相容,两人曾进行过多次“王霸义利之辩”。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也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显示其政治抱负,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
全名:陈亮
别名:龙川先生
字:同甫(一作同父)
号:龙川
谥号:文毅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两浙东路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龙窟山
出生日期:114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1194年
逝世地:婺州永康
陵墓:陈亮墓
安葬地:婺州永康龙窟马铺山(今浙江省永康市桥下镇卧龙岗)
主要成就:创立“永康学派”
主要作品:龙川文集、龙川词、酌古论
最高官职: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
本名:陈汝能(其祖父所赐,乾道四年(1168年)乡试改用“陈亮”)
籍贯: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
家世出身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九月初七日(1143年10月16日),陈亮出生于婺州永康龙窟山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祖父为其取名汝能(宋孝宗初年方才改名为亮,为行文统一,下文统称陈亮) 。
陈亮远祖--东汉名士陈寔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陈氏宗谱》
早年经历
陈亮一出生就伴随“目有光芒”的异象,幼时就学于同乡富绅何子刚的馆舍中,何氏立即发现他的不凡之处,因而特别栽培,时常设宴款待。随着年岁渐长,陈亮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聪颖精明、才华横溢以及非凡的志量。陈亮尤爱研读各代史册,探究历代治乱兴亡的由然。
周葵像,取自清代修《江苏锡山周氏宗谱》
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夏,宋孝宗受禅,周葵遂即被调为朝官,任兵部侍郎兼侍讲,次年夏累升参知政事。陈亮因在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的礼部试中未能考中,便一直客居在周葵家中,被聘为幕宾。在周府期间,陈亮得以结交大批名贵公卿,声名鹊起。 由于当时学术界偏重明心见性和考求义理等方面,而陈亮以驱事赴功、博古通今为己任,与当时入仕之途格格不入,周葵借教授陈亮《中庸》《大学》两书精义,时时规劝,期望把这位青年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规范中去。但陈亮有自己的定见,对道学一途不感兴趣,他认为那种空谈心性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坚持自己趋重事功的思想,走上与道学家多少有些相反的道路。此后,陈亮继续研究前人的历史,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良策。
隆兴二年(1164年)冬,周葵被罢免参知政事一职,陈亮亦在这一时间段收到家书,离开客居三年的临安,返回家乡。
乾道元年(1165年),陈亮的文章受到义乌人何恪的赏识,在其牵线下,迎娶其兄何恢之女。何恢与弟弟都曾热衷学事,何恪为进士出身,两兄弟家境富裕,藏书颇丰,婚后,陈亮曾暂住何家。然结婚同年,陈亮的母亲去世。次年,父亲又因受他人牵连入狱,陈亮亦受牵连。乾道三年(1167年),陈亮的祖母、祖父也相继于同年六月、十二月去世。
事功救危
首次诣阙上书
乾道四年(1168年)四月,陈亮的父亲出狱。同年秋,陈亮改名为亮,以乡试第一名进入太学学习 。次年(1169年),参与礼部试中未能考中。此前,朝廷因隆兴元年(1163年)的符离之战败,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唯独陈亮认为不可,他以一介布衣之身,连上五道奏疏,即《中兴五论》,朝廷因打压主战一派,置之不理。
题目 | 主要内容 |
---|---|
《中兴论》 | 主张早为恢复之计,并提出行军方案。 |
《论开诚之道》 | 针对两宋君主不肯相信大臣而发。 |
《论执要之道》 | 针对当时君主收揽政权过甚的弊端而发。 |
《论励臣之道》 | 针对当时君臣偏安惧战而发。 |
《论正体之道》 | 针对君臣关系,旨在“君行恩臣行令”。 |
退隐治学
陈亮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南兆陈氏宗谱》
乾道九年(1173年)末,陈亮的父亲去世。 淳熙二年(1175年),陈亮完成《三国纪年》,借考察汉魏君主之得失,以救时弊。 淳熙四年(1178年),陈亮再回临安,第二次做了太学生,并在太学一年一度的“公试”中,因为文章不合程式,被认为言语狂妄等原因,引得不少诽谤中伤之语。
再次诣阙上书
淳熙五年(1178年)年初,陈亮在半月内连续三次向孝宗上书。由于宋廷目前所急需解决的,依然是十年前的那些问题,前两次的奏疏所论列的与十年前在《中兴五论》大致相同,即主张把行都由临安移至建康,以便利用那边的形势,信任大臣以振作内政,信任大将以鼓励军心,并废弃文法绳墨而多用不为法度所羁的豪杰之士等等,但言辞更疾历,痛斥当时在苟安状态中讨生活的君臣,甚且举出张浚和秦桧的事例来,说明图谋恢复而失败,也终胜于甘于屈辱而苟安。孝宗看完后,大为震动,遂想依照太宗录用隐士种放的旧典,录用陈亮。在录用之前,孝宗命同知枢密院事赵雄等人在都堂对陈亮进行审查,然而,陈亮在前两次奏疏中所指斥的当国臣僚,实际就包括赵雄等人在内,陈亮虽只向他们就复仇雪耻、立国规模和用人标准三方面略述其纲领,但依旧得罪了赵雄为首的当朝权贵,在奏报审查意见时,更加了一句“秀才说话耳!”的评语。加之,孝宗的宠臣曾觌要掠美市恩,便首先跑去会见这位行将被重用的人,陈亮耻于与之相见,翻墙逃走,此举深深得罪一众悻臣。 更有有心之人将陈氏两次所上的奏疏全部公布出来了,陈亮被受到当政者的忌恨。此后,在孝宗的面前便有不少非难陈氏的话语。
众怒难犯,陈亮这时候却几乎是犯了众怒,在内外合力沮遏之下,他知道召见的机会绝难希望了,于是在审察之后的第二天,他又上了第三封奏疏,虽在文末说明是以此疏辞阙,并不热衷于利禄,但还是希望能因此疏而达到“召见”的目的。然而大臣和悻臣们一起在任用陈亮一事上搪塞孝宗,孝宗遂放弃重用陈亮,众臣只打算给他一个闲散官秩,陈亮以“岂有欲开社稷数百年之基,乃用以博一官乎!”一句作为对他们的回答,愤慨地离开行都东归了,此后“甘自放弃于田夫樵子之间,誓将老死而不悔”。
淳熙十一年(1184年)三月,陈亮因置毒杀人嫌疑、干预州县、收受贿赂等事入狱,经多方营救,才于五月得以出狱。陈亮出狱后说:“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学者邓广铭等人认为其中亦有政治报复等原因 。六月归家期间,又遇到强盗。陈亮在生活上不断遭受祸患,贫困的家庭、仕途不济、上书不遂,这一切使其身心一次次受到重创。
第三次诣阙上书
淳熙十五年(1188年)夏,陈亮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置下房产,并亲自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京口等地考察战守形势。淳熙十四年(1187年)高宗去世,金朝仅遣一宣徽使吊祭,显示出对宋廷轻蔑之意,陈亮正好借此事,在返家途中经过临安时,第三次上书给孝宗皇帝,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这时正逢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
朱陈论战
淳熙八年(1181年),陈亮的伯牙之交——吕祖谦逝世。吕祖谦在理学上造诣极深,与朱熹、张栻齐名,与朱张等人的关系也都十分密切,使得陈亮和朱熹在此之前相互间都有了一些认识,由于朱熹多居福建,朱陈二人相去既远,仅有书信交流。
“义理之学”代表人物之一——朱熹
“事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陈亮
朱陈二人论战长达十数年,在此期间陈亮已经完全站在理学派的对立面,其论战主题包括道器关系、王道与霸道、天理人欲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三代与汉唐之辨。陈亮追求学术的出发点是联系实际,强调学术理论是否能够获取有效的社会成果,而对朱熹提出的“醇儒”持有不满的观点,其最有影响力的王霸义利之辩,更是引起了当时南宋时期学术界的轰动,而在这场辩论后,陈亮提出的功利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慢慢走向成熟。陈亮坚定地走着与南宋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学术之路,艰辛而又漫长。在生活上,虽有讲学束脩维持生计,却难以改变日益困苦的局面。他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抨击和抵其狂傲不羁的性格不为世人所理解。
壮志未酬
淳熙十二年以后,陈亮的家境慢慢转好,收复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二百亩良田,富裕起来的他开始建造小苑亭阁,名为“燕坐”、“抱膝斋”等。淳熙十四年(1187年),陈亮再一次参加礼部考试,仍然未中。绍熙二年(1191年),陈亮再次入狱,绍熙三年(1192年)二月,陈亮出狱。
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五十一岁时,参加礼部试,有幸进士及第,使其有廷对的机会, 其策论深得光宗赏识,御批第一 ,自此得中状元。他在给宋光宗的谢恩诗中说:“复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又在《告祖考文》中说:“亲不能报,报君勿替。七十年间,大责有归,非毕大事,心实耻之。”
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1194年)夜间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二岁 。后来,经吏部侍郎叶适请求,朝廷特授陈亮一子为官 。 陈亮去世后,好友辛弃疾、叶适作文以祭。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叶适又撰《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
嘉熙二年(1238年),左丞相乔行简在“庆元党禁”后,上书请求追谥陈亮等人。端平初年(1234—1236年),宋理宗追赠陈亮为中大夫,赐谥“文毅”。淳祐初年,从祀邑庠中的庙庭。
学术
主词条:永康学派
陈亮学无师承,潜心著述和讲学,首创永康学派,为浙东学派的重要分支,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大讲身心性命之学迥然不同。
此学派在哲学上承认客观规律之实在,关于“道”:他承认有“道”的存在,强调“道”存在于实事实物之中,而不是先于事物,超越事物而独立存在,反对道学家空谈义理,以为道义不能脱离功利。关于“王霸”、“义利”:认为“霸道”本于“王道”,“王道”又需要以“霸道”来体现,反对朱熹颂王贬霸、贵义贱利的观点,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关于“成人之道”问题:朱熹让人们安坐不动,不问国家存亡,生民之利,“独善其身”,作道德自我完善的君子儒。陈亮针锋相对,指出要做“志在天下”,“大有为”的英雄豪杰,这样的人才能“推倒一世”,“开拓万古”,大智大勇,才德双行。
陈亮继承王安石的事功和革新思想而成为唯物主义,其与朱熹的争论,被认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功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虽经陈亮提倡,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未取得主导地位。 陈亮在理学时代高举实用、功利的旗帜,对后世有潜在而深刻的影响,是宋明清时代理学主导下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支流,为思想生态的平衡和活跃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些合理观点也被近代思想家所吸收。
政治
陈亮在政治上,对内要求改革弊政,对外力主抗金。内政上主张能者为君,但同时强调“公推”思想。他认为,天下为公,一是制位之公,一是目的之公,后者强调君主要从利于民生的角度施政,便能得民心,国家也就强大。陈亮认为,汉唐政治虽然王霸杂用,但是本于王道,只是不如夏商周三代纯粹完善而已。他的思想主张与当时南宋国力积弱的现实不无关系。陈亮把自己定位于儒家,同时主张礼法结合,以仁为本,以利为用,最终归于王道,提出“任贤使能”“简法重令”等革新图强言论,无不以功利为依归。在法律层面,他主张简法轻刑,反对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在对待人民生活方面,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陈亮对当时的中央集权持有异议,认为权力太过集中,“郡县空虚,本末俱弱”。他力主抗击侵略,其中既有深厚的夷夏之辨的思想色彩,也有对国家羸弱的痛惜和耻辱感在内。
军事
陈亮素来喜谈兵,一世多次上书朝廷,力陈武力抗金、光复中原的主张。《陈亮集》中的《酌古论》《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四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其观点主要有:
1.申明战略在战争全局中的决定性意义。认为“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中兴之主必先有制天下之深谋、定天下之大志,方可次第成其功。由此,他多次建议南宋朝廷早定恢复中原大计,徙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以控引江淮,开辟荆襄以为进取根本,夺取三秦、东齐之地为互援,期待有朝一日克成大举。2.
强调战略战术相辅相成。认为破敌之“术”有高下之分:即“运奇谋,出奇兵,决机于两阵之间”,只能解决具体的作战问题;“审敌之强弱难易而为之先后”,则可解决战略方向问题。在战争中,二者相辅相用,随机立权,制奇合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3.
讲求用兵方略的多样性及其针对性。认为“用兵之道,不可以常律论”,兵“有正有奇,善审敌者然后识正奇之用:敌坚则用正,敌脆则用奇,正以挫之,奇以掩之”。同时提出“奇正之说,存乎兵制”,正兵乃节制之兵,奇兵乃简捷之兵。奇兵之效捷,正兵之效迂。奇兵以简捷寓节制,正兵以节制存简捷。善治戎者当正奇兼用,不主于一偏。4.
针对金宋战争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主张因地制宜,采取“形之而敌必从,冲之而敌莫救,禁之而敌不敢动,乖之而敌不知所如往”的作战方法,多方牵制和打击敌人,使“我常专而敌分,敌有穷而我常无穷”,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
陈亮的军事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战略战术理论,对指导当时的抗金战争起了一定作用。
文学
陈亮在文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集中于散文和词领域。
散文
陈亮的散文成就反映在他进呈给皇帝的几篇书疏为代表的奏议文(如《上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和以与朱熹论争“王霸义利”的几封书信为代表的论辩文。两者可统称为政论散文,即政论文。对于此类文章的写作,陈亮以“意与理”为基础,以“载其道”为目的。具体地说就是,写文章不要片面追求形式,而要有实在的内容,体不诡异,词不险怪,使文章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直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总的来说,陈亮的政论文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主题集中而突出。陈亮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说是两个方面:力主抗战和批判理学。因此,他的政论散文,包括奏议、论辩、表启、问答、题跋、序赞,也都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写作的,而其间始终贯串着振兴国家这条主线。关于这一点,清人姬肇燕曾作过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陈亮“为文章,上关国计,下系民生,以祖宗之业为不可弃置,子孙之守为不可偏安”,提出了许多“崇论宏议”。
2.议论生动而感人。陈亮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叙事、抒情与说理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的政论文,总是结合着生动的叙述,洋溢出旺盛的热情。他所说的理,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的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具体道理;在说理的同时,往往发表自己对现实中具体问题所持的态度,或对古今事物所作的评价。为了说清道理,在行文中,或者插入有趣的比喻,或者加以粗略的描绘,或者援引寓言故事,或者借助具体事实。因此,他的政论文,大都是理在事中,论而有象。
在宋代散文中,陈亮的政论文独自树立,足可追踪其前的宗泽、李纲、岳飞等充满爱国激情的散文,亦可与同时代的胡铨、辛弃疾、叶适等同类名作相比。陈亮自谓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词
陈亮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宋元
陈亮自赞:“其服甚野,其貌亦古。倚天而号,提剑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与人而多忤。叹朱紫之未服,谩丹青而描取。远观之一似陈亮,近视之一似同甫。未论似与不似,且说当今世,孰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南宋光宗赵惇:“尔蚤以艺文首贤能之书,旋以论奏动慈宸之听。亲阅大对,嘉其渊源,擢置举首,殆天留以遗朕也。”
南宋将领、文学家、陈亮好友辛弃疾:“呜呼!同父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人方窘步,我则沛然。庄周、李白,庸敢先鞭。同父之志,平盖万夫。横渠少日,慷慨是须。拟将十万,登封狼胥。彼臧马辈,殆其庸奴天于同父,既丰厥禀: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遇,岂愧衡伊。行年五十,犹一布衣。间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厌,千人一律。不然少贬,动顾规检,夫人能之,同父非短。至今海内,能诵三书,世无杨意,孰主相如?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脱廷尉系,先多士鸣,耿耿未阻,厥声浸宏。盖至是而世未知同父者,益信其为天下之伟人矣。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方同父之约处,孰不望夫上之人,谓握瑜而不宣?今同父发策大廷,天子亲置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父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
南宋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①志复君之雠,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今同甫书具有芒彩烂然,透出纸外,学士争诵,惟恐后则既传而信矣。 ②呜呼!同甫气足盖物,力足首事,天所畀也,孰可抑制!
南宋官员乔行简:“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陈亮以特出之才、卓绝之识,而究皇帝王伯之略,期于开物成务,酌古理今,其说盖近世儒者之所未讲……其遗文为世所珍重,其渊微英特之论,雄迈超脱之气,由晋、宋、隋、唐以后,自成一家。”
南宋文人李幼武:“其生平议论,以虏仇未雪为国大耻。六诣天阙上书,皆主于恢复。”
元代学官袁桷:“龙川陈同甫急于当时之利害,召人心,感上意,激顽警媮,深以为世道标准。说斋唐与政,搜辑精要,纲挈领正,俾君臣得以有考,礼乐天人图书之会粹,力返于古。”
明清
明代官员、学者方孝孺:“予始读同甫论史诸文,见其驰骋为惊人可喜之谈,以为同甫特尚气狂生耳,未必足用也。及观其上孝宗四书,不觉慨然而叹,毛发森然上竖。呜呼,同甫岂狂者战,盖俊杰丈夫也!宋之不兴,天实弃之,使孝宗之志不伸者,史浩沮之于前,汤思巡败之于后,及同甫上书之时,孝宗之初志已衰矣。当隆兴间,孝宗苟闻此言,将不逾时而召川之,宁使同甫至四上而不报,死于布衣而不用哉?设用同甫,听其青,从其设施,则未必无成功。而卒不用者,天也,宋之不复兴者,亦孝宗也。兴亡天命,非子所知,予所憾者,以同甫之才而不得一展以死,又岂非天战!展弗展不足以论同甫,予所深悲者,世愈下而俗愈变,士大夫厌厌无气,有言责者不敢吐一词,况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得全身进退,以死于牖下,若同甫者幸矣,尚何不用之足怪乎?”
明代官员、诗人孙承恩:“经济大志,恢复雄图。慷慨谈兵,气激懦夫。道兼王霸,论杂义利。要之圣门,异乎不异。”
清代学者、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亦遂为世所忌,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集大成者全祖望:“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莽抡魁,晚节尤有惭德。”
清代学者王奕清:“陈同父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豪杰,而作词乃复幽秀。”
清代四库全书编纂官纪昀等:亮与朱子友善,故构陷唐仲友於朱子,朱子不疑。然才气雄毅,有志事功,持论乃与朱子左。……足见其负气傲睨,虽以朱子之盛名,天下莫不攀附,亦未尝委曲附和矣。今观集中所载,大抵议论之文为多。其才辨纵横不可控勒,似天下无足当其意者。使其得志,未必不如赵括、马谡狂躁偾辕。但就其文而论,则所谓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者,殆非尽妄。与朱子各行其志,而始终爱重其人,知当时必有取也。
近现代
民国学者姜书阁:“陈亮生当宋室南渡之后,朝士大夫大抵疲茶苟安,不知痛痒,而规则小儒则自逃于心性之谈,迂陋鄙劣,莫或有忧当世之意。惟亮独奋迹于草野,诋排众议;倡言恢复。且不为空泛无根之谈,一切务求实际:居则研精古今治乱之得失,究极战守攻伐之策;时复考察山川,量度形势,乘机观变,上书建言。凡所经画,莫不详审周严,切于世势。此其报仇之心与恢复之志,盖终始如一,毕其生而不稍移也。”
历史学家邓广铭:“当大多数人被危急存亡的关头所震憾,感到无可措手的苦闷,其或因以灰心绝望的时候,另一方面,不论在数量上是如何少,却终于有人认为还可有望,而在竭尽其心力以谋挽救……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莫不兼举并包,不分其为内外精粗,也不问其为王霸本末。以其所学,救其心所为危的局势,在陈氏的意念中,便逐渐有了这样的一种责任感……然而,当群情失掉了常态,相率而走入放僻邪侈的路径之后,善恶是非的标准便也都随之而颠倒错乱。这时候,最狡狯和最少廉耻的,将最有用武之地,占取社会上一切的荣华富贵,受到全社会的奉承与喝采;一个特立独行,操心危、虑患深的人,也便成了注定要遭殃的人。所以在这本传记中,将只看到对于天才人的迫害,对于正义感的摧残,使一个最清醒热烈的人,却因其清醒和热烈而受到最残忍最冷酷的侮弄和惩罚,困顿蹉跌以至于死……当我体认出那个时代确实需要陈氏那样一个人,而也确实将陈氏作育成能负荷那时代使命的人,而却终于又由那时代的毒手将陈氏残害了。”
《读书》杂志前编辑部主任孙晓林:翻开南宋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屈辱到令人气短的画图。当大多数人被危急存亡的关头所震撼,感到无可措手的苦闷,甚至因以灰心绝望的时候,亦有人竭尽心力,挽狂澜于既倒。具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龙川先生陈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陈亮一生特立独行,操心危,虑患深,挺身而出欲负荷时代使命,独当救亡大任;却终因其清醒热烈而困顿蹉跌。与他的一幕悲剧紧相联系的,是那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悲剧。
“童汝能”
陈亮的祖父陈益年轻时曾投身科举一途,但未有寸进,遂将余生付诸杯酒间。陈亮出生时,双目即能发出异样的光芒,此番异相再次激起陈益内心的波澜。此后某天夜里,陈益在梦里看到一名状元,状元名叫“童汝能”,但他坚信这便是二十年后的孙子。醒来后,陈益依然相信这是一个最真切的征兆,遂为孙子起名“汝能”,而为了说明自己孙子就是梦中的“童汝能”,于是又以“同甫”为字。
斩马盗马
据宋人赵溍《养疴漫笔》著,陈亮最初听闻辛弃疾之名时,前往拜访。将要到辛家门口时,碰到一座小桥,陈亮三次试图策马跃过,但马惧水不肯过桥。陈亮大怒,挥剑斩下马的首级,徒步进门。辛弃疾倚楼相望,大感惊异。刚派人询问详情时,陈亮已经到了门外,两人相见极欢,于是结为好友。
等到辛弃疾出帅淮军时,陈亮正处于穷困潦倒的绝境。他前往治所拜访辛弃疾,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酒酣之际,辛弃疾畅谈宋金之间的利害,“南(宋)之可以并北(金)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还提及钱塘(临安)并非帝王所居之地,如果敌人“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临安)满城皆鱼鳖”。喝完酒后,辛弃疾邀请陈亮与自己同宿一屋。陈亮半夜辗转反侧,思量道:“辛弃疾平素谨慎少言,醒来后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失言,将要杀我灭口。”于是盗走他的骏马逃走。一个多月后,陈亮主动致信辛弃疾,求借十万缗以接济,辛弃疾也如数相借。
秀才醉了
陈亮向皇帝上疏,极论北伐恢复之事,然被权贵嫉恨,遂回乡治学,家中日益贫困。一次与同乡狂生等人一起招妓吃酒,酒酣之际,狂生指妓为妃。同行的客人想陷害陈亮,就问狂生说:“既然册封了妃子,用谁为宰相啊?”狂生回答说:“陈亮为左相,你为右相。我用你们二人,我大事可成!”随后,大家又请狂生上坐,假意朝拜一番。后来陈亮因文章之事,与何澹有隙,同行的客人就将之前酒宴的事情状告到刑部,何澹借此机会将陈亮等人下大理寺狱,拷打得体无完肤,定了个“大逆不轨”的罪名。当时案情呈送到孝宗面前,孝宗知道陈亮为人,遂遣人暗中调查始末,最后批示道:“秀才醉了,胡说乱道,何罪之有(这不过是秀才醉后的妄言,何罪之有)?”陈亮才得以出狱。
朱陈交谊
朱熹与陈亮,一个理学界的泰斗,一个是反理学的主干,几乎没有能结成朋友的因缘。然而,两人却在共同好友吕祖谦的居中搁就中结识、交游,而陈氏和朱子的友好关系实际上又非常影响了陈氏后半生的生活和思想的。
朱陈二人虽为好友,互重人品,但在学术上认知则冰炭不相容,论战长达十数年。吕祖谦去世后,陈亮为其撰写祭文,其中有一句“孝悌忠信常不足以趋天下之变,而材术辨智常不足以定天”的经语。朱熹听后,甚为不悦,给人写信,斥为怪论。陈亮听闻后,心头亦怏怏不乐。后来陈亮又上书孝宗:“今世之儒士,自谓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言辞锋芒直指“谈性命而辟功利”的程朱理学,也是在稍微讽刺朱熹,朱熹听后也没有太多惊讶。
夺魁始末
陈亮出狱后,去参加省试。第一场考完后,陈亮赶上陈傅良,说了《尚书》如何破题,陈傅良听后觉得不妙,无可奈何地说:“唉,又完了!”第二场的考题是“勉强行道大有功论”,陈亮破题指出:“天下岂有道外之功哉?”陈傅良觉得陈亮中试希望不大,笑着安慰说:“ 开篇就见‘哉’,但是,你这句讲得很有道理。”等到第三场时,陈亮在策论篇首说:“天下大势所趋,天地鬼神都不能改变它,而只有人才能改变它。”散场后,陈傅良大为敬佩说: “这回你可榜上题名了!”不久,果然如此。
光皇策士
陈亮曾多次向孝宗上书,但因得罪权贵,一直流落乡野之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禅位光宗,退居重华宫。光宗即位后,下诏自己一月四朝重华宫。绍熙二年(1191年),光宗因皇后杀贵妃,次日合祭天地遇大风雨而未成礼,内心惊惧染病,此后久不视朝,众大臣贤士纷纷上书问安,陈亮在上书结尾处有“岂在一月四朝为礼”一句,光宗认为此人善处父子关系,遂将其拔擢为第一名。后来,拆开卷子,光宗发现第一名是陈亮,非常高兴,说:“天下英才,都被朕收揽了。”
“虚空与子辨”
陈亮一生立身行事,特立独行,虽与薛季宣、郑伯熊、郑伯英、陈傅良、叶适、倪朴等浙东学派的的士人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但也引惹了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误解。陈亮既不能希望再用自身的行事去加以更正辨解,亦不愿意任凭世人这般误解下去以迄终古,在他重病缠身的最后时光里,他希望有一篇能够写真传神的墓志铭,使他得托以永传不朽。在世的朋友中,要算叶适知他最为真切了,遂请求叶适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并与之相约:“铭或不信,吾当虚空间与子辨(如果墓志铭不实,我就在地下与君分辨清楚)。”不久陈亮就去世了。
亲族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家世 | 高祖父 | 陈贺 | 居于永康前黄,早亡,遗一子。 |
高祖母 | 李氏 | —— | |
曾祖父 | 陈知远 | 陈贺独子。应征参加靖康元年(1126年)末的宋金东京之战,随大将刘延庆殉国。遗两子。 | |
曾祖母 | 吕氏 | —— | |
祖父 | 陈益 | 陈知远长子。曾入舍选,后参与别项举业,不中。其后举家自前黄迁徙至龙窟山下。 | |
祖母 | 黄氏 | 永康人。其父黄琫在与地方寇乱作战中战死,其兄黄大圭曾于战阵上掳获敌将。 | |
叔祖 | 陈持 | 陈知远次子。青年时屡试不中,晚年得中恩科,官至江西安高县主簿。 | |
父亲 | 陈次尹 | 陈益的长子。 | |
母亲 | 黄氏 | 黄大圭长女,诞下三子一女,其中一子早亡。 | |
同辈 | 妻子 | 何淑真 | 义乌官塘人。何恢次女。封宜人。生有五子二女。 |
胞弟 | 陈充 | 生母为黄氏。 | |
庶弟 | 陈明 | 陈次尹小妾所生,曾被寄养于张家。 | |
妹妹 | —— | 生母为黄氏。 | |
子辈 | 长子 | 陈沆 | 陈亮去世后,南宋朝廷在其好友叶适奏请下,破格命一子补官。端平(1234-1236年)初年,再命一子补官。 |
次子 | 陈瀹 | ||
三子 | 陈沃 | ||
四子 | 陈涣 | ||
五子 | 陈涵 | ||
女儿 | 陈缪 | —— | |
陈缯 | |||
表格参考资料 |
师友
薛季宣(永嘉学派创始人、亦师亦友)、郑伯熊、郑伯英(永嘉学派、亦师亦友)、陈傅良(永嘉学派、好友)、叶适(永嘉学派、好友)、倪朴(永康学派、好友)、吕祖谦(金华学派、好友)、辛弃疾
门徒
喻民献、吴深、林觏、陈颐、钱廓、郎景明、徐硕、凌坚、何大猷
陈亮在世时,其著作已广为传播,“学士争诵惟恐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在陈亮去世后十年,他的长子陈沆把父亲的著作编为《龙川文集》四十卷,并请父亲的好友叶适作序。嘉定七年(1214年),婺州郡守丘寿隽将陈沆编订的四十卷本《龙川文集》刊刻行世。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龙川集》40卷,今不见传本。到明朝时,因“世迁板毁,书亦散佚,间有存者,复为当道持去,而原本不概见矣”。明清各家著录的陈亮集仅有30卷。 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陈亮集》(上下册)。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邓广铭点校《陈亮集》(增订本)。
《直斋书录解题》还著录陈亮《外集》即词集4卷,今亦不传。现存陈亮词作,有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明毛晋汲古阁本。清代《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四部备要》均用汲古阁本。《全宋词》用毛刻本并据明钞本校正,又加辑补。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夏承焘校笺、牟家宽注的《龙川词校笺》。198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姜书阁笺注的《陈亮龙川词笺注》。其主要作品如下:
诗 | 《梅花》《谪仙歌》《廷对应制》《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赠刘改之》《送文子赴阙》《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 |
---|---|
词 | 《贺新郎·同刘元实唐与正陪叶丞相饮》《南乡子·谢永嘉诸友相饯》《念奴娇·送戴少望参选》《水调歌头·癸卯九月十五日寿朱元晦》《蝶恋花·甲辰寿元晦》《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洞仙歌·丁未寿朱元晦》《念奴娇·至金陵》《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
陈亮狱事考
根据《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可知陈亮四次入狱,分别为:第一次,醉酒戏言涉嫌犯上;第二次,家僮杀人;第三次,宴会中有毒害同席者嫌疑;第四次,嗾使他人殴杀吕天济的嫌疑。其中前两次接连发生于淳熙五年(1178年)以后,第三、四件为淳熙至绍熙年间。但在收录陈亮书信文章的《龙川文集》中仅有两次入狱记录,皆发生于淳熙十年后。学者邓广铭考证《宋史》后两条记载来源于叶适所作《水心集》卷二四《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 ,前两次入狱则源于叶绍翁《四朝见闻录(甲集)》中《天子狱》一条,而宋史未加分辨,直将二叶所记相加,变为四次。邓广铭结合陈亮《告高曾祖文》、与朋友书信往来以及陈亮亲友的墓志铭,认为陈亮有两次入狱,分别为:淳熙十一年(1184年)三月至五月,因置毒杀人嫌疑、干预州县等事入狱;绍熙元年(1190年)十二月上旬至绍熙三年(1192年)二月,因得罪台官,入大理寺狱。
浙江省永康市陈亮墓
陈亮墓位于浙江省永康市桥下镇桥下村东北马铺山卧龙岗。为土堆墓,南宋墓葬,后经重修。占地约2亩。虽几经沧桑,遗迹犹存。前两侧原有八字型翼墙,石质。右刻“光昭日月”,左刻“书上中兴”各四字,墓前和墓后各有石碑一块。墓前石碑长1.3米,宽0.67米,厚0.14米,上刻“状元龙川陈公之墓,明万历壬寅年冬月重立"字样。今存。1985年8月由永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康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元一统志》
《永乐大典残卷·卷三千一百五十六》
《陈龙川传》
《水心集》卷十二《龙川集序》、卷二十四《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卷二十八《祭陈同甫文》、卷二十九《书龙川集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