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元干 编辑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 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人。 南宋词人。
张元干初为太学上舍生。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其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张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岁。
张元干与张孝祥并称南宋初期的“词坛双壁”。其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其词作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所写内容与现实斗争相结合,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其词的题材和风格,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计一百八十余首。
全名:张元干
字:仲宗
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
出生日期:1091年
逝世日期:1161年
主要作品:《贺新郎》
本名:张元干
家世背景
插图
读书时期
作品
广泛的社交和创作的才华,使青年时代的元干崭露头角。22岁时又跟父亲到汴京入太学上舍生,学业和诗词创作均大有长进,有名声。作有《菩萨蛮》等词,以清丽妩秀的韵致,显示出早年词作格调,获得人们的称赞。宣和二年(1119年),张元干即释褐入仕,任开德府教授,授文林郎。
抗击金兵
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李纲任亲征行营使负责京都防务。张元干为行营属官。金兵渡过黄河围攻京都(今河南开封)。危急时刻李纲挺身而出,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张元干抗金激情澎湃,立即上《却敌书》,投入李纲指挥的京都保卫战。张元干随李纲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打退金兵多次进攻。战斗异常惨烈,金兵遭重大损失后,知李纲守城有备,于同年二月退兵,京都得解围。为此,张元干写《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诗,欢呼胜利。
壮志难酬
张元干雕塑
反遭陷害
古籍
出狱之后
出狱后,张元干又来到苏州,”然而他归期难定,依旧浪迹江湖之上,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左右,白发苍颜的元干又重来临安。张元干滞留临安,羁寓西湖之上,不仅与幸存的旧友刘质夫相遇,而且结识了年轻的周德友、张孝祥等人,并为周德友所藏苏养直诗帖题《跋尾六篇》。
此后数年,他又在吴越一带漫游。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杖登上垂虹桥,依栏远眺,感慨万千。这年夏天,他又漫游浙江嘉兴。两年后的中秋,他再到吴江,旧地重游,那已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所以他在《上乎江陈侍郎十绝》的小序中深情地说:“辛亥休官,忽忽二十九载,行年七十矣。”此后的行踪就不能确知了,也不知卒于何年何地,大概是客死异乡了。
张元干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尤长于词,其作品中的二首《贺新郎》最为著名,被称为压卷之作,张元干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能诗、能词、能文,其著作有《芦川归来集》10卷、《芦川词》2卷,计180余首。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景色,歌颂祖国的美丽江山;有抒发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误国的奸臣;有写坚决抵抗金兵侵扰等情况,他的著作洋溢着爱国激情,深受人们称赞。
行书 张元干词贺新郎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他的词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早年词作,风格清新、婉丽;南渡以后豪放、悲壮,风节凛然。”
南宋蔡戡:芦川“喜作长短句,其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间寓于歌咏。绍兴议和,今端明胡公铨上书请剑欲斩议者,得罪权臣,窜谪岭海,平生亲党,惟恐去之不速,公作长短句送之,微而显,哀而不伤,深得三百篇讽刺之义”。――《定斋集·芦川居士词序》
明杨慎:芦州“送胡澹庵及李纲词得罪,忠义流也。”――《词品》
明毛晋:“芦川词人称其长于悲愤,及读《花庵》、《草堂》所选,又极妩秀之至,更堪与片玉、白石并垂不朽。”――《芦川词跋》
清冯煦:“芦川居士以《贺新郎》一词,送胡澹庵谪新州,致忤秦桧,坐是除名:与杨补之屡征不起,黄师宪之一官远徙,同一高节”。――《蒿庵论词》
清沈雄:“绍兴戊午,元幹以送胡诠及寄李纲词,坐罪贬谪,皆《金缕曲》也。元幹以此得名”。――《古今词话·词评》
叶申芗:“张元幹仲宗,善词翰,以送胡诠邦衡、赠李纲伯纪两词除名,其刚风劲节,人所共仰”。――《本事词》
陈廷焯:《贺新郎》两词“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白雨斋词话》
纪昀:芦川两首《贺新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四库全书提要》
现代朱东润:“张元幹的词长于抒发悲愤之感,为南宋爱国词人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道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游国恩、王起荣等:“南宋初期,有的词人积极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压迫、恢复北方疆土的政治斗争,他们的词也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风,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这里,首先利用词作武器直接参加当时抗战派的政治斗争的是著有《芦川词》的张元幹。――《中国文学史(三)》
张元干的词作,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将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对很多优秀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其词的题材和风格,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愧为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
位于福州永泰县的张元干纪念馆
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北宋仁宗祐五年(1053)进士及第,授程乡县尉,知常州武进县,通判歙州,所至有善政,年七十以朝散郎致仕。累赠特进、少师,谥文靖。肩孟两娶,元配刘氏,无子,封赠彭城郡夫人。继娶夫人林氏,生五男:励、勔、勣、劝、动。封寿安县君,以子贵,进封越国夫人,追封楚国夫人。
大伯父张励,字深道,幼颖敏,力学,于经史无所不通。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擢进士第,授岳州司理参军,改吉州学教授,知河南密县,荥阳县事,迁朝奉郎淮南东洛提举常平事,擢尚书金部员外郎,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副使,除集贤殿修撰知福州,升广州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累知济南、顺昌、建州等府,所至有善政,以功封清河县开国男,食邑300户,赐三品服,年83病逝。励能诗文,工书法,著有文休《文笔峰书堂总录》70卷、《中庸论语解》。妻陈氏封硕人。
二伯父张勔,字臻道,登熙宁(1076)进士第,授知建州,作《聚蚊赋》以讽奸党,故不容于世,官终朝散郎(正七品)。
三伯父张勣,字卫道,应文武两举,官太学博士,既通文史,又谙韬钤,27岁去世。
四伯父张劝,字宏道,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政和七年(1117)任官度支员外郎,政和八年(1118)提点醴泉观使诸王府赞读,除直龙图阁。历任给事中、御史中丞,宣和三年(1121)出知池州,宣和七年(1125)任工部尚书。卒赠少师,谥惠庄。张劝能诗,著有《张劝诗》2卷。
父张动,字安道,一字几道,以恩奏出身。政和三年(1113)任官荆湖北路提举常平公事。高宗建炎元年(1127)出知建州,同年12月罢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