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衍 编辑

北宋名臣

杜衍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 ),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于治狱闻名。宋仁宗特召其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历任知审官院、知永兴军、枢密使等职。庆历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庆历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

杜衍善诗,工书法,所写正、行、草书皆有章法,为世人推重。《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概述内图片来源:《睢阳五老图》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杜衍

别名:杜世昌、杜祁公、杜正献

字:世昌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978年

逝世日期:1057年3月17日

主要作品:《杜祁公摭稿》

主要成就:历职地方,以善辨狱闻;支持“庆历新政”

籍贯:越州山阴

官职:枢密使、同平章事、太子太师等

封爵:祁国公

追赠:司徒兼侍中

谥号:正献

人物生平

编辑

立志苦读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杜衍出生,年幼时母亲改嫁钱氏。

淳化四年(993年),十五岁的杜衍遭两位兄长虐待,用剑砍他。后来他到母亲那里,继父不肯收留,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一富户相里氏看杜衍仪表不凡,将女儿嫁给他。杜衍束苦志厉操,尤其酷爱读书。

政有能名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中进士甲科。进士及第后,杜衍补任扬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之后受朝廷使者举荐,担任晋州通判。

杜衍版刻像 杜衍版刻像

朝廷下诏令推举品质优良的官吏,杜衍名列其中,升知乾州。陈咨安抚陕西时,朝廷诏令藩府才能赐宴,陈尧咨到乾州,由于杜衍有才能,特地赐宴,将他调知凤翔府。到杜衍罢官回乡时,二州的百姓将他阻拦在州境上,说:“为什么要调走我们贤太守?”

杜衍后以太常博士之职为河东路提点刑狱,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他巡视潞州时,澄清冤案,知州王曙因此写了《辨狱记》。

高继升知石州时,有人诬陷他勾结外族策划变乱,将其逮捕捉拿。此案久不判决,杜衍辨明这一冤案,将诬告者治罪。宁化军守将将人审讯定为死罪,案情不实,杜衍反复核实加以改正。守将不伏罪,上诉朝廷,朝廷诏令刑狱复审,果然那人罪不当死。杜衍又移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并调知扬州。

天圣六年(1028年),有司上奏称杜衍治狱有功,当受赏赐,于是升为刑部员外郎。 刘太后(即章献明肃皇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京后,还没有说其他话,太后就问杜衍是否安康。使者将杜衍的治绩向太后汇报,太后感叹说:“我听说他很久了。”

其后,杜衍历任河东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等职,又升任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他尚未到任,恰遇河北军费匮乏,朝廷调杜衍带工部郎中衔为河北都转运使。他理财有方,不向百姓征收赋税而使军费充足。回京后,杜衍任枢密直学士,他请求外出任职,得以右谏议大夫衔出知天雄军。

杜衍为政严谨细密,不用严刑来督责官吏,但官民也畏惧他的清廉严整。仁宗召他为御史中丞。杜衍上奏认为应常召见中书、枢密的官员,多听取其建议。他针对当时豪商大贾贱收贵卖、囤积居奇困扰民生的情况,提出“年有丰凶,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则农有余利”的常平之法。

杜衍兼判吏部流内铨时,根据因选补条律繁多冗长,使得官吏大多受贿、钻法律的空子的现状,立即颁发给属吏函装铨法。杜衍尽力阅览,将本末典折全部了解清楚。次日,他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听取行文书,选举之事全部由自己决定,使官吏不能谋取奸利。数日后,杜衍声震京师。后改知审官院,任内按在吏部时的办法裁决取断。再升任为工部侍郎、知永兴军。当地有位百姓白天失去了他的妻子,杜衍用计捕获了罪犯,将被埋的尸体发掘出来,还发现被罪犯杀死的其他两位妇人的尸体。秦地人大为震惊。后调知并州。

革除民弊

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叛宋建立西夏。朝廷因并州的太原为战略要地,加杜衍为图阁学士。

宝元二年(1039年),杜衍迁官刑部侍郎,再次出知永兴军。当时,宋夏战争兴起,百姓苦于征发兵役,官吏因此为奸。杜衍分别计划,根据道路的远近,给予充裕的集合时间,让百姓依次服役,比其他各州节省了一半的费用。他回京后,代任开封府知府,附近的人久闻杜衍的名声,都不敢私自请托。 开封府常出能吏,但能兼擅民政的,“惟公(杜衍)一人。”

事上以忠

杜衍全身像 杜衍全身像

康定元年(1040年),杜衍升任同知枢密院事,改任枢密副使。 宰相打算采用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奏陈的攻守之策,杜衍说:“偶然成功,不是万全之计。”双方进行争论,杜衍自请罢职,但未获准许。仁宗亲自赐诏勉励他。之后任河东宣抚使。

庆历三年(1043年),升为吏部侍郎、枢密使。 每次逢到仁宗亲自降旨,杜衍大都不执行,共积累至十多封诏书,便献纳在仁宗面前。谏官欧阳修入朝进对,仁宗说:“外人都知道杜衍封还内降吗?凡是有求于朕的人,每次都以杜衍不同意而告知于请求者从而停止,比杜衍所封还的诏书要多得多。”

辽夏交战后,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想亲自率兵出战。杜衍说:“两国正在交战,军势正盛,不可轻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与杜衍争议,并诋毁杜衍,言辞十分尖刻急迫。范仲淹曾以父礼服侍杜衍,至此为公事与其纷争,但杜衍并未因此而忌恨他。辽朝驸马刘三嘏叛逃归宋,辅臣建议厚待刘三嘏,以获取辽朝的军事机密。欧阳修也请求留住刘三嘏。仁宗向杜衍征求意见,杜衍说:“我国提倡忠信,如果自己违背誓约,接纳叛逃之人,那么我们就不理直气壮了。而且刘三嘏是丹的近亲,却逃跑前来归顺,这样谋身,还能与他计谋国事吗?接纳他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将他归还契丹。”仁宗便将刘三嘏归还辽朝。

百日宰相

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二十六日 ,杜衍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他喜欢举荐贤士,抑制佞幸之徒,因而多得罪于人。杜衍的女婿、词人苏钦因在文章中的言辞冒犯权贵,监进奏院时,按照旧例,祭祠神庙时要用伎乐来取乐宾客。集贤校理王益柔被杜衍推荐,有人说王益柔曾经戏作《傲歌》,御史便将杜衍与王益柔一一上奏弹劾,想以此陷害杜衍。谏官孙甫说:“丁度趁奏对时求官,请将此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丁度知道孙甫上奏有误,极力请求置对。杜衍由于孙甫刚奉诏出使契丹,于是暂扣此奏,丁度因此对杜衍十分怀恨。等到杜衍被罢职时,丁度草诏指责杜衍结纳朋党。当时,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因主持“庆历新政”,遭到攻讦。仁宗打算罢免二人,杜衍独自为其辩白,反被认为是结纳朋党。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杜衍担任宰相一百二十日后 ,最终罢相,离京出任尚书左丞、知兖州。 杜衍在地方颇受爱戴,史称“山东尤尊爱之”。

闲居十年

杜衍《仲冬严寒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杜衍《仲冬严寒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杜衍刚刚七十岁,已上奏请求致仕。宰相贾昌朝不喜杜衍,便不按常例,使其刚刚呈上奏疏,就得以太子少师(“三少”之一)致仕(按例应当降诏先挽留)。 杜衍致仕后,闲居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1048年)七月,仁宗加恩旧臣,特授杜衍为太子太保。

皇祐元年(1049年)九月,仁宗下诏命杜衍赶赴都城开封府陪祀明堂,令应天府敦促派遣杜衍上道,都亭驿站设置帐具、几仗等待他。杜衍声称患病,极力辞谢。 后来,朝廷又进拜杜衍太子太傅之职,赐其子同进士出身。

皇祐五年(1053年)七月,杜衍被升授为太子太师、资政殿大学士。

知制诰王洙拜谒告归应天府,朝廷命王洙奉诏抚问杜衍,进封祁国公。

至和元年(1054年),杜衍请求让次子、通判应天府杜䜣在期满后能留在应天府任管勾南京留司御史台。仁宗因杜衍是年高德劭的耆老,特诏允准。

病逝南京

嘉祐二年(1057年),杜衍病重,仁宗派宦官赐药,带着太医前去看望,还没有来得及赶上,杜衍便于二月五日(3月17日)在应天府的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 杜衍临终时,劝诫其子要竭忠尽孝,收殓自己时只用一枕一席,加以小墓矮坟薄葬即可。他亲自起草遗疏,大致是劝仁宗:“不可因为长久安定而忽略边防,不可因为已经富足而轻视财物的节用,应该及早确立太子,以此安定人心。”全疏之中,没有一句话提及私事。

同年十月十八日,杜衍次子杜将其葬于应天府宋城县的仁孝原。

主要成就

编辑

杜衍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又提点河东路、京西路刑狱。在地方时,杜衍皆以擅长治狱闻名。他对法律条文多有革新,又能尽量革除民弊。代知开封府时,既为能吏,又能兼擅民政。

杜衍在朝廷内外任职,封还内降,杜绝私情。在枢密院任职后,对宋与辽、夏的外交事务多有参与,主持慎重说。 庆历四年(1044年),杜衍拜相后,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 ,以求改变北宋“三冗”局面。

人物评价

编辑

苏舜钦:臣立性褊直,有不可移之资;临事迂疏,必无能成之策。尘污近辅,贻诮多方;绩效不扬,讥议上彻。居常悚栗,日俟窜投。而陛下收臣于贱朽之中,拔臣于毁谤之内;以谓石庆老而弥谨,赵孤而能立,掩阙失而不问,惟忠鲠之是称。 (《杜公谢官表》)

杜衍半身像 杜衍半身像

欧阳修:①盖(杜)衍为人清慎而谨守规矩,(范)仲淹则恢廓自信而不疑,(韩)琦则纯正而质直,(富)弼则明敏而果锐。四人为性,既各不同,虽皆归于尽忠,而其所见各异,故于议事,多不相从。……此四人者,可谓天下至公之贤也。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不私。以此而言,臣见衍等真得汉史所谓忠臣有不和之节,而小人谗为朋党,可谓诬矣。 (《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②公自曾、高以来,以恭俭孝谨称乡里,至公为人尤洁廉自克。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动静纤悉,谨而有法。至考其大节,伟如也。 (《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③翼翼祁公,率履自躬。一其初终,惟德之恭。公在子位,士知贪廉。退老于家,四方之瞻。岂惟士夫,天子曰咨。尔曲尔直,绳之墨之。正尔方圆,有矩有规。人莫之逾,公无尔欺。予左予右,惟公是毗。公虽告休,受宠不已。宫臣国公,即命于第。奕奕明堂,万邦从祀。岂无臣工,为予执法。何以召之?惟公旧德。公不能来,予其往锡。君子恺悌,民之父母。公虽百龄,人以为少。不俾黄耇,丧予元老。宠禄之隆,则有止期。惟其不已,既去而思。铭昭于远,万世之诒。 (《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

王称:事有矫拂於人之情,而吾独不愧於中者,公而已。衍相仁宗,抑侥幸,修纪纲,而囿以至,公一时怨府有所不(阙)也。昔姚、宋罢斜封官而开元之盛实归之,衍亦多封环内降,而仁宗赖以绝滥进之阶,庆历之光明俊伟,衍与有力焉,呜乎,衍之贤,其知为治之体者,与其得为相之道与。 (《东都事略》)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寇准。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御试策试》)

:愿陛下以仁祖为法,大臣以杜衍为法。 (《宋史》引)

吕中:①以庆历、元祐之盛,而杜衍之任怨,吕大防之尽忠,且欲汰吏而不可得,况若士、若民、若兵、若官乎?是虚文之习难革故也。 (《宋史全文》引)②杜(衍)、富(弼)、欧(阳修)、余(靖)以邸狱而尽去,始者所行之人虽尽废黜,而陈执中既罢之后,诸贤复召,而或异之钧衡,或列于论思,气类相感,竟不至伤吾保泰之和,诸贤何憾哉? (《宋史全文》引)

黄震:公治京师,权要不敢干。居审官铨,吏不得与。为宰相,封还内降,至人主籍以杜私谒。而戒门生小吏,乃使无露圭角,惟默而行之,无愧于心,此意岂浅丈夫可识哉?方议大举伐夏,虽韩公亦不疑,独公以为必不可。契丹与夏战河外,虽范公亦以兵从,独公以为必不来。可谓有大过人之识。公清苦自律,而均给下僚。历知州、提、转、安抚,未尝劾一官。此又大臣之德量然也。然公越人也,自十五六诣河阳,七十而致仕,寓居南京十年薨,岂未尝归越与? (《名臣言行录》)

陶宗仪:廉洁自刻,考其大节,伟如也。 (《书史会要》)

脱脱: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幸,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 (《宋史》)

邹智:宋之英主,无出仁宗。夏辣怀奸挟诈,孤负任使则罢之;吕夷简痛改前非,力图后效则包容之;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气有重望,则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庆历、嘉佑之治号为太平,未闻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弘治庚申拾遗》)

张居正:杜衍封还内降,最为忠直。 (《资治通鉴直解》)

王夫之:①夫君子乐则行,方行而忧,忧即违也;忧则违,方违而乐,乐又可行也。内审诸己,而道足以居,才足以胜,然后任之也无所辞。外度诸人,而贤以汇升,奸以夙退,然后受之也无所让。以此求之张齐贤、寇准、王曾、文彦博、富弼、杜衍诸贤,能超然高出于升沈兴废之闲者,皆有憾也。 (《宋论》)②夷考其人,韩、富、范、杜诸公之大节炳然者,若而人矣。 (《宋论》)

朱轼:衍之发幽摘伏,钩距缪数,奸不得(阙),人服其神。又当扰攘之秋,加以师旅饥馑,而能斟酌条理,沛然有余。虽古称良吏,莫能过也。迨至位历台阶,谋兼军国。是时韩、范、富等皆以盖世非常之材,各抒所见,论议纷然。而衍以虚公清慎,为之弁冕。和(阙)同济,退无后言。可谓得公辅之体矣。宋至仁宗之朝,士知廉耻,人怀自励,几于三代之风。所患者,兵弱财匮,而外寇肆其侵凌也。诚得衍之才而用之,因权制变,精通微密,财易足、兵易振也。语曰:“士易得而难用。”岂衍谓耶? (《史传三编》)

蔡东藩:若夫韩琦、范仲淹二人,亦不过一文治才耳。主战主守,彼此异议,主战者有好水川之败,虽咎由任福之违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辞责。主守者遭(李)元昊之谩侮,微杜衍,仲淹几不免杀身。 (《宋史演义》)

艺术造诣

编辑

文学

杜衍善诗,读书“虽老不倦”。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事文类聚·前集》、《苕溪渔隐丛话》、《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也有收录。《全宋诗》录有其诗。

书法

杜衍《题怀素自叙帖后》 杜衍《题怀素自叙帖后》

杜衍工书法,正、行、草书皆有法 ,为世所重。他晚年自以草书最为得意,苏轼说他:“正献公(杜衍)晚乃学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韩琦曾作诗称赞道:“因书乞得字数幅,伯英(张芝)筋骨羲之(王羲之)肤。”陶宗仪认为“真(书)、行(书)则非所长”。

逸闻趣事

编辑

安于贫素

杜衍为政清廉,平时从不营殖私产,以至于致仕后,连几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好寄居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的回车院。宋代各地都建有回车院,有的作为官员卸任后等待接任者到来的临时住所,有的作为驿站,相当于官员招待所。杜衍在回车院一住就是十年,吃住简陋,却从无抱怨。杜衍不好酒,即便有客造访,也不过“粟饭一盂,杂以饼饵,他品不过两种”,简简单单,丝毫没有玉食笙歌的做派。

不事张扬

杜衍一向为人低调,致仕后的他,更是朴实如田夫野老,有人劝他着居士服,他却说:“老而退休,哪能以高士自居呀!” 他或出游,或读书,或吟诗,还开始练习草书,追求精神的丰富,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过着清贫自乐的生活。

然而,低调做人的他,在退休的日子里却发生了两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杜衍画像杜衍画像

据宋代朱彧《萍洲可谈》记载,一次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举行宴会,杜衍应邀出席。酒席筵前,杜衍戴着居家便帽,穿着深色便装,端坐一隅,不作声响。

当时,有位本路的发运司管勾文字(官名)到。大家纷纷向他打招呼。运勾少年得志,见只有一位老头既不打躬又不作揖,像钉子一样钉在凳子上不动,不禁火冒三丈,厉声问:“足下前任甚处?”杜衍头也不抬,轻声回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年轻的官员顿时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还有一次,一位新科进士被朝廷安排到边关出任副职,路经应天府,守臣王举正得知他才华出众,年少登科,估计前途无量,便把府里那些“牙兵、宝辔、旌钺”全部安排出来,为这位新贵禁卫开路。应天府的街道上顿时热闹了起来,只见彩旗飘飘,鼓声阵阵,场面盛大,引得老百姓侧目围观,纷纷猜测这是哪位朝廷要员来视察。

正好杜衍出门归来,与新贵的队伍狭路相逢,无路可避,杜衍便拉下帽檐,竖起衣领,放慢马步,靠边让路。两个仆人也拉住马,停于路旁。然而,新贵却因杜衍一行没有下马而十分恼怒,没好气地问身边的随从,这是谁呀?随从回答,这是已致仕的宰相杜太师。

须发早白

杜衍还未到四十岁,已须发尽白。清代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将他与东晋大臣王彪之并列,认为“气血衰则须发易白,每于此征年祚焉”。

亲属成员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九世祖

杜佑

唐朝宰相,封岐国公。卒赠太傅,谥号“安简”。

祖父

杜叔詹

官至鸿胪卿,追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国公。

父亲

杜遂良

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追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韩国公。

——

妻子

相里氏

封晋国夫人。

子辈

长子

杜诜

官至大理评事。

次子

杜䜣

官至太常博士。

三子

杜讷

官至将作监主簿,早卒。

四子

杜诒

官至秘书省正字。

孙辈

孙子

杜绾

矿物岩石学家,著有《云林石谱》。

据《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记载,杜衍有三女,长女嫁集贤校理苏舜钦,次女嫁秘阁校理李綖,幼女嫁单州团练推官张遵道。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记载

编辑

《文忠集·卷三十一·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

《隆平集·卷五》

《东都事略·卷五十六》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后世纪念

编辑

宅第

据《河南通志》记载:杜衍宅,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驿舍。

墓葬

据欧阳修所撰《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记载:杜衍墓位于应天府宋城县仁孝原。

下一篇 赵允让

上一篇 高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