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芳澜 编辑
戴芳澜(1893年5月4日—1973年1月3日),出生于浙江镇海,籍贯湖北江陵,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戴芳澜191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1921年—1923年任广东省农业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1927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1927年—1934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年—1950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农学院植物病理系主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95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7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戴芳澜长期从事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中文名:戴芳澜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镇海
出生日期:1893年5月4日
逝世日期:1973年1月3日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湖北江陵
青年戴芳澜
1910年—1911年,从上海震旦中学肄业。
1912年—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
1914年—1919年,先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
1919年,任教于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1920年,在天津一私人农场做园艺师。
1921年—1923年,任广东省农业专门学校教授。
1923年—1927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
1927年—1934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戴芳澜留影
1934年—1935年,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及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攻真菌遗传学。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95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戴芳澜在显微镜前开展研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所长。
1959年—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197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中国真菌总汇
学术论著
截至1973年1月,戴芳澜共发表论文50余篇 ,他的代表论著有《芋疫病》《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中国真菌杂录》《中国真菌总汇》 《中国经济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等。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18年 | 中国科学社第三次年会 | 美国 |
1933年 | 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大会 | 重庆 |
1940年 |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议 | 重庆 |
1941年 |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议 | 重庆 |
1948年 | 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 | 南京 |
1953年 | 全国植物病理学会议 | 北京 |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1955年在中科院学部成立大会上与周总理握手
戴芳澜在南京东南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等课程 ;在金陵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课程。
治学态度
1955年,戴芳澜(左2)、丁颖(右2)、刘仪(右1)等合影
教学方法
戴芳澜培养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广,基础要坚实。
二、提倡启发式教育,要求严格,赏罚分明。戴芳澜讲课,注重启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他对学生的培养是放手的,让学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三、组织学术讨论会或读书会,提倡认真读书。他主张读书的面要广,要博览群书,不知限于读菌物学方面的书刊,还要读动物学、植物学、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学、生化学、遗传学以及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史和名人传记等方面的书。
培养成果
戴芳澜指导学生做实验,左一为郑儒永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48年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55年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35年8月 | 中国植物学会副会长 |
1936年8月 | 中国植物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40年 | 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评议员 |
1949年 |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
1949年12月 | 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
1953年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
1953年 | 全国植物病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54年9月—1959年4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5年10月 |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委员 |
1955年10月 | 全国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 |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62年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
1964年12月—197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2年 | 《中国孢子植物志》主编 |
家世背景
戴芳澜与妻子邓淑媛合影
婚姻家庭
戴芳澜的妻子是邓淑媛。
戴芳澜在康奈尔大学就读期间
“一代宗师,治学楷模。”(戴芳澜诞辰100周年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题字纪念)
“戴芳澜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新华网评)
“戴芳澜为青年一代真菌学人树立了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榜样。”(时任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磊评)
“戴芳澜是中国地衣学的奠基人。”(地衣真菌学家魏江春院士评)
“戴芳澜一生为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呕心沥血,在各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业绩和道德风范是中国科学界顶尖的,堪称楷模。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真菌学研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基础,是‘中国真菌之父’。”(《中国档案》评)
“戴芳澜”夏令营
戴芳澜雕像
芳澜讲堂
2019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届“芳澜讲堂”开讲。“芳澜讲堂”以戴芳澜的名字命名,开设芳澜讲堂不仅是为了纪念戴芳澜,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做科研的初心和治学精神,把他不畏困苦、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
戴芳澜奖
2015年,中国菌物学会设立戴芳澜科学技术奖(戴芳澜奖),以鼓励菌物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系统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更好地为菌物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服务。
竖立雕像
2002年,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落成并对外开放,首批有17位科学家的塑像入选并落座,其中就包括戴芳澜塑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