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播 编辑

唐朝宰相

王播王播

王播(759年-830年),字明扬,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徙居扬州(今江苏扬州)。唐代诗人、宰相。

王播于贞元十年(794年)登进士第,同年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解褐盩厔县尉,以善治迁监察御史,历侍御史。后因得罪京兆尹李实被贬三原县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除驾部员外郎,迁工部郎中,知御史杂事。元和五年(810年),迁为京兆尹。元和六年(811年),转刑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不久改任礼部尚书,为宰相皇甫镈所忌,以户部尚书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甫镈被贬后,王播于长庆元年(821年),召还拜相,复领盐铁转运使。长庆二年(822年),又以本职出任淮南节度使,仍掌盐铁。聚敛无度,岁进“羡余”百万缗。大和元年(827年)五月,王播自淮南入朝,进奉甚巨。六月,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领盐铁转运使。大和四年(830年),卒。

王播早年有吏治,政理修明,为人所称道。后期对上奉承迎合,对下搜刮暴敛,被时人视为奸邪。 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他比较注意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兴建,使漕运畅通无阻。 王播有文名。《全唐诗》卷四六六存其诗3首,以《题木兰院》二首最为知名。这两首诗,第一首重在写旧地重游时所见,言外有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后一首则将昔日之窘迫与今日之得意相对比,对于僧人前倨后恭、世态炎的讽刺溢于言表。

(概述内图片来源:《唐丞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尉太原王公存像》 )

基本信息

编辑

字:明扬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扬州

出生日期:759年

逝世日期:830年2月15日

主要成就:漕运改革,管理盐铁

本名:王播

官职:左仆射、同平章事等

爵位:太原郡公

追赠:太尉

谥号:敬

祖籍:太原

人物生平

编辑

刚直不阿

王播原籍太原,其父王恕,曾任扬州(今江苏扬州)仓曹参军,遂以扬州为家。

王播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考中进士,同年又应制举贤良方正科,成绩优异,补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在任期间,王播剖断狱讼,明察秋毫,深得御史中丞李汶的赏识,被推荐任监察御史。当时,政治腐败、贿赂公行。王播身为监察御史,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曾冒着丢官的危险弹劾并罢免了把贪污的云阳(今陕西境内)县丞源咸季,被擢升为侍御史。

地方干吏

贞元未年,王播因得罪骄横的京兆尹李实,被贬为三原(今陕西富平西南)县令。他在任职期间,县中豪强犯法,也以法绳之,不予宽宥,年终考课,政绩为“畿邑之最”。

唐顺宗即位,任命王播为驾部员外郎。他执法严明,严厉打击不逞之徒,政绩突出。擢任工部郎中、知御史杂事。后来,王播出任长安县令。当时,正值关中饥荒,诸镇禁止粮食出境。王播奏明朝廷,下诏令各地赈援畿辅,关中地区的百姓赖以渡过饥荒。

此后,王播屡迁刑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主管漕运

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起,王播一直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负责运送朝廷征收的财赋收入,因其政绩突出,为同僚所称赞,并多次得到皇帝的表彰。

元和九年(814年),宪宗下令讨伐淮西(治今河南汝南)强藩元济,各路官军紧急出动,军需供应异常紧张。兼任盐铁转运使的王播推荐深通“泉货盈虚”的程异为副使,驰赴江淮督促财赋,朝廷对淮西用兵三、四年而“兵得无乏”。王播对淮西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晚节一变

元和十三年(818年),王播受宰相皇甫镈的排挤,调离中央,去任偏远的剑南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他所兼任的盐铁转运使一职由程异继任。同年十一月,率军反击吐蕃的侵略,并夺取吐蕃峨和、栖鸡等城。 但是这次贬谪,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竟一改过去几十年的为人作风,专以奉迎权贵为务。

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王播居官十年,并曾两次出任宰相,就是凭苛剥人民,贿赂权贵而取得的。唐穆宗一即位,立刻贬逐了奸相皇甫镈。王播在西川闻讯,“大修贡奉,且以结赂宦官,求为宰相”,很快被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当时,河朔三镇(卢、成德、魏博)相继复叛朝廷,在此事关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上,身为宰相的王播竟“不措一言”,因此被罢相,调任淮南节度使 (治所在今江苏扬州)。王播就任伊始,正值淮南遭受特大旱灾,老百姓穷困潦倒,却加剧盘剥敲诈,“民皆怨之”。

唐敬宗时期,权宦王守澄专权用事,王播“广求珍异”贿赂之。为了得到敬宗的擢拔,还在盐铜税内,巧为苛敛,以“羡余”名目每月向敬宗进奉,每年多达上百万缗。

唐文宗继位以后,加王播为检校司徒。大和元年(827年)五月,王播自淮南入朝,向文宗“献玉带十有三”,“进大小银盌三千四百枚,绫绢二十万匹”。 六月,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仍领盐铁转运使。

大和二年(828年),加太清宫使,进封太原郡公。

病逝

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十九日(2月15日),王播因喉肿作而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唐文宗辍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为“敬”。

主要影响

编辑

王播晚年虽随势沉浮,为士大夫所唾,认为他以“奸邪进取”,“不存士行”;但是他毕竟出身寒门,从小孤贫,凭着刻苦勤奋,以文辞自立,所以他“居官强济”,“勤于吏治”,往往人所不堪胜任之事,他却反以为乐。 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他比较注意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兴建,使漕运畅通无阻。

历史评价

编辑

李德裕:麟之为瑞也,仁而不触,玉之为宝也,廉而不刿,恕以及物,善不近名,高朗令终,天下无怨,似丙博阳者,王丞相、(王播)郑丞相(郑覃)有之矣。 (《近世良相论》)

李宗闵:①公入官三十二政,逮事六帝。出统楚蜀之师,入极台宰之尊,前后三总盐铁,既出又复,几二十年。 (《故丞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铭》)②在岁太和,惟帝圣神,图任旧臣,乃相太原。惟是太原,福祥其奔。再持化权,枢揆联联。两统剧藩,楚淮蜀坤。始自元和,公秉货泉。宪穆敬文,洎兹圣君。四帝财征,去公孰亲。惟煮惟铸,惟范惟聚。东扫北殄,上之所怒。带甲百万,糇食惟巨。俾公尸之,不劳而具。变通以时,物无滞遗。纲条一施,莫越其规。御众以仁,中控其机。信行恩驰,罔有诈欺。公之惟扬,漕务其将。公之留庭,职与公并。首尾贯联,几二十年。相府使符,随其兴殂。公之敏智,显爵自至。不纷其外,姑直其里。始承其风,畏公之邃。及与之同,泳公之义。仁人之迹,殁而乃炽。揭於兹碑,不仆不倚。 (《故丞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锡:含光不曜,煦物如春。发自贡士,骤为廷臣。鸿雁联行,其凌青云。既操利权,兼秉国钧。食禄甚厚,奉身如贫。井络之隅,益部为大。斗牛之下,扬州繁会。受社临戎,油幢曲盖。印绶重叠,恩华滂霈。簿领如山,处之若间。榷(阙一字)之权,往而复还。炎炎炜炜,出入二纪。未曾伤神,屡有荐士。急难友弟,谨厚训子。颜间熙熙,不形愠喜。处已无咎,得君如此。 (《代诸郎中祭太尉王相国文》)

刘昫:①王氏二英,播、起位崇将相,善始令终。 (《旧唐书》)②王氏儒宗,一门三相。 (《旧唐书》)

轶事典故

编辑

贿赂近臣

王播任淮南节度使时,用十万贯钱贿赂近臣,企图入朝拜相,据称这些人中,包括谏议大夫独孤郎、张仲方,起居郎孔敏行柳公权,起居舍人宋中锡,补阙韦仁实、刘敦儒,拾遗李景让、薛廷老等人。前一天,他们已在延英殿争论过这件事,而后才送钱授官,这样的情况很多。从外官迁转为内官如学士、三司使等,都有定价。因此得到这些官位的人不在少数。

后事前定

王播少年时十分贫苦,住在扬州,默默无闻。只有一个军官常来接济他,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一次端午节,扬州举行盛大的赛龙舟表演,各州均征招参赛人员,两个县争胜负。各种颜色的棚子鲜艳夺目,照耀着江水,几十年都没这么热闹过。凡旅居扬州的外地人,无论是有才还是无德无能之辈都尽得其乐,只有王播无人理睬。他不由得一阵怅然,自责不已。那位军官说:“我有棚子,家里人都在,你进去坐着看吧,这不胜过酒宴吗?”王播便进了棚子。时值夏日,太阳刚刚升起,军官让人送来一榼酒,王播心中烦闷,自斟自饮,把那一榼酒都快喝光了。太阳渐渐升高,酒劲也显得浓起来,使王播疲惫欲睡,当即就躺在枕头上。刚睡,他便梦见自己身在筵席上,坐在时任淮南节度使杜亚的座位上,判官坐在下面,数目比杜亚的多一半。过了很久,王播惊醒了,也不敢告诉别人。后来他作了宰相,将兼任淮南盐铁使。可诏书好长时间也没有下来。他更加沉闷,便召集老部下对他们说:“我的淮南盐铁使是当定了。当时我梦见的判官,数目就多出一半。这就是说我要做盐铁从事。”几天之后,果然送来了诏书。后来,他在临江大摆筵席,客人们都在。王播忽然觉得这地方好像来过似的,略一思索,才发现就是当年的梦。当时正是五月上旬。

碧纱笼

王播自少孤贫,只得到扬州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借读。方丈和一些僧众开始还以礼相待,认为这个读书人将来发迹,对寺院也有好处。但时间久了之后,寺院厌倦他吃闲饭的行为,即使开饭也不通知王播。王播在寺院墙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然后离开。二十多年后,王播出任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一天,他忽然想到惠昭寺看看,寺僧知道后,把他当年居住的地方修葺一新,还叫人用拂尘掸去他当年题诗的那堵墙的浮尘,然后用上好的碧纱覆盖。王播来到寺院后,发现自己那首讽刺诗受到如此优待,不由得感慨万千,当即作诗道: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写完此诗,觉得意犹未尽,王播便又题诗一首: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然后,他便长叹一声, 怅然离去。而后人拿它来作为素材入文学作品的便极其多了。苏轼《石塔寺》就说: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在同题诗里,苏轼还一再感叹: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至于孙觌就径直以王播其人其事入诗道:

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人际关系

编辑

高祖:王满,赠汾州长史。

曾祖:王琎,官至嘉州司马,赠给事中。

祖父:王升,官至咸阳县令,赠太子少师。

父亲:王恕,官至扬州仓曹参军,赠尚书左仆射。

妻子:崔氏,出身清河崔氏,给事中崔锐之女。

儿子:王式,曾任秘书丞;王冰,曾任京兆府参军事。

弟弟:王炎,官至太常博士;王起,官至户部尚书。

史料索引

编辑

《大唐故丞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九十二》

下一篇 窦参

上一篇 崔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