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方庆 编辑
王方庆(?—702年),本名綝,以字行,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东晋丞相王导十一世孙。
王方庆出身琅琊王氏,起家越王府参军,曾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永淳年间,任太仆少卿。武则天当权后,迁广州都督,在任期间解决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缓和了当地土人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 证圣元年(695年),转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圣历元年(698年),以年老退居二线,授秘书监,监修国史。庐陵王(李显)复立为皇太子,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
长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 唐中宗即位后,加赠吏部尚书。
本名:王綝
别名:王方庆
字:方庆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逝世日期:702年
主要作品:《魏郑公谏录》
主要成就:齐整武周典礼,整肃朝堂风气
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爵位:石泉公
官职:太子左庶子
追赠:兖州都督、吏部尚书
谥号:贞
出身名门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是北周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原籍琅琊,后南迁居丹阳,为江左名门望族。王褒北迁入关,才家居咸阳。王方庆的祖父王鼒,是隋卫尉丞。他的伯父王弘让,有美名,贞观年间为中书舍人。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李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李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但王弘直也因此逐渐被疏远排斥,后与荆王成为朋友,在龙朔年中去世。
步入仕途
王方庆十六岁时,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受业终止。
唐高宗永淳年间,王方庆任太仆少卿。
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授广州都督。南海每年都有昆仑岛的船来卖外域的珠宝,前任都督路元睿又任意拿货不给钱,船主十分生气,将路元睿杀了,而在王方庆在任后,秋毫无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先受首领贿赂,也未追查。王方庆到任后,约束吏属不得与那些部首领有来往,违者要依法论处,于是境内都畏法清廉。那些评论者说治理广州还没有一个像王方庆这样治理有方的,可号称第一。武则天也亲笔褒扬:“朕因为卿一贯很称职,所以授此官,这使大唐的美名远闻,这的确符合朝廷的希望,现赐卿杂彩六十段并瑞锦等物,以彰善政。”
担任宰相
证圣元年(695年),王方庆被任命为洛州长史,不久加银青光禄大夫,封石泉县男。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调任并州长史,封琅琊县男。九月,又升迁鸾台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担任宰相。不久又任凤阁侍郎,依旧主持政事。
神功元年(697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归来,想向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能备军乐而不奏乐,王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持疑问不能定,下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危,走桥安。’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天下人的父母,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没去。这年,王方庆改封石泉县子。
履陈谏书
唐朝有常制,每月一日在明堂行告朔之礼,司礼博士辟闾仁谞奏议,大意是:“经史正文,没有天子每月告朔的事。臣等请求,既然没有这个礼就不可习非,以天子之尊来用诸侯之礼。”王方庆又奏议,大意是:“明堂是天子布政的地方,根据《春秋谷梁传》记载:‘闰月,就是加上十二月之余日,天子不在闰月告朔。’但又说:‘这样非礼。闰月是为了正时,正时是为了指导农事,农事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方式,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于此。闰月不告朔,这就是弃时政。’臣据此文,天子闰月也要行告朔之礼,岂有另外的月份而废弃此礼的呢!先儒旧说,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堂。大享的祭祀不问卜,第一次入明堂;每月的告朔,十二次入明堂;四时迎气,又四次入明堂,巡狩之年,又一次入明堂。今礼官议论只每年正月初一一次入明堂告朔,这与先儒的说法已经很不同,臣不敢苟同。刘宋时,何承天的《礼论》,梁代崔灵恩的《三礼义宗》,隋炀帝命学士写的《江都集礼》,以及《贞观》《显庆礼》和《词令》不讲告朔,不等于没有告朔,只是其文乃缺。各书都有各书的缘由,不足为依据,今礼官引用来做证据,在臣来说确实感到有疑惑。”武则天又令礼官广集众儒,取王方庆、辟闾仁谞所奏议的内容,来定得失。当时成钧博士吴扬善、太学博士郭山恽等上奏:“按周礼及三传(春秋、谷梁、公羊三传)皆有天子告朔之礼,秦灭《诗》《书》,由此告朔礼废。望依王方庆所说。”武则天于是下诏书,按王方庆的主张每月行告朔之礼。
王方庆又上告:“法令明文规定:‘期丧,大功未葬,不参加朝贺,未终丧,不能参加宴会。’近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随同参加朝会,手舞足蹈,公然违背礼法,名教既亏,实在是玷污风化。伏望陛下申明礼法,加以禁止。”武则天听从了这意见。
圣历元年(698年)八月,王方庆因年老多病,请求不参与政事,于是不再担任宰相, 被授麟台监修国史。到中宗立为太子,王方庆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侍奉东宫
圣历二年(699年)正月,武则天想在冬十二月讲习练武,有司考查,缓延到第二年早春二月。王方庆上疏:“谨按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命将帅讲武,练习射箭和御马比武。’这就是三季务农,一季抓练武,来练习射箭、御马、比武,这是王者常规,表明安不忘危之道,‘孟春之月,不可以举兵。’兵,是甲胄干戈的总名。兵,金性,金克木,春盛德在木上,而去举金害盛德,违逆生气,如果‘孟春行冬令,那么水涝而败坏庄稼,霜雪大至,首种不入。’蔡邕月令章句说:‘太阳刚刚休息,少阳还很微弱,而行冬令来导水气,故出现水灾而败坏生物。霜雪大至,挫折阳气。太阳干扰时令,再雪进而大霜,故大大伤首种。首种,就是宿麦,一般麦子秋天种,宿麦春种,所以叫首种。入,收也。春天严寒冰冻所伤,所以导致夏麦不能成长。’今春二月讲武练兵,是行冬令,以阴政犯阳气,伤害万物生长之德。臣担心水涝败坏庄稼,霜雪损坏庄稼,夏麦不能很好生长,没有粮食收入,伏望陛下能顺时令,到冬月讲武习兵,来顺应天道。”武则天亲笔下诏:“这次讲武练兵是因为长久太平,多历年载,人皆废战,均去学文。现在讲武其目的在整兵威,故此令教习演武。卿以春行冬令,则水涝伤庄稼,举金伤木则影响农业生产。卿所陈述,深合典礼,若违此请,这就是使月令虚行,希望倡导直言,依表行事。”
这年,正式授职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其他职务如故,俸禄等同职事三品,兼侍皇太子读书。王方庆又上言:“谨按史籍所载,人臣和君主在上表中,没有直接写皇太子其名的,皇储太子名应尊重,所以不直接写名,今东宫殿和门名,皆有触犯,临事论议,回避甚难。孝敬皇帝李弘为太子时,改弘教馆为崇教馆;沛王李贤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皆避名讳,以遵典制。这已成常例,应成为轨模,望陛下能因循旧式,交付有司改换。”武则天下旨听从。
溘然长逝
长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
唐中宗即位后,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
政治
武周时期,王方庆在朝任官数载,通过奏疏言事参与朝政,此类政事活动见于史书记载的有5次。从王方庆所奏议内容来看,皆属朝廷礼仪典章范畴,体现了王方庆严格礼制、整肃朝风的思想,这与王方庆严肃法纪、以法治理广州共同构成了王方庆的治国理念,对武周朝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1.神功元年(697年)七月,武攸宜破契丹凯旋,应于是月入城献俘虏,但值武则天父亲孝明高皇帝的忌月,于是有大臣奏议军乐队出场迎接但不奏乐。王方庆认为有忌日而无忌月,军乐与一般的音乐不同,能够提振军威,整肃军容,不必避嫌,于是武则天下诏听从了他的请求。2.
司礼博士辟闾仁谞奏议天子每年岁首入明堂行告朔礼,不必每月初一都行告朔。王方庆坚持应恢复先秦告朔礼制,天子每月初一入明堂行告朔之礼,闰月也不例外,于是武则天按王方庆的主张每月行告朔之礼。3.
王方庆奏议朝官应遵守礼法,正己言行,整肃朝风,得到武则天的认可。4.
圣历二年(699年)正月,武则天想于季冬讲武,主办部门因来不及准备,请求推迟到孟春。王方庆认为人事活动应顺应天道时令的变化,不应违背自然规律,于是武则天遵从了王方庆的请求。5.
圣历二年(699年),王方庆上书言事,请求循礼避太子名讳,维护了太子尊严。.
王方庆为齐整武周典礼、整肃朝堂风气恪尽职守,忠正敢言,所奏议五事全部为则天采纳,也充分反映出武则天对武周朝礼仪制度建设的重视。纵观历代朝仪典章制度的修订,旧门士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旧门士族多为儒学世家,拥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武周朝礼仪典制很多出自王方庆之手,就是得益于王方庆的旧门家学传承。
藏书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向王方庆求王羲之遗迹,王方庆进其先祖王导、王羲之、王献之及其曾祖王褒等人书法作品共十卷,武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并令凤阁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武则天命弘文馆书手将其双钩廓填墨复制,将真迹复赐还王方庆。
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王氏一门书翰》,又名《万岁通天帖》,收录王羲之、王僧虔、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书法作品共十帖,即为当时由弘文馆书手双钩填墨复制的。《万岁通天帖》每帖前多有王方庆小楷所书其祖辈名衔。此帖在流传过程中曾险遭两次火劫,一次在明代无锡华氏真赏斋大火;一次在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中,均万幸被抢护了下来,现纸边犹存火烧痕迹。
王方庆进献其先祖书法作品,使朝廷命众书手钩填复制后收藏内府,才使得其摹本得以流传下来,这也是王方庆对书法艺术界的一大贡献。
武则天: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同鸾台平章事、上柱国、石泉县开国子王方庆,钟鼎高门,簪缨旧德,学富今古,才优舒向。自参机密,亟改寒暄。蹇谔之风,不忘于献替;谦挹之美,屡陈于衰疾。西垣掌事,虽藉谟猷;东观属词,更资通博。宜掇凤凰之省,俾缉麒麟之署。 (《王方庆麟台监修国史制》)
刘昫等:王方庆干城南海,羽冀东宫,台阁枢机,无不功济,所谓君子不器者也。苟非文学,斯焉取斯。 (《旧唐书》)
李昉等:王方庆体质鄙陋,言词鲁钝,智不逾俗,才不出凡。 (《太平广记》)
欧阳修等: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新唐书》)
儿子在远
王方庆任宰相时,他的儿子任眉州司士参军。武后问他:“你位居宰相,为什么儿子在那么远处?”王方庆回答:“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尚在远方,臣的儿子怎敢放在近处?”
聚书甚多
王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好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都有典据,当时人把他所讲的礼,编辑成礼杂答问。他家藏书多,不少于秘阁,至于图画,也多异本。但他的子孙不能守其业,他死后不久书画也多散亡。
先辈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远祖 | 太子晋 | 周灵王嫡长子。 |
二十六世祖 |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太子晋后人。 | |
二十五世祖 | 秦朝将领。 | |
二十四世祖 | 王离 | 秦朝名将。 |
二十三世祖 | 琅琊王氏开基始祖。 | |
十九世祖 | 王吉 | 西汉博士谏大夫。 |
十八世祖 | 王骏 | 西汉御史大夫。 |
十七世祖 | 王崇 | 西汉末年扶平侯。 |
十六世祖 | 王遵 | 东汉将领。 |
十五世祖 | 东汉大将军掾。 | |
十四世祖 | 三国时期名士。 | |
十三世祖 | 王览 | 魏晋时期大臣。 |
十二世祖 | 王裁 | 魏晋时期大臣。 |
十一世祖 | 王导 | 东晋政治家、大臣。 |
十世祖 | 王洽 | 东晋书法家。 |
九世祖 | 东晋大臣。 | |
八世祖 | 王昙首 | 刘宋开国功臣。 |
七世祖 | 王僧绰 | 刘宋大臣。 |
六世祖 | 南朝齐文学家。 | |
五世祖 | 王骞 | 南朝梁官吏。 |
高祖父 | 王规 | 南朝梁大臣。 |
曾祖父 | 王褒 | 南朝梁、北周文学家。 |
祖父 | 王鼒 | 隋朝安都通守。 |
父亲 | 王弘直 | 汉王李元昌友。 |
参考资料: |
同辈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兄长 | 王缄 | 字方举,随州司马。 |
王续 | 字方绍,罗川令。 | |
王缋 | 字方节,越王府法曹参军。 | |
弟弟 | 王绲 | 字方操。 |
参考资料: |
后人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儿子 | 王晞 | 字光烈,鄜州刺史、石泉侯。 |
王晦 | 字光远,冀王执仗。 | |
王曒 | 字光辅,开元中官至潞州刺史。 | |
王晊 | 字光宾,监察、殿中侍御史。 | |
殿中侍御史。 | ||
字光庭,明威将军。 | ||
王暟 | 字光范,明威将军。 | |
王昕 | 字光业,忠王司马。 | |
王炜 | 字光绪,万州司马。 | |
字光嗣,安化郡司马。 | ||
孙子 | 王俌 | 常山太守。 |
五代孙 | 王玙 | 唐肃宗时期宰相。 |
八代孙 | 王抟 | 唐昭宗时期宰相。 |
参考资料: |
据《新唐书》记载,王方庆著有经学著述《礼经正义》十卷、《宝章集》十卷 ,史学著述《南宫故事》十二卷、《文贞公事录》一卷、《宫卿旧事》一卷、《六典》三十卷、《尚书考功簿》五卷、《尚书考功状绩簿》十卷、《尚书科配簿》五卷、《五省迁除》二十卷、《友悌录》十五卷、《王氏训诫》五卷、《王氏列传》十五卷、《王氏尚书传》五卷、《魏文贞故书》十卷、《王氏女记》十卷、《王氏王嫔传》五卷、《续妒记》五卷、《三品官祔庙礼》二卷、《古今仪集》五十卷、《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九嵕山志》十卷 ,儒家著述《谏林》二十卷 ,道家著述《神仙后传》十卷 ,杂家著述《续世说新书》十卷 ,农家著述《园庭草木疏》二十一卷 ,小说《王氏神通记》十卷 ,医学著述《新本草》四十一卷、《药性要诀》五卷、《袖中备急要方》三卷、《岭南急要方》二卷、《针灸服药禁忌》五卷 。
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四十一》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王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