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大忠 编辑
吕大忠(约1020—约1096年),字进伯。京兆蓝田人(今西安市蓝田县)。北宋官员、关学代表人物。与弟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并称蓝田吕氏四贤。
吕大忠举进士第,初为华阴尉,后历任晋城县令、秘书丞、河北转运判官、工部郎中、陕西路转运副使、宝文阁直学士等。任陕西路转运副使期间,创建西安碑林。
全名:吕大忠
字:进伯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陕西路蓝田县
出生日期:约 1020年
逝世日期:约 1096年
主要成就:创建西安碑林
主要作品:《前汉论》《辋川集》《奏议》
祖籍:汲郡(现河南卫辉市)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吕大忠出生。
皇佑中(1051年左右),吕大忠举进士第,为华阴尉。后任山西晋城县令。升秘书丞,兼任定国军的军事判官。
熙宁中(1072年左右),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吕大忠陈五不可,遂罢不遣。
元丰中(1081年左右),吕大忠为河北转运判官,上生财养民十二事。
元祐初(1091年左右),吕大忠历任工部郎中,陕西路转运副使,知陕州(今甘肃省陕县)。以直龙图学士身份知秦州(今甘肃天水),后进宝文阁待致。
绍圣中(1096年左右),吕大忠被升为宝文阁直学士,知渭州(今甘肃省平凉)等职。晚年,由于其弟吕大防被新党排挤,吕大忠也遭到牵连,且与章惇等议不合,徙知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旋降为待制,后致仕,不久卒。死后以学士官职将其葬于蓝田。
吕大忠
元佑二年(1087年),任陕西运转副使期间,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十三经》等碑石移至城墙内南侧,统一保管,形成了西安碑林的最早雏形。
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其创始者吕大忠居功至伟。
程颐:吕进伯可爱,老而好学,理会直是到底。
苏轼:敕具官吕大忠。发运使按治六路,所部几万里,持节出使,未有若此其重者也。以尔更练世故,果于从政。屡试剧部,厥声蔼然。是以命尔均南北之有无,权货币之轻重。使农末俱利,公私宜之,以称朕意。可。 (制敕《吕大忠可发运副使》)
守土议和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即位,为了富国强兵,召王安石进京,委以宰相重任,让其主持变法。王安石为了变法顺利,便派出多人出使邻国议和。吕大忠和范育接到使命,权衡再三,认为不妥,吕大忠便写了奏章,着重指出此时和邻国议和,的确不好把握,处理不当反会损坏国家利益。因此他认为,此时不可主动前去议和。后来和刘忱一起派住辽国商议代州(今山西代县)以北的领土划分之事。这时吕大忠之父吕赍病逝,吕大忠随即赶回蓝田奔丧。丧期未满即被召任知代州。辽使来到代州不坐为他们安排的次席却占主席位置,吕大忠见此情景愤然大怒,将次席搬移到长城以北。辽使无奈,只得听从吕大忠的安排。在领土划分问题上,辽使提出,只要把代州割让给辽国,辽国就不再侵犯宋朝,从此两国和平共处。神宗准备同意此条件,吕大忠站出来说:“彼谴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何如?”宋神宗不大高兴,问道:“卿是何言也?”刘忱说:“吕大忠的意见关乎国家大事,此事陛下一定要三思而行。”当时的文武大臣一时也都拿不出好方案,就将此事暂搁下来,随即把刘忱召回三司,吕大忠也赶回故乡为父守孝。最后宋辽两国以分水岭为界。
提携后进
在吕大忠知秦州时,州判是科举状元马涓。一开始马涓常以“状元”自称,吕大忠见状后对马涓说:“状元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今科举之学既无用,修身为自己之学,不可不勉。”劝解马涓不要留恋于科举牌子,应从实际出发,采用经世致用的办法修身养性,不断提高治国之道。他常常教导马涓勤政爱民的方法和道理。马涓十分感激,虚心拜吕大忠为师。吕大忠还带马涓去拜会当时在秦州任学官的著名学者谢上蔡,每次听谢上蔡讲述《论语》这些著作时,吕大忠都要正襟敛容,马涓开始不解,吕大忠对他说:“圣人之言在焉,吾不敢不肃。”后来马涓被朝廷重用,他很感激地说:“吕公教我之恩也。”
尊师求学
吕大忠受其弟的影响,投在张载门下求学,弘杨张载的“经世致用”“躬行礼教为本”等宗旨。张载殁后,吕大忠仍不满自己的学问,遂又东投洛阳二程门下完成学业。
吕氏先祖为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
吕通(官至太常博士) | 吕英 | 吕大圭 | - | - | - |
吕大章 | - | - | - | ||
吕大雅(吕大年?) | - | - | - | ||
吕蕡(官至比部郎中) | 吕大忠 | 吕锡山(官至右朝散大夫、知果州) | - | - | |
吕至山 | 吕康成 | - | |||
吕大防(元祐年间曾任宰相) | 吕景山(官至朝奉大夫) | 吕世修(官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 | 吕宽仁 | ||
吕肇修(官至铜梁令) | - | ||||
吕大钧(妻种氏) | 吕义山(深得父传) | 吕麟 | - | ||
吕愈 | - | ||||
吕舟 | - | ||||
吕氏 | - | ||||
吕大受(早夭) | - | - | - | ||
吕大临(先后担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 | 吕省山(官至右朝奉大夫) | - | - | ||
吕大观(曾中进士) | - | - | - |
(以上参考资料)
吕大忠著有《前汉论》三十卷、《辋川集》五卷、 《奏议》十卷,还和其弟一起合撰《吕氏相约》《乡议》等。
《东都事略》卷九一
《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四之二六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
清嘉庆《蓝田县志》卷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