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邦华 编辑
蔡邦华(1902年10月6日—1983年8月8日),江苏溧阳人,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
蔡邦华1923年毕业于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1924年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28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8年任教于浙江大学;1940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3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蔡邦华一生致力于昆虫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文名:蔡邦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溧阳
出生日期:1902年10月6日
逝世日期:1983年8月8日
毕业院校: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蔡邦华1920年东渡日本求学
1917年,毕业于溧阳县立小学。
1920年,从江阴县南菁中学毕业。
1923年,毕业于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
1924年—1926年,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1927年—1928年,再赴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深造。
1929年,任浙江省昆虫局高级技师,同年转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
在柏林德意志昆虫研究所研究昆虫学
1937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
1938年,在浙江大学任教。
1940年—1952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
1953年—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2年—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83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在外事活动上,蔡邦华和Jycel教授合影
20世纪50年代,蔡邦华对鳞翅目中松毛虫做了研究,查明中国松毛虫类共有78个种和亚种,其中隶属于7个属,发现了20多个新种、新亚种,其中为害严重的有6种,即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等。对松毛虫发生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松毛虫数量变动,提出松毛虫发生有一个虫源带;提出了松毛虫及白蚁的综合防治方案。蔡邦华在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等翅目等5个科目的研究上都有贡献。为中国昆虫分类增添了新属、新亚属、新种团、新种和新亚种共达150个以上。对同翅目中五倍子蚜进行了深入研究,查明了不同五倍子和不同倍蚜的关系;研究了各种倍蚜的形态特征及其中间宿主。
20世纪60年代,蔡邦华研究的重点是白蚁,在中国各省已知的百余种白蚁中,近半数以上是蔡邦华等定的新种。小蠹分类的研究也是他工作的重点,在中国已知的500多种小蠹中,有100多种是蔡邦华等定的新种。
学术论著
蔡邦华专著《昆虫分类学》
蔡邦华.中国螟虫研究与防治之现状.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1936.
蔡邦华.昆虫分类学.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蔡邦华.罗马尼亚昆虫和生物科学界访问记.科学出版社,1957.
唐觉,蔡邦华.贵州湄潭五倍子的研究.昆虫学报,1957(01):131-140.
蔡邦华,刘友樵,侯陶谦,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发生与寄主植物受害程度的关系的初步观察.昆虫学报,1958(04):327-334.
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昆虫学集刊.科学出版社,1959.
蔡邦华,李亚杰.无氧条件下Tio2薄膜界面光催化反应的XPS研究.昆虫学报,1960(2):143-170.
1970年在广东西樵山,蔡邦华与同事合影
蔡邦华,刘友樵.中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 Germar:Lasiocampidae)的研究及新种记述.昆虫学报,1962(03):237-258.
蔡邦华,黄复生,冯维熊,等.华北稻区灰稻虱的研究.昆虫学报,1964(04):552-571.
蔡邦华,陈宁生.中国白蚁分类和区系问题.昆虫学报,1964(01):25-37.
蔡邦华,侯陶谦,宋士美.松毛虫的种间杂交及杂种生物学的初步观察.昆虫学报,1965(4):13.
蔡邦华.中国小蠹和钻蛀性害虫及其分布特性.陕西林业科技,1980(1).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32年 | 第五届国际昆虫学大会 | 巴黎 |
1965年 | 松毛虫防治会议 | 成都 |
1980年 | 第十六届国际昆虫学大会 | 东京 |
1981年 | 森林昆虫学术讨论会 | 昆明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结合松毛虫的防治研究阐明了“生物潜能”“综合防治”的新理念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1975年,蔡邦华与学生合影
编著教材
蔡邦华编撰完成中国第一部《昆虫分类学》专著,构建了一个包含二亚纲、三大类、十部和三十四目的新系统,该著作成为该领域参考书目和大专院校教材。
1932年蔡邦华编纂的《螟虫研究与防治现状》被教育部指定为农学院参考教材。
讲授课程
1932年,出席第五届国际昆虫会议
1940年浙江大学迁移至遵义湄潭,蔡邦华主讲“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等课程。利用暑假时间讲授“有作物通论”、“园艺通论”、“森林大意”、“蚕桑泛论”、“畜牧通论”、“农业经济”等课程。
培养成果
在蔡邦华一生的科研和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昆虫学专门人才,有的成为昆虫学家、教授、学术骨干,有的成为学部委员。如土壤化学家朱祖祥院士,浙江农业大学赵明强教授 ,昆虫分类学家杨平澜教授,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徐道觉教授,昆虫学家唐觉教授,浙江大学李学骝教授,植物保护专家张宗旺教授等。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49年 | 浙江大学临时校务委员会主席 |
1949年—1954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9年—1964年 |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64年—1975年 |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64年—197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8年—1983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3年—198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林业组成员 | |
国务院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农业组组员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植保农药药械组成员 | |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 |
杭州市人民政府委员 |
家庭背景
1935年蔡邦华、陈绵祥(右一右二)结婚留影
婚姻家庭
蔡邦华的妻子是陈绵祥,两人育有子女蔡恒胜、蔡恒息、蔡小丽。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科学技术界代表
“蔡邦华是中国最早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是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做出了卓著贡献。”(光明日报评)
“蔡邦华是一位可敬的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是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评)
“他(蔡邦华)是一位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抚育良才的热心人。”(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评)
蔡邦华活动日
蔡邦华(前排右二)于1924年在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毕业
蔡邦华基金
1983年,为支持西北的农林业发展,蔡邦华夫人捐出国家奖励,成立了“蔡邦华森林昆虫学奖金基金委员会”,以奖励为中国森林昆虫学做出贡献的科教人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