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约 编辑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刘宋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孙、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出身吴兴沈氏。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其中《宋书》入二十四史。
(概述图参考资料)
别名:沈隐侯
字:字休文
所处时代:南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
出生日期:441年
逝世日期:513年
主要成就:“永明体”诗人代表,创四声八病之说
主要作品:宋书
本名:沈约
官职: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侍中
封爵:建昌县开国侯
谥号:隐侯
家世信息:吴兴沈氏
笃志好学
沈约出身江东大族吴兴沈氏,左眼有两个瞳孔,腰上有颗紫色的痣,聪明过人。 他的父亲沈璞在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被诛杀,沈约当时年纪还小,偷偷跑掉了,后来赶上朝廷大赦天下,才免于流亡。但也成为了孤儿,家庭贫穷。
沈约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经常把油灯的油少放些好让他早些睡觉。沈约白天读的书,晚上就能背下来,于是对不少典籍都很熟悉,会写文章。
由宋入齐
沈约
齐朝初年,沈约任征虏记室,兼任襄阳县令。侍奉齐朝的文惠太子萧长懋。文惠太子入主东宫后,沈约担任步兵校尉,主管文书记载,在永福省值班,校订四部图书。当时东宫人才济济,而沈约尤其受到赏识与青睐。每逢值班去见太子,总是谈到太阳落山才出来。 当时王侯到东宫,有时不能进宫,沈约总是劝说太子,替王侯传话。太子说:“我平生很懒,很晚才起床,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谈讨论后,就忘记睡觉,如果你要我早点起床,可以时常早些进宫中来。”于是提拔沈约为太子家令,后来又让他兼任著作郎,历任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 当时竟陵王也在招徕有才华的人,沈约同兰陵的萧琛、琅笽的王融、陈郡的谢朓、南乡的范云、乐安的任昉等人都在竟陵王门下交游,时称网得天下才子。不久,沈约又兼任尚书左丞,后来又任御史中丞,转车骑长史。
隆昌元年(494年),沈约被任命为吏部郎,出任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后,提封他为辅国将军,征辟为五兵尚书,升任国子祭酒。齐明帝死后,宰相当权执政,尚书令徐孝嗣让沈约撰写遗诏,提升他为左卫将军,不久又加封通直散骑常侍。
永元二年(500年),因母亲年老,沈约上书请求免去职位,朝廷改任他为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萧衍在竟陵王的西邸时,与沈约颇有交情。永元三年(501年),萧衍起兵攻占建康城后,任命沈约为骠骑司马,原来所任的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职仍然保留。
积极劝进
沈约与八咏楼
沈约继续进言道:“您最初在樊、沔一带带兵起义时就应该考虑好,现在帝王的大业已完成,何必再思考呢。过去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刚进入皇宫时,民众便说这是我们的君王。周武王不违背民众的意愿,立即正位也没有再去细想。您自从到了京城,气运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周武王相比,只是快与慢不一样罢了。如果不早日把帝王的大业定下来,顺应天神与人民的愿望,假如有一个人反对,就会损害您的威望与名声。况且人心不像铁和石头一样一成不变,世上的事情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怎么能像建安时的魏武帝那样把人臣的名分留给自己的子孙呢?如果皇帝回到首都,公与卿都在各自的官位上,那么君王与臣子的名分就定下来了,不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君王在上很贤明,臣子们在下面很忠诚,怎么还会有人敢和您一起作乱呢?”萧衍认同了沈约的看法。
沈约离开后,萧衍召见范云并告诉他沈约的意见,范云的回答也和沈约的观点基本一致。萧衍说:“看来聪明人的看法无意中一致了,你明天早晨和沈约一起再来。”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你一定要等我一起去。”范云答应了他的要求。 而第二天沈约偷偷在范云的前面进宫去见萧衍,萧衍让他先筹划有关事项,沈约从怀中取出早就写好的诏书和官员设置情况的文书,萧衍看后基本没有改动。过了一会儿范云到了,到宫殿门前没法进去,在寿光阁外面来回走动,口中不停地说“怪事”。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说:“结果怎么样?”沈约把手抬起来指向左边,范云笑着说:“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 过了一会,萧衍便召见范云并对他说:“平时和沈约待在一起,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今天他的才能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真算得上见解高明的人。”范云说:“您重新认识了沈约,也和沈约现在重新认识了您是一样啊。”萧衍说:“我从发兵起义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功的臣子和将领,确实有他们的功劳,然而完成帝王大业,功在你和沈约两位。”
荣宠一时
沈约雕像
天监二年(503年),沈约的母亲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凭吊。因沈约年老体衰,不能悲伤过度,所以皇帝派中书舍人帮沈约谢绝宾客来访。朝廷举用沈约任镇军将军、丹阳尹,可以设置辅佐的员吏。 服丧完毕,沈约被提升为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关尚书八条事,后又被提升为尚书令,仍兼任原来的侍中、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等职。沈约多次上书请求辞官后,改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可以设置辅佐的员吏,仍兼任侍中,不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兼太子少傅。
天监九年(510年),沈约改任左光禄大夫,仍兼任侍中、太子少傅,赐给演奏乐曲的乐队一部。
忧惧而死
沈约虽长期担任宰相职位,但他自己却对御史台的工作有兴趣,不少人也都认为他适合在御史台任职,但梁武帝始终不取用他,于是沈约请求辞职,又得不到梁武帝的同意。沈约与徐勉向来很好,便给徐勉写信向他诉说。徐勉在梁武帝面前为他求情,请求按三司的标准让沈约告老还乡,梁武帝没有同意,只是给沈约增加了鼓乐的种类和乐队人员。 不久加封特进,仍任光禄、侍中、少傅等职。
沈约塑像
在此之前,沈约曾陪同梁武帝宴游,正赶上豫州献上时令贡品栗子,直径达一寸半,梁武帝对此感到很新奇,问沈约说:“史书上关于栗子的典故有多少呢?”并和沈约一起将所记忆之事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所知的比高祖少三件事。出宫后沈约对人说:“皇帝很要面子,护短,如不让着他他就会羞愧而死。”梁武帝认为他的言论太不恭敬,要惩治他。经徐勉恳切地劝谏,梁武帝才罢休。而这次听说了赤章的事,梁武帝特别生气,多次派使者谴责沈约,沈约恐惧而死。
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于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 有司将沈约的谥号定为“文”,梁武帝说:“沈约的才情,还没全部表达出来,应该用‘隐’字”,于是改谥号为“隐”。
政治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攻下建康,但对称帝一事犹豫不决,沈约此时抓住时机力劝萧衍称帝。萧衍坚定了决心之后,沈约又连夜帮助萧衍起草诏书。而在梁朝建立后,在关于齐和帝的处置问题上,沈约又主张杀掉齐和帝以绝后患。可以说,沈约助梁武帝萧衍成就帝业,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之一。
史学
《宋书》
沈约对于如何编纂一部新《宋书》,有着全局的观念和全面的思考。他首先重新确定了全书记载的范围,将“非关后代”的晋史人物一并刊除。在此基础上,对徐爰所纂《宋书》中臧质、鲁爽、王僧达等人物传记重加改写,删改因本朝人写本朝事而造成的曲笔讳饰;在史料的取舍上趋于客观,力求对于刘宋历史的撰写达于“实录”。同时,沈约还就徐爰旧本所缺的内容,补撰了自永光以来14年间的史事,从而使得刘宋一代之史臻于完备。
沈约撰成《宋书》“八志”是其重大功绩,“八志”共30卷,分别为《律历志》3卷、《礼志》5卷、《乐志》4卷、《天文志》4卷、《符瑞志》3卷、《五行志》5卷、《州郡志》4卷、《百官志》2卷。沈约承继前代史家重"通"的编纂理念,历经多年,著成八篇典志,于典制记载溯源秦汉,尤详魏晋,弥补了《三国志》、《后汉书》缺载典制的缺陷。
沈约开创了“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所谓“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即记载某人或某事的过程,因牵涉其他人或事,而为之附带记载,以省去为之重新立传。从《宋书》的记载来看,这种“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极为普遍,如《刘道规传》附带叙述刘遵履历,《庐陵王义真传》附带记载段宏履历,《何承天传》附带叙述谢元履历,《何尚之传》附带叙述孟觊履历,《谢灵运传》附带叙述荀雍、羊璿之、何长瑜三人履历等。这种方法对后来史家的历史撰述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萧子显撰写《南齐书》便承继了这种编纂方法。
此外,沈约还在《宋书》之中,灌注了他对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地位升降、佛教在南朝的传播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张力、南北民族矛盾与融合等现实问题的深沉思考,提高了《宋书》的质量,使之在中古时期产生的多部断代体正史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文学
沈约是永明体的倡导者之一,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领导了时代的风气。
辞赋
沈约画像
沈约不仅倡导声律论,而且身体力行,创作出具有声律之美的辞赋作品,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理论。沈约的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使自己的作品具备独特的声律之美,深受世人的喜爱,而且为后世律赋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沈约提倡的文章“三易”说理论,不仅开创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新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文坛写作用典过多、语言晦涩难懂的弊病,而且对于引领“易用事”、“易识字”、“易诵读”的正确文学发展方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诗歌
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占有重要地位。沈约作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写作手法高超,艺术上别具特色。首先,感情真挚、婉转动人是沈约诗歌最显著的特色。钟嵘评其诗“不闲於经纶,而长於清怨。”这里“长於清怨”的意思应指沈约诗歌善于感叹世人身世遭遇的不幸,其中也暗含了一些对社会、时代不满的成分。不仅如此,沈约诗中还蕴藏了诗人个体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是比较坦率地表露,尤其突出表现在其与朋友交往、送别、怀念、咏怀类的诗歌中,但是这样袒露的诗歌毕竟是少数,沈约诗歌中更多的不是袒露胸襟的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外显,而是经过压抑的深沉感情的含蓄表现。其次,沈约诗歌已有较为成熟的意象。
其诗中,意象的巧妙使用使得其诗意脉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并且由于沈约自身内敛而含蓄的个性特征,使其诗歌中意象所能承载的意脉空间更为深沉而内化,不再是一看到底的直白表现,这一点在其时间意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再次,沈约诗歌善引典故,尤精对偶。沈约学识渊博,其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典故,并将其呈现为工整的对偶。
音韵
沈约声律论的核心是“四声八病”说,“四声”是按照汉字读音四个声调的特点,以汉字的平声为格律中的平,以汉字中的上、去、入三声作为格律中的仄,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平声仄声交错使用,以构成声音的抑扬错落之美;“八病”则是列出作诗时力求不犯的八种病犯,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八病”具体为何,说法不一。)
“四声八病”是沈约声律理论的核心,也是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声律论,从创作实践到理论的产生,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以此为指导纲领,永明文人在创作上有了更为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藏书
沈约塑像
思想
沈约的思想比较复杂,佛、道思想对他深有影响,沈约致力于弘扬佛法,他既积极参与事佛礼佛活动,又通过撰写诸如《形神论》、《神不灭论》等崇佛之文,将其对“空有之说”的伏膺和体悟,具体落实为对范缜“神灭论”的卖力围剿。而在建武年间,因为齐明帝笃信道术,沈约也开始热衷于道教,期间,他写了很多体现仙道思想的作品。
虽然如此,但沈约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思想。但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儒士,他的儒家思想中掺杂着浓厚的道、佛思想。沈约是以儒学为本,而又佛、道兼修,三家思想兼容并蓄,从而形成了沈约独特的思想。
南朝宋大臣蔡兴宗: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梁武帝萧衍:生平与沈休文群居,不觉有异人处;今日才智纵横,可谓明识。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於经纶,而长於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於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
《梁书》:①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②昔木德将谢,昏嗣流虐,惵惵黔黎,命悬晷漏。高祖义拯横溃,志宁区夏,谋谟帷幄,实寄良、平。至于范云、沈约,参预缔构,赞成帝业;加云以机警明赡,济务益时,约高才博洽,名亚迁、董,俱属兴运,盖一代之英伟焉。③高祖旁求儒雅,文学之盛,焕乎俱集,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任防,并以文章妙绝当时。
魏征《隋书》:①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②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于时作者,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巨鹿魏伯起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方诸张、蔡、曹、王,亦各一时之选也。
元代文论家陈绎曾《诗谱》:沈约佳处靳削可爱,自拘声病,气骨茶然。唐诸家声律皆出此。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休文诗体,全宗康乐,以命意为先,以炼气为主;辞随意远,态以气流,故华而不浮,隽而不靡。......大抵多发天怀,取自然为诣极;......骤而咏之,沨沨可爱;细而味之,悠悠不穷。......他人虽丽不华,休文虽淡有旨,故应高出时手,卓然大家。
清代诗人沈德潜:①《说诗晬语》:“隐侯短章,略存古体。②《古诗源》:家令诗,较之鲍谢,性情声色,俱逊一格矣。然在萧梁之代,亦推大家。以边幅尚阔,词气尚厚,能存古诗一脉也。
不计前嫌
沈约小时候贫穷无靠,曾向族人乞讨,讨得几百斛米,但却被族人侮辱,他将米全部倒在地上离家出走。到后来富贵显赫后,不因此事记恨,反而因此被同郡的人传颂。
怀旧之情
有一次沈约陪萧衍宴游,席中有一位女乐师是齐朝文惠太子的宫人。萧衍问她认不认识在座的人,她说:“只认识沈家令。”沈约听后顿生怀旧之念,伏在座位上哭,萧衍也感到悲伤,为此中止了酒宴。
沈约瘦腰
沈约晚年,多次上书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同意。于是在给好友徐勉的书信中说:“我每过一段时间,腰带就要缩紧几个孔,用手握胳膊,臂围大概每个月要瘦半分。按这样推算,怎能支撑得很久呢?” 由此有了“沈约瘦腰”的典故。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祖父 | 沈林子 | 南朝宋征虏将军。 |
父亲 | 沈璞 | 南朝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
母亲 | 谢氏 | |
儿子 | 沈旋 | 字士规,袭爵,位至司徒右长史。 |
沈趋 | 字孝鲤,亦知名,位至黄门郎。 | |
孙子 | 沈寔 | 沈旋长子。 |
沈众 | 沈旋次子,字仲师。官至起部尚书。 |
(以上参考资料)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有《四声谱》。大部分已佚,今存《宋书》100卷,文集9卷。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另有《高松赋》、《丽人赋》赋两篇,诗歌《悼亡诗》等。
沈约雕像
2017年5月27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安镇舍北村举行了“‘迎端午、诗朗诵’新安镇第一届‘沈约杯’诗歌节”活动。
2018年6月,沈约雕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安镇舍北村落成揭幕,各界群众以及沈约后人近500人到场缅怀。
《梁书·卷第十三·列传第七》
《南史·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