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偃 编辑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
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县令,阐扬孔子学说,使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人称“南方夫子”。
鲁悼公二十五年,去世,葬于虞山东麓,从祀孔庙,成为“孔门十哲”第九人,享受儒家祭祀,历代追封丹阳公、吴国公。明朝嘉靖时期,定称“先贤言子”。清朝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如今常熟市虞山镇言子巷建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设有言子墓,学前街设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别名:叔氏
字:子游
所处时代:春秋时代
出生地:吴地
出生日期:公元前 506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 443年
本名:言偃
外文名:YanYan
国籍:中国
民族:华夏族
籍贯:常熟
毕业院校:孔门
言偃
一次,言偃陪孔子参加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言偃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当政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言偃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这在言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鲁国当武城宰相时,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
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啊!”学生的回答使老师十分满意。孔子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话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罢了。这说明言偃对孔子的思想,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
接着,孔子又问言偃道:“你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言偃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言下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不对上司拍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这说明言偃很能识别人才,当了官以后,不是专喜听恭维话的。
言偃
言偃立像
言偃
言偃墓
据载,井原深十丈,阔三丈,水黑而味甘,但今天已同普通水井无异。井旁原有洗衣石一块,周三尺,但已不知所终。东言子巷口有言子桥和文学桥。学前街文庙东侧有言子专祠,现已修葺一新。大东门外有言港桥。城南五公里处州塘桥东岸有言子故里碑亭,亭广一丈三尺余。亭内有“邑里崇名迹”,东南钟大贤石刻对联。上述这些古迹,尚能看到。还有的古迹则仅留遗迹了。它们是:书院弄有文学书院(后改名虞山书院)。
据载,书院颇具规模,中有学道堂,西有言子祠、弦歌楼,西北为射圃,前为渊源池、知津桥等;河东街原有言氏家庙。内有门楼、正殿,弦歌楼,并有专门收藏祭器、遗书的后楼;南门大街有言子阙里坊。这些古迹,我们只能从文监察院记载或图画中想象当年的情形了。
言偃
言偃古迹
相传公元前444年,言偃来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学文习字,更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导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
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将县名取为“奉贤”,建造了“言子祠”,以表达怀念之情,更彰显后人以言偃为楷模,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民风。如今“敬贤、学贤、齐贤”已然成为奉贤市民的行为准则。详见《奉贤历史文化名人》,张志弟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