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

朱夏朱夏

朱夏(1920年9月10日—1990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籍贯浙江嘉兴,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

朱夏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任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副所长;1951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地质所副处长;1952年任华东地质局副总工程师;1962年—1975年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75年—1983年任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1990年11月2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朱夏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普查、含油气盆地理论的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朱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0年9月10日

逝世日期:1990年11月25日

毕业院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浙江嘉兴

人物生平

编辑

1948年,朱夏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留学期间 1948年,朱夏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留学期间

1920年9月10日,朱夏出生于上海。

1935年,考入交通大学物理系。

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

1940年,从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工作。

1947年—1949年,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毕业后获得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博士学位 。

1949年10月,任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副所长。

1951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地质所副处长。

1952年,任华东地质局副总工程师。

1953年,调至地质部地矿司工作。

1960年—1962年,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

1980年,朱夏访问荷兰1980年,朱夏访问荷兰

1962年—1975年,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

1975年—1983年,任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

1990年11月2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6年,朱夏(右2)与同事及学生一起研究中国大地构造1986年,朱夏(右2)与同事及学生一起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朱夏毕生参与石油地质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各主要沉积盆地和地区的石油地质情况和资源前景都进行过认真探讨,对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提出了许多看法,如运动体制的变化是形成含油气盆地的首要条件、两个世代及两种运动机制的盆地及迭加作用等,从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进行盆地原型并列迭加的T(构造环境)-S(地质作用)-M(油气响应)的系统分析等。

1955年,朱夏率领队完成了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参加青海石油普查,发现马海油田;1956年,在柴达木盆地开展全面油气普查,同时开拓了藏北伦坡拉盆地的油气普查工作;1958年,在祁连山、阿尔金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对金属、非金属矿产进行普查;1959年,在松辽盆地协助指挥油田勘探和技术工作,参加大庆油田会战;1960—1962年,对南方各省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勘探陕北麒麟沟一带古生界的建议;1962—1975年,主持华东各省1:20万地质图幅的野外验收与报告审定,进行区域地质矿产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率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运用于中国油气盆地的研究;1975—1983年,对中国油气盆地作了系统的研究论述,参加筹建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室,开展中国油气盆地形成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等。

学术论著

朱夏专著《中国的金》朱夏专著《中国的金》

朱夏一生发表学术著作和译著总计200余万字,代表论著有《矿物原料概论》《中国的金》《煤地质学的理论问题》《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中国沉积盆地》《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等,译著了《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与历史实例》《动力地球学》等 ,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朱夏.含油气盆地研究方向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83(02):38-45.

朱夏.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几个主要地质问题.中国地质,1957(06):2-6.

朱夏.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4(2):197-210.

朱夏.关于盆地研究的几点意见.石油实验地质,1980(03):19-24.

朱夏.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03):119-124.

朱夏,陈焕疆.中国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演化.石油实验地质,1982(03):153-160.

朱夏专著《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朱夏专著《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

朱夏.中国东部板块内部盆地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79(00):1-9.

朱夏,陈焕疆,孙肇才,等.中国中、新生代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地质学报,1983(03):25-32.

朱夏.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9).1984.

朱夏,徐旺.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朱夏.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朱夏.活动论构造历史观.石油实验地质,1991,13(3):9.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01):1-33.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79年

国际能源大会

加拿大

1979年

国际沉积学会海岸沉积讨论会

1979年

联合国长远能源会议

1980年

国际地科联第26届大会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1983年

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3年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

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高校兼职

1989年,朱夏(立者)与同济大学师生在一起1989年,朱夏(立者)与同济大学师生在一起

1983年,朱夏在同济大学任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

培养成果

截至1990年11月,朱夏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祖翼 ,上海同济大学劳秋元教授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1992年4月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

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IAS)特别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地质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朱夏夫妇与子女在一起朱夏夫妇与子女在一起

朱夏的父亲朱大可是当时的国学大师,曾任上海《新申报》主编,在国学、古文字、书法等方面都有建树。朱夏的母亲孙企馨也擅长文学 。在父母的影响下,朱夏十几岁便显露出诗词天赋,并屡获嘉奖。但朱夏毅然选择当时的冷门—地质专业,作为自己一生的寄托。

婚姻家庭

朱夏的妻子严重敏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儿子朱铉、女儿朱樱都曾从事过石油勘探方面的工作。

填词赋诗

朱夏兴趣广泛,酷爱读书,一直爱好和创作古体诗,并著有《朱夏诗词集》 。例如,《题墨》诗:“墨将身尽甘忘我,写得书成最感君。犹是毫端难着笔,漫从纸背觅余晕。”

人物评价

编辑

1987年,朱夏(左1)陪同孙大光(右2)视察1987年,朱夏(左1)陪同孙大光(右2)视察

“朱夏是新中国石油地质普查的开拓者之一,是含油气盆地理论研究的创导人。”(中国科学院评)

“朱夏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石油天然气勘探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西安交通大学评)

“朱夏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地质行业的先驱,为了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他们的汗水、辛劳甚至是热血乃至生命。”(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人物纪念

编辑

朱夏雕塑

1983年,朱夏(左5)在缘乌尔禾进行野外地质考察1983年,朱夏(左5)在缘乌尔禾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2020年9月10日至11日,盆地分析与油气战略选区暨纪念朱夏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朱夏雕塑揭幕仪式。

下一篇 戴传曾

上一篇 徐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