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牧 编辑
李牧(?-前229年 ),又名李繓 ,嬴姓 ,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中国战国末期赵国著名将领。
李牧先是长驻代、雁门,保卫赵国北部边境,被称为良将。他于边境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方针,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而赵军战斗力得以增强。待时机成熟时,选拔近二十万人加紧战前训练,以部分人畜为饵,诱匈奴深入赵地,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歼灭匈奴十余万骑,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率军进攻燕国,攻克武遂、方城。赵王迁三年(前233年),在肥之战中大破秦将桓齮部,次年又在番吾之战中击败秦军,因功获封武安君。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在灭韩后北上攻赵,奉命与司马尚抵御秦军攻势。后来,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人夺取李牧的兵权。不久后李牧被杀害(一说被赐自尽 ) 。次年,赵都邯郸为秦军所破。
李牧一生“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强)秦,南支韩、魏”,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杰出的将领之一,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其军事实践和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对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别是边防思想作出了贡献 。
全名:李牧
别名:李繓
封号:武安君
姓:嬴姓
民族族群:华夏族
逝世日期:公元前 229年
主要成就:败匈奴、灭襜褴、破东胡连却秦军
地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籍贯: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
大破匈奴
主词条:赵破匈奴之战
李牧是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其早年事迹不详。
李牧被称赞为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久居赵国北边代(今河北蔚县)、雁门(治今山西右玉县南),防备匈奴(关于他镇守代、雁门的时间,学者林幹在《匈奴史》中推测是赵孝成王初年 )。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主要是:(1)按照边防军事需要,调整地方官吏的设置,使之能适应战备体制;(2)将“军市”收入全部划归幕府(军队统帅的领导机构),充作军费,以提高边防官兵的生活水平 。又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优待战士;(3)狠抓军队训练,“日习骑射”,以提高军队战斗力;(4)加强烽火报警及通信联络设施,以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5)组建侦察情报网络,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便能及时掌握匈奴动态。
在对匈奴作战方面,李牧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怯懦,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孝成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孝成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李牧“雁门纵牧”
在李牧离开后的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就出兵交战,屡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畜牧。赵孝成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称自己患病。赵孝成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孝成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重申旧约。匈奴好几年入侵,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李牧认为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以及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组织起来演习战斗。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当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时,李牧就假装兵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令人难测的阵势,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击败匈奴后,他趁势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使秦破燕
李牧(《三国志12》历史武将)
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乐乘相继离开赵国,田单、赵奢、蔺相如等重臣均已去世,于是李牧成为了朝中重臣。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赵悼襄王派李牧进攻燕国,于次年(前243年)攻下燕国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镇)、方城(今河北固安南)。
两却秦军
肥之战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杀赵将扈辄,号称“斩首十万”。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里),深入赵的后方,造成包围赵都邯郸的形势 。危急之下,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进行反攻,大破秦军于肥(今河北晋县西)。桓齮逃走。此役后,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番吾之战
现代绘画中的李牧
李牧在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二国,保证了赵国的安全。
蒙冤而死
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兵力的损失也是严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王迁五年(前231年),代地发生大地震。次年(前230年),赵国又发生大旱灾。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王嬴政在灭亡韩国后,大举兴兵伐赵。秦军分三路进军:王翦作为战役统帅,率上地(即上党)之师,越太行山,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塞,攻赵国的中部;杨端和率河内之师北上,临漳、邺,由邺进围邯郸,羌廆也进攻邯郸周围,这是南路军;李信出云中、太原,攻赵的代郡一带,作为北路军 。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据《战国策》记载,李牧数次击退秦军进攻,还杀死了桓齮 (有学者认为《战国策》所记“杀”应是“走”之误写 )。
今人绘李牧像
李牧死后第二年,即在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势发起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约今河北邢台地区)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 。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至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秦将王贲带兵灭燕后,虏代王嘉,赵国自此灭亡。
李牧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1.主张建立边防地区的战备体制。李牧出守代郡时,根据边防形势的需要,开设军市,以军市的收入补给军用。又重视采取严密的边防措施,建立边防预警报警体系,严令军民“谨烽火”,每当匈奴入侵时则必须躲入收保,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为后来的反击积蓄了力量。 2.
讲求练兵之道,重视厚待战士以鼓舞士气。李牧戍边时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每日宰牛数头犒赏军士,并常加赏赐,使将士用命,锻造出一支素质高而又士气振奋的边防军。 3.
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坚持军事指挥的自主权。当赵孝成王强令李牧再次出守北部边境时,他要求授予自主行事的权力。邯郸之战,赵王迁听信谗言下令解除他的军事指挥权,为战争大局计,他拒不受命。 4.
主张弱守强攻,攻守结合,为攻而守,攻中有守。为了解决匈奴犯边问题,李牧一方面蓄积力量,激发士气;另一方面固守示弱,助长匈奴轻敌情绪。再用计诱敌深入至预设战场,迎头痛击。宜安之战,他避秦军锐气,筑垒固守,拒不出战,使得敌人失去戒心,而分兵进攻别处。当战场上出现秦弱赵强的局面时,他便果断进攻,大破秦军。 5.
重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破匈奴一战,他“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步骑车弩密切配合,大破匈奴十万余骑,即是重视发挥不同兵种的特长,令其协同作战而取胜的。
李牧军事思想是对战国末年赵国抗御外敌入侵战争实践的总结,对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别是边防思想作出了贡献。
司空马:“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冯唐:
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
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周兴嗣:“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王质:“李牧之在雁门,法主于守,守乃所以为战;祖逖之在河南,法主于战,战乃所以为和;羊祜之在襄阳,法主于和,和乃所以为守。是和战、守本殊涂而同归者也。”
司马贞:“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卢俌:“臣闻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安危,边城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
苏洵:“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司马光:“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虏帐方惊避,秦金已闇来。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邯郸七贤祠中的李牧塑像
张预:“孙子曰:‘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牧以小利委敌,而匈奴大至是也。”
刘克庄:“说客为秦谍,君王信郭开。向令名将在,兵得到丛台。”
徐钧:“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当时不受谗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陈元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之徒,奚分否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贤哉武安,志胜霜霰。众谓我怯,隐则难见。 边复我用,计亦自善。不捕一虏,不射一箭。先乃雌伏,后则虎変。匈奴所畏,燕秦不战。易若摧枯,疾如激电。终惑谗言,反袂拭面。 ”
胡三省:“秦军畏李牧,不敢战而还。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胡奎:“李牧守边日,屯兵膺门关。槌牛飨士卒,十年戎马闲。黄云覆沙漠,白雪漫天山。狼烽日以远,骅弓不敢弯。后来防秋戍,思之应腼颜。”
谢榛:“祠前草树已榛芜,谁复忧心击壮图。风雨有灵天意远,关山遗像月明孤。云连绝塞寒逾惨,雁过荒城夜急呼。战国千年成感慨,角声吹彻小单于。”
黄道周:“李牧良将,为赵守边。市租入幕,飨士无厌。烽火独谨,骑射习兼。边患即入,收保为先。不许浪战,战则斩焉。尽以为怯,易将火炎。战不得一,败亦失千。再请牧出,法只如前。士感愿战,然后戒严。出其不意,诱其兵添。一战破之,胆落心寒。不敢犯境,十有余年。如此功业,宜标凌烟。一不奉命,身首莫全。呜呼哀哉,为将难言。”
冯梦龙:“却秦守代著威名,大厦全凭一木撑。何事郭开贪外市,致令一旦坏长城!”
罗惇衍:“浩浩黄尘幕府开,飨军不战怒如雷。怯方见勇奔胡寇,货易生谗误将才。举国孰当王翦至,代君乃使赵葱来。干城自弃亡无日,虏到潼关未足哀。”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梁启超:“古称兵法有守如处子、出如脱兔者,岂李牧之谓耶?……汉世孝文、孝景、孝武三代之境遇之军略,李牧以一身备之。”
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的《中国通史·上古时代》称李牧为“战国末年赵国的良将”。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牧的祖先是秦司徒李昙。李昙的次子李玑,是秦的太傅。李玑生三子:李云、李牧、李齐。自李牧开始,李氏的一支定居赵郡,他因此被视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
李牧有三子:李汨、李弘、李鲜。李汨仕秦为中大夫、詹事,生李谅、李左车、李仲车。李左车是秦汉之际著名的谋士,辅佐赵王歇,功勋卓著,被封为广武君。 李左车之后的李氏世系,参见“赵郡李氏”词条。
对于李牧的死因,史书中有“受秦所收买的间谍馋害后被他人杀害”和“受馋后自尽”两说。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为秦所收买的间谍馋害后被他人杀害。而关于究竟为何人所谗害,亦有三种传说:1.《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赵世家》以及《战国策·赵策四》认为是为郭开所谗害 ;2.《战国策·秦策四》又说是顿弱北游燕赵而杀 ;3.《列女传》又称赵王迁母赵悼后通于春平君,多受秦赂而促使赵王迁诛李牧 。
(二)受馋后自尽。根据《战国策·秦策五》记载,赵王迁的宠臣韩仓“疾贤妒功臣”,在赵王迁前说李牧的坏话,因此赵王迁使人代李牧统兵,并把他叫到王宫。赵王迁让韩仓责备李牧说:“将军战胜,得到大王赐宴,将军向大王敬酒,却带匕首,当死!”李牧辨白说:“我患有佝偻病,因手臂缩短了,不能触到地,在大王面前起居不敬,恐获死罪,所以让工人做了个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拿出来请您亲眼过目。”说着,从衣袖里取出缠布的木制假胳膊,给韩仓看,并请求韩仓向赵王迁说明情况。韩仓不肯,说:“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李牧向北拜了两拜,本想即刻自尽,想道:“人臣不能在宫中自杀。”等出宫门后,取剑将要自杀,又因“臂短不能及”,于是以嘴含剑,将剑柄上自刺而死。
官方祀典
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允许他们配享武庙,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列七十二位名将配享武庙,其中亦包括李牧。
纪念塑像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公园内的七贤祠中有一塑李牧的塑像,供后人纪念。
文学形象
在明清之际的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李牧出场于第九十六回,是赵国的田部吏,因奉公执法而为平原君赵胜所赏识(在史实中该故事的主人公是赵奢 ),被举荐为将,率精兵五千扈从赵王,参与渑池之会 。在九十八回中又提到他曾率军救韩,于阏与大败秦兵(也是史实中的赵奢之事) 。在第一百一回中,李牧受相国廉颇举荐,与廉颇分路抵御燕军大举进攻,在代地大败燕军,斩燕将庆秦,被任命为代郡守 。在第一百二回中,奉命南行,从庆都一路断燕军剧辛部后路,助庞煖围歼剧辛部,又随庞煖取武遂、方城,迫燕王求和。事后仍守代郡 。在第一百四回中,与庞煖合兵伐燕,取上谷三十城 。在第一百五回中,被赵王以大将军印召回,率军十余万大败桓齮。赵王称赞李牧“乃吾之白起”,封其为武安君,食邑万户 。在第一百六回中,赵王中王敖的反间计,杀害李牧,使军心涣散,秦军趁势灭赵 。
影视形象
时间 | 剧名 | 饰演者 | 剧照 |
---|---|---|---|
2001 | 《寻秦记》 |
| |
2017 | 《秦时丽人明月心》 | 陈国义 | |
2020 | 《大秦赋》 |
关于李牧的生平,主要见载于《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世家》 ,《战国策》的《赵策》《秦策》等。《资治通鉴》等史籍亦有相关的记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