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 编辑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字德约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

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受封信王。五年后,熹宗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他即位之初,就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他任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后金不但没有削弱,还于崇祯二年(1629年)冬攻入塞内,包围北京,虽然撤离,但此后五次入塞劫掠,并陆续攻克山关外的大凌河、松山、锦州等明军据点。明朝陕西和河南等地连年天灾,引明末农民起义,明廷剿抚失宜,导致其中的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坐大。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清军入关后,为他上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后改愍皇帝),葬于思陵。南明弘光政权上庙号思宗(后改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隆武政权改庙号为威宗。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朱由检

别名:崇祯帝、庄烈帝、烈皇

字:德约

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南明谥)/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清谥)

封号:信王(即位前)

庙号:思宗、毅宗、威宗(南明)、怀宗(清朝,后取消)

年号:崇祯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紫禁城慈庆宫(位于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1611年2月6日(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逝世地:煤山(位于今北京市)

陵墓:思陵

安葬地: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悼陵监村

在位时间:1627年 至 1644年

前任:朱由校(明熹宗)

继任:朱由崧(明安宗)

主要成就:铲除魏忠贤

主要作品:赐秦良玉诗四首、赐杨嗣昌诗

人物生平

编辑

童年经历

朱由检复原画像(狐周周绘) 朱由检复原画像(狐周周绘)

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朱由检生于北京紫禁城慈庆宫,是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子。 他的母亲淑女刘氏(孝纯皇后)不受宠,朱由检五岁那年,刘氏在受到朱常洛的责骂后死去。朱由检便由李选侍(西李,后封康妃)抚养。不久,李选侍生下皇女,无暇抚养朱由检,朱由检便改由另一名李选侍(东李,后封庄妃)抚养(一说移宫案后由东李抚养)。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梃闯入朱常洛的居所慈庆宫,很快就被制服,是为梃击案。出身东林党的官员们认为这是郑贵妃在背后指使,张差在受到三法司审问时也供认是受郑贵妃的宦官庞保、刘成指使进宫。在群臣的一再施压下,多年深居宫中、不见群臣的明神宗朱翊钧为了堵住东林党之口,于五月二十八日早晨亲自到慈宁宫祭拜孝定李太后,接着与朱常洛一起召见大臣,并将三名皇孙(朱由校、朱由楫、朱由检)和一名皇孙女从左右阶下引到石级上来,令群臣熟视,以表明自己绝无易储之意。在这次召见上,朱翊钧还将擅自出班发言“皇上极慈爱、太子极仁孝”的御史刘光复当众拿下,施以廷杖。随后,梃击案以处死张差、庞保、刘成三人告一段落。 这次召见也是朱由检第一次公开亮相,据说他当了皇帝后召见群臣时要求锦衣卫随时准备拿人就来源于这次童年经历。

册为信王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检的祖父朱翊钧、父亲朱常洛相继去世,兄长朱由校即位。朱由检作为朱由校唯一在世的弟弟,于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二十二日被册封为信王。 但朱由检并未立即出阁,而是住在紫禁城慈庆宫后面的勖勤宫。

少年时代的朱由检喜欢读书,而且不苟言笑,常常静心养神、正襟危坐,衣冠不整就不见内侍。有陪读的内侍不敢读出声,他就厉声呵斥道:“读书是好事,倒害羞;若唱曲儿,倒不害羞耶?” 明代皇子出阁前没有专门的师傅,因此朱由检遇到不懂的字时,就自行查阅《洪武正韵》《海篇直音》及《韵小补》等书。 他并非深居简出,时常微服私访北京市集,购买物品,体察民情,因此对物价一清二楚,即位后亦多次戳破采购宦官说高价钱的谎言。

天启五年(1625年)十一月十二日,朱由校下诏为信王挑选王妃 ,翌年四月开始在北京动工兴建信王府。 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十九日,礼部奏报顺天府五城两县(大兴、宛平)共有七十七名处女等待挑选。 六月二十一日,主持择妃的张皇后以大兴县民周奎之女“丰容端丽”而选其为信王妃。 经钦天监选出吉日,朱由检于天启六年(162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搬移出宫,十二月初八日(一说十二月初十日)午时行冠礼,十二月十六日辰时纳征发册,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安床,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二十七日卯时开面,二月初三日卯时出府迎亲成婚。 四月,朱由校考虑在京城新修一座信王府,但内官监太监李永贞请求修理京城的惠王府,以备信王居住。可能是鉴于国库乏困,加上瑞王、惠王、桂王前往藩国的花费,朱由校批准其请。 由于李永贞中饱私囊,信王府的建筑与器具都极为简陋。

在朱由检是信王的期间,明朝内外局势风云诡谲。朱由校的亲信宦官魏忠贤联合朝中齐、楚、浙等朋党击垮东林党,掌控朝政。外部面临后金崛起的威胁,虽然后金在宁远被袁崇焕阻挡西进步伐,但边防仍然吃紧。西南则爆发了奢安之乱,可谓四郊多垒。朱由检作为藩王,不能参与政事,但也不得不小心自保。在魏忠贤的阻挠下,他与朱由校见面的机会极少,即使见了面也几乎说不上话。 他还差点卷入魏忠贤的阴谋。据说当时魏忠贤曾派一名刺客暗杀张皇后,被朱由校发现后移送厂卫审办,主管东厂的魏忠贤打算利用这名刺客来诬陷张皇后之父张国纪“谋立信王”,从而废皇后、兴大狱,但他的同党王体乾却认为朱由校对张皇后和朱由检感情很深,此举不会成功,因而魏忠贤杀了这名刺客以灭口,并未波及朱由检。 朱由检对宦官弄权的弊端都看在眼里,他读史读到十常侍、董卓曹操等擅权时,都会“抚卷切齿”。他尤其痛恨魏忠贤专权,感慨“皇兄过忠厚,为(魏忠贤)所欺耳”。但是,他从不表露对魏忠贤的厌恶,魏忠贤见了他也面有惧色,并常派自己的党羽给朱由检送一些非时花果,朱由检表面上以厚赏回报,但不仅不喜欢这些花果,还趁机暗中记住了魏忠贤的党羽。 对于边境局势,他也多有关心。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朱由校赐给他景王府所属的宝坻等县及塌河地租银六千三百两,他立即上疏,以“边境多虞,军需告匮”为由请求将这些地租银两还给国库,以补边防之需。朱由校被朱由检能为国分忧的至诚之心所感动,收回成命,以遂其愿。但随即将汝王、福王所留地租赐予朱由检,以便充作养赡之用,并展现他的“亲亲至意”,朱由检再次辞去。

继位除阉

朱由检出宫居住后,每年获得米三千石、钞一万贯,等待就藩之国(前往封地)。 但到了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病入膏肓,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八月十一日,朱由校召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宫。朱由校躺在病榻上,对朱由检说:“吾弟当为。”朱由检恐惧万分,说:“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朱由校接着嘱托他善待张皇后与信用魏忠贤,朱由检更加恐惧,请求出宫。 朱由校表示自己在召见朱由检以后“朕心甚悦,体觉稍安”。

崇祯皇帝坐像(故宫博物院朱雅娟绘) 崇祯皇帝坐像(故宫博物院朱雅娟绘)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申时,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魏忠贤哭得眼睛都肿了,并与党羽商量对策。据说魏忠贤打算自立,被兵部尚书崔呈秀劝阻,另有人提议令宫妃假称怀有身孕,而将魏良卿之子领入宫中,接替皇位,由魏忠贤辅佐,就像“新莽之于孺子婴”那样。魏忠贤以为言之有理,便派人婉言暗示张皇后,被张皇后拒绝。魏忠贤得知张皇后的严正态度,也无可奈何,不再强迫她,只好派亲信宦官涂文辅、王朝辅接朱由检入宫。 同时,由内阁起草遗诏,内称“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序,即皇帝位”。 在张皇后的告诫下,朱由检自带麦饭入宫,不吃宫中食物,对宫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 到了夜晚,朱由检秉烛独坐,偶然看见一名小宦官持剑而过,立即叫到跟前,索要其剑,详加审视,许诺将给他赏赐,并将剑留在自己桌上。当听到宫中巡夜者击打木梆的声音,他起身前往慰劳,并回头问左右侍从如何赐酒食,侍从回答说由光禄寺负责,于是,朱由检下令旨让光禄寺准备酒食,赐给宫中值班巡夜之人,一时欢声如潮。对于魏忠贤,朱由检也“屡赐温词,曲加慰劳”,以安其心。 经过文武百官三次劝进,朱由检于八月二十四日穿上衮冕,祭告天地,即皇帝位于皇极殿(一说中极殿),改元崇祯,在登基大典时突发天雷之声(一说不是天鸣而是御马齐鸣)。

朱由检即位后,“总揽权纲,天下想望太平” ,而他完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铲除魏忠贤及依附他的“阉党”集团。朱由检即位之初,仍像朱由校那样对待魏忠贤及其党羽,该赏赐的照样赏赐,该封官的照样封官。魏忠贤反而感到不安,便对出身信王府宦官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徐应元毕恭毕敬,馈赠珍奇异宝,结为兄弟 ,并在九月初一日上书乞求辞去东厂提督之职,借以试探虚实。结果,朱由检不仅没有批准,而且还好言相劝,慰留一番。 过了两天,朱由检准许魏忠贤的对食奉圣夫人客氏出宫到私人宅第居住。魏忠贤上书乞请免去户部丧礼香蜡三万金,朱由检立即表示同意。 初四日,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请求辞职,朱由检不允。 九月二十五日,魏忠贤上书乞请停止为其建立生祠,朱由检批准以前生祠保留如故,不再新修 ,又夸魏忠贤“有功不居,更见劳谦之美”。 十月,朱由检又以“赞襄典礼”(协助完成登基大典)和东江战功(毛文在丁卯之役中的战功)为名给魏忠贤、王体乾等荫官(给予其家属锦衣卫官职)。通过对魏忠贤、王体乾及其党羽的恩荫赏赐,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也麻痹了他们。

铲除魏忠贤的行动始于“阉党”内讧。九月十六日,“阉党”成员南京通政使杨所修参劾崔呈秀等,朱由检反而“责其轻诋” ;十月十四、十九日,另一“阉党”成员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两度参劾崔呈秀各种罪状。 崔呈秀内心不安,请求回家守制,朱由检在十月二十一日批准其请。 崔呈秀倒台之后,魏忠贤成为下一个被弹劾的对象。自十月二十三日以来,陆澄源、钱元悫、钱嘉征等陆续弹劾弹劾魏忠贤罪状 ,尤以贡生钱嘉征言辞最激烈,列举了“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十条“滔天之罪”。 魏忠贤得知此疏,在朱由检面前痛哭流涕,连呼冤枉。朱由检不为所动,命内侍当廷诵读钱嘉征奏疏,让魏忠贤亲耳聆听,魏忠贤“震恐丧魄”。 之后,魏忠贤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辞职。徐应元本起于信王府,与魏忠贤相互勾结,但见魏忠贤将要失势,也请求养病,朱由检顺势批准魏忠贤、徐应元回家养病。 十一月初一日,朱由检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正式下旨将魏忠贤之罪昭告于世,贬魏忠贤至凤阳祖陵管理香火,客氏送至浣衣局收管。 魏忠贤出京时,带着大量随从,威风不减。十一月初四日,朱由检以魏忠贤“将素畜亡命之徒,身带凶刃,不胜其数,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为由,下令将其逮捕至京。 行至阜城的魏忠贤从“阉党”成员李朝钦那里提前得知这个旨意,两人痛饮一番后双双自缢。 客氏被杖杀,崔呈秀亦自缢。其后,朱由检召回各地镇守太监,平反天启末年迫害东林党的冤狱,毁《三朝要典》,定“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255人定为“逆党”,魏忠贤和客氏被凌迟戮尸,其党羽或处死,或削籍,或充军,从而实现了拨乱反正。时人评论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初政受挫

朱由检在丑、寅时(凌晨1时至5时)下达圣旨的档案

朱由检剪除魏忠贤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十二日,他训诫群臣,称在阉党垮台、“职掌还之各司”之后,群臣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以“为国节财,为民择吏”为要,同时“一切奏议有关国计者,遵我祖宗成法,不得妄议纷更”。 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勤于政事。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不仅学习儒家经典,也作为听取讲官意见、与朝臣讨论时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即使“边报纷纭”,经筵、日讲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精勤”。 朱由检每天“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他不仅坚持常朝,而且除了盛暑严寒之外,都会去文华殿召见重臣,讨论政事。 他从未懈怠于批阅奏章,往往“批阅至丙夜不休”,甚至还在半夜下达圣旨。 朱由检不仅在明朝皇帝中以勤勉著称,甚至被臣下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

在朝堂之内,崇祯初年的几位依附魏忠贤的阁臣黄立极、施凤来等相继被弹劾而去职,朱由检以“枚卜”(抽签)的方式挑选新阁臣。他在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召集大臣和科道官到乾清宫,先拜天祈祷上苍保佑,再将推荐的阁臣姓名一一写出,装入金瓯之中.然后用筷子挟出。先挟出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群臣纷纷说时局艰难,请扩大阁臣数额,于是朱由检挟出周道登、刘鸿训二人。 此六人就一并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以李标为内阁首辅。因来宗道、杨景辰曾名列《三朝要典》副总裁,故在半年后毁《三朝要典》之际去职。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刘鸿训因处置兵变令朱由检不满意而去职,老臣韩爌入为首辅。李标、钱龙锡等仍在内阁。韩爌、李标、钱龙锡均属“东林党”派系的人物,他们积极协助朱由检定“钦定逆案”,恢复天启朝被迫害的东林党人的名誉。因此他们主持的内阁号称“东林内阁”,从而形成了“东林大盛”的局面。 另一方面,朱由检亦留下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这四人被东林党称为“四凶”。

在朝堂之外,崇祯初年最大的难题是收复被后金占据的辽东。朱由检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曾在天启末年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原任辽东巡抚袁崇焕。袁崇焕此前因私下议和与不救锦州而被弹劾,不得已辞职返乡。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十九日,朱由检就起用袁崇焕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管兵部添设右侍郎事。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初三日,朱由检以袁崇焕取代王之臣,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 七月十四日,朱由检在平台(今保和殿居中向后的云台门一带)当着群臣的面召见袁崇焕,袁崇焕提出了“五年平辽”的目标,并请求朱由检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朱由检大喜过望,表示:“五年灭奴,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钱龙锡等四名阁臣亦称赞袁崇焕是“奇男子”。随后,袁崇焕又请求吏部和兵部的用人、户部的转饷、工部的制造都要配合自己,也不可听信谗言,朱由检亦一一应允,指示各部尚书配合袁崇焕,允诺不听信任何谗言,又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随后袁崇焕前往关外前线。

袁崇焕到任后,整顿防务,委任祖大寿守锦州、何可纲守宁远、赵率教守山海关,对外联络明朝藩属哈剌慎朵颜三十六家(原朵颜卫),开市给赏,加以安抚。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焕以先斩后奏的方式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于双岛,接着上疏请罪。朱由检起初得知毛文龙被杀,感到十分震惊,转而觉得毛文龙已死,不能复生,而对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仍抱希望,所以非但不加责备,反而“优旨褒答”。 同年十月下旬,后金大汗皇太极在西征蒙古途中决定掉头攻打明朝,兵分三路突破大安口等处长城关隘,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战死于遵化,袁崇焕率关宁军从宁远回防蓟州镇,亦堵截失败,后金军于十一月二十日兵临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激战,迫使后金军退却。 十一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满桂、黑云龙等将领及兵部尚书申用懋等。袁崇焕穿着青衣玄帽入宫,强调形势严峻,朱由检“慰谕久之”,袁崇焕又请率兵入城,朱由检不许,赐给他貂裘和银盔甲后结束这次召见。 大约与此同时,温体仁已上密疏弹劾袁崇焕通敌 ,据说皇太极也使用了反间计,让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汉人将领鲍承先、高鸿中等谈论袁崇焕里通后金之事,然后放回北京(关于朱由检是否中计,参见“人物争议-中反间计”目录)。 十二月初一日,朱由检再次召见袁崇焕及满桂、祖大寿等时,就斥责袁崇焕:“尔擅杀大帅,以至今日。今又不能捍患御侮,则平日恢复之言何在?”命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 同时,朱由检派孙承宗安抚东奔的关宁军,并以梁廷栋、满桂分别为文武经略,替代袁崇焕。十二月十七日,朱由检命满桂出击永定门外的皇太极大军,反遭重创,满桂阵亡。皇太极亦意识到拿不下北京,便在留下表达议和之意的书信后及时撤军,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十六日从董家口出塞。 己巳之变是继庚戌之变后明朝京畿所受到的又一次重大威胁,朱由检追究有关官员的责任,兵部尚书王洽死于狱中,蓟辽总督刘策、山西巡抚耿如杞、总兵张士显等文武大员被杀。八月十六日,朱由检数落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及给哈剌慎卖粮从而间接支援后金、图谋议和、纵敌不战、遣散援兵等罪状,将他凌迟处死。 袁崇焕获罪后,先前支持过他的钱龙锡、韩爌遭到史

下一篇 爱新觉罗·福临

上一篇 朱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