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晔 编辑
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 ,曾用名杰、敏, 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大明宫内。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生母为恭宪皇后王氏。
李晔在位十余年间,致力于振兴国威,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先后联合地方军阀讨伐河东的李克用、 凤翔的李茂贞。 期间曾先后被迫逃离京城,在华州、 凤翔、 洛阳 等地辗转。此外,李晔还致力于打压朝中的宦官势力,成功消灭杨复恭势力 。光化三年(900),李晔被宦官夺权; 次年,在大臣的帮助下,重登帝位。 天祐元年(904),李晔为朱温部将所杀,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曾一度改谥恭灵庄闵孝皇帝,庙号襄宗),葬于和陵。
纵观李晔一生,在机缘巧合下成为皇帝,虽有重振国威之愿,且确实有所作为,但仍旧挽救不了大唐将倾的局面。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正是因为他轻率无恒,任用小人,才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概述图来源于 )
全名:李晔
别名:李杰、李敏
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曾改为恭灵庄闵孝皇帝)
封号:皇太弟(即位前)、太上皇(900年,宦官刘季述逼宫令昭宗退位,锁于宫中,拥立其子李裕,将其封为太上皇)
尊号:太上皇(900年至901年间称,后复位)、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
庙号:昭宗(曾改为襄宗)
年号:龙纪(889)、大顺(890-891)、景福(892-893)、乾宁(894-898)、光化(898-901)、天复(901-904)、天祐(904)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长安(今西安)大明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867年3月31日(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逝世日期:904年9月22日(天祐元年八月壬寅夜)
逝世地:椒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墓:和陵
安葬地: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景山之侧
在位时间:888年4月22日 至 904年9月22日(天祐元年八月壬寅夜)
前任:唐僖宗李儇
继任:唐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忧患继统
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867年3月31日),李晔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大明宫,是唐懿宗李漼第七子。 咸通十三年(872),被封为寿王,取名李杰。 乾符元年(874年),其兄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 乾符四年(877),他先后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镇节度使、押奚契丹藩落使、管内观察处置使等官职。 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僖宗逃离京城,李晔统领军队,护侍左右。
文德元年(888)三月,刚回到京城的唐僖宗染上重病,群臣普遍支持吉王李保即位,但在宦官首领,观军容使杨复恭的支持下,李晔(时称李杰)最终打败李保,继承皇位。根据唐僖宗的遗诏,李晔以皇太弟的身份监国,并改名李敏。 同月八日,李晔顺利即位,不久便开始接见群臣,处理政务。 此后,李晔将生母,即德妃王氏追尊为皇太后,定谥恭献,并于同年十二月将唐僖宗葬于靖陵。
李晔上任之初,大力任命官员,如任命功臣韦昭度为中书令,孔纬为司空, 又如任命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荆襄节度使赵德諲为忠义军节度使、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
在位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李晔在武德殿接受群臣朝拜,改元龙纪(889),下诏大赦天下。
龙纪元年(889)冬至日,在祭天大典上,李晔(此前名李敏)改名为李晔。祭天大典结束后,李晔亲登承天门,下诏大赦天下。 次年正月初一,在宰相的带领下,百官敬献徽号为: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李晔下诏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顺(890-891)。 此后,李晔又先后改元景福(892-893)、 乾宁(894-898)、 光化(898-901)、 天复(901-904)、 天祐(904)。
出征太原
大顺元年(890),太原府主帅李克用派遣大将安金俊进攻云州惨败,李匡威、赫连铎、朱温等人趁机上奏朝廷请求出征太原。 李晔将此事交予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的官员来讨论,其中宰相张濬等与朱温交好的人赞同讨伐,十分之七的人持反对意见。 在朱温的手段下,李晔最终还是同意讨伐以李克用为首的太原割据势力。
同年五月,以张濬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孙揆为副都统,率领神策军各营的三千名士兵奔赴太原前线,李晔驾临安喜门送行,向他们发布训诫和誓师的命令。 此后的作战中,唐军大部战败,其中,孙揆率领的军队遭到埋伏大败, 阴地、鄜州、夏州、邠州、岐州、 平阳、 晋州、绛州相继失守。 大顺二年(891),李克用进京申辩,李晔趁势加任其为中书令。
铲除杨复恭
李晔即位后,与宦官杨复恭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为对付杨复恭,李晔拉拢其养子杨守立,赐予国姓,改名李顺节,并委以掌握禁军的重任。 后来,李顺节将杨复恭不法行为上报李晔,李晔趁机将罪名公布,撤去他神策军中尉的职位,派遣他到凤翔监军。杨复恭拒绝委派,并告病辞官,李晔当即令他以大将军职衔告老回家。
大顺二年(891)十月,李晔令李顺节率领禁军前往讨伐杨复恭,其养子玉山营军使杨守信闻讯率军在昌化里列阵抵抗,李晔亲自在安喜楼布置士兵防卫。杨复恭最终在杨守信的护卫下离开京师,投奔驻守兴元的养子杨守亮。
杨复恭逃至兴元不久,便联络各地的义子决意起兵反叛朝廷。 景福元年(892),凤翔的李茂贞、邠州的王行瑜等人上表请求率本部军马,自费粮草讨伐杨复恭,并提出要求加授李茂贞山南招讨使的职位。李晔没有答复,但李茂贞仍旧按照计划,联合王行瑜,率先发兵进攻兴元。 十一月,兴元城破。 十二月,杨守亮、杨复恭等人欲投奔河东李克用,于途中遭遇华州兵,最终被斩杀。 杨复恭失势后,李顺节在宫中恃宠而乱。最终,在李晔授意下,两军中尉刘景宜、西门军遂将李顺节斩杀于宫中。
见欺李茂贞
景福二年(893)七月,李晔任命李茂贞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令宰相徐彦若取代他的原职,担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因此大肆诋毁朝政。于是,李晔决定起兵讨伐李茂贞, 任命覃王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李鐬任招讨副使。
九月,覃王率领五十四军进攻岐阳,屯驻兴平。李茂贞率军迎战,屯驻盭厔。随后,李茂贞率先进攻,唐军不战而自溃,李茂贞乘胜逼近京师,进驻三桥。十九日,李晔驾临安福门,将观军容使西门君遂、内枢密使李周潼斩首,派中使向李茂贞颁赐诏书,令他收兵。李茂贞陈军临皋驿,列举宰相杜让能的罪行,要求将他处死。李晔将杜让能贬职为雷州司户,后赐其自尽,其弟户部侍郎杜弘徽也受株连被赐死。
此后,李晔不得不同意李茂贞此前的要求,任命他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并晋封为秦王,其亲信部下也得到丰厚封赏。朝政实际上被李茂贞等人把持。
乾宁三年(896)六月,李茂贞率军进攻京畿地区,禁军一触即溃,凤翔兵乘胜追击,逼近京师。此时的李克用正与朱温进行缠斗,无力救驾,李晔只得逃亡,一行人抵达渭北时,韩建派子前来接应,并请奏将李晔接到华州。李晔最终迫于形势,答应前往华州避难。
在流亡华州期间,李晔整顿朝政,将宰相崔胤驱逐,任命陆扆担任宰相。 由于韩建的存在,宰相们不敢自行处理政务,李晔只得下令韩建主持朝政。但韩建推辞,此事最终作罢。但韩建还是依靠权势谋求私欲,一方面,他向各地节度使发布文告,令他们将贡赋运往华州。 另一方面,他威逼李晔废除亲王典兵制度,并强行解除李晔的武装。 同时,为宽慰李晔,韩建奏请将德王李祐立为太子,并改名为李裕。此后,韩建为彻底消灭李晔的宗室势力,还与枢密使刘季述假传圣旨发兵包围十六王宅邸,并将通王、沂王、睦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覃王、延王、丹王等十一人以谋逆罪名斩杀,其余王被贬逐出朝。
而宰相崔胤在被驱逐后,投奔朱温,并建议朱温建造洛阳宫阙,将李晔迎至东都。朱温于是奏请李晔迁都洛阳,并声称将率万余军士护送他。韩建听闻,建议李晔重新启用崔胤为相。
乾宁五年(898)正月,李晔下罪己诏,并恢复李茂贞的官爵、姓名,撤掉各地讨伐凤翔的兵力。 八月二十五日,李晔终于结束三年的流亡生活,重新回到京城,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光化。
宫闱之变
回到京城后,李晔和宰相崔胤图谋彻底铲除朝中的宦官势力,处死宋道弼等人。南衙北司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都与藩镇勾结,相互倾轧。宰相崔胤与朱温私交甚密。 光化三年(900),李晔将崔胤外调为清海节度使,出镇广州。在朱温的要求下,李晔不得已将已经抵达湖南的崔胤召回。此后,崔胤继续在朱温的支持下专擅朝政。
宦官们则伺机废除李晔,扶立太子上位。十一月,李晔在禁苑打猎,不仅喝得大醉,还处死了数名近侍、侍女。第二天,李晔没有按时起床,引起官员不安。宦官刘季述等人趁机带兵入宫,并假意声称外官不满李晔的行为,强力要求李晔退位。最终,李晔无力反抗,沦为宦官的阶下囚。刘季述等人假传懿旨,令皇太子即位,尊李晔为太上皇。
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后,朝堂哗变,中央和地方各势力举棋不定。在宰相崔胤等人的努力下,天复元年(901)正月,政变者被捉捕,刘季述等人被满门抄斩。 李晔得以复位,大行封赏。 崔胤等人趁机上书解除宦官的兵权,意图自己掌握禁军,但并未成功。在推翻政变的三位功臣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的支持下,韩全诲、张彦弘担任神策军左、右中尉,袁易简、周敬容担任枢密使。
此后,崔胤拉拢李茂贞,打压朝中的宦官势力。 天复元年(901),在他的建议下,李晔还为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事变中被害的官员进行平反。随后,崔胤又计划取消酒类专卖,但失败。崔胤的一系列行动引起朝中内部动荡。
受制朱温
天复元年(901)十月,朱温率军挺进关中,宦官劫持李晔逃往凤翔,李晔逼不得已,再次出逃,李茂贞前来迎驾。
李晔离开京城后,官员大都留下,以至于出现“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的局面,这些官员转而向朱温求助。十一月,朱温出兵凤翔。 次年正月,李茂贞向李克用求援,但李克用的援军被朱温打败。李晔也奉劝朱温与李茂贞和解,并赐朱温李姓,但遭到拒绝。李茂贞不得不孤军对抗朱温。
为攻破城池,朱温诱骗李茂贞出城,并大挖战壕,切断凤翔与外界的联系。被困的李晔饥不饱食不足,只得出卖自己的衣物购买豆子、小麦等粮食。天复三年(903)正月,李茂贞打开城门,李晔在朱温的陪同下,于二十七日再度回到长安。
回京之后,朱温和崔胤便继续联合起来,大力剥夺宦官权力,任人唯亲,诛杀异己。李晔虽为皇帝,实为傀儡。而朱温在消灭李茂贞,吞并关中后,权势日渐强大。崔胤于是与李晔谋划招募新的士兵,护送李晔抵达荆襄,以摆脱朱温的控制。但计划还没有实施,天祐元年(904),朱温便以崔胤乱政为由将其贬官监禁,并最终处死。
洛阳遇害
天祐元年(904年),在朱温强逼下,李晔与京城百姓迁都洛阳,因洛阳宫室暂未建成而滞留陕州,李晔于是向王建、李克用、杨行密等人求救,但未得援兵,百般拖延下,只能动身,其亲信侍从也全部被朱温秘密诛杀,调换成朱温的眼线。 六月,李茂贞、王建等人决定联合讨伐朱温,朱温一边迎战,一边计划杀掉李晔,再立幼主。
同年八月十一日夜,朱温部将蒋玄晖带着史太及百余名士兵面见李晔,河东夫人裴贞一在椒殿门口阻拦,遭到杀害。最终,李晔未能逃脱,被杀害,时年三十八岁。昭仪李渐荣为保护李晔,伏在他的身上,也被杀害。
李晔死后,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蒋玄晖矫诏称李渐荣和裴贞一谋杀李晔,应当立辉王为太子,更名李柷。 天祐二年(905年)二月二十日,李晔葬于和陵。 十月,昭宣帝听从苏楷、张廷范的建议,改庙号为襄宗,谥号为恭灵庄闵孝皇帝。后唐建立后,恢复原来的庙号和谥号。
厉行节俭,平衡收支
李晔即位时,朝廷铺张浪费的风气盛行,国家的财政支出负担沉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他决定厉行节俭,并下诏削减宫中的一些不必要开支。此外,他还大力打击佛教,提倡道教和儒学,目的之一便是使得百姓无法通过皈依佛门而免除赋税,从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重视教育,选拔人才
李晔十分重视儒学教育,曾命宰相孔纬负责兴修学堂、修缮孔庙。此外,他还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 乾宁二年(895年),在《覆试进士敕》中,他说道:“朕自君临寰海,八载于兹,梦寐英贤,物色岩野,思名实相符之士,艺文具美之人,用立于朝,庶裨于理。”据现存史料记载,李晔在位十六年间,至少举行过五次科举,取进士111人。他还十分强调科举的公平,乾宁二年(895年),在发现知贡举刑部尚书崔凝有私相提拔的举动后,李晔当即对未入选的举子实行加试,并罢黜滥进者,贬崔凝为合州刺史。
重用宰相,打击宦官
为打击朝堂内的宦官势力,李晔决定调整中枢体制,仿行贞观制度,恢复宰相权力。一方面,他与宰相商议国家重大事件,给予宰相充分的决策权,另一方面,他努力扩充宰相队伍,对略有才能的朝臣必封宰相,如杜让能、张濬、孔纬、刘崇望、韦昭度等人都是李晔时期的宰相。 李晔在位时期,曾多次打击宦官势力,最终,权阉杨复恭被排挤出朝, 但宦官仍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掌管着军队, 直到天复年间,朱温和崔胤联手下,宦官势力才最终被消灭。
招兵买马,削弱藩镇
为抗衡势力日强的地方藩镇势力,李晔即位初期,就在京城进行大规模的募兵,以扩充禁军,最终得十万之众。此后,他还在中央左、右神策军外,又设置安圣、捧宸、保宁、宜化四军,并令亲王典兵。 然而,在讨伐陈敬瑄、李克用、李茂贞等地方势力的过程中,朝廷并未成为最终的得利者,反而损失惨重,权威下降,李晔本人甚至成为藩镇之间抢夺的对象。
后晋史学家刘昫在《旧唐书》中称赞李晔是一位好学勤勉的皇帝,平日里,他喜欢读有关典章文物制度方面的书,特别重视儒家学术,有唐武宗的遗风。在政务上,虽然当时国力衰微,国威不振,但他并没有放弃兴国的梦想,十分尊重前朝大臣,并审慎地推行治国之法。
北宋史学家宋祁、欧阳修等人在合撰的《新唐书》中评价李晔是一位生不逢时的帝王,虽然有勇有谋,但身处早有亡国之象的末唐,已经无法力挽狂澜。
北宋史学家范祖禹评价李晔治国最大的过失是令张濬讨伐李克用,这大大加速唐的灭亡。他还指出唐亡已是大势所趋,但李晔自华州受难后,已不再像之前那般求贤纳谏,反而自蔽耳目,斥逐忠臣,实在有违君主之道。
明代文学家蒋一葵在所著《尧山堂外纪》中称赞李晔精明强干,勤政好学,每与大臣商议时政,不曾厌倦。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李晔轻率无恒,遇事举棋不定,以至于任用小人,为天下人所嗤笑,致使唐朝自取灭亡。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姜维公:①唐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为了重振大唐,唐昭宗在危困之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然而,积重难返,在藩镇和宦官的阻挠之下,唐王朝最终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②就个人素质而言,昭宗“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可见他不是个昏庸之主;从生理上讲,二十二岁已是成人,此时承袭大统,可谓风华正茂,非童昏的僖宗皇帝可比;执政十六年,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亦非短暂,有充裕的时间施展其才能。然而,昔日盛强无比的大唐帝国毕竟在他的手里灭亡了。
李晔的词现存两首,一为《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 二为《菩萨蛮·飘飘且在三峰下》。 另据《全唐诗》记载,李晔还有《咏雷句》 和《巫山一段云》词二阕, 但北宋诗词集《尊前集》于《巫山一段云》阕下注道:“上幸蜀,宫人留题宝鸡驿壁”,则此首可能并非出自李晔之手。
家世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祖父 | 唐宣宗,唐宪宗的第十三子,母亲是孝明皇后郑氏。 | |
父亲 | 李漼 | 唐懿宗,唐宣宗的长子,母亲是元昭皇太后晁氏。 |
母亲 | 恭宪皇后王氏 | 出身卑微,育有一女二子,即昌宁公主、李晔和睦王李倚。曾获封韩国夫人,咸通十二年(871)正月廿五日病逝,诏赠德妃,次年葬于位处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夏侯村的安陵。李晔即位后,追尊她为皇太后,谥为恭宪(一说恭献)。 关于她的生平考证,可参看陈丽萍的《唐懿宗的皇后》一文。 |
兄弟姐妹
关系 | 姓名 |
兄弟 | 唐僖宗李儇、魏王李佾、凉王李侹、蜀王李佶、威王李偘、吉王李保、恭哀太子李倚 |
姐妹 | 卫国文懿公主、安化公主、普康公主、昌元公主、昌宁公主、金华公主、仁寿公主、永寿公主 |
后妃
姓名 | 简介 |
积善皇后何氏 | 梓州人(今四川绵阳三台县),家族不详。在李晔还是寿王时,就已入府,育有德王李裕、 辉王李柷。 李晔即位时,得封淑妃,后册封为皇后。李晔被杀害后,其子李柷即位,被尊为皇太后。天祐二年,被朱全忠杀害于寝宫积善宫中,后世亦称其为积善皇后。 |
李渐容 | 昭仪,与李晔一同被朱温部下杀害。 |
裴贞一 | 河东夫人,与李晔一同被朱温部下杀害。 |
儿子
序列 | 谥号/爵位 | 姓名 | 母亲 |
长子 | 德王 | 李裕 | 积善皇后何氏 |
次子 | 棣王 | 李祤 | -- |
三子 | 虔王 | 李禊 | -- |
四子 | 沂王 | 李禋 | -- |
五子 | 遂王 | 李祎 | -- |
六子 | 景王 | 李秘 | -- |
七子 | 祁王 | 李祺 | -- |
八子 | 雅王 | 李禛 | -- |
九子 | 辉王、唐哀帝 | 李柷 | 积善皇后何氏 |
十子 | 琼王 | 李祥 | -- |
十一子 | 端王 | 李祯 | -- |
十二子 | 丰王 | 李祁 | -- |
十三子 | 和王 | 李福 | -- |
十四子 | 登王 | 李禧 | -- |
十五子 | 嘉王 | 李祜 | -- |
十六子 | 颍王 | 李禔 | -- |
十七子 | 蔡王 | 李祐 | -- |
主要内容参考自《新唐书·十一宗诸子》 |
女儿
序列 | 封号 | 母亲 | 备注 |
长女 | 新安公主 | -- | -- |
次女 | 平原公主 | 何氏 | 曾下嫁李茂贞之子李继儡,不到一个月,在李晔的请求下,朱全忠将其带回京城,之后事迹不详。 |
三女 | 信都公主 | -- | -- |
四女 | 益昌公主 | -- | -- |
五女 | 唐兴公主 | -- | -- |
六女 | 德清公主 | -- | -- |
七女 | 太康公主 | -- | -- |
八女 | 永明公主 | -- | 早逝 |
九女 | 新兴公主 | -- | -- |
十女 | 晋安公主 | -- | -- |
十一女 | 乐平公主 | -- | -- |
主要内容参考自《新唐书·诸帝公主》 |
孙供奉
北宋大臣毕仲询在《幕府燕闲录》中记载,李晔有一只颇为机灵的宠物猴,不仅能和人一样执鞭驱策,戴帽穿靴,还能随班起居,取悦百官。李晔非常喜欢它,不仅赐号“孙供奉”,还赐以绯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它。这只官运亨通的猴子,让连年落第的才子罗隐心中十分不平,他曾写诗自嘲:“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后来,朱温杀害李晔,自立为帝,建立后梁,唐朝旧臣转而侍奉新主。朱温上朝时,照旧让人把精心打扮的“孙供奉”牵到殿前来伺候。谁知,这只猴子却不领情,它扯掉帽子,撕烂官服,扑向朱温。朱温大怒,令人将“孙供奉”杀死。
尊号戏称
北宋大臣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李晔称自己途经的地方灾难横生,所以希望回避贤人的路。于是,时人为调侃此番言论而戏称他为“避贤招难存三奉五皇帝”,其中,“三奉”是指他的一位皇后和两位昭仪,“五皇帝”是指朱温、王行瑜、李克用、李茂贞、韩建五位节度使。
冻雀唐昭
《资治通鉴》记载,天复四年(904年)春,李晔被朱温胁迫,不得不迁都洛阳。皇帝车驾走到华州(今陕西华县)时,路旁的百姓大喊万岁,李晔悲伤流泪,制止他们的行为,称自己已经不再是万民之主。随后,他暂住在兴德宫,对侍臣说哀叹自己如今的漂泊不定,并吟诗道:“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于是,后世以“冻雀唐昭”指代处于穷途末路的帝王。
托孤胡家
天复四年(904年),李晔受朱温胁迫,迁都洛阳。当时何皇后恰好生下一个男婴,李晔深知朱温若知道孩子的存在,必定不会放过他,便与何皇后商量将皇子乔装成普通百姓的孩子,携带一些御衣和宝玩,藏于民间,待有朝一日再重新认领入宫。于是,他们将这个孩子托付于年过花甲的心腹近侍胡清。
胡清临危受命,历尽艰险,将皇子带回到婺源,并令其改为“胡”姓,取名昌翼,字宏远,号绎思。他自己则隐居乡间,精心抚育胡昌翼成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以《易经》考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见胡昌翼已经长大成人,胡清遂将胡昌翼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年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胡昌翼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恨生不逢时,失声痛哭,同时感谢胡清的救养之恩。在已经改朝换代的现实下,他义不屈仕,在乡间开设明经书院,传道授业解惑。胡昌翼以“明经科”举进士的第二年,胡清去世。胡昌翼不仅厚葬胡清,而且尊胡清为“明经胡”义祖,自己则为始祖,又在《家训》中告诚子孙后代:“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因“明经胡”实由大唐李氏改来,故又称“假胡”。
血脉入闽
据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一带的地方志和李氏宗谱等记载,该地李氏后裔的始祖为唐昭宗第十六子颍王李禔。天祐年间,李禔为避朱温之乱,一路南逃入闽,沿宁邑(今宁德)、霍童等地一带至东洋(今周宁)。李禔入闽后改名为“璟”,并改称“岳王”。在此地,他得到唐朝旧臣周海、刘光(现周宁龙谭村刘氏先祖)等人的帮助,刘光将女儿嫁给李禔以续唐室血脉。两人成家后,迁至如今的仕本村。如今,福建省宁德市一带的李氏多为李禔后裔。
年份 | 类型 | 影视名称 | 演员 | 剧照 |
2014年 | 电视剧 | 《大南迁》 | 苏航 |
|
2016年 | 网剧 | 《画江湖之不良人2》 | 郑业成 | -- |
2019年 | 电影 | 《长宫传奇》 | 杨议 |
|
李晔葬于和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景山之侧。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小冢”。墓葬坐落于景山(又叫太平山)之巅,地貌平坦,墓道长60米,墓室面积200平方米。地表可见3个坍坑,地势较低,自南向北依次排开,直径在3—6米之间。墓前原有石翁仲一件,门阙台基一处,现已无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