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亨 编辑
唐肃宗李亨 (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 ),又名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庙号“肃宗”,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代第八位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最初被封为陕王,拜为安西大都护。后徙封忠王, 兼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738年,被立为皇太子。755年,安禄山率兵南下攻唐,玄宗率少数皇亲国戚逃离长安。之后,太子李亨带两千禁军北上。不久,被拥戴即皇帝位,亲率大军南下彭原。757年,收复西京长安,十月收复洛阳。 李亨入长安后,自蜀中迎回玄宗。平叛期间,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大军,致使宦官势力抬头。后宠幸张皇后,纵容其干预朝政,以宦官李辅国为兵部尚书,操纵军政大权,势倾朝野。762年,李亨患病,不能视朝。 四月五日,玄宗驾崩,李亨“闻上皇登遐,哀慕,疾转剧,乃命太子监国”。张皇后欲谋杀李辅国,李亨因惊吓而病情加重,四月十八日崩逝于东内大明宫长生殿,享年52岁。
在位期间作诗四首,有《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章八句》《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等。 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显著的战功,继承了唐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于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唐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贡献。 宰相张说这样评价李亨:“尝见太宗写真图,忠王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
全名:李亨
别名: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
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封号:忠王、皇太子(即位前)
尊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庙号:肃宗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师长安东宫之别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711年10月19日
逝世日期:762年5月16日
逝世地:洛阳紫微城迎仙宫长生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墓:建陵
安葬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建陵镇凉马村
在位时间:756年8月12日 至 762年5月16日
前任:李隆基(唐玄宗)
继任:李豫(唐代宗)
主要成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主要作品: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梦丹书
早年经历
唐睿宗景云二年九月乙亥日(711年10月19日 ),李亨出生在京都长安东宫之别殿,初名李嗣升。其生母元献皇后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为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父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710年)八月,其父李隆基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一样,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李亨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 。
肃宗画像
开元四年(716年)正月,五岁的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 。他所任职事只系遥领,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玄宗李隆基特意为诸王子选派了师傅教其学业,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的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李隆基于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处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玄宗把业已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时年十五岁。李亨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十三年,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六月,太子李瑛被废杀 。
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李亨被封为忠王,改名浚。同年五月,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
开元十八年(730年),奚、契丹等少数民族进犯唐朝东北边境,玄宗以李亨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李祎为副帅,率领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抵御契丹等兵的入侵。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亨遥率诸将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马,因为此功,李亨被加封为司徒。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名为李玙 。
艰难储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废杀。 玄宗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进宫商议立储事宜,当时寿王李琩的生母武惠妃最受玄宗恩宠,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琩,而玄宗则中意于“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忠王李玙,为此犹豫一年有余,“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后高力士提醒玄宗“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玄宗乃拿定主意,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日立李玙为皇太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更名绍。
天宝三载(744年),又更名李亨。
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员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个年头,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心情会有些抑郁,这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严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颇为知悉,因此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当年一日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
唐玄宗李隆基
天宝五载(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李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李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李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风波迭起
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李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招致玄宗的震怒。太子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玄宗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着意对李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李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天宝五载(746年)年底,李亨之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又惹上了一起政治案件。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进去。最后李亨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但玄宗仍旧态度谨慎,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家小流徙远方。
两次大案接踵而来,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在玄宗的安排下,李亨再婚,似乎说明玄宗还没有动过废他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皇后的张良娣。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而是更加谨慎小心。
天宝十载(751年),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洛阳。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军破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十四日,玄宗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
玄宗幸蜀图
灵武称帝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安史之乱
唐朝官军与回纥军大破叛军,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放弃陕郡逃跑,广平王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 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率领他的部下逃跑,放弃洛阳。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财物三天。唐朝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停止了劫掠。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肃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肃宗却为了防范武将而不设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监军,鱼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李亨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祸起萧墙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唐肃宗李亨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唐肃宗因为受制于张皇后,而不能去探望唐玄宗。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狡猾阴险的宦官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张良娣,互相唱合。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 。肃宗一怒之下,赐死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豫为此有些内怕,欲谋杀李辅国和张良娣,经李泌劝说而止。后来,张皇后与李辅国有矛盾,张皇后想废掉唐肃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还想杀掉李辅国、程元振。
因病逝世
肃宗迎接唐玄宗还朝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张皇后趁机召见太子,要太子李豫帮她杀李辅国、程元振。太子李豫不允许杀李辅国、程元振。张皇后与内官朱辉光等人谋划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张皇后选择在唐肃宗即将病死时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准备与越王李系除掉太子。程元振得知了他们的阴谋,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国阻止了太子,出兵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率兵逮捕了张皇后与李系的党羽,将张皇后囚禁在别殿。这一晚,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擒获了与唐肃宗有矛盾的张皇后、杀越王系、兖王僴。当夜,李亨病死,时年五十二岁。 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
政治
五都体制
肃宗一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同时,对“三京”体系多次作出调整。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曾改京师为西京, 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即京兆、河南、太原为“三京”。此三者,或称“京”,或称“都”,地位一仍其旧。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播迁导致“三京”体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五京”体系的剧变始于江陵南都之置。
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甲午,唐肃宗以荆州为南都,命名为江陵府,官吏的建制如同京兆。蜀郡原来为南京,后又复称为蜀郡。 肃宗此举直接将成都由“五京”之一降为一般州郡,取而代之的是荆州江陵府。此时,“五京”系统改由原中、东、西、北“四京”与“南都”组成。玄宗曾经驻跸的成都遭降级的同时,肃宗曾经驻跸的凤翔地位并未动摇,而江陵“南都”异军突起,直接取代成都“南京”。
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壬寅,下诏去原来的尊号,称皇帝;改元至德;以建子月为岁首;并且大赦天下。还下诏去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称号。当时天下战乱,民生凋残,肃宗此举暗含去除浮华与收复失地之志。但停“京”“都”之号不足半年,宝应元年(762年)建卯月(二月)辛亥,唐肃宗又大赦天下;再次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至此,四京的名号尽改为都,与江陵南都一道并称“五都”。
限制玄宗
玄宗避地西蜀,肃宗即位灵武,形成皇帝与太上皇并存的特殊状态。玄宗通过颁行诰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对肃宗政治进行渗透和干预,肃宗则力图减弱玄宗的影响。 玄宗回京后,肃宗通过罢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迁宫西内、离散玄宗身边亲信等手段,使其逐渐丧失政治权力,直至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父子相继驾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体。
军事
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后,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叛军首领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邺城之战
乾元二年(759年),因为唐肃宗没有任命元帅,导致唐军各部队没有统帅,军队进退缺乏指挥。这时史思明率大军到达城外,唐朝官军与之开始大战。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唐肃宗下诏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劝谏阻止,唐肃宗停止了这计划。 史思明率叛军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到城外挑战,李光弼派出白孝德杀死了刘龙仙,叛军大惊。 史思明列战船数百艘,并在前面设置火船,想要烧掉浮桥。李光弼先准备了长竿数百,用巨木承担其根部,在其头部毡裹铁叉,以阻止火船,火船没法前进,最终自己燃烧殆尽。铁叉有阻止了战船,唐军在桥上发射炮石攻击叛军的战船,被击中的叛军战船都被打沉,叛军没有取胜而离开了。
随后,史思明手下的将领李日越、高庭晖投降于李光弼。 史思明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派凤翔节度使李抱玉防守河阳。叛军攻城时,李抱玉出奇兵表里夹击,杀伤了很多叛军。 唐军擒获叛军的大将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还不知道周挚战败。李光弼驱赶俘虏到河边给史思明看,史思明于是撤退。 史思明派大将李归仁率领铁骑5000攻打陕州。神策兵马使卫伯玉用数百骑击破之,李归仁逃走。李忠臣与李归仁等人在永宁、莎栅之间交战,多次击败李归仁。
经济
安史之乱后,两京陷没,中原遭受空前浩劫,由于财政分割,支出浩繁,朝廷赋税收入主要仰仗江南与四川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以产盐著称,唐朝廷对于盐税和盐利自然极为重视。乾元元年,唐肃宗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开始实行榷盐法,规定:凡产盐地,都设“监院”作为管理机构。盐户制盐要立户籍,称为亭户,国家免去其杂徭,让他们专门制盐,所产之盐全部由官府收购,严禁私自出售。官府则“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即在时价每斗十钱的基础上加价一百钱出售,售价一百一十钱。榷盐法推行后,朝廷每年的盐税收入达四十万缗。
总评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其他评价
《新唐书》:天宝之乱,大盗遽起,天子出奔。方是时,肃宗以皇太子治兵讨贼,真得其职矣!然以僖宗之时,唐之威德在人,纪纲未坏,孰与天宝之际?而僖宗在蜀,诸镇之兵纠合戮力,遂破黄巢而复京师。由是言之,肃宗虽不即尊位,亦可以破贼矣。
《旧唐书》:新莽据图,黔首仍思于汉德。是以宣皇帝蒙六圣之遗业,因百姓之乐推。号令朔方,旬日而车徒云合;旋师右辅,期月而关、陇砥平。故两都再复于銮舆,九庙复歆于黍稷。观其迎上皇于蜀道,陈拜庆于望贤,父子于是感伤,行路为之陨涕。昔太公迎子,或从家令之言;而西伯事亲,靡怠寝门之问。曾参、孝己,足以拟伦。然而道屈知几,志微远略。残妖未殄,宜先恢复之谋;余烬才收,何暇升平之礼。方听王玙伏奏,辅国赞成,绀辕躬籍于春郊,翠幰先蚕于茧馆、或御殿晓宣时令,或登坛宿礼贵神。礼即宜然,时何暇给。钟悬未移于簨虡,思明已陷于洛阳,是知祝史畴人,安能及远。犹赖大臣宣力,诸将效忠,旄头终陨于三川,杲日重明于六合。比平王之迁洛,我则英雄;论元帝之渡江,彼诚么麽。宁亲复国,肃乃休哉!
唐玄宗时重臣张说:尝见太宗写真图,忠王(李亨)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
胡寅:①日食,大变也;既,变之尤大者也。肃宗始初清明,志平祸乱,未有酒色昏荒之事,而谪见于天,若是其大,何也?人主之德,莫加乎孝,其刚莫先乎无欲,其明莫要乎知君子、小人之辨。肃宗乘危取位,而不能孝父;爱张良娣,而不能刑家;任用李辅国,杀其贤子,使李泌不敢自安,而君子退、小人进,其功业不遂,父子不相保,而身不得令终,卒以是三者,天之示人,岂有一毫之僭乎?使肃宗克谨天戒,以日自况,恐惧修省,克正厥事,则虽有其象而无其应矣。②肃宗在位八年,自李泌既去,制敕尽出辅国之手,帝所可否,才十一耳。及其久也,恶之而不能去。知张后专权,而无如之何,父为中官、悍妇所操,窘而不得知,己骇于乱兵而以惊怖死子,制于两大阉而不正其始,而谓之中兴唐室,夏少康、周宣王、汉光武顾如是乎?
爱新觉罗·弘历:孟子称“德慧术智存乎疢疾”,肃宗为太子,受困杨、李疢疾,已宜其操心虑患矣。乃即位以后,宦妾交煽,甘蹈前车,既不能保其子,且不能安其父,岂所谓下愚不移者乎?
政治沧桑
有一次,李亨入宫觐见,玄宗在他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久历政治风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他对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李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玄宗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
谨慎事父
李亨身为太子,行事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这一动作,玄宗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之后,又不紧不慢地把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因子得宠
李亨长子李豫出生的第三天,玄宗来到东宫赐给了吴皇后一个金盆,并叫她用金盆给李豫洗澡。这时吴皇后身体很弱,而李豫的身体还没有舒展开,负责侍奉的老婆婆十分惊慌,就把宫中各位王子以及和李豫同一天出生的而身体相貌都很丰满健康的抱来献给玄宗。玄宗一看就很生气说:“这个小孩不是我的孙子。”老婆婆连连叩头谢罪,玄宗斜着眼睛看着她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快把我的孙子抱来。”于是只好把李豫抱来给玄宗。玄宗一看特别高兴,用手托着李豫,笑着说:“这个孩子的福禄远远地超过他的父亲。”玄宗回到宫里,对高力士说:“这个殿里有三个天子,真是高兴啊!可以跟太子喝酒了。”
迎奉佛骨
为了平定战乱,李亨求助于盛行于世的佛法。至德二载(757年)官军收复两京,李亨回到长安,谈及佛法,把退敌之功一大半归之于佛祖的庇佑。上元二年(761年)仲春李亨染病卧床不起,皇后为之刺血写经。同年九月,由于李亨的病情尚未好转,文武百官于佛寺斋僧。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门寺佛骨舍利的迎奉,被提到朝廷议事日程上来了。李亨下敕令僧法澄、中使宗合礼、府尹崔光远往法门寺开启塔下地宫,迎请佛舍利入皇宫内道场供养,李亨亲自虔诚礼拜。佛舍利在宫内供奉60余天后,送回法门寺。李亨并赐瑟瑟像一铺,金银器具若干,并剪下头发与玉简及瑟瑟数珠等串成一索,及金襴袈裟一付,沉、檀等各种香料300两一并供入地宫。
父母
关系 | 姓名 |
---|---|
父亲 | 唐玄宗李隆基 |
母亲 | 元献皇后杨氏(杨皇后) |
后妃
关系 | 姓名 | 介绍 |
---|---|---|
皇后 | 张皇后 | (?—762年,被继任皇帝唐代宗废为庶人),生李侗 |
章敬皇后吴氏 | (?~730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后追尊),生李豫,濮州濮阳(今濮阳)人,吴令珪之女 | |
妃嫔 | 韦妃 | (?—757年),京兆万年人,属京兆韦氏彭城公房,父韦元珪。唐肃宗为太子时的太子妃,后离婚。韦氏生了二子二女,子兖王李僴(xiàn)、绛王李佺(quán),女永和公主、永穆公主。 |
裴昭仪 | 生李僙 | |
陈婕妤 | 生李仅 | |
段婕妤 | 生李倕 | |
张美人 | 生李侹 | |
宫人孙氏 | 生李系 | |
宫人张氏 | 生李倓 | |
宫人王氏 | 生李佖 | |
后宫某氏 | 生李荣 | |
后宫某氏 | 生李僖 |
儿子
关系 | 封号 | 姓名 | 生卒年 |
---|---|---|---|
第一子 | 唐代宗 | 李豫 | 726年-779年 |
第二子 | 越王 | 李系 | ?- 762年 |
第三子 | 承天皇帝 | 李倓 | ?~757年 |
第四子 | 卫王 | 李佖 | 生卒年不详 |
第五子 | 彭王 | 李仅 | 734年—783年 |
第六子 | 兖王 | 李僩 | ?- 762年 |
第七子 | 泾王 | 李侹 | ?- 784年 |
第八子 | 郓王 | 李荣 | 生卒年不详 |
第九子 | 襄王 | 李僙 | ?-791年 |
第十子 | 杞王 | 李倕 | ?-798年 |
第十一子 | 召王 | 李偲 | ?-806年 |
第十二子 | 恭懿太子 | 李佋 | 753年-760年 |
第十三子 | 定王 | 李侗 | 生卒年不详 |
第十四子 | 宋王 | 李僖 | 生卒年不详 |
绛王 | 李佺 | 生卒年不详 |
女儿
名称 | 介绍 |
---|---|
宿国公主 | 始封长乐公主。下嫁豆卢湛 |
萧国公主 | 始封宁国公主。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 |
和政公主 | 章敬太后所生。后由韦妃抚养。下嫁柳潭 |
郯国公主 | 始封大宁公主。下嫁张清 |
纪国公主 | 始封宜宁公主。下嫁郑沛 |
永和公主 | 韦妃所生。始封宝章公主。 下嫁王诠 |
郜国公主 | 始封延光公主。下嫁裴徽,又嫁萧升 |
永穆公主 | 韦妃所生,嫁中宗定安公主子韦会。 |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 |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 《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 | 《梦丹书》 |
主词条:建陵
唐建陵
陵区由陵园、下宫及陪葬墓区等组成。陵园南偏西约2公里为陪葬墓区,原有封土6座。1961年调查时尚存3座,今复查,两座已无存,仅余汾阳王郭子仪墓1座,亦近夷平。据《文苑英华》所录墓志,华州刺史李怀让亦陪葬建陵。
1956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 | 《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 | 《资治通鉴·唐纪·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