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芳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

方心芳方心芳

方心芳(1907年3月16日—1992年3月24日),河南临颍人,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方心芳1931年毕业于上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1949年任北京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员;1950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方心芳毕生从事工业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方心芳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临颍

出生日期:1907年3月16日

逝世日期:1992年3月24日

毕业院校:上海劳动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编辑

1935年,方心芳在比利时留影1935年,方心芳在比利时留影

1907年3月16日,方心芳出生于河南省临颖县石桥乡方庄。

1922年,进入河南卫辉府(今河南汲县)法文学校学习。

1927年,考入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

1931年,任天津塘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酵与菌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35年,进入比利时鲁文大学酿造专修科学习。

1936年,分别在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和法国巴黎大学进行根霉和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和学习。

193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卡斯堡研究所进行酵母菌生理学的研究和学习。

1938年,任乐山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员、副社长。

1949年,任北京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员、副社长。

1950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工业微生物学和地质微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方心芳在做实验方心芳在做实验

方心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食品发酵微生物学的研究,在酿酒、烷烃发酵生产等方面作出科学研究。毕生从事微生物菌种的收集、研究、应用和开发研究。描述过多种酵母菌、丝状真菌和细菌,选育出多种具有高活性的工业生产用菌种,在中国开创了五棓子酸发酵、长链二元酸发酵等新型发酵工业,促进了中国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领导了酵母菌分类、遗传育种和青霉、曲霉、根霉、白地霉、乳酸菌、醋酸菌等的分类研究,选育出大批优良菌种应用于工业生产,开展了丙酮丁醇、氨基酸、调味核苷酸的发酵生产研究。 对山西陈醋、四川麸醋、豆瓣酱、腐乳、泡菜等进行过研究。对中国应用微生物的历史也作了研究。

学术论著

 方心芳专著《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法》 方心芳专著《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法》

方心芳.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法(第一篇)酵母实验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

钱存柔,方心芳.定向培育微生物的一个方法.科学通报,1956(12):41-42.

汤汉芬,方心芳.曲霉蛋白酶及其应用在蛋白胨制造的研究.科学通报,1956(04):80-81.

方心芳,汤佩松,蔡金科,等.酵母菌定向变异的研究Ⅰ.高温培育酵母菌生长,呼吸及发酵遗传特性的变异.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56.

方心芳.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57(1):2.

钱存柔,方心芳.定向培育同化五碳糖的高产量的食用酵母菌.微生物学报,1958(02):13-33.

方心芳,程光胜,李思孟.中国名酒和大曲.大自然,1981(3).

陈远童,庞月川,方心芳.烷属烃、环烷属烃及石油分馏油份折光率与密度迅捷计算法.生物工程学报,1983, 5(3):241-245.

徐浩,方心芳.酵母的几种生活力染色测定法的针量比较研究.1957.

方心芳.关于中国蒸酒器的起源.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2):4.

方心芳.高粱酒曲改造论.酿酒,1993(3):7.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6年8月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

青岛

1956年10月

电子显微镜国际会议

日本

1960年

国务院粮食及饲料代用品展览会

北京

1977年

微生物学学术报告会

1990年

中国啤酒协会学术研讨会

科研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9年

长碳链二元酸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

国家发明奖

长碳链二元酸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1957年,方心芳(右)与来京访问的日本专家饭冢广在一起1957年,方心芳(右)与来京访问的日本专家饭冢广在一起

在方心芳的倡议和组织下,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建立了地微生物学(包括石油微生物学和细菌浸矿等)、霉腐微生物学、甾体微生物转化等新的分支学科和领域。

培养成果

方心芳注意培养人才,强调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识别各类微生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荐大学毕业生到中国国外学习。经他培养的研究人员有数十位,这些人已经成为中国微生物学各有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学部委员。如生物化学家张树政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教授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37年

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国际赞助委员会委员

1951年

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秘书

1963年

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79年

中国微生物菌种管理保藏委员会主任委员

1979年

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1981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微生物学报》主编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背景

20世纪80年代,方心芳与妻子周影菊在中关村家中20世纪80年代,方心芳与妻子周影菊在中关村家中

方心芳父亲方殿铭是清代秀才,河南开封师范讲习所毕业,做过小学校长和县教育局长,母亲宋氏,方心芳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第二。

婚姻家庭

方心芳妻子周影菊,儿子方定一。

人物评价

编辑

1952年,方心芳(中)与孙学悟(右二)等在东北考察1952年,方心芳(中)与孙学悟(右二)等在东北考察

“方心芳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微生物的应用和开发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为中国科学院的微生物学科布局、微生物工业技术、菌种保藏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陈竺院士评)

“方心芳是中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开拓者和应用现代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传统发酵产品的先驱者之一。”(光明日报评)

人物纪念

编辑

方心芳雕像

方心芳铜像方心芳铜像

2007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北京中关村举行大会,纪念方心芳诞辰100周年,并为其铜像揭幕。

2017年3月16日,纪念方心芳诞辰110周年及其铜像揭幕仪式在山西老西醋博园举行,籍此表达对方心芳的缅怀之情,以及其为中国微生物学开拓奠基所做出的贡献。

下一篇 宋永吉

上一篇 高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