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治 编辑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
李治生于贞观二年(628年),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
李治即位之初,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政,李治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永徽六年(655年)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显庆二年(657年)建都洛阳,称“东都”, 采取移都就食的措施解决粮食问题 。在辅政大臣相继去世后,李治独断专行,拒谏饰非,“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 ,致使忠良胁肩、奸佞得志,史称“前贤而后愚废” ;同时大兴土木,劳役繁重,使得“万姓厌役,呼嗟满道”, “天下莫不失望”。 显庆五年(660年)以来,常头晕目眩,难以理政,便让武皇后参政。
李治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 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然自咸亨元年(670年)以来,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区相继被吐蕃攻占, 唐朝在西域的版图衰退; 同时兵败于新罗,丢失朝鲜半岛; 又听信谗言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 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建立后突厥汗国,连年侵犯唐朝边境。
683年12月27日 ,李治驾崩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全名:李治
别名:雉奴(小名)
字:为善
谥号:天皇大帝(初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累谥)
封号:晋王(即位前)
尊号:天皇
庙号:高宗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东宫之丽正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628年7月21日
逝世日期:683年12月27日
逝世地:贞观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墓:乾陵
在位时间:649年7月15日 至 683年12月27日
前任:唐太宗李世民
继任:唐中宗李显
主要成就:开创永徽之治,灭高句丽、西突厥等,唐朝版图达到极盛
主要作品:监国求贤令、建东都诏、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
仁孝立储
唐太宗李世民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晋王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并州。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即位初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太宗临终时,特意向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我仁孝的儿子儿媳,如今就托付给两位爱卿了。 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同时又对高宗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后可以不用愁了。” 二十八日,李治回京。
六月一日,李治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六月十日,李治以舅父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令其与褚遂良同心辅政,李治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因此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尤其是长孙无忌以国舅的身份辅政,凡是长孙无忌的建言,李治无不嘉奖采纳。
七月三日,有关的部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唐高宗的名讳。唐高宗因为贞观时先帝“世民”二字没有避讳,所以没有同意。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皇上既是单名,臣下不应指斥。”唐高宗听从。
李勣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为皇后。七日,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略可汗。七月,沙钵略可汗攻入庭州,唐高宗派遣梁建方率军征讨。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贬。 经过此事,唐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胁势力被铲除。
废王立武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同年,百济侵犯新罗边境,兼并新罗大片领土,新罗派使者金法敏恳请唐高宗“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高宗于是诏令百济国王曰:“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籓(新罗)!王(百济国王)所兼新罗之城,并宜还其本国。”然后“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无战争之劳。”若不从命,便支持新罗同百济决战,“亦令约束高丽,不许远相救恤。高丽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诸蕃渡辽泽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我仁孝的儿子儿媳,如今就托付给两位爱卿了。 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同时又对高宗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后可以不用愁了。” 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移驾东都
李治时期洛阳紫微宫复原图
显庆元年(656年),李治下令重建被毁的洛阳紫微宫乾元殿与应天门, 并于次年(657年)正月庚寅移驾洛阳, 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重庆彭水 )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中外以进谏为忌讳,长达20年都无人敢犯颜直谏。
李治时期洛阳紫微城则天门复原图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为高宗选择的,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换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非要是武氏。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委政武后
武则天画像
二圣临朝
武则天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让上官仪草拟诏书废后,左右侍从将此事告知武则天,武则天到唐高宗面前自诉,李治羞缩,声称是受上官仪所教,武皇后遂杀上官仪。 自从上官仪被杀,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便垂帘于御座之后,预闻政事,史称“二圣临朝”
封禅泰山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乾封元年(666年),李治在泰山封禅后,下令全国各州都各建立一所道观和一所佛寺,即“天下诸州各置观、寺一所” 。唐朝共设358个州,则此年营建道观和佛寺的数量一共716所,是隋唐道教宫观营建的高峰期。学者指出,“高祖、太宗虽尊崇道教,但尚无增置道观的举动。唐代道观的增置,始于唐高宗时期。”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皆降,唐高宗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加号天皇
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 武则天便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高宗下诏全部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李治修建的上阳宫
尊子为帝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太子李弘跟随李治游幸洛阳西苑的合璧宫,然而李弘不幸在洛阳合璧宫绮云殿误饮毒酒而死,年仅二十四岁。
唐恭陵
唐恭陵营造极为宏大,所费巨亿,是整个中原规模最大的唐代帝陵, 劳役和花费都超过了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帝陵,因而导致“万姓厌役,呼嗟满道”,苦于差役百姓向负责督造唐恭陵的官员投石砸去,以逃避苦役。
计划逊位
上元三年(676年),李治风疾严重,打算逊位,让天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进谏道:“陛下为何想亲自传位于天后?这天下,是高祖、太宗打下的天下,并不是陛下您自己的天下。陛下应谨守宗庙,将皇位传于李氏子孙,万万不可让国于人,私于皇后”。李治听后只好作罢。
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因病去世
永淳元年(682年),关中与山南州二十六处饥荒,京师(长安)人相食。 李治便于四月移驾东都(洛阳)。由于行程仓猝,随从的士兵饿死在路上,于是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的道路上死者相枕,人相食。
李治已经封禅过泰山,又想遍封五岳,便于永淳元年(682年)七月在嵩山之南建造奉天宫。李善感劝谏说:“这几年来,粮食短缺,饿殍遍野,四夷入侵,陛下却广建宫室,劳役繁重,天下无不失望。臣为此非常担忧!”李治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自从褚遂良、韩瑗死后,中外以进谏为忌讳,长达20年都无人敢犯颜直谏。直到李善感此次进谏,天下都很高兴,称之为“凤鸣朝阳”。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欲封中岳嵩山,最终因患病而终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李治下诏改元弘道,在诏书中“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各度七人”, 当时全国共358个州,自此,李治时在全国修建的道观应已近千所。 李治想要亲自登上则天门(应天门)宣布诏书,然而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十二月丁巳日(12月27日 )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
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政治
缓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人事方面
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编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独断拒谏
自从褚遂良、韩瑗死后,李治独断专行,中外以进谏为忌讳,长达20年都无人敢犯颜直谏。直到永淳元年(682年)李善感犯颜直谏,天下都很高兴,称之为“凤鸣朝阳”。
军事
北方(突厥)
①平定东突厥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②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致使突厥叛唐独立
开耀元年(681年),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联兵寇边。李治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曹怀舜、李文暕为副将,率兵讨伐。两军相遇,阿史那伏念借助顺风攻击唐军,唐军被扰乱,曹怀舜等弃军逃走,唐军大败,死者不可胜数。曹怀舜等收集散兵,并用金帛贿赂阿史那伏念,与之谈和,杀牛为盟。阿史那伏念便撤兵,曹怀舜等得以回朝。
后来,裴行俭使用反间计,使得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相互猜忌,最终一同向裴行俭请罪,裴行俭许诺保阿史那伏念不死,于是突厥正式投降,裴行俭便带阿史那伏念回京师。然而,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劳,唆使李治诛杀阿史那伏念。李治听信谗言,下令诛杀了阿史那伏念等西突厥降将54人。裴行俭感叹说,恐怕杀降之后就不会再有人归附大唐了,于是称病不朝。 这样大规模地屠杀少数民族首领在唐朝历史上是第一次,同时这种不讲策略的处置方法无疑给突厥贵族加紧分裂活动提供了借口。
李治杀害归降的突厥可汗伏念后,次年(682年)突厥余党骨咄禄等人占领黑沙城造反,自立为可汗,建立后突厥政权,将阿史德元珍等收入麾下,势力日趋壮大,乃入侵山西并州与单于府北境,杀害了岚州刺史王德茂, 又攻河北妫州,包围单于都护府,杀其司马张行师;又攻河北蔚州,杀其刺史李思俭,连年侵犯唐朝边境,李治只好让程务挺防守边疆。
东北
①灭亡百济、高句丽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李治责问后下诏释放,百济宣告灭亡,史称“唐灭百济之战”。 随后,发生百济复国运动,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
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唐征高丽、百济之战
②兵败新罗,丢失朝鲜半岛
在百济与高句丽灭亡后,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唐朝与新罗之间又爆发了战争。新罗联合高句丽和百济的残余力量,不断蚕食和侵扰熊津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诸城。尤其是对百济故地的熊津都督府,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咸亨元年(670年)七月,新罗出动大军,一举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咸亨二年(671年)一月,新罗发兵攻打百济,战于熊津南,六月兵临百济加林城,与唐兵战于石门,取得了“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的战绩。由此,新罗已控制了百济故地大部分地区,逼近了位于熊津、泗沘等唐朝在百济的统治中心地区。
此时,唐朝任命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协助熊津都督府,同新罗作战。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676年)冬十一月,沙湌施得领船兵,与薛仁贵战于所夫里州伎伐浦,败绩,又进大小二十二战,克之,斩首四千余级。”
中国史料记载的战况则为:上元二年二月,刘仁轨在七重城大破新罗军。之后唐朝又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在买肖城三次大败新罗军。新罗王法敏遣使入朝谢罪,并进贡金、银等大量贡品。 后张文瓘劝谏唐高宗唐朝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吐蕃上,于是唐朝承认了新罗“多取百济地,遂抵高丽南境”的事实。
新罗夺取了熊津都督府,吞并了百济故地。由此,唐朝彻底丢失了朝鲜半岛地区。
西域
①平定西突厥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略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②西域叛乱,放弃安西四镇
龙朔二年(662年),在吐蕃的唆使下,西域的龟兹、疏勒两国叛唐,李治任命苏海政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