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何 编辑
萧何(?—前193) 西汉初大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人。 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萧何亦工书,尤善署书,书论有《论书势》《九章律》,皆已佚。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驾崩后,继续辅佐汉惠帝。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谥号文终。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 )
全名:萧何
别名:萧相国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
逝世日期:公元前 193年
主要成就: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主要成就:制定《九章律》
主要作品:《九章律》
地位: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一
信仰:道家(黄老之术)
官职:相国
爵位:酂侯
谥号:文终
县中豪吏
萧何画像
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借官吏的职权袒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经常在身边指点他。刘邦曾以官吏身份到咸阳参加徭役,其他同事都送给他三百钱路费,唯独萧何给了五百。 秦朝的监郡御史交给萧何的事务,萧何都办理得井井有条。因而被提拔为泗水郡的卒史,政绩又考评为第一。于是御史想向朝廷推荐征调萧何,萧何一再请辞,才得以不去朝廷任职。
单父县人吕公迁居到沛县时,因与沛县的县令要好,沛县之中的豪杰官吏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里的主吏,掌管收礼事宜,他限定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钱的,坐到堂下。”亭长刘邦递上名刺假称“贺钱一万”,其实一个钱也没带。吕公知道后大惊,起身亲自到门口迎接刘邦,把他领到堂上就坐,很是敬重刘邦。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刘邦于是亲近地捉弄座上一众宾客,毫不畏缩地坐在了首席。此次酒宴过后,刘邦成为了吕公的女婿。
一次,刘邦奉命护送一批役徒前往骊山修筑秦始皇陵,才出县境不远,便逃跑了许多人。刘邦认为就算到了骊山人也逃走得差不多了。于是在走到丰邑西面的湖泽时,刘邦索性把所有役徒都放走,自己则与十多个愿与他生死相随的役徒逃到芒、砀二山之间蛰居避难。
沛县起义
刘邦
等到刘邦一伙赶来沛县时,沛县县令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造反,就紧闭城门,派人据守,防止刘邦进城,还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曹二人于是翻过城墙去依附刘邦。 之后沛县的父老乡亲在刘邦的劝导下,合力杀掉了县令,开门把刘邦等人接入城中,并打算拥立刘邦为新的沛县县令。 刘邦出言推辞,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文官,爱惜身家性命,怕起事不成,会被秦朝灭族,于是又都推让给刘邦。 众人在多番推辞下,没人敢出头,最终刘邦成为新的沛县县令,依照楚国旧制称作“沛公”。 萧何则担任了沛县的县丞统筹处理各类政务,与曹参、樊哙等当地豪杰官吏为刘邦去招收兵员,整合了两三千人,前往攻打沛县周边的城邑。
转战各地
众人先是攻打胡陵县、方与县,秦国泗水郡的郡监平率兵包围丰邑,众人回守丰邑,两天后,刘邦出兵应战,击破秦军。 于是泗水郡的卒史周苛、周昌兄弟归顺刘邦阵营。 刘邦命雍齿守卫丰邑,樊哙往东再次平定沛县,刘邦领着众人在薛县城西击败泗水郡的郡守壮,壮逃到戚县。刘邦麾下左司马擒获郡守壮,杀死了他。
刘邦所部再次进攻胡陵县,萧何与夏侯婴前去劝降镇守胡陵的泗水郡监平,平于是举城投降。 刘邦回军亢父县,抵达方与县时,恰逢魏人周巿来攻打方与,双方还未交战。 刘邦命曹参把守方与城,方与城转投了魏国,曹参领兵迎击。周巿又派人策反了镇守丰邑的雍齿,刘邦率军攻打,没有打下。
刘邦两次攻打丰邑没有攻下。项梁击杀景驹、秦嘉后,停驻在薛县。刘邦听说项梁在薛县,于是带着萧何、曹参、刘交等一百多名骑从,前去拜见项梁。项梁给刘邦增拨了士卒五千人,五大夫爵位的将领十个。刘邦回去后,再次领兵进攻丰邑,攻陷了该城,雍齿逃奔魏国。返回薛县后,萧何随同刘邦与项梁等人共同拥立了楚怀王。
西进灭秦
项梁死后,楚怀王与众将约定:项羽随宋义北向救赵,刘邦率军西征,谁先攻入秦都咸阳,谁就可在关中称王。
萧何收集律令图书
当时随刘邦进入咸阳的将领们也都争先奔向储藏的仓库,去瓜分金帛财物,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形势强弱、民众疾苦等等情况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立为汉相
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有梁、楚九郡之地,建都彭城(江苏徐州)。项羽背弃楚怀王的约定,改立刘邦为汉王,统辖荒远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地区分封给三名秦朝降将,分别为: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目的是围堵刘邦。
刘邦很生气,想谋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劝阻刘邦,萧何进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些吗?”刘邦说:“怎么会死呢?”萧何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开战百分之百会失败,除了死还能如何?《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话说‘天汉’,这个名称非常美好。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周武这样的王者。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刘邦这才应允,于是前去就国,任命萧何为丞相。
保举韩信
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当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招呼一个小孩一样,这就是造成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 汉军一众将领听说后都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留镇后方
萧何
由于几经战事,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
汉二年冬十月(前206年11月3日至12月2日) ,刘邦到达陕县,镇抚关外父老。陆续降服河南国、韩国等地。十一月,刘邦由南郑迁都栎阳,修缮河上塞。秦朝原先的皇家动植物园地及水池,也开放给百姓进行耕种。
汉二年二月癸未日(前205年3月4日) ,汉朝廷下令废除秦朝的政权标志——社稷坛,建立汉朝的社稷坛。普施恩德,赐民爵禄。蜀汉人民因供应军需负担甚重,免其租税二年。关中士卒从军的,免除其家赋税一年。凡普通百姓年逾五十,德高望重,能领导大家为善的,安排他为“三老”,每乡一人。选择三老一人为“县三老”,和县令、县丞、县尉共议政事,免除其役戍。以十月份(颛顼历一年之始 )为酒肉慰劳人民之月。
汉二年(前205年)夏四月,刘邦率军东征,趁项羽攻齐之际,汉军打入西楚首都彭城,不久被项羽回军杀败,军队崩溃逃回荥阳。
汉二年(前205年)五月,汉军在荥阳集结,萧何征集关中老弱及尚未成年的人都到军队前线去。韩信也收聚士卒与刘邦会师,刘邦此时又军威重振。与楚军在荥阳南边京索之间交锋,打败了楚军。汉军在道路两侧筑垣墙,通到河边,以运取临河倚山的敖仓粮食。
汉二年(前205年)六月,刘邦返回都城栎阳,初六日,立儿子刘盈为王太子,赦免罪人。命令诸侯之子在关中的都集中到栎阳担当近卫。
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刘盈,主理都城栎阳。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设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刘邦上奏报告,刘邦也总是予以批准,准许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根据实际情况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刘邦回来再报告。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前方的军队。刘邦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散,萧何常常又征发关中的士卒,及时补充汉军的损失。刘邦因此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任给萧何。
汉三年(前204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在京索之间对峙,刘邦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大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着想,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大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大为高兴。
开国首功
张良
其后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 众将不服,争辩说自己在前线卖命征战,萧何只是在后方舞文弄墨,逞口舌之力,不应位居众人之上。 刘邦于是用“功狗功人”来比喻萧何功劳之大,又说:“诸将都是只身追随我,最多再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用整个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我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才不敢再说什么。 等列侯分封完毕,到了排定朝中位次时,群臣都推举曹参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多处战伤,攻城略地,战功最多,应排第一。” 刘邦已经压过众人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道:“在楚汉之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言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就下令萧何排名功臣第一,赐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 当天刘邦还全部封赏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又因为当年萧何送行时比别人多给了两百钱,刘邦加封萧何二千户食邑。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百科x混知:图解汉初三杰
营建长安
营建未央宫
汉高帝八年(前200年),萧何营建未央宫,建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刘邦回来,看见宫阙极为壮丽,非常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喧扰不安,苦战数年,成败尚未可知,现在为什么要修建宫至豪华过度呢?”萧何说:“正是因为天下没有安定,所以才乘这个时机建成宫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不壮观华丽,就不足以彰显天子的尊贵和威严,并且也是为了不让后代再来加盖。”刘邦心情这才好起来。
诛灭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
汉十年(前197年),阳夏侯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讨伐,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随后和家臣商量,趁夜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韩信的一位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害怕他的党羽不到位,于是和萧何合谋,派人假称从刘邦那里回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要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就算生病,也勉强去祝贺一下吧。”韩信进入宫中,吕后随即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将他斩杀。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致被妇孺之辈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后人由韩信事迹引申出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当时还在平定代地,听说韩信已经被杀的消息后,与张良商议,派遣使者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
自污名节
萧何半身像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秋天 ,英布起兵反叛,刘邦亲自领军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萧何在做些什么。萧何因为刘邦在前线,就努力安抚勉励百姓,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就像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 有个说客对萧何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地位难道还能更高吗?而您从刚进关中时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陛下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这样的话陛下就会对您就放心了。”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非常高兴。
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刘邦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萧何,说道:“你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
萧何乘机为百姓们请求说:“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后粮食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刘邦大发雷霆,说:“相国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
萧何入狱
萧何本来年事已高,平日一向谦恭谨慎,进宫拜见刘邦时,光着脚走路来表示谢罪。刘邦说:“相国别这样了!相国为百姓请求上林苑中的空地,我不允许,不过是我成了桀、纣那样的昏暴君主,而相国却是贤明的宰相。我故意把相国关起来,是想让百姓们都知道我的过错啊。”
晚年去世
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刘邦病逝于长乐宫。 同年,太子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汉惠帝刘盈亲自来探望萧何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刘盈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找到合适的人了!臣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效仿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戏剧形象
鄂千秋:“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
刘盈:“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
司马迁:“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太史公自序》:“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班固:“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荀勖:“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致画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陆机:“堂堂萧公,王迹是因。绸缪睿后,无竞维人。外济六师,内抚三秦。拔奇夷难,迈德振民。体国垂制,上穆下亲。名盖群后,是谓宗臣。”
葛洪:“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于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于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
应詹:“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魏武委钟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熲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司马贞:“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政称画一,居乃非泰。继绝宠勤,式旌砺带。”
独孤及:“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薛稷:恪居尔位,勤不告劳,则萧公堂堂,吴汉纠纠,冯豹伏于阁下,黄公宿于台上:忧国奉公,可以不谓忠乎?
吕蒙正:”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徐钧:”相国人夸佐沛公,收图运饷守关中。不知用蜀为根本,此是兴王第一功。“
张闰:”汉祖肇炎图,三杰咸辅翼。功成及酬赏,相国独第一。发踪指示语,谁曰匪其实。焉知英主心,方谨操纵术。勋高疑益深,固异亭长日。守关忠弗念,置卫防百出。堂堂明且审,自计亦无失。护军给饷馈,入秦收图籍。用智既有余,保身岂难必。逊封散宏财,非真召平力。污名起田宅,犹愈受斧锧。终加恭谨辞,贤哉史臣笔。“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周恩来:“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政治
助平天下
早期追随刘邦的萧何就不予余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后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职位,也可以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制定汉律
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这都是在萧何的意见下进行的,而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九章律》,分别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文化
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他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决定性作用。他为丞相,留守关中。转送粮草,军需无乏,建国以功第一。汉五年(前202年)封为酂候。他极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汉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阁”、“天禄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咸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是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亲属
夫人:姓氏不详,名同,汉惠帝二年被吕后封为酂侯,汉文帝元年被罢免。
儿子
萧禄,萧何长子,酂哀侯。
萧延,萧何幼子,孝惠二年为筑阳侯,汉文帝元年改封酂侯,谥号定。
孙子
萧遗,萧延的长子,酂炀侯。
萧则,萧延的次子。
萧嘉,萧延的三子。
曾孙
萧庆,萧则的儿子,汉武帝时绍封为酂侯。
后裔
萧何的后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爵,绝封;但汉天子总是又寻找萧何的后代,重新封为酂侯,其他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其后代著名者有:
萧思话,宋封阳穆侯。兰陵萧氏皇舅房。
萧道成,齐开国皇帝。兰陵萧氏齐梁房齐支。
萧衍,南梁开国皇帝。兰陵萧氏齐梁房梁支。
《南齐书》与《梁书》都将南渡之前的兰陵萧氏谱系直追至汉代的萧何、萧望之等,这显然是《南齐书》作者萧子显及其同时代人的编造。《新唐书》所说的萧氏世系,又与《南齐书》和《梁书》分歧甚大,显然是入唐以后萧氏的后人因为《南齐书》与《梁书》的记载已遭批评,而另编新谱。
侯国世系
萧何的后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侯国断绝;但汉家皇帝总会再次寻找萧何的后代,重新封为酂侯来传承萧何的爵位,这样的待遇是其他功臣不能相比的。
酂侯(前201年—9年) | |||||
---|---|---|---|---|---|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备注 |
第1世 | 酂文终侯 | 萧何 | 9年 | 前201年-前193年 | 10000户 |
第2世 | 酂哀侯 | 萧禄 | 6年 | 前192年-前187年 | 萧何子 |
第3世 | 酂侯 | 同 | 8年 | 前186年-前179年 | 萧何妻 |
第4世 | 酂定侯 | 萧延 | 2年 | 前179年-前178年 | 萧何子 |
第5世 | 酂炀侯 | 萧遗 | 1年 | 前177年-前177年 | 萧延子 |
第6世 | 酂共侯 | 萧庆 | 3年 | 前120年-前118年 | 绍封,萧何曾孙 |
第7世 | 酂侯 | 萧寿成 | 11年 | 前117年-前107年 | 萧庆子 |
第8世 | 酂安侯 | 萧建世 | 14年 | 前66年-前53年 | 绍封,萧何玄孙 |
第9世 | 酂思侯 | 萧辅 | 失考 | 前52年-? | 萧建世子 |
第10世 | 酂侯 | 萧获 | 失考 | ?-前16年 | 萧辅子 |
第11世 | 酂釐侯 | 萧喜 | 3年 | 前16年-前14年 | 绍封,萧何五世孙 |
第12世 | 酂质侯 | 萧尊 | 5年 | 前13年-前9年 | 萧喜子 |
第13世 | 酂质侯 | 萧章 | 13年 | 前8年-5年 | 萧尊子 |
第14世 | 酂侯 | 萧禹 | 4年 | 6年-9年 | 萧章子 |
筑阳侯(前186年—前179年) | |||||
---|---|---|---|---|---|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备注 |
第1世 | 筑阳侯 | 萧延 | 8年 | 前186年-前179年 | 萧何子,改封酂 |
武阳侯(前175年—前128年) | |||||
---|---|---|---|---|---|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备注 |
第1世 | 武阳侯 | 萧则 | 20年 | 前175年-前156年 | 绍封,萧何孙 |
第2世 | 武阳侯 | 萧嘉 | 7年 | 前155年-前149年 | 绍封,萧则弟 |
第3世 | 武阳侯 | 萧胜 | 21年 | 前148年-前128年 | 萧嘉子 |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何(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3.
功狗功人: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群臣,以萧何功为最高,封酂侯并食大县。诸将认为他们身历百战,攻城夺地,而萧何从未征战,没有战功,只靠笔墨议论,功劳反在他们之上,不服。刘邦把诸将比喻为有功的猎狗,把萧何比喻成有功的人,以此说服诸将。 4.
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咸阳北原
《集解东观汉记》云:“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正义括地志》云:“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
萧何
萧何墓的四周,并没有发现像一般的名人墓冢应该有的一些保护措施,也没有历史文化的资料,只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碑文,上面刻着在一九九二年的时候,这里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经常是盗墓贼来的地方。
中牟县
据明朝正德年间的《中牟县志·墓冢》记载:“萧何墓,在圣水堡。”圣水堡的旧址在今中牟县雁鸣湖乡小朱村附近。
明朝洪武年间,中牟萧氏的始祖萧斌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黄河以南的中牟定居,后来,又有一些萧氏子孙从中牟迁徙到新郑、尉氏等地,人丁非常兴旺。在中牟定居的萧氏后裔为纪念萧何的不朽之功,就在当年的“鸿沟”附近建造萧何墓,并世代精心守护。当时“鸿沟”的位置在中牟北面,水通圃田泽,上游连接荥阳楚河。明朝中期,萧何墓依然完好无损,当时,湖南官吏刘威曾专程到中牟的萧何墓前来拜谒,并写下《谒萧何墓》一诗:“半世悠悠刀笔场,偶持文墨事高皇。入关独解收秦籍,略地先能绝楚粮。指示功勋高一代,定来法律胜三章。临终更笃曹参代,万古忠心日月光。”这首诗收录在明朝正德七年的《中牟县志》。明朝天顺和成化年间,黄河决口,萧何墓被洪水冲毁,已经荡然无存。
广场
萧何文化广场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因汉朝开国功臣萧何的民间传说而得名。传说,汉高祖刘邦为缅怀功臣萧何,下令为萧何铸金头随葬。但后来萧何的金头被盗墓人盗走。盗墓人用船载着萧何金头辗转沿滏阳河行至何家庄西河湾时,因湾大水急,船翻了,萧何金头沉入水底,虽打捞数日却不见踪迹。后来,有善良的打鱼人把萧何金头打捞上来,就地埋在了西河湾畔,此后西河湾就被人们称作“萧何头”。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班固·《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