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 编辑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姜维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维出身天水姜氏。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魏天水太守马遵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遇刺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胜负。而后蜀汉大臣大多反对姜维北伐,宦官黄皓也操弄权柄,姜维杀黄皓不成,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摆脱牵制自己的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但邓艾却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向魏军投降。姜维投降后,打算利用魏将钟会反抗司马昭的机会以恢复汉室,但最终无力回天,姜、钟二人皆被魏军所杀。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姜维

别名:姜伯约

字:伯约

所处时代:三国

出生地:天水冀县

出生日期:202年

逝世日期:264年3月3日

主要成就:洮西大破王经,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

主要作品:《蒲元别传》

官职:大将军

爵位:当阳亭侯,平襄侯

追封:开明王(西魏)

阵营:蜀汉

家世:天水姜氏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是郡功曹,逢羌、戎叛乱,姜冏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参本郡军事。 《魏略》记载:天水郡打算表姜维为将。姜维家是郡中衣冠,不愿为将,郡中便表拜他为郎中。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到上邽时城门已闭,于是共同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等人不得已,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

《魏略》则记载:马遵带着姜维及诸官属跟随雍州刺史郭淮西到洛门巡查。郭淮听闻诸葛亮军已到祁山,对马遵说:“这是要出大事了!”于是回到上邽。马遵心想治所冀县在西边,又担心吏民作乱,于是跟随郭淮而去。当时姜维对马遵说:“明府应当回冀县。”马遵对姜维等人说:“你们这些人不能信任,都是贼。”姜维无可奈何,而家在冀县,就与郡吏上官子脩等人回去。冀县吏民见到姜维等人大喜,就让他们去见诸葛亮。两人不得已,只得一同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大悦,但还没来得及迎接冀县人,前锋已被张郃击破,便带着姜维等人撤退。姜维不得还,便入蜀。曹魏诸军攻破冀县,擒获姜维的母亲及妻小,但以姜维本无去意,因此不伤害其家属,而把他们带到保官。

此后,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诸葛亮还曾给张裔蒋琬写信称:“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察他的才略,李邵、马良等人也不如他。此人,是州上士。”又称:“应该先让他训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对军事很有领悟力,他既有胆色义气,又深懂兵法的意理。此人心存汉室,而才气过人,等到军事训练完毕,再让他觐见主上。”

建兴八年(230年),姜维迁为护军、征西将军。

建兴九年(231年),姜维与诸葛亮等共上书请罢黜李平。(公文中姜维为“行护军、征南将军”,与本传不同)

建兴十二年(234年),姜维跟随诸葛亮北伐。当时魏将司马懿向朝廷请求出战,曹魏令卫尉辛毗持节前去劝阻。姜维得知后,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节而到,敌军不会再出战了。”

同年秋,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但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调遣,率军从别道率先撤退。司马懿追击,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做出反攻魏军之势,司马懿便引军撤退,不敢进逼。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连结羌胡

姜维半身像 姜维半身像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次年,蒋琬为大司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后来,姜维曾率领偏师经过汶山郡,前去看望廖立,并称赞廖立意气不减当年,言谈自若。

延熙三年(240年),姜维率军攻打陇西,魏将郭淮进军羌中 ,姜维退军。

延熙五年(242年)正月,姜维督偏军从汉中返回,屯于涪县。

当初,大司马蒋琬以为诸葛亮时期多次入秦川不能成功,便提议顺汉、沔东下攻打魏兴、上庸。群臣多认为不可行,朝廷令尚书令费祎和中监军姜维前去劝阻。延熙六年(243年),蒋琬又上书“效法过去偏军入羌,应该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姜维出征,自己当率军后继”。 同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注:《华阳国志》记载延熙九年(246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又出兵陇西,击败魏将郭淮、夏侯霸。 《三国志·郭淮传》则记载姜维在魏正始九年(248年)迎接治无戴。 均与《三国志·姜维传》记载不同。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 同年秋,姜维出兵攻雍州,依麹山筑二城,令牙门将句安、李韶等驻守,又聚羌胡质任等进逼诸郡。魏征西将军郭淮用雍州刺史陈泰之计,让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麴城,切断运粮的道路及城外水源,城里的蜀军将士日渐困顿。姜维率军救援麴城,出牛头山,陈泰坚守不战,并请郭淮前往牛头山截断姜维归路。郭淮率诸军到达洮水,姜维得知魏军前来,立即引军退还。句安等人孤立无援,只得投降曹魏。

姜维退兵后,郭淮采纳邓艾的建议,派他屯驻白水北。不久,姜维派廖化自白水南结营,与邓艾相持,并率兵袭击洮城,但邓艾预料到了姜维的行动,抢先一步占据城池,魏军得以不败。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回。

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主持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魏国降将西平人郭修刺杀身亡。 同年,东大臣诸葛恪打算趁东兴大捷动北伐,他派司马李衡来到蜀汉,劝说姜维一同出兵,姜维答应。

夏季,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狄道,魏权臣司马师用虞松之计,令郭淮及雍州刺史陈泰率关中之众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时,姜维闻郭淮进兵,而军粮已将耗尽,于是退屯陇西界。

延熙十七年(254年)春正月,姜维回到成都。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魏守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夏六月,姜维率荡寇将军张嶷等凭着李简赠送的物资出兵陇西。到狄道时,李简率吏民出城迎接。张嶷与魏将徐质交战,临阵战死,而魏军也死伤过倍。姜维进围襄武,与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关、狄道、临洮等地,将三县的百姓带到绵竹和繁县居住。

延熙十八年(255年)春,卫将军姜维回到成都,又再次商议出征,张翼在朝廷上与姜维争辩,认为国小不宜黩武,姜维不从。夏,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镇南大将军张翼等诸军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数万人战死,王经退保狄道城。姜维进兵,围攻狄道城。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设伏不成,退军驻扎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出兵天水,并与镇西大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秋八月(一作七月),姜维到上邽,胡济失约不至,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死伤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冬,姜维回到成都,请求自贬,于是朝廷以姜维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氏,曹魏调动关中兵马东征。姜维打算趁虚向秦川,又率领数万人出骆谷。当时长城储存的谷物多而守兵少,听闻姜维到来,都感到害怕。魏大将司马望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司马望、邓艾傍依渭水加固防御设施,姜维多次下书挑战,司马望与邓艾都不回应。

景耀元年(258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返回成都,刘禅恢复姜维大将军的职位。 射声校尉杨戏之前跟随姜维出征,因不服姜维,在酒后多有傲慢之辞,姜维意不能堪。回军后,有司承旨奏免杨戏。

宦官黄皓与尚书令陈祗互相表里,在这一年开始干涉朝政。姜维虽然位在陈祗之上,但常出征在外,很少过问朝政,因此在朝中的权力不如陈祗。当时连年动兵,百姓疲弊,中散大夫谯周与陈祗论其利害,写下了《仇国论》。

姜维认为汉中的防守策略不能获得大的战果,于是改为“敛兵聚谷”策略,令胡济退往汉寿,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立围。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厌恶黄皓专擅,向刘禅请求将他处死,刘禅不肯,对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个趋走小臣,你又何必介意呢?”姜维多年出征,功绩不立,见黄皓枝附叶著,惧于失言,于是逊辞而出。刘禅让黄皓向姜维道歉,姜维趁机请求去沓中种麦。同年秋,姜维率军出汉、侯和。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驻沓中。黄皓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大将军阎宇,姜维也担心黄皓会害自己,不敢再回成都。

孙盛《异同记》记载:诸葛瞻、董厥等人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刘禅,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诸葛瞻表以阎宇代姜维故事。

以身殉国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军五路伐蜀,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廖化到阴平时,听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因此停留观察其动向。

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阳安关口,蜀将蒋舒开城投降,傅佥格斗至死。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长驱直入。邓艾令王颀、牵弘、杨欣进兵攻击姜维,姜维得知钟会入汉中,引军退还,杨欣等人追击到强川口,大战,姜维败走,退往阴平。当时诸葛绪的雍州军阻路,姜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其后,诸葛绪便令军队退后三十里。姜维得知后,引军迅速通过桥头。诸葛绪连忙率军阻截,但已追不上姜维军。姜维到阴平和廖化会合,打算召集部队救援关城,结果得知关城已破,只得放阴平,退往白水,又与张翼、董厥会合,众人退保剑阁。

钟会写信给姜维说:“公侯您文武全才,怀有超世谋略,功扬巴、汉,声播华夏,远近莫不归服您的大名。每每思念过去,我们同朝共沐大魏教化,吴季札、郑子产的友谊,可用来譬喻我们之间的关系。”姜维不作回应,分列营阵,严守险要。钟会进攻,却屡次被姜维击退。于是,钟会与诸将商议,准备撤还。

天水姜维纪念堂中的姜维像天水姜维纪念堂中的姜维像

此时,邓艾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斩杀诸葛瞻。邓艾进军成都,刘禅开城出降,并遣蒋显带着敕令让姜维投降。姜维初闻诸葛瞻兵败,听说刘禅打算固守成都,又听说打算东入吴国,又听说打算南入建宁,于是与张翼、廖化、董厥等率众入巴中,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钟会进军涪县,遣夏侯咸、胡烈、田续、庞会等人分路追击姜维。

姜维到郪县,得到刘禅的敕令,于是令兵士投戈卸甲,将自己的符节交给胡烈,从东道向钟会投降。军中的将士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

姜维投降钟会后,钟会问:“为何来得这么迟?”姜维说:“今日能来已经算是很快了。”钟会非常看重姜维,暂时还给他印号节盖,与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又对长史杜预说:“以姜伯约比中土名士,就算是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也比不上他。”

魏咸熙元年(264年)正月一日,邓艾遭钟会陷害,被曹魏下令以槛车押回洛阳。 此时钟会自认为功名盖世,不可再为人下,于是谋反。姜维发觉钟会的异心,认为可以趁机复兴蜀汉,就对钟会说:“听闻您自淮南平叛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都是您的功劳。如今又平定蜀地,威德振世,百姓拜服您的高功,君主敬畏您的谋略,您难道想如此安然归去吗?韩信在战乱时也不愿背弃汉朝,却在太平时遭受猜疑;文种不从范蠡归隐于五湖,最终伏剑妄死,这些岂是昏君愚臣的情况?而是利害导致的。现在您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于江湖,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子云游呢?”钟会说:“您说得太过高远,我做不到,况且如今的形势,或许不是只能归隐。”姜维说:“其他的则凭您的智力足够算到,不烦老夫了。”两人情好欢甚。

十五日,钟会带着姜维等人到成都。十六日,钟会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原蜀汉官员在蜀汉朝堂为皇太后(明元皇后)发丧,又假造太后遗诏,令他们一同起兵废司马昭,并把不从的人关到益州诸曹屋中。姜维请钟会诛杀北方来的诸将,打算等到他们死后再杀钟会,尽坑魏兵,复兴蜀汉,于是暗中写信给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钟会自称益州牧作乱,决定让姜维统领五万人作为前锋出斜谷,自己统率大军随其后。等到了长安,令骑兵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认为五日可到孟津,到时与骑兵会合洛阳,天下可一举而定。

十八日(3月3日),南安太守胡烈等人的士兵在成都发动兵变。钟会大惊,对姜维说:“兵士前来,似乎是想作乱,这该如何是好?”姜维说:“只有与他们一战。”于是率钟会的亲信出战,手杀五、六人。魏军击杀姜维,之后争向前斩杀钟会。

成都之乱,姜维的妻儿及原蜀汉太子刘璿、官员张翼、蒋斌、蒋显、卫继等都被魏兵杀害。魏兵放纵抄掠,经过几日才得安定。之后,邓艾父子也被卫瓘指使田续杀死。

个人作品

编辑

《全三国文》载姜维作《报母书》、《建议殄敌》、《议谥赵云》、《表后主》、《密书通后主》、《蒲元传》。

主要成就

编辑

军事成就

白描姜伯约九伐中原白描姜伯约九伐中原

当初刘备为汉中王,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兴势之战,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就是用的这个方式。但是姜维认为,这个方法虽然符合《周易》“重门”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于是令汉中都督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都立围守,以备强敌。

景耀六年(263年),钟会伐蜀,率领大军围住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无奈,写信给驻守在汉城的蒋琬之子蒋斌,劝其投降,但遭到拒绝。 而此时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傅佥战死。钟会于是只留轻军围汉城,自率大军长驱直入。 姜维的军事布置因为朝廷用人不当而导致失败(蒋舒本为武兴督,因为在职期间没什么表现,所以被派往关口助关中都督傅佥守关 )。

文学才能

《魏晋文学史》中说姜维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别传》等。

历史评价

编辑

姜维画像

诸葛亮:①“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②“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曹奂:①“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②“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钟会:①“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②“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之事也。”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左思:“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傅玄:①“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②“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京剧中的姜维京剧中的姜维

孙盛:①“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②“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 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

陈普:①“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钟会,邓艾无翎独解飞。”②“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枭钟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胡三省:①“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②“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干宝之讥贬皆非也。“ ③“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罗贯中:“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剑门关平襄侯祠

李贽:“又一孔明。”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王鸣盛:①“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蔡东藩:“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毛纶、毛宗岗:“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矣。且将除邓艾,而假手于会;将除卫瓘,而又假手于艾。是谋杀诸将者姜维,谋杀邓艾者亦姜维也;谋杀钟会者姜维,谋杀卫瓘者亦姜维也。然而会灭而诸将不灭,艾灭而卫瓘不灭,则天下未可强也。论者往往以多事责姜维,然则陆秀夫之航、张世杰之瓣香、文天祥之崖山流涕,皆得谓之多事耶?李陵之不即死,或犹虚谅其得当报汉之言;而姜维之不即死,岂得实没其设谋报汉之志?元人有诗曰:‘诸葛未亡犹是汉。’予请更下一语以对之曰:‘姜维不死尚为刘。’庶不负其苦心云。”

爱新觉罗·弘历:祎之言似是而非,试思后主昏庸,信任奸宦,安能保国治民 若姜维虽近冒味,然其志固在乘机恢复也。少与之兵,自是败国事,安得谓忠?庸腐者流,但言息兵,则抚掌大悦,宜其以祎为是耳。

《甘谷县志》: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家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

轶事典故

编辑

议谥赵云

姜维画像 姜维画像

景耀三年(260年)冬天,刘禅下令对已故开国功臣进行追谥,先后追封关羽为壮穆侯,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庞统为靖侯。刘禅下诏说:“赵云当初跟随先帝,立下了不少功绩,多次救我于危难之中,你们商议一下赵云的谥号。”大将军姜维等人商议后认为:赵云当初跟随先帝南征北战,战功显著;遵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应该表彰他的功劳;当阳长坂坡之战所表现出来的情谊,能够削金断石;赵云忠诚保卫主上,君主念其功劳大加赏赐;赵云以礼厚待下属,部下为其效命不计较生死;战死的将士因为有赵云这样的上司可以不朽,生者感激赵云的恩情都情愿以死来报答。按照谥法:温和、德才兼备、有爱并且有智慧称为“顺”,有职业操守,有信誉,处理事情不偏不颇称为“平”,克敌制胜,平定祸乱称为“平”,所以应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不在当归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恰逢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而姜维母亲尚在冀县,所以与母亲分开。后来,姜维母亲给姜维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胆大如斗

刘禅投降邓艾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投降于钟会。钟会问姜维:“你为什么来迟了?”姜维却神色严正哭着说:“现来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对此非常惊讶, 非常器重姜维,让姜维继续统领他原来的军队。而姜维却劝钟会拥兵造反。钟会诬陷邓艾造反,司马昭派人将邓艾收押,钟会进据成都,自称益州牧。钟会想让姜维率领五万人为先锋讨伐司马昭,而姜维想先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而后再杀钟会,复兴蜀汉。

但钟会想要杀魏将的事情败漏,与姜维一同被杀。魏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

人物古迹

编辑

芦山姜维墓

芦山姜维墓芦山姜维墓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尾山,2007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姜维固守边陲,曾在芦山筑城,屯兵设防,抵御羌人。相传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五马分尸”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敌军很是惧怕。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城东的龙尾山上。所以姜维墓又称“胆墓”。墓冢为圆形,四周围条石加以围砌,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

平襄楼

姜维雕像姜维雕像

平襄楼位于四川省芦山县芦阳镇南街汉姜侯祠内。祠祀三国蜀汉名将平襄侯姜维,民国时期乡人曾在此举行“庆坛”活动,故又名姜庆楼。初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建。为寺观型木结构建筑,楼平面呈方形,建于高0.2米台基上,楼面阔五间14.1米,进深四间10米,楼高24米,建筑面积202平方米,一楼一底,三重檐歇山顶,楼周围有回廊,斗拱硕大,为柱高的四分之一。

姜维城

剑门关姜维城剑门关姜维城

剑门关右侧的悬崖绝壁之巅,有一灌木丛林。三面石壁凌空,如刀砍斧削,只有一面有条窄路可通往大剑山。这块丛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数万.是当年姜维居高临下,把守剑门屯兵的“营房”。当地群众叫此地为“营盘嘴”,又叫“姜维城”。后来历代兵家镇守剑门,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有城池、战壕等遗迹。

另,剑门关内右侧半山腰有一姜维洞,关外的牛头山上有一姜维井,关内的营盘嘴有姜维苗,以及姜维墓、姜公桥等等。

故道石刻

朴头山石刻题记朴头山石刻题记

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姜维进兵所开,蜀汉延熙六年汶山平康蛮夷造反夷反,姜维率兵前往讨伐。姜维入平康(今黑水县境内)沿杂谷河而上,越朴头山由旧时理番县入黑水大道马场沟而入平康。朴头山姜维故道山崖旁有隋开皇九年会州刺史姜项达重治旧道的《通道记》碑文一通,《通道记》记载自三国姜维开凿朴头山栈道以来,因年久道路荒废,会州刺史派人重治旧道事。

家族成员

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父亲

姜冏

曾任郡功曹,在平定羌胡乱时阵亡。

柳氏

---

后裔

姜宝谊

唐高祖李渊将领,右武卫大将军。与宋金刚作战被俘不屈死,追赠左卫大将军。

姜恪

宝谊子,唐高宗时以战功官至左相。

史料记载

编辑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中,姜维初登场于92回。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事母至孝,为郡人尊敬。 诸葛亮首次北伐,姜维助天水太守马遵先后击退赵云、诸葛亮军。后来夏侯楙、马遵中蜀汉军之计,误以为姜维投降,闭门不纳,姜维被迫降蜀。姜维投降诸葛亮后,随即献计帮助诸葛亮夺取天水、上邽。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姜维献诈降之计击破魏军,逼得魏将费耀自杀。 诸葛亮临终前,将平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 蜀汉后期,姜维前后九次北伐,期间围困司马昭于铁笼山,射杀魏将郭淮; 与邓艾互有胜负。后因黄皓扶持阎宇,被迫回师,在劝杀黄皓无果后屯田沓中。 刘禅投降后,姜维为复兴蜀汉,假降钟会,并助其对付邓艾。 后魏军得知钟会谋反,起兵杀死钟会。姜维拔剑力战,心疼转加,仰天说道:“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随即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魏军为了报复,剖开姜维腹部,见其胆大如鸡卵。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

饰演者

图片

1985

电视剧

《诸葛亮》

何玉海

姜维影视形象

1985

电视剧

《诸葛亮》

李嘉豪

杨得时

1994

电视剧

《三国演义》

张天舒

樊志起

1996

电影

《诸葛孔明》

王晓东

2006

电视剧

《神鬼八阵图》

王全有

2010

电视剧

《三国》

叶鹏

2017

电视剧

《虎啸龙吟》

白海涛

下一篇 曹衮

上一篇 刘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