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冲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化药理学家

周廷冲周廷冲

周廷冲(1917年3月6日-1996年10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新登县,生化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

1941年周廷冲从上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室工作;194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进修;1947年获得牛津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酶化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1950年与夫人黄翠芬一起回国,并到山东医学院工作,担任研室主任兼华东生理研究所副所长;1953年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1958年—1969年先后任药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长兼生化药理室主任;1970年—1977年担任国防科委十三院四所任副所长;1978年重新回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1979年受命组建基础医学研究所,担任第一任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6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

周廷冲一直从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阐明梭曼膦酰化乙酰胆碱酯酶的老化机制,证明梭曼膦酰化酶老化的实质是毒剂残基上特己氧基的去烷基反应,从而为毒剂防治中的药物设计指明了方向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周廷冲

外文名:T.C. Cho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新登县

出生日期:1917年3月6日

逝世日期:1996年10月20日

毕业院校:上海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受体生化药理学》《中国药物研究与展》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性别:男

学历:博士

人物生平

编辑

周廷冲

1917年3月6日,周廷冲出生于浙江省新登县(现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官塘村周家)。

1930年,周廷冲进入嘉兴市秀州中学就读。

1935年,周廷冲进入上海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求学,在校期间与学校的一批进步同学及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医学院的地下组织有密切联系。

1940年7月,大学最后一年,周廷冲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附属医院实习,期间和计苏华(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担任小队长,到前线做医疗救护工作。

1942年,周廷冲进入重庆歌乐山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学室工作,在张昌绍教授指导下从事中药药理的研究,期间为八路军办事处完成“食盐安全”化验工作(至1944年)。

1945年4月,周廷冲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进修,在J.H.Bum和OE.Bulbring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传出神经系统药的研究 。

1947年,周廷冲获得牛津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

周廷冲 与学生

1948年,周廷冲前往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在生物化学家、辅酶A的发现者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教授(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实验室,从事酶学研究。并在芝加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9年,周廷冲在美国波士顿麻省医院生物化学实验室从事生物化学研究。

1950年,周廷冲和妻子黄翠芬放在美国的优厚待遇,谢绝导师及亲友的挽留以及新加坡的高薪聘请,决定回国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回国前,周廷冲拒绝到协和医学院当教授,而到山东白求恩医学院工作。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其回国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阻挠和刁难。他求助于导师李普曼,在李普曼教授的帮助下,他携同妻子购买了由美国旧金山开往天津的货船散票,冒着被移民局搜捕的危险,漂洋过海历时56天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立即到山东白求恩医学院工作,筹建药理教研室并编写药理学讲义 。

1953年,周廷冲被调到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药理系,领导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

1956年,周廷冲以中国军事医学代表团团员身份赴苏联考察访问。军事医学科学院迁京后,药理系、药物系及化学系合并扩大,成立药理毒理研究所(又名毒物药物研究所)。他先后任第二大组(相当于研究室)组长等职。

1958年,周廷冲先后任药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长兼生化药理室主任(至1969年)。

1970年2月,周廷冲被调往国防科委十三院四所任副所长(至1977年1月)。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周廷冲重新回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兼生化药理研究室主任,继续中断已久的科研工作。

1979年,周廷冲受命组建基础医学研究所,担任第一任所长。

1980年,周廷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84年,周廷冲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1996年10月20日,周廷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CO2的混合气体对箭毒的作用

1945年,英国牛津大学药理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向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浴池中任意或供用纯氧或95%氧气与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周廷冲在实验中得到一个印象,二者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经过几次实验,结果发现使用纯氧时标本浴池中的pH约为8.8,而用氧及二氧化碳混合气体pH为7.6。后者确实可增强箭毒的作用 。

辅酶A有关供体酶和接受体酶的研究

1949年3月,周廷冲进入李普曼教授实验室后进行与辅酶A有关的供体酶和接受体酶的研究。他分离了乙酰硫激酶,证明了细菌的供体酶系统(乙酰基活化酶和辅酶A及乙酰磷酸)可以代替三磷酸腺苷——辅酶A——乙酸盐——乙酰硫激酶供体系统,与鸽肝接受体酶系统杂交,完成了芳香胺的乙酰化反应。并与苏达克首先发现了氨基葡萄糖的乙酰化反应。他阐明了乙酰基活化的两步酶催化反应,即先在供体酶系统催化下,将供体的乙酰基转移给辅酶A,生成乙酰辅酶A,再在接受体酶系统催化下,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转移到接受体上,从而完成乙酰比反应。杂交实验的成功说明乙酸的活化及利用是由两个独立的酶系统完成的。细菌中活化反应的酶系统和动物中利用乙酰辅酶A的酶系统间可以偶联。生物界乙酰载体反应系统具有通用性 。

梭曼膦酰化酶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周廷冲抓住梭曼膦酰化酶的老化机制这一课题,参照二异丙基氟磷酸酯及沙林的老化研究文献,组织人员进行酶的提纯,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梭曼膦酰化乙酰胆碱酯酶老化的机制。实验证明,梭曼磷酸化酶老化的实质是毒剂残基上烷氧基团的去烷基反应,而梭曼磷酰化酶不能被重活化,是由于老化反应太快的原因,而且这一反应是受乙酰胆碱酯酶自身催化的。这一结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它阐明了梭曼膦酸化乙酰胆碱酯酶老化的分子基础。这一成果的实用意义在于指出重活化剂的研究对梭曼膦酰化酶将是徒劳的,梭曼中毒的防治研究应用从中毒过程的其他环节加以解决,从而给药物设计指明了方向。

周廷冲领导的小组还发现梭曼等有机磷毒剂一个致死剂量以上引起中毒时,组织中有游离毒剂存在。梭曼等有机磷毒剂的水解产物在有胆碱酯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G类毒剂水解酶催化重新合成毒剂。

周廷冲的实验小组还发现了有机磷毒剂中毒的离体膈肌功能的老化现象,观察到氟甲磷酸酯同系物中毒时,膈肌功能的老化规律与磷酰化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完全一致,但甲磷酸特己酯类似物中毒时,两者非常不同。除梭曼外,其他甲磷酸特己酯中毒膈肌却很容易被重活化。

此外,在梭曼及类似物与膦酸化乙酰胆碱酯酶老化之间的规律性的阐明,梭曼中毒时蚯蚓背肌中胆碱能系统介导的三磷酸腺苷的减少,电鳐电器官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中心部位疏基的发现等方面的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周廷冲设想用纯化浓缩的G类毒剂水解酶或许可以作为G类神经毒剂的解毒剂而用于中毒的预防或治疗,因而组织大家部分提纯了这种酶,制成生物制品。实验结果果如所料,在家兔、豚鼠、猫及猴等多种动物身上证明,当注射剂量足够时,可对抗1个致死量的梭曼中毒,动物存活良好,不出现任何症状 。

糜烂性毒剂防治

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期,周廷冲领导开展对糜烂性毒剂的损伤和防治开展研究。他们观察不同动物中毒规律,进行不同染毒途径中毒动物的实验治疗,进行硫芥毒理学、硫芥解毒药的筛选、解毒药的药理及临床疗效研究,评价了中药处方300余个及西药处方100余个,最后提出了能救治一个致死量硫芥中毒的方案。

1944年,周廷冲在建立阿米巴痢疾动物实验模型时,将患者大便接种到小狗直肠内,可是不到5分钟小狗就排便,痢疾原虫不能定居,实验未能成功。之后他想到是否可以利用吗啡延缓小狗的排便,实验证实,先注射吗啡,排便时间延长,小狗一周后便血,镜检阳性,因而成功建立实验性阿米巴痢疾动物模型 。

学术论著

截至1996年10月,周廷冲共发表论文127篇,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52

《药剂学》

周廷冲等编

华东医务生活社

1952.07

《醋酸的代谢问题》

周廷冲著

华东医务生活社

1953.01

《药理学》

周廷冲主编

华东医务生活社

1953.06

《药理学及处方》

周廷冲,葆杰编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06

《受体生化药理学》

周廷冲编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04

《一个生物化学家的求索》

(美)Lipmann,F.著;周廷冲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10

《实用药学词典》

周廷冲主编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0

《多肽生长因子基础与临床》

周廷冲主编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05

《中国药物研究与发展》

孙曼霁,周廷冲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期刊论文

周廷冲. 路易·巴斯德的一生. 生命的化学

周廷冲的父亲周文卿是个商人,家中兄弟四人均学业有成。周廷冲在家排行老二,大哥周廷立毕业于南开大学;老三周廷丙毕业于原中央警官学校,后担任黄埔军校上海分校教官;老四周廷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在西南地区专业从事地质勘探 。

婚姻家庭

周廷冲的夫人为黄翠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工程的创始人之一,两人是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工作期间相识并相爱的。他们夫妻俩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对院士夫妇 。

健康状况

1984年,周廷冲的心脏病发作,由于健康原因不再担任所长职务,而专门从事科研工作 。

人物评价

编辑

“赠给周廷冲,您曾帮助我辨析中间代谢的迷津。” (李普曼在《崛起时代的漫长生活》一文的首页写到)

周延冲教授是一位赤诚报国的爱国主义者,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艰苦创业的顽强毅力,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崇高品德,诚挚热情的工作作风,献身科学的高贵品质,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山东大学评)

下一篇 李强

上一篇 严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