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 编辑

北魏开国皇帝

拓跋珪拓跋珪

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云中郡盛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军事家、政治家。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母为献明皇后贺氏。

建国三十四年七月甲戌日(371年8月4日),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部。建国三十九年(376年),代国灭亡,前秦宣昭帝苻坚采纳燕凤的意见,欲在拓跋珪成年后重新将其册封为代王,遂将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在家乡,后随母献明皇后贺氏寄居独孤部首领刘库仁部落。登国元年(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位于牛川,后改称魏王,此时的拓跋珪年仅十五岁。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推动拓跋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部、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于参合陂之战大败后燕诸王,斩杀陈留王慕容绍,歼灭后燕五万精卒;又在柴壁之战击溃后秦文桓帝姚兴,逼死义阳公姚平,俘斩后秦四万精锐,为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坚实的基础。皇始三年(398年),定国号大魏,史称北魏,后将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正式称帝。执政晚期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

天赐六年十月戊辰日(409年11月6日),拓跋绍动宫廷政变,拓跋珪遇弑身亡,年仅三十九岁,谥号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大统二年(536年),西魏朝廷将庙号改回烈祖。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拓跋珪

别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

字:涉珪

谥号:宣武皇帝(初谥)、道武皇帝(改谥)

封号:代王(自称)、魏王(改称,称帝前)

庙号:烈祖→太祖→烈祖

年号: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氏:拓跋氏

所处时代:北魏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参合陂北(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城县)

出生日期:371年8月4日

逝世日期:409年11月6日

逝世地:天安殿(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陵墓:盛乐金陵

在位时间:386年2月20日 至 409年11月6日

前任:代王拓跋什翼犍(北魏高祖昭成皇帝)

继任: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主要成就:重建代国、开创北魏;破刘显、灭刘卫辰、挫败草原诸部;大败后燕、后秦;实行拓跋珪改革;设五经博士;奠定北魏中原霸主的地位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拓跋珪 拓跋珪

拓跋珪,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字涉珪,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献明帝拓跋寔的遗腹子,母为献明皇后贺氏。

建国三十四年七月甲戌日(371年8月4日)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部。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六岁的拓跋珪将要被迁至秦都长安,但代国旧臣燕凤以拓跋珪年幼,力劝前秦宣昭帝苻坚让拓跋珪留在部中,称待拓跋珪长大后为首领,会念及苻坚施恩给代国。苻坚同意,拓跋珪得以留在家乡。

当时,原代国领地由刘库仁及刘卫辰分掌,拓跋珪母贺氏带拓跋珪、拓跋仪及拓跋觚从贺兰部迁至独孤部,与南部大人长孙嵩等人同属刘库仁统领。刘库仁原本也是南部大人,拓跋珪等人到后仍尽忠侍奉他们,并没有因代国灭亡、自己改受前秦官位而变节,又招抚接纳离散的部人,甚有恩信。

复国肇基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宣昭帝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次年(384年),前秦国中大乱,原先被前秦统一的各部族政权纷纷叛乱,北方重陷分裂。这时独孤部刘库仁助秦军对抗反叛的后燕,但遭慕容文夜袭杀害,其弟刘头眷代领其众。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头眷自立,又想要杀拓跋珪。刘显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将刘显的意图告诉贺氏。刘显谋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将此事密报拓跋珪。贺氏于是约刘显饮酒,将其灌醉,让拓跋珪与旧臣长孙犍、拓跋他等人乘夜逃至母族贺兰部。不久,刘显部中内乱,贺氏得以到贺兰部与拓跋珪等会合。其时贺氏弟贺染干忌惮拓跋珪得人心,曾试图杀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贺氏出面而失败。而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及拓跋建就劝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珪为主。

登国元年正月戊申日(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在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宣布即位代王,年号登国。之后,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拓跋氏复兴。不久移都代国原都盛乐,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五月,拓跋珪车驾游幸陵石。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诸将前往追赶,拓跋珪说:“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

此时,北魏四周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拓跋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于桓等人意图杀害拓跋珪以响应窟咄,莫题等人亦与窟咄通讯。拓跋珪杀死于桓等五人,赦免莫题等七姓,但都因恐惧内乱而往依贺兰部,借阴山作屏障防守,又派人向后燕求援。

登国元年(386年)十月,拓跋窟咄逼近,部众惶恐不安。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此时仍未到,于是拓跋珪先让北魏使者安同先回去,让魏人知燕军已在附近,稳定人心。拓跋珪于是领兵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西逃,依附铁弗部,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所杀,拓跋珪接收其部众。十二月,后燕加拓跋珪西单于之号,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

登国二年(387年)六月,拓跋珪在马邑南亲征刘显,追至弥泽,大败刘显的军队,刘显向南投奔慕容永。八月,拓跋珪凯旋。

登国三年(388年),拓跋珪大破库草奚等部。 次年,拓跋珪大破高车等部,登国五年(390年)又西征高车袁纥部,并在鹿浑大败对方,俘获人口及牲畜共计二十多万。不久更联同慕容麟所率的后燕军进攻贺兰部、纥突邻部及纥奚部,后者向北魏请降。七月,贺兰部遭铁弗部攻击,贺讷于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珪于是领兵去救援,击退刘卫辰子直力鞮之军,并将贺讷等人迁至东界。

拓跋珪进击高车诸部,唯独柔然不肯降魏,遂于登国六年(391年)十月进攻柔然。柔然率众退避,拓跋珪追击,军粮用尽后以备乘战马作军粮,终在南床山追及,并俘获其一半部众。接着拓跋珪继续派兵追击其余部,逼令其首领缊纥提投降。接着,拓跋珪进兵世仇铁弗部,直攻其都代来城,擒获刘卫辰子直力鞮,卫辰逃亡后为部下所杀。拓跋珪于是尽诛刘卫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将尸体丢在黄河中。 此战后,阴山以南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已击败大部份强邻,国力大增,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之一。为之后不久其入主中原准备了条件。

燕魏争霸

鲜卑慕容部复兴的后燕比北魏早两年建立,时后燕强而北魏弱。两国本为世婚之邦,而拓跋氏复国之初的历次内乱与对外攻伐,后燕大多曾出兵支援,故拓跋珪与后燕结好,每年派使者往来。

登国六年(391年),贺兰部内乱,贺染干和贺讷互相攻击,拓跋珪亦自请为向导,请后燕出兵讨伐。 但事实上随着国力日强,雄心勃勃的拓跋珪已开始荫生灭燕之心了。后燕慕容氏亦想控御住拓跋氏,双方的关系实际上很微妙。而就在拓跋珪自请为向导欲让后燕出兵讨伐贺兰部的同一年,后燕将北魏来使拓跋觚扣留,以向北魏求名马,拓跋珪拒绝。拓跋觚是以一直遭后燕扣留,此后两国关系恶化。北魏转而联结西燕对付后燕。

登国九年(394年)六月,后燕帝慕容垂出兵进攻西燕,围攻其都长子,西燕帝慕容永向北魏求援,拓跋珪遂派陈留公拓跋虔及庾岳救援西燕,可是援军尚未赶到,长子就已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都被诛杀,西燕灭亡。 华北一带只剩北魏与后燕两国互相对峙,魏燕之战一触即发。

参合陂之战示意图参合陂之战示意图

登国十年(395年),本已年迈不欲征伐的慕容垂在诸子与其弟慕容德的请求下,于同年五月派其太子慕容宝率其诸子弟统步骑九万八千人伐魏。拓跋珪知后燕大军前来,率众到河西避战。燕军于七月到五原后收降魏别部三万多家人,又征收谷物及造船打算渡河进攻。拓跋珪亦进军河边,与燕军对峙。北魏一方面派许谦向后秦请求援兵,一面派兵堵截燕军与后燕都城中山的道路, 并抓住取道去前线的燕国使者。因着慕容垂在出兵时已经患病,而堵截道路令慕容宝久久都不知道国内消息,拓跋珪于是逼令抓到的使者向燕军谎称慕容垂的死讯,成功动摇燕军将士的军心。燕魏两军自九月起隔河对峙至十月,燕军终因内乱而被迫烧船撤退。 其时黄河河水未结,魏军未能及时渡河追击。但次月大风令河面结冰后,拓跋珪即下令渡河并派二万多魏军精骑追击燕军,在参合陂大败燕军,俘获大量后燕将士及其宗室官员。拓跋珪除了选用有才的如贾闰、贾彝、晁崇等人留下外,打算将其他官员都送回后燕,但之后听从中部大人王建的建议将四万降兵全部坑杀。史称参合陂之战。

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燕帝慕容垂为报参合陂之耻,亲率大军再度伐魏,他率军密出中山,命人凿开太行山道,出其不意地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魏陈留公拓跋虔战死,守城的三万余家部落皆被俘。接着慕容垂更派慕容宝等进逼拓跋珪。拓跋珪此时十分惊惧,打算逃离盛乐避兵,而诸部因骁勇善战的拓跋虔战死,亦有异心,令拓跋珪不知所措。可是慕容垂因见参合陂堆积如山的燕兵尸体而发病,无奈退兵,并病逝于上谷,其子慕容宝回到燕都中山继位,使拓跋珪所面临的危机顿时消于无形。同年七月,拓跋珪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正式开始准备攻取后燕所占的中原土地。

称雄华北

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亲率十万大军南出马邑,越过句注南攻燕并州,同时又命封真率偏师进攻燕幽州。至九月,魏军进至晋阳,守城的后燕辽西王慕容农出战大败。此时晋阳城守将叛燕,逼使慕容农率众东走。长孙肥率众追击,在潞川追上,慕容农妻儿被掳,只率三骑逃回中山。拓跋珪于是攻取并州之地,并置官员治理当地。

随后,拓跋珪命于栗磾及公孙兰等暗中开通昔日韩信在井陉用过的路,并在十月率军取道该路进攻中山城。其时燕军决意婴城自守,打持久战,于是拓跋珪在攻下常山后,其东各郡县的官员不是城就是投降,北魏于是轻易地得到中原大部分郡县归附,仅余中山、邺及信都三城仍然拒守。拓跋珪于是兵分三路分攻三城:自攻中山,拓跋仪攻邺及王建、李栗攻信都。然而,拓跋珪在攻中山城时遭燕军力拒,于是暂时放弃进攻中山,改南取其余二城。

皇始二年(397年)正月,拓跋珪加入进攻信都,终于逼得后燕守将宜都王慕容凤弃城出走,但其时后燕重臣范阳王慕容德却成功离间进攻邺城的拓跋仪及贺赖卢,令他们退兵,并乘机从后追击,大破魏军。三月,燕帝慕容宝向拓跋珪求和,并说要送还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土地。拓跋珪已答允,但慕容宝却反悔,拓跋珪于是进围中山。最终慕容宝等人弃中山城出走,拓跋珪原本打算在该晚入城,王建则以士兵会乘夜盗取城中财宝为由劝阻,拓跋珪于是等到日出才入城。可是慕容详却趁机自立为主,闭门拒守,拓跋珪试图强攻但攻了几日都不果,于是试图劝降,可是城中军民却表示担心会有昔日在参合陂被杀的燕降卒一样的下场,所以坚守到最后。拓跋珪想起当日劝他杀俘的正是王建,导致难取中山,于是向其吐口水。至五月,拓跋珪撤围,到河间补充军粮。在围攻中山的同时,拓跋珪派庾岳率兵讨平国内反叛的贺兰部、纥邻部及纥奚部,成功解决内乱。 九月,时据中山的慕容麟因饥荒而出据新市,拓跋珪于是主动进攻,并在次月于义台大破慕容麟。慕容麟出走后,拓跋珪入据中山。

次年(398年),邺城也因慕容德弃守而落入魏军手中,拓跋珪于邺置行台后回到中山,并打算回盛乐,于是修治由望都至代的直道,设中山行台以防变乱,又下令强迁山东六郡官民和外族人士到代郡充实人口。

皇始三年(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裁定国号为大魏。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营建宫殿、宗庙、社稷。

同年十二月二日,拓跋珪改元天兴,即皇帝位。

魏秦争战

拓跋珪曾派贺狄干向后秦献马一千匹并请结婚姻,不过其时拓跋珪已立慕容氏为皇后,故此后秦君主姚兴拒绝了婚姻要求并扣留贺狄干。魏军又攻击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属部黜弗及素古延,两国嫌隙于是愈来愈大,拓跋珪于是在天兴五年(402年)阅兵,又命并州各郡送谷物到平阳郡的乾壁储存以防备秦军进攻。但随后魏平阳太守贰尘进攻秦河东之地,震动长安,关中各城白天都闭着城门,这令后秦准备讨伐北魏。

天兴五年(402年)六月,后秦派军进攻北魏,攻陷了乾壁。拓跋珪则派毗陵王拓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为前锋迎击,自率大军在后。八月,拓跋珪至永安,秦将姚平派二百精骑侦查魏军,却全部被擒,于是撤走,又在柴壁遭拓跋珪追上,于是据守柴壁。拓跋珪围困柴壁,而姚兴则率军来救援姚平,并要据天渡运粮给姚平。

拓跋珪接着增厚包围圈,防止姚平突围或姚兴强攻,另外听从安同所言,筑浮桥渡汾河,并在西岸筑围拒秦军,引秦军走汾东的蒙坑。姚兴到后果走蒙坑,遭拓跋珪击败。拓跋珪又派兵各据险要,阻止秦军接近柴壁。至十月,姚平粮尽突围但失败,于是率部投水自杀,拓跋珪更派擅长游泳的人下水打捞自杀者,又生擒狄伯支等四十多名后秦官员,二万多名士兵亦束手就擒。姚兴虽然能够与姚平遥相呼应,但无力救援,柴壁败后多次派人请和,但拓跋珪不准,反而要进攻蒲阪,只是当时姚绪坚守不战,且早于登国九年(394年)背魏再兴的柔然汗国要攻魏,迫使拓跋珪不得不撤兵。

不得善终

拓跋珪后来服食寒食散,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常因想起昔日的些许不满,就要诛杀大臣。大臣们都惶恐度日,影响办事能力,以致偷窃等行为十分猖獗。

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间,拓跋珪先后诛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 往日曾与穆崇共谋刺杀拓跋珪的拓跋仪,虽然因拓跋珪念其功勋而没被追究,但眼见拓跋珪杀害大臣,于是自疑逃亡,但还是被追兵抓住,并被赐死。

天赐六年十月戊辰日(409年11月6日 ),皇次子拓跋绍之母贺夫人有过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准备处死。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秘密向拓跋绍求救。拓跋绍与宫中守兵及宦官串通,当晚带人翻墙入宫,刺杀拓跋珪。拓跋珪在拓跋绍来到时惊醒,试图找武器反击但不果,终为其所杀,时年三十九岁。

其长子拓跋嗣诛杀拓跋绍一伙并即位后,于永兴二年(410年)追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盛乐金陵。

泰常五年(420年),改谥号为道武皇帝。

西魏大统二年(536年)十一月,将庙号改回烈祖。

为政举措

编辑

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乘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去世,进兵中原,占据了今山西、河北之地。为了便于控制,拓跋珪下决心迁都平城,徙民耕田,经营平城,使平城周围有了大片的沃土。然后,拓跋珪迁都平城,即帝位。并且营修宫室,建立宗庙,设有社稷,又命人标明道里,平定权衡,审计度量,不久又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为加强封建化,拓跋珪听从崔宏的建议,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成为国家的编户。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称帝时,命令朝野皆束发加帽。

天兴六年(403年),拓跋珪下令制定朝臣冠服,但与中原旧制不尽符合。

北魏天兴二年(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员共三千人,并命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

拓跋珪还崇尚佛、道,在征战中原之际,对和尚、道士都秋毫无犯,加以尊敬,曾致书征召僧朗、法果等高僧。定都平城之际,专门下诏营建佛寺,以便“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同时,他又“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并设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但死刑犯试服所炼丹药后大多死亡,拓跋珪也就渐渐对道教失去兴趣。

北魏天赐元年(404年),拓跋珪又设王、公、侯、伯四等爵,并置散官五等,品级自第五到第九。后又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也置师,以辨宗党,举人才。

历史评价

编辑

刘库仁:帝有高天下之志,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

贺讷:帝,大国之世孙,兴复先业,于我国中之福。

慕容麟:臣观拓跋珪举动,终为国患。

王先:当有真人起于燕代之间,大兵锵锵,其锋不可当。

高湖:拓跋涉珪沉勇有谋,幼历艰难,兵精马强,未易轻也。

封懿:天下之勍敌也。

屈遵:魏帝神武命世,宽仁善纳,御众百万,号令若一,此汤武之师。

拓跋仪:伏惟陛下德协二仪,道隆三五,仁风被于四海,盛化塞于大区,泽及昆虫,恩沾行苇,讴歌所属,八表归心,军威所及,如风靡草,万姓颙颙,咸思系命。

郗恢:贤兄虎步中原。

张衮:

①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远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

②圣策长远,非愚近所及也。

崔宏:逮于陛下,应运飞,虽曰旧邦,受命惟新。

崔浩

①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

②昔太祖道武皇帝,应天受命,开拓洪业。

李先:

①陛下圣德膺符,泽被八表,龙颜挺特。

②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

拓跋嗣:宣武皇帝体道得一,天纵自然,大行大名未尽盛美,非所以光扬洪烈、垂之无穷也…其改‘宣’曰 ‘道’,更上尊谥曰道武皇帝,以彰灵命之先启,圣德之玄同。

拓跋焘:我太祖道武皇帝,协顺天人,以征不服,应期拨乱,奄有区夏。

宜勒库莫提:逮我烈祖,重之圣明,应运龙飞,廓清燕、赵。

元宏:

①烈祖有创业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平文之功少于昭成,而庙号太祖,道武之功高于平文,而庙号烈祖,于义未允。朕今奉尊烈祖为太祖,以世祖、显祖为二祧,馀皆以次而迁。

②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迁居平城。

③朕仰惟太祖龙飞九五,初定中原。

④太祖龙飞九五,始稽远则。

⑤惟我太祖丕丕之业,与四象齐茂;累圣重明,属鸿历于寡昧。兢兢业业,思纂乃圣之遗踪。

元澄:伏惟太祖开基,化隆自远。

沈约:及涉珪以铁马长驱,席卷赵、魏,负其众力,遂与上国争衡矣。

崔鸿:皇魏龙潜幽代,世笃公刘,内修德政,外抗诸伪,并冀之民,怀宝之士,襁负而至者日月相寻,虽邠岐之赴太王,讴歌之归西伯,实可同年而语矣。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运,应天顺民,龙飞受命。

李彪: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自兹以降,世济其光。史官叙录,未充其盛。

韩显宗: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

长孙稚:太祖道武皇帝应图受命,光宅四海,义合天经,德符地纬,九戎荐举。

元诩:太祖道武皇帝应期拨乱,大造区夏。

元子攸:太祖诞命应期,龙飞燕代,累世重光,载隆帝绪。

元继:道武皇帝传业无穷,四祖三宗,功德最重,配天郊祀,百世不迁。

元宝炬:廓开四表,底定武功。

魏收《魏书》:

①晋氏崩离,戎羯乘衅,僭伪纷纠,犲狼竞驰。太祖显晦安危之中,屈伸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剪方难,遂启中原,朝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存长世。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呜呼!

②帝虽冲幼,而嶷然不群。

③太祖抚运乘时,奄开王业。世祖以武功一海内,高祖以文德革天下。

④太祖英雄,北驱朔漠。

⑤太祖奋风霜于参合,鼓雷电于中山,黄河以北,靡然归顺矣。

⑥太祖幼遭艰难,备尝险阻,具知民之情伪。及在位,躬行仁厚,协和民庶。既定中原,患前代刑纲峻密,乃命三公郎王德除其法之酷切于民者,约定科令,大崇简易。是时,天下民久苦兵乱,畏法乐安。帝知其若此,乃镇之以玄默,罚必从轻,兆庶欣戴焉。

庾信:魏道武皇帝以命世雄图,饮马河洛。

王通:拓跋珪始居中华,故称魏,戎始变华也。

李延寿《北史》:道武显晦安危之中,屈申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翦方难,遂启中原。垂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出长久,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乎?

李世民:道武南徂,飞苍鹅以登祚。

唐朝某“公子”(唐太宗李世民)问:“魏之道武,始立大号,观其器用,足为一时之杰乎?”虞世南说:“道武经略之志,将立霸阶,而才不逮也。末年沈痼,加以精虐,不能任下,祸及方悟,不亦晚乎!”又问:“魏之太祖、太武,孰与为辈?”虞世南说:“太祖、太武,俱有异人之姿,故能辟土擒敌,窥觎江外。然善战好杀,暴雄武,禀崆峒之气焉。至于安忍诛残,石季龙之俦也。”

夏竦

①伟哉登国世,灵武定戎兵。拓土能图大,求才实励精。公侯新爵重,台省旧风清。自匪谟长世,鸿图岂易成。

②道武奋其灵武,遂启中原。拔擢才识,宪章故实。制爵四等,追录旧臣。启建台省,悉用文士。制作经谟,咸在长世。

郑樵:魏道武定中山,声教被于河表。

吕祖谦:道武以来,战胜攻取,未尝少挫,几并天下。

徐钧:立储去母岂良规,创业英名顾尔为。事变无穷难预料,身亡又兆国亡基。

王十朋:火举南征破弱燕,拓开中土奠山川。

不忽木:魏道武帝起自北方,既定中原,增置生员三千,儒学以兴。

陈栎:拓跋珪志大才雄,复兴祖业,改国号曰魏,改元称帝,是为道武帝。乘慕容垂卒,大举伐燕,南取并州,东并幽冀,迁都平城,而数千里之地定矣。

谢肇淛:六朝相承二百余载,莫强于秦苻坚,莫盛于魏道武。

孙瑴:其实混辟之代亦有霸运焉,共工、蚩尤之乖气,拓跋珪、刘元海不是过也。

郭之奇:魏珪束帽始吞华,分曹置学何超越。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

①太祖珪窜伏流离,濒死不死,是天之所兴也者。殄灭大燕,尽有中原,规模措置,何逊于两汉哉!

②珪雄勇严明,威行绝域,好贤纳谏,稽古右文。

③魏主珪奄有中原,威行异域。

爱新觉罗·弘历:北魏自拓跋珪以来,国富兵强,政和民安。

万斯同:按魏之诸帝,功无高于道武者。

丁若镛:至道武之兴,首置五经博士,大兴文学,又令朝野束发加帽。

蔡东藩:拓跋珪母子,屡濒死地,而卒得不死,是得毋天将兴魏,王者不死耶!

轶事典故

编辑

据南朝史书记载,有巫师告诫拓跋珪会有灾祸,只有“诛清河、杀万人”可以幸免。于是拓跋珪屠灭清河郡。拓跋珪常常亲手杀人,欲令其数超过一万人。拓跋珪睡觉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只有爱妾万人知道。万人与拓跋珪之子清河王拓跋绍私通,清河王因此想要刺杀拓跋珪,令万人为内应。拓跋珪临死前说:“原来‘清河’、‘万人’之言,说的就是你们啊。”

人际关系

编辑

父母

关系

称号

姓名

父亲

献明皇帝

拓跋寔

母亲

献明皇后

贺氏

后妃

身份

称号

备注

皇后

道武皇后慕容氏

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之女,中山陷落被俘虏,成为妃嫔,通过铸金人的习俗被立为皇后。

宣穆皇后刘氏

生华阴公主、明元帝拓跋嗣。天赐四年(409年),拓跋珪依子贵母死制将其赐死。

妃嫔

贺夫人

拓跋珪之母贺氏的妹妹,拓跋珪之姨母。其子拓跋绍事败后,被杀。

王夫人

生阳平王拓跋熙。

王夫人

生河南王拓跋曜。

段夫人

生广平王拓跋连、京兆王拓跋黎。

刘氏

刘奴真妹妹。

子女

关系

称号

生母

备注

儿子

明元帝拓跋嗣

宣穆皇后刘氏

——

清河王拓跋绍

贺夫人

天赐四年(409年)被杀

阳平王拓跋熙

大王夫人

——

河南王拓跋曜

王夫人

——

河间王拓跋脩

不详

——

长乐王拓跋处文

——

广平王拓跋连

段夫人

——

京兆王拓跋黎

——

拓跋浑

不详

早夭,无后

拓跋聪

女儿

华阴公主

宣穆皇后刘氏

下嫁柔然人闾大肥。

历史争议

编辑

名字

据历史学家罗新考证,拓跋珪的名字并不是“珪“,他甚至根本没有用汉语取名字,南朝史书所记“涉珪、 什圭、 涉圭、 什翼圭”等才是其本名,都是对鲜卑语il-qan的不同音译。至于被史书记录为其名字的“珪”、“开”等,不过是对其鲜卑语本名后缀“qan”的音译、后世将其当做汉式名讳罢了。

后世纪念

编辑

北魏文成帝年间,命僧侣昙曜负责开凿五个大佛,以代表北魏五代皇帝,是为昙曜五窟。一般认为,云冈石窟第20窟就是拓跋珪的造像,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之一。

被认为是拓跋珪造像的云冈石窟第20窟被认为是拓跋珪造像的云冈石窟第20窟

史料索引

编辑

《魏书·卷二·帝纪第二》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

《晋书·卷一百十三·载记第十三》

下一篇 朱棣

上一篇 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