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保维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波传播和空间物理学家

吕保维吕保维

吕保维(1916年7月22日—2004年2月10日),江苏常州人,电波传播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保维1939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3年—1944年6月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电机系,毕业后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44年在哈佛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深造,毕业后获得哲学博士;1949年—1952年任邮电部邮信科学研究所电波传播研究室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第十一研究室主任;1965年8月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1978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4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吕保维主要从事电波传播理论,以及空间物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吕保维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6年7月22日

逝世日期:2004年2月10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江苏常州

逝世地:北京

人物生平

编辑

1979年,吕保维在授课中1979年,吕保维在授课中

1916年7月22日,吕保维出生于江苏常州。

1935年,毕业于上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学期后转读电机系。

1937年,入读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入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同年,任昆明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助教。

1943年—1944年6月,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电机系,毕业后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44年,在哈佛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深造,毕业后获得哲学博士;同年,任职于哈佛大学克拉夫特实验室。

1949年—1952年,任邮电部邮信科学研究所电波传播研究室主任。

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电波传播与天线研究室主任。

1996年,吕保维出席第八次院士大会1996年,吕保维出席第八次院士大会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第十一研究室主任。

1965年8月,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

1966年—1977年,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701工程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和上海4101等单位。

1978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04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左起:朱岗昆、吕保维、陈宗器、胡青左起:朱岗昆、吕保维、陈宗器、胡青

20世纪60年代,吕保维展了对流层和电离层前向散射理论。主持完成了中国首次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的原理实验。在从事卫星式飞船与地面间短波无线电通信传播问题的研究中,提出并建立了天地短波超视距通信的“滑行波”模式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参加了中国卫星的系统设计,提出了两种新的关于电磁单位建制的GGS制建议,提出一种便于对各种不同根数的人造卫星轨道摄动进行计算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及应用方法、空间等离子体电动力学、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地球环境中低频电磁波传播和在哨声中的应用等研究。还对相对论和宇宙学、非线性电磁学等学科前沿问题进行了许探索,提出了见解和分析方法;20世纪90年代,与林为干合作,开展了电磁波传播、散射、逆散射理论和应用的课题研究。

1963年,吕保维倡导筹建电波所,并主持筹建电波所的技术工作,制订发展规划。1965年8月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正式成立。

学术论著

吕保维专著《空间物理学进展》吕保维专著《空间物理学进展》

吕保维的代表论著有《电波传播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关于在极区损失锥区内沉降电子激发产生电磁波理论》《无线电波沿地球绕射理论的若干数学问题》《超短波前向散射理论》等 ,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阴和俊,吕保维,宋文淼,等.非线性介质表面任意阶谐波的反射和透射.电子与信息学报,1995,17(6).

吕保维.超短波微波前向散射传播理论(续).电信科学,1958.

吕保维.关于电磁单位制的一个建议.电子学报,1979(04):76-78.

叶永烜,吕保维.空间物理学进展第2卷.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吕保维.电磁波传播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

叶永恒,吕保维.空间物理学进展第二卷.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吕保维.空间物理学进展.第三卷.科学出版社,2001.

叶永恒,吕保维.空间物理学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李芳,吕保维.电离层尘埃粒子引起的甚低频电荷密度涨落//第五届全国电传播学术会议.1995.

张孟阳,吕保维,宋文淼.GPS系统中的多径效应分析.电子学报,1998,26(3):5.

吕保维.超短波微波前向散射传播理论(续).电信科学,1958(3):9.

张孟阳,吕保维.一种利用C/A码GPS接收机实现电离层延时双频改正的方法.电子与信息学报,1998,20(002):251-256.

吕保维,王贞松.无线电波传播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6年

国际地球物理年大会

西班牙

1961年

第六次星际航行讨论会

1979年

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

北京

1988年

亚太微波会议

1993年

国际电波传播学术讨论会

北京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94年

电磁波传播、散射与逆散射的理论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课题

人才培养

院所建设

讲授课程

1988年,吕保维(右)参加亚太微波会议1988年,吕保维(右)参加亚太微波会议

吕保维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任教期间,讲授“无线电波传播”等课程。

培养成果

吕保维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电波科学研究的硕士生、博士生 ,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瑞源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中国通信学会会士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6年—2000年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00年—2003年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通信学会理事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空间科学编辑委员会主任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吕保维及妻子李茌芸和女儿、外孙们合影吕保维及妻子李茌芸和女儿、外孙们合影

吕保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读书人家,父亲是满清秀才,母亲操持家务,吕保维是家中的独子,自幼受到传统道德教育的家风熏陶。吕保维九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寄住在北平叔父家,与堂兄和堂姐一起跟家庭教师学习古文和诗词,11岁时,叔父被调往上海任职,遂举家迁往上海。

婚姻家庭

吕保维的妻子是李茌芸 。

人物评价

编辑

1980年,吕保维(中)在美国考察期间1980年,吕保维(中)在美国考察期间

“对新中国电波传播事业的开拓,吕保维功居至伟,他是德高望众的长者,是真正的学问家、仁者和智者。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评)

“吕保维是中国电波传播科研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报》评)

“吕保维是电子科学技术泰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遥感地学专家陈述彭院士评)

“吕保维在中国空间科学和电波科学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光明网评)

下一篇 丁大钊

上一篇 徐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