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士聪 编辑
关士聪(1918年1月3日—2004年4月5日),广东南海人,石油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
关士聪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3年任职于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1952年任地质部地质工程师;1955年任地质部633地质队主任工程师;1961年—1981年先后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4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关士聪长期从事区域普查、矿田与石油普查的研究工作,还对中国煤、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和一些盐类矿床进行了普查研究。
中文名:关士聪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8年1月3日
逝世日期:2004年4月5日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地:广东南海
曾用名:关山、陈军
关士聪
1922年,在河南信阳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就读,后又转入河南郑州扶轮小学。
1929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在湖南长沙临时大学学习。
1938年,迁往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后考入位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
1943年,任职于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
1950年,进入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工作。
1952年,调任地质部任地质工程师。
1954年,任地质部内蒙古棹子山地质队队长兼主任工程师。
1955年,任地质部633地质队主任工程师。
1956年,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局、地质矿产司主任工程师。
1961年—1981年,先后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4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0年,关士聪在九华山考察
学术论著
关士聪专著《中国海相陆相和海洋油气地质》
关士聪.甘肃六盘山区域石油地质普查简介.地质出版社,1957.
关士聪.中国海相、陆相和海洋油气地质.地质出版社,1999.
关士聪.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晚元古代—三叠纪.科学出版社,1984.
关士聪.中国陆盆多成盆期理论及找油实践.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10(3):7.
关士聪.“空间源直接探矿仪”找油应用及研究的新进展.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03):350-350.
关士聪.茅山地质构造与找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2(04):109-114.
关士聪,王胜,袁捷,等.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简介—亚太地区沉积盆地中国部分地层对比图集代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04):423-430.
关士聪.迪(乌鲁木齐)哈(哈密)公路地质.新疆地质调查所、中央地质调查所.(1946).
关士聪.内蒙伊克昭盟鄂克旗桌子山煤田卡布母田地质.地质出版社,1958.
关士聪,阎秀刚,芮振雄,等.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的分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01):47-56.
关士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 (晚三叠-第四纪).科学出版社,1991.
关士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沉积与油气.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关士聪等.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科学出版社,1984.
关士聪,车树政.内蒙古伊克昭盟棹子山区域地层系统.地质学报,1955(02):3-16.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59年 | 华北物探成果汇报会 | 郑州 |
1960年10月 | 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 | 天津 |
1960年10月 | 地质部、石油同业部联席工作会议 | 天津 |
1976年 | 第一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讨论会 | |
1976年 | 第一次全国油气普查工作会议 | 长沙 |
1977年10月 | 油气普查勘探系统科技座谈会 | 辉县 |
1979年 | 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勘探会议 | 长沙 |
1980年11月 |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评价学术报告会 | 昆明 |
1981年5月 | 全国煤成气学术讨论会 | 扬州 |
1982年 | 石油地质工作会议 | 北京 |
1982年5月 | 中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地质学术讨论会 | 上海 |
1986年8月 | 中国北方白垩纪地层古生物及含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 | 大庆 |
1986年10月 | 中国南方白垩系及其含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 | 金华、丽水、天台 |
1992年10月 | 含油气盆地学术讨论会 | 西安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81年 | 要重视包括煤成气在内的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工作 | 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国家攻关项目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82年 |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人才培养
治学态度
关士聪(右2)在办公室与同事探讨问题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64年12月—1978年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8年2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3年6月—198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8年3月—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地质专业组成员 | |
国家能源委员会顾问团成员 | |
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 |
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咨询委员 |
家世背景
1992年11,关士聪在北京家中
1992年,关士聪(左三)与恩师王恒升(坐者)及其同学合影
“关士聪是一位为中国石油开发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评)
“关士聪是中国油气化探的倡导者之一,为中国一系列油气田的发现和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评)
“关士聪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是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突出贡献。”(《光明日报》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