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泽宗 编辑
席泽宗(1927年6月9日—2008年12月27日),山西垣曲人,天文学史专家,天文学家,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席泽宗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1951年—195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7年—200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8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席泽宗长期从事古代天象纪录的现代应用、中国出土天文文献整理、天文学思想史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整理等工作。
中文名:席泽宗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垣曲
出生日期:1927年6月9日
逝世日期:2008年12月27日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席泽宗院士
1934年—1938年,在垣曲城内私塾读书。
1938年,入读垣曲县立第一小学。
1941年8月,入读洋县良马寺国立七中第二分校。
1944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附中。
1947年—1951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天文系。
1951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
1956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助理研究员。
1957年—200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3年—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1994年11月,出席中国科学院成立45周年庆祝会;12月,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庆祝会。
1995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9年11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庆祝会。
2002年10月,出席中国天文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会。
2008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98年,席泽宗(中)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讨论会上发言
学术论著
截至2008年12月,席泽宗编著的代表论著有《古新星新表》《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中的意义》《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科学史八讲》《科学史十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等 ,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席泽宗专著《科学史十论》
卢嘉锡,席泽宗,王渝生,等.(彩色插图)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席泽宗.苏州石刻天文图.文物,1958(7):2.
席泽宗.人类认识世界的五个里程碑.科学中国人,2000,000(004):13-17.
席泽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彗星图.文物,1978(2):5.
席泽宗.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线索.中国科技史杂志,1982(2):9.
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032(003):393-410.
席泽宗.中国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09.
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江晓原,陈晓中,伊世同,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天文观测遗迹功能讨论.考古,2006(11):14.
席泽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56年7月 | 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 | 北京 |
1957年 | 中国天文学会第1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 南京 |
1959年 | 全苏科学技术史大会 | 苏联 |
1960年6月 | 全国天文工作会议 | 南京 |
1962年8月 | 中国天文学会第2次全员代表大会 | 北京 |
1973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天体演化学座谈会 | 北京 |
1974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天文学整理研究规划会议 | 北京 |
1975年9月 | 天体演化学讨论会 | 南京 |
1975年12月 | 中国天文学研究成果交流会 | 天津 |
1977年3月 | 自然辩证法座谈会 | 北京 |
1977年8月 | 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学会议 | |
1978年8月 | 中国天文学会第3次代表大会 | 上海 |
1978年10月 | 天津市首届自然辩证法讲习会 | 天津 |
1979年3月 | 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 | 厦门 |
1980年4月 | 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 | 成都 |
1980年9月 | 国际天体测量学会议 | 上海 |
1981年8月 | 第16届国际科学史大会 | 罗马尼亚 |
1982年8月 | 国际中国科学史第1次讨论会 | 比利时 |
1983年12月 | 第2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 | 香港 |
1984年5月 | 美国科学促进会第15届年会 | 美国 |
1984年8月 | 第3次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 | 北京 |
1984年11月 | 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 郑州 |
1985年4月 | 全国少数民族天文历法会议 | 昆明 |
1985年7月 | 第17届国际科学史大会 | 美国 |
1985年11月 | 国际天文协会第19次大会 | 印度 |
1985年11月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91次讨论会 | 印度 |
1986年5月 | 第4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 | 澳大利亚 |
1986年7月 | 首届青年科学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 蓬莱 |
1987年5月 | 太平洋区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座谈会 | 北京 |
1987年10月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亚太地区第4届大会 | 北京 |
1988年8月 | 第5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 | 美国 |
1988年10月 | 第2届全国天文学哲学问题讨论会 | 张家界 |
1992年5月 | 第3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 | 北京 |
1992年8月 | 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 杭州 |
1993年8月 | “中国与其他国家天文学交融”国际学术讨论会 | 北京 |
1994年11月 | 第3次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讨论会 | 深圳 |
1995年10月 | 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 | 北京 |
1996年1月 | 第7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 | 深圳 |
1996年6月 | 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 | 北京 |
1996年8月 | 21世纪中华天文学研讨会 | 香港 |
1996年8月 | 第8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 | 韩国 |
1996年10月 | 天文学会第11届代表大会 | 北京 |
1996年11月 | 第66次香山科学会议 | 北京 |
1998年6月 | 香山科学会议第100次学术会议 | 北京 |
1998年10月 | 第3届国际东方天文学会议 | 日本 |
1999年8月 | 第9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 | 新加坡 |
2000年1月 | 碳十四测年技术讨论会 | 北京 |
2000年4月 | 香山第136次科学会议 | 北京 |
2005年7月 |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 | 北京 |
2005年10月 | 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 | 北京 |
2007年8月 | 第11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研讨会 | 广西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96年5月—2000年9月 | 夏商周断代工程 |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清史•天文历法志 |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2001年5月 | 夏商周断代工程 | 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颁发) |
2003年 | 《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 科学时报读书杯老金笔奖 |
2003年12月 | 《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 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
2007年 |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 |
《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 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1993年,席泽宗(左2)与同事合影
治学态度
席泽宗治学态度严谨求实,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实事求是,不为尊者讳,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己任。他主张“百家争鸣”和宽容精神,反对文人相轻的陋习,尊重和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力主创新,鼓励后学大胆想象,勇于开拓,走自己的路。
讲授课程
1961年,席泽宗在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讲授《天体物理》等课程。
1992年,席泽宗(左)在会议上讲话
1981年,席泽宗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讲授《中国天文学史》等课程。
1982年,席泽宗为其所带研究生江晓原等五人讲授《世界天文学史》等课程。
培养成果
席泽宗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这些学生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各有建树 ,如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 ,北京古观象台王玉民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陈久金等。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2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1993年 |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
1995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2000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02年12月 | 北京天文学会50周年“奋斗奖”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8年8月 | 中国天文学会理事 |
1978年8月 | 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78年8月 | 《天文学报》编委 |
1978年8月 | 中国天学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
1978年8月 |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史》编委会委员 |
1978年10月 |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史》主编 |
1984年—1986年 | 《中国科技史料》第一届编委会顾问 |
1987年 | 《医学和科学史研究》顾问 |
1987年—1990年 | 《中国科技史料》第二届编委会顾问 |
1990年—1996年 | 《中国科技史料》第三届编委会顾问 |
1994年—2004年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 |
1996年—1999年 | 《中国科技史料》第四届编委会顾问 |
1999年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99年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名誉主任 |
2001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长 |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长 | |
《中华大典》编委会副主任 | |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 |
第十六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远东组主席 |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天文学史委员会组织委员 |
家世背景
1999年4月7日,席泽宗和妻子施榴云在寓所共读
婚姻家庭
1956年,席泽宗和北京市第四医院化验员施榴云结婚 ,两人育有席云平(子)、席红(女)两个子女。
1996年,席泽宗(左)与罗逸星合影
“席泽宗是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多个领域均有诸多建树,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评)
“席泽宗的学术成就体现着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其生活态度更体现着可敬的科学家精神,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天文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席先生(席泽宗)的事迹和品格为中国科技史事业建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评)
“席泽宗是一位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辛勤地灌溉现代科技园地的耕耘者,他为中国科技史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成就一定会载入中国的科技史册。”(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评)
行星命名
2007年8月17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8547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席泽宗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