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逢甘 编辑
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江苏省常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庄逢甘于1946年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 ;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博士毕业后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1950年秋回国之后,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1956年调入国防部五院,筹建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1965年建成从低速风洞到高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奖章和证书;2008年获得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2010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 。
庄逢甘长期从事导弹、火箭及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和计算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 。
中文名:庄逢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
出生日期:1925年2月11日
逝世日期:2010年11月8日
毕业院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摆脱地球的羁绊 空间技术》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信仰:共产主义
庄逢甘
1925年2月11日,庄逢甘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小业主家庭中,抗日战争期间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经过数学老师赵型的指导,提高了他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曾几次在数学比赛中获奖。高中时期,他曾读过《本杰明·福兰克林自传》,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1942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庄逢甘赴重庆进入交通大学读书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学校迁回上海。
1946年,从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47年,赴美留学,在途经日本时,遭日本政府阻挠,不允许登岸。他身为战胜国的国民对此无理之举甚感愤懑。这一经历加重了他为提高中国地位而努力的责任感。在美国期间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在流体力学教授李普曼(H.W.Liepmann)指导下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
1948年6月,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6月,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湍流统计理论》;5月,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当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正在该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喷气推进中心任主任,庄逢甘与其他中国留学生经常受到钱学森在学业方面的指导。
1950年秋,克服了重重障碍之后,回到上海。回国之后,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
1956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筹建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
1964年,国防科委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庄逢甘等为副组长的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对全国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的设备建设做了全面规划。
1965年,建成了从低速风洞到高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国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0年11月8日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庄逢甘主持中国空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基础及许多重要风洞试验设备的建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的研究,以及旋涡与分离的重大基金项目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长期进行导弹、火箭、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在大型风洞设计与建造、冲压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运载工具的气动研究试验、非定常旋涡主导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工作 。
20世纪50年代初,庄逢甘发表了论文《湍流统计理论》,在海森伯谱传输项的假设下,首次得到了准确的湍流谱解,给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问题的准确解。他对有随机边界条件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进行长期的研究,早期在《论湍流衰变》一文中,引入了双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
庄逢甘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和国防科委空气动力专业组领导工作期间,在领导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方案、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中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气动力试验设备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当时钱学森任空气动力专业组组长,庄逢甘任副组长,与郭永怀等亲自主持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建设,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曾停止。
庄逢甘提出,在试验基地建设期间,实验技术与测试技术必须同时启动,设备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控制应及时配备。中国试验基地建设过程中低速风洞与高速风洞及其它特种风洞几乎同时起步,技术上难度大,但是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在设备建设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庄逢甘提出许多新的方案,例如,为了满足中国自行研制喷气发动机的需要,将原有的冲压发动机试车台改建为喷气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共用试车台,直接服务于运载飞行器和飞机发动机性能研究。试验基地的各种设备在中国卫星、导弹的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流体力学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庄逢甘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绕射、高超音速再入体热防护理论等研究和旋涡形成的机理与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6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显示,庄逢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60余篇,内容涉及空气动力学理论、试验和测试技术等各方面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53.06 | 《湍流的微结构》 | (苏)奥布霍夫(А.М.Обухов),雅格格姆(А.М.Яглом)著;庄逢甘,胡海昌译 | 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
1955.02 | 《论气体射流》 | (苏)察普雷金(С.А.Чаплыгин)著;庄逢甘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1.10 | 《纪念陆士嘉教授学术报告会文集》 | 庄逢甘主编 |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
1994.06 | 《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 十五年改革开放回顾》 | 庄逢甘,刘恕主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5 | 《北京计算流体力学讨论会文集 第7辑》 | 庄逢甘主编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1996.09 | 《摆脱地球的羁绊 空间技术》 | 庄逢甘主编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1997.07 | 《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3》 | 庄逢甘主编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7.09 | 《中国地方遥感应用进展 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成立五周年论文集》 | 庄逢甘主编 | 北京:宇航出版社 |
1997 | 《英汉航天科技缩略语词典》 | 庄逢甘主编 | 北京:宇航出版社 |
1999.03 | 《打开通天大门的钥匙 著名科学家谈空气动力学与航空航天的发展》 | 庄逢甘著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08 | 《遥感与新世纪 '99 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年会论文集》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0 | 《遥感科技论坛 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地震出版社 |
2001.11 | 《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与力学》 | 庄逢甘,郑哲敏主编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1 | 《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2001·遥感科技论坛 2000.6-2001.6》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宇航出版社 |
2002 | 《2002遥感科技论坛 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 1992-2002》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03 | 《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 | 庄逢甘主编 |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03 | 《2003遥感科技论坛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03.10 | 《空气动力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 庄逢甘主编 | 北京:宇航出版社 |
2004.05 |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手册》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4.07 | 《2004遥感科技论坛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04.07 | 《流体力学最新进展:第4届国际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 庄逢甘,李家春编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5.11 | 《2005遥感科技论坛: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06.07 | 《2006遥感科技论坛》 | 庄逢甘,陈述彭主编 |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07.08 | 《流体力学研究的新趋向:第5届国际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 庄逢甘,李家春主编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学术交流
1980年以来,庄逢甘与陆士嘉教授倡导的中国“旋涡及分离流动研究”已举行过5次全国性的研讨会 。
庄逢甘参加和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多次出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苏联等国家,并上百次地接待外国专家学者来访。
1985年,庄逢甘被选为第十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F1uid Dynamics)主席。
1987年,庄逢甘在美国航空和宇航学会(AIAA)第八届计算流体动力学会议上作了“中国计算流体动力学”报告,向国际同行介绍中国计算流体力学的成就。
1989年,庄逢甘担任中国国际空间年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89年11月到1990年9月,接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特别邀请以希尔曼,费而柴尔德卓越学者身份去美国进行访问讲学活动 。
承担项目
1989年,庄逢甘所领导的“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于1994年继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气体流动中旋涡、分离的流动机理与控制”的支持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1985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
1992年 | 旋涡控制 | 第18届国际航空理事会最高荣誉奖(Guggenheim Award) |
运用超音速喷管设计的理论指导火焰切割喷枪的设计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1952年暑假过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课,讲授《流体力学》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85年 |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国际宇航科学院 |
1991年 | 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 |
1993年 | 航天奖 | |
1994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2004年 | 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中国工程院 |
2004年 | 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奖章和证书 | |
2008年 | 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 | |
中国工程师学会成就奖 | ||
戈根海姆奖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7年2月—1982年5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9年10月 | 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 |
1979年 | 美国航空和宇航学会的高级会员 |
1980年 | 《宇航学报》第一、二、三届主编 |
1982年5月—1990年9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 |
1983年—1993年 | 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 |
1993年3月—199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94年8月—1998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
2002年11月—2010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 |
国家科委理论和应用力学学科组副组长 |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
美国《飞机杂志》(Journal of Aircraft)国际编委 | |
《力学进展》第二、三、四届编委会副主编 |
家世背景
庄逢甘的父亲庄德成曾开办过榨油厂,母亲潘淑贞操持家务。庄逢甘是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
情感婚姻
1952年暑假过后,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讲授《流体力学》,戴淑芬是学生之一。期末考试后,戴淑芬感觉考得不好,于是满怀歉意地给庄逢甘写了一封信:没有学好老师的课,对不起老师,不知还能否再见到老师。几天后,庄逢甘专门从中科院数学所来到北大女生宿舍看望大家,当戴淑芬送他离开时,庄逢甘问她星期天是否有时间,要请她吃饭。从此,每周星期天都成了这两位青年的幸福时光 。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庄逢甘被调了过来。同一天,他与戴淑芬喜结连理。没有婚礼,两人只是照了一张结婚照。婚宴也很简单,全部内容仅为25个水饺,新郎吃了15个,新娘吃了10个。两人生有一子一女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