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超豪 编辑
谷超豪(1926年5月15日—2012年6月24日),汉族,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谷超豪于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8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8月,担任温州大学校长 。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中文名:谷超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26年5月15日
逝世日期:2012年6月24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主要成就: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解决杨-米尔斯方程的Cauchy问题开创波映照的研究解决Minkowski空间中极值曲面的构作问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谷超豪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5岁的谷超豪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入瓯江小学(今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二年级就读。谷超豪从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谷超豪从瓯江小学毕业;同年8月入联立中学(今温州二中),成绩优秀。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2月,免试转学至温州中学初中部,受哥哥谷力虹影响,阅读《大众哲学》《通俗经济学讲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同年,加入“九月读书会”,曾任小组长。
谷超豪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参加温州中学学生抗日宣传队,下乡宣传抗日;同年,“九月读书会”扩充为“五月读书会”,谷超豪为骨干成员;同年,随温州中学到丽水青田水南继续学习。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3月,经冯增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转正;同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初中部,以第一名成绩考入该校高中,在青田水南学习。因参加进步活动,受到军训教官的调查和警告。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4月,温州被日军占领,随学校逃难至青田白岩,并参加温中剧团到丽水演出抗日话剧,担任后勤工作。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7月11日,温州再度被日军占领,至茶山避难。秋季,日军撤退后,温州中学迁回温州市区,继续学习,并任中共温中支部组织委员。
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月,中共温中支部书记何生被捕,组织关系中断;同年,毕业于温州中学高中部,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同年9月,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转入理学院,就读数学系。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暑期,回温州;同年9月,日军第三次占领温州,避难茶山,后困居温州城内。
谷超豪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年初,回杭州学习;同年4月,和浙大同学吴士濂、薛天士发起组织“求是学社”,任社长,推动学生运动;同年6月,参与发动并参加“六一三”杭州大游行。暑期,回温州参加“温州大专学校学生暑期联谊会”(大联),任理事,在“大联”举办的暑期学校教高中数学课程;同年,参与抵制英国轮船开进瓯江的抗议活动;同年,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数学系代表,筹编学生自治会机关报《求是周报》。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月,参加浙大学生抗议美军暴行游行,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代表会秘书;同年5月,参加“五二Ο”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任罢课抗议委员会主任秘书,参加“华社”,成为杭州主负责人,参加苏步青、陈建功分别主持的微分几何、函数论讨论班;同年10月,浙江大学自治会负责人于子三被杀害,谷超豪参加抗议杀害于子三的游行,在军警监视下目睹于子三遗体入殓;同年11月2日,当选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理事,任副常务理事(后兼任主任秘书)。
谷超豪
1949年,在中共杭州市委领导下,成立科协工作组,谷超豪任组长;同年4月,推动国民政府国防部雷达研究所起义;同年5月下旬,科协杭州分会新理事会成立,任理事、秘书,主持日常工作,科协党支部成立,任书记,直属市委;同年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为浙江分会发起人之一,任杭州分会理事。
1950年1月,兼任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文化局科普科科长;同年8月,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为全国科普协会发起人之一;同年完成了第一批较系统科学研究工作,写成“隐函数表示下的 K 展空间”等论文,在《中国科学》《科学记录》上发表。
谷超豪及夫人胡和生(左一)与杨振宁在一起
1952年,参加“三反”、思想改造运动,帮助民盟盟员参加运动,并晋升为讲师;同年6月,在上海参加留苏预备生考试,经审查后通过;同年9月,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
1953年1月,在俄专参加整党,受到“等待一年,限期提高”处分;同年7月,培训结束,因政审不过关,未获准出国;同年8月,到复旦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化学系开设高等数学课程,辅导陈传璋讲授的数学系《数学分析(二)》课程,在苏步青指导下从事科研;同年年底,获“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团积极分子”称号。
1956年5月,被推选为上海市和全国先进生产者;同年,晋升为副教授。
谷超豪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首页
1959年6月,通过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论文答辩,授予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在莫斯科大学作博士论文答辩且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评述人称赞他是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后,此领域第一个做出了有实质性发展和推进工作的人。 同年7月,回国并建立双曲守恒律讨论班,任微分方程教研组主任,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0年,晋升为教授。
1962年8月,受聘任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数学组组员;同年9月,儿子谷晓明出生;同年10月,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1965年,到上海县梅陇公社朱行大队参加“四清”运动。
谷超豪
1967至1969年,受批判,在校内劳动,曾到横沙岛、宝山县罗店公社徐家宅大队劳动。在农村劳动中,工宣队有些人刁难他,让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还是挣扎着干。农民同情他,把他保护起来。对此,他深为感动。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校外有些工程单位多次来复旦,要求谷超豪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绝。
1970至1971年,受批判,分配到复旦大学理科大批判组,查阅、整理数学、物理方面的资料,直到文革结束。
1973年,一个研究空间技术的单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关机构也同意他参与此项研究,但又被单位领导否决,谷超豪为此伤心地流泪,后经力争,终于同意他“从旁协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他仍然是带头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气动力学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去。
1976年,文革结束,回到数学研究所。
1978年8月,发起并组织在四川峨眉山举办的“全国现代偏微分算子学术会议”;同年9月,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
1980年5月,受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天文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并访问联邦德国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作学术报告;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并担任基础数学、流体力学博士生导师。
1982年1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同年4至8月,访问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并做学术报告。
1984年8月,任复旦大学第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兼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
1986年6月,辞去复旦大学副校长职务;同年9月,受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数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同年10月,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2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同年4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1989年11月,中科大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组正式成立,担任组长;同年,与郝柏林、郑哲敏等倡议在国家攀登计划中建立“非线性科学”项目,并任《辞海》编委兼数学分科主编。
2010年1月谷超豪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993年3月,应台湾“中央研究院”吴大猷院长的邀请,与胡和生等作为“第二批大陆杰出科学家”访问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同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任期期满离职。
1994年2月,当选莫斯科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院院士;同年2月20日,复旦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9年8月19日,担任温州大学校长。
2006年离开之时,竟是分文未取,将温大支付的140万元薪资全部捐给了温州大学,说是给贫寒学子设立的奖学金。
2006年6月23日,出席新温州大学揭牌庆典大会并讲话;同年,卸任温州大学校长职务,将7年里温大支付的140万元薪资全部捐还给了温州大学,给贫寒学子设立奖学金。
2010年1月11日,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2年6月24日凌晨1时8分,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7岁。
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解决杨-米尔斯方程的Cauchy问题
谷超豪与夫人胡和生年轻时的合影
开创波映照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谷超豪又深入到若干整体微分几何问题中,开创了波映照的研究,为探索建立基本粒子的运动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这三个重要的研究成果成就了谷超豪的科学巅峰之作。每一个成果都触及到国际基础数学的最核心理论,每一个成果都引发了国际数学界相关研究的浪潮。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三个领域,构成了谷超豪生命中的“金三角”;研究和教学则是他“人生方程”的纵轴与横轴。谷超豪认为:“研究的精神就是创新,就是要有新的发现,发现包括前人还没有的发现,你找出来了,还有新的应用,就是理论已经有了,找到新的应用,也是有价值的”。
解决Minkowski空间中极值曲面的构作问题
谷超豪
谷超豪生前共培养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有陈恕行教授在内、涉及多个研究分支的一支充满活力、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多位在数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数学界的骨干,直接指导的博士生中有2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此外,如李大潜、洪家兴、穆穆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都是谷超豪的学生。
孤立子理论中的达布变换及其几何应用
作者名称 谷超豪
作品时间2005-6
别有洞天
作者名称 谷超豪
作品时间2001-12
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作者名称 谷超豪
数学词典
作者名称 谷超豪
作品时间1998-8
谈谈数学中的无限
作者名称 谷超豪
作品时间1988-8
应用偏微分方程
作者名称 谷超豪
作品时间2014-11
最大值和最小值
作者名称 谷超豪
作品时间1965-1
查看更多书籍
谷超豪共发表数学论文130篇(其中独立发表100篇),在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合作出版专著两部。
论文:《隐函数表示下的 K 展空间》、《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
著作:
《三十年来的苏联数学1917–1947:几何学》,科学出版社
《高等数学教程》第4卷第2分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大值和最小值》(中学生课外读物),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谷超豪(左)70寿辰与苏步青在一起
《经典规范场》
《谈谈数学中的无限》(中学生文库),上海教育出版社
《孤立子理论与应用》(中文),浙江科技出版社
《数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应用偏微分方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章道德仰高风》
《别有洞天——非线性科学》(攀登计划普及丛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孤立子理论中的达布变换及其几何应用》,上海科技出版社
英文专著《Darboux Transformations in Integrable Systems》,Springer出版社
序号 | 获奖情况 | 获奖年份 | 获奖原因 |
---|---|---|---|
1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82 | 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
2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1982 | 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 |
3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86 | 调和映照和规范场 |
4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87 | 多元混合型方程 |
5 | 上海市教学成果优秀奖 | 1989 | 偏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学 |
6 | 上海市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 1990 | 《谈谈数学中的无限》 |
7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92 | 超音速绕流气动力计算 |
8 | 第二届“华罗庚数学奖” | 1995 | |
9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1995 | |
10 |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 1995 | 《应用偏微分方程》 |
11 | 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 | 1996 | |
12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2005 | |
13 |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0 | |
14 | 第五届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 2010 | |
15 | 第二届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特别奖 | 2012 | |
参考资料: |
1987年谷超豪在复旦校园与学生讨论数学
1993年9月,当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94年2月,当选莫斯科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院院士。
1999年10月,当选首届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十大杰出教授”。
2002年2月,获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
2008年9月,获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2009年9月,当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杰出科技人物。
2011年6月,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学术机构任职
1978年,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
2003年11月谷超豪(右二)在浙江大学
1980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编委会副主任。
1985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数学会理事长。
1985年7月,受聘担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年3月,受聘担任《计算物理丛书》名誉编委。
1986年5月,受聘担任温州大学兼职教授。
1986年7月,受聘担任《应用数学丛书》主编。
1986年12月,受聘担任《大学应用数学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1987年2月,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7年12月 ,受聘担任《系统科学与数学》编委会名誉编委。
1989年4月,受聘担任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1989年,任 Review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编委。
1993年谷超豪与杨振宁在中国科大校园
1990年12月,受聘担任《现代数学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
1993年9月,受聘担任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1993年10月,受聘担任南京大学数学系兼职教授。
1993年10月,受聘担任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4月,受聘担任汕头大学数学院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顾问。
1995年1月,受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兼任教授。
1997年8月,受聘担任《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名誉编委。
1997年11月,受聘担任《应用数学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顾问。
2002年8月,受聘担任《科学工程与计算丛书》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名誉编委。
2003年,受聘担任《高校应用数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名誉委员。
党政机构任职
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3年3月26日,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其他机构任职
1962年8月,受聘任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数学组组员。
1980年5月,受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天文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84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后任组长)。
1985年,任国家教委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后改为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谷超豪
1987年10月,受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奖数理科学部评审组成员。
1991年12月,受聘担任首届高等学校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1994年12月,受聘担任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
1995年2月,受聘担任第一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5年5月,受聘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理、天文学科评委会评审委员。
1996年6月 ,受聘担任高等学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7月,受聘担任中国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
2000年1月,受聘担任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
2002年10月,受聘担任“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2005年3月,受聘担任复旦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
父亲:谷传声
生母:陆仲祯
庶母:胡玉香
大姐:谷素莲
二姐:谷仲莲
三哥:谷超英(后改名谷力虹)
五弟:谷超志(1927年出生)
六妹:谷月卿(1929年出生)
七妹:谷月婵(1931年出生)
八弟:谷超俊(1933年出生)
九妹:谷月霞(1933年出生)
谷超豪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
谷超豪
作为非线性科学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谷先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家集合在一起,诞生了许多一流的学术成果。(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辛厚文评)
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尔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法国科学院院士Y.Choquet-Bruhat评)
谷超豪奖
“谷超豪奖”是复旦大学为纪念谷超豪教授对数学事业的杰出贡献、激励青年数学工作者投身数学事业、努力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数学研究工作而设。
2013年5月15日,复旦大学举办了首届“谷超豪奖”颁奖仪式。
谷超豪铜像
2012年12月17日,谷超豪铜像揭幕暨骨灰安葬仪式在上海滨海古园举行,谷超豪及其夫人胡和生的铜像竖立在谷老墓地中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