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寿昆 编辑
魏寿昆(1907年9月16日-2014年6月30日),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1935年毕业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学位,1936年任北洋工学院矿冶系教授,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在冶金热力学理论及其应用中获得多项重大成果,他首次提出“转化温度”概念及运用活度理论,为红土矿脱铬、金川矿提镍、包头矿提铌、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提钒、华南铁矿脱砷、贫锰矿脱磷等多反应中金属的提取和分离工艺,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国内率先开拓固体电池直接快速定氧技术。从事高等教学70年,培养了大量的冶金人才。在冶金热力学方面造诣较深。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中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多次获奖。
中文名:魏寿昆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07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2014年6月30日
毕业院校: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位/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魏寿昆
1907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9月16日,魏寿昆出生于没落的天津市商人家庭,
1914年(民国三年)入私塾,1917年考入育德庵小学。
1919年(民国八年),魏寿昆参加天津铃铛阁官立中学的考试, 考入中学。
1923年,毕业于河北省省立第一中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洋大学,1929年毕业,获矿冶工程系工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辽宁海城大岭滑石矿任助理工程师。
1930年(民国十九年),任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助教,同年秋天魏寿昆考取了天津市公费留德。
1931年(民国二十年),就读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1932年转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年至1936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选矿手册》
1936—1949年,担负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进行多项课题研究外,还对同时期的其他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加以综合、研究和评价。如他撰写的《小型新式炼铁炉之设计与作业》和《20年来中国之冶金工程研究》。
1937—1938年,任西北联合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矿冶研究部主任。
1942年—1947年,结合中国四川、贵州和江西等省的矿产资源情况,进行了数项重要的科学研究。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他提出了“贝塞麦法炼钢去磷问题”。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为了解决马丁炉的耐火材料问题,他就四川省白云石矿,进行了两项有关耐火材料的研究课题,一个是“四川白云石去钙提镁之研究”,另一个是“人造镁氧烧制镁砖的研究”。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他以江西省钼矿为对象,进行了提取纯金属钼、铝化合物和炼制钼铁及钼合金钢的研究。
1946年—1952年,担任北洋大学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天津大学副教务长。
1952年,参与筹建北京钢铁学院,并先后担任教务长兼冶炼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
1956年起,连续发表了《活度的两种标准态与热力势》等几篇重要论文,解决了活度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并在1959年为北京钢铁学院的物理化学及冶金原理两个教研组的教师举办系统讲座。讲授的题目为《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1957年,北京钢铁学院建立中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魏寿昆是发起人之一。他编写的《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的教材,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1962年,中国金属学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了中国第一届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术报告会,魏寿昆是该报告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1963年,中国金属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魏寿昆提出报告,题为《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发展的情况和今后中国结合生产开展研究的方向》。
1964年,中国金属学会再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全国第二届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术报告会,他仍是主要组织者之一。
1985年,在他主持下,举行过中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术会议。
1988年到1991年的4年期间,他与王之玺、蔡博、韦刚等专家一道,奔赴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包头等地,对中国的铁矿和煤炭资源进行了调查,对鞍钢、宝钢、攀钢、包钢、马钢、武钢、太钢、唐钢(包括冀东)等大型企业的规划作了了解。
2014年6月30日,魏寿昆辞世,享年107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魏寿昆从事冶金学研究近60年,而其中约有2/3的时间从事冶金热力学的研究。
魏寿昆一直运用热力学原理研究和解决矿产资源中有害元素的去除以及有价值元素的高效回收等问题。20世纪40年代,他针对高磷铁水,提出了小型贝塞麦炉的去磷程序以及贝塞麦炉与马丁炉双联的操作方法,指导小转炉脱磷。为了解决耐火材料问题,进行了“四川白云石去钙提镁之研究”及“人造镁氧烧制镁砖的研究”,提出利用二氧化碳选择性溶解去钙提镁的措施,发明了“静置后处理法”,使氧化镁的纯度达995%,达到制造高质量镁砖的要求,并阐明了提纯氧化镁的机理。他进行从钼矿提取金属钼和钼化合物,炼制钼铁及钼合金钢的研究,提出综合利用钼矿的不同方案,如将国产钼矿先焙烧,再用湿法提取钼酸钠、钼酸铵及钼酸钙,以及在坩埚炉内用钼酸钙炼制钼合金钢。这一思路比用钒渣、铌渣、钨矿、锰矿等在炉内还原冶炼合金钢的工作早近半个世纪。他还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得到含钼40%的钼铁。与此同时又还原出纯度为9467%的金属钼。
魏寿昆于50年代初,就系统开展热力学中有关活度理论的研究。魏寿昆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固体电解质电池直接快速定氧技术的研究。
进入80年代后,又涉猎冶金动力学范围。 魏寿昆用他本人推出的高炉型渣的脱硫活度公式,进行实地计算。得出,如TiO2按酸性氧化物计,根据公式所得出的硫分配比和实际现场的数据完全一致,而TiO2若按碱性氧化物计,则得出的硫分配比远远高出现场数据约20倍以上。
学术论著
论文
序号 | 人员 | 作品 | 刊物 | 时间 |
---|---|---|---|---|
1 | 魏寿昆 | 炼铁炉炉身之设计 | 科学 | 1939 |
2 | 魏寿昆 | 黔省铝矿的冶炼问题 | 矿冶复刊号 | 1943 |
3 | 魏寿昆 | 贝塞麦法炼钢去磷问题 | 矿冶复刊号 | 1943 |
4 | 魏寿昆 | 四川白云石去钙提镁之研究 | 矿冶复刊号 | 1944 |
5 | 魏寿昆 | 人造镁氧烧制镁砖之研究 | 矿冶复刊号 | 1944 |
6 | 魏寿昆 | 小型新式炼铁炉之设计与作业 | 钢铁专刊(重庆,经济部矿冶研究所) | 1945 |
7 | 魏寿昆 | 国产钼矿提钼及钼化合物并炼制钼铁钼钢之研究 | 钢铁专刊(重庆,经济部矿冶研究所) | 1945 |
8 | 魏寿昆 | 二十年来中国之冶金工程研究 | 科学, | 1947 |
9 | 魏寿昆 | 平炉炼钢厂设 | 商务印书馆 | 1954 |
10 | 魏寿昆 | 活度的两种标准状态与热力势 |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 1956 |
11 | 魏寿昆 | 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发展的情况及今后中国结合生产开展研究的方向 | 中国金属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论文 | 1963 |
12 | 魏寿昆 | 炉渣氧化铁含量对脱硫的作用 | 金属学报 | 1964 |
13 | 魏寿昆 | 高炉型渣脱硫的离子理论 | 金属学报 | 1966 |
14 | 魏寿昆 | 浓差电池快速直接定氧法 | 分析化学 | 1974 |
15 | 魏寿昆、洪彦若 | 镍锍选择性氧化的热力学及动力学 | 有色金属 | 1981 |
16 | 魏寿昆 | 熔锍及熔融金属中元素选择性氧化的热力学 | 金属学报 | 1982 |
17 | 魏寿昆、张圣弼、谭赞麟 | 利用固体电解质电池测定FeNb熔体中铌的活度的研究 | 稀有金属 | 1983 |
15 | 佟亭、魏寿昆、胡明甫 | Nb、Si在铁液中活度相互作用的研究 | 金属学报 | 1987 |
著作
序号 | 人员 | 作品 | 刊物 | 时间 |
---|---|---|---|---|
1 | 魏寿昆主编 | 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58 |
2 | 魏寿昆 | 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 中国工业出版社 | 1964 |
3 | 魏寿昆 | 冶金过程热力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0 |
4 | 魏寿昆 | 魏寿昆选集(含论文16篇及2部专著的摘选)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0 |
人才培养
魏寿昆为中国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魏寿昆自1930年任北洋大学助教起,从教84年,课堂授课46年,先后在10所大学任教,共主讲过28门课程。一生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 ||||||||||||||||||||||||||||||||||||
| ||||||||||||||||||||||||||||||||||||
荣誉称号 | ||||||||||||||||||||||||||||||||||||
|
《金属学报》
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矿冶金》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金属学会一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1939-1941年,任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矿治科主任、化工科主任。
1941-1942年,任贵州农工学院矿冶系主任、教务主任。
1942-1944年,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冶金研究室主任。
1944-1945年,任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
1945-1946年,任重庆矿冶研究所代理所长。
1946-1948年,任北洋大学冶金系主任、采矿系主任。
1949-1951年,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
1951-1952年,任天津大学副教务。
1952-1966年,任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
1979-1983年,任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馆长、副院长。
1988年,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
魏寿昆院士
魏寿昆是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奠基人,花费毕生的精力发展了冶金热力学,他成功地把物理化学应用于冶金实际,解决了诸多的疑难问题。(九三学社评)
魏寿昆不好名,不好名的人即使得到了盛名,仍以平常之心,守道不渝,自强不息。有时在他人看来,他们依然平常,并无特别之处,然而“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及”,魏先生就是如此,真要赶上他们,却很难做得到。我想这是魏寿昆最让后辈学习和继承的品德。(吴石忠评)
魏寿昆先生是冶金学界的泰斗和业界宗师,他的逝世是国际冶金工业不可弥补的损失,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冶金科学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北京科技大学评)
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以魏寿昆院士百岁生日为契机设立了“魏寿昆科技教育基金”。由魏寿昆先生个人捐资10万元,北京科技大学出资20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