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蕴珊 编辑
秦蕴珊(1933年6月1日-2015年11月22日),山东莱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海洋沉积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1月22日15时23分在青岛逝世,享年82岁。
秦蕴珊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创建和发展了中国海洋沉积学研究,在中国最早提出和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并编绘了第一幅较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为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文名:秦蕴珊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莱州
出生日期:1933年6月1日
逝世日期:2015年11月22日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6月1日,秦蕴珊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遗体告别仪式
1948年春天,年仅14岁的秦蕴珊来到北京,进入私立育英中学插班初中二年级。
1953年9月,秦蕴珊考入北京地质学院。
1956年1月,秦蕴珊经陈丽蓉等两位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7月,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9月6日,秦蕴珊作为新中国北京地质学院首批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58—1960年,开展了中国海洋普查,秦蕴珊被任命为海洋地质、地貌组组长。
1964年3月—6月,秦蕴珊任队长在渤海湾海域进行了3个月的工程钻探工作。
1966年,原石油部的641厂拟在渤海湾打油气钻井,并与中科院合作进行井位调查,秦蕴珊带队奋战3个月,完成了“海-Ⅰ”井和“海-Ⅱ”井的工程地质钻探工作。
2015年11月22日15时23分,在青岛逝世,享年82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秦蕴珊早期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的组成、物质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编绘了中国第一幅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研究了冲绳海槽的火山沉积和浊流沉积,提出了两类不同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带;开展陆架区细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扩散研究,论证了黄河、长江等河流入海物质的影响范围与强度;研究深海大洋区陆源风成沉积物;提出中国陆架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环境演变的四个阶段;开展海底灾害地质调查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05年9月,秦蕴珊院士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编了《东海地质》、《黄海地质》等专著多部。
1.秦蕴珊.1963.中国陆棚海的地形及沉积类型的初步研究海洋与湖沼,5 秦蕴珊先生严以修身,一生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价值理念,不断探究真理、敢于实践、学风严谨、创新务实;他严以用权,任职党政领导干部讲求大局、锐意改革、勇于担当、谋事求实;他严以律己,科教生涯中团结同道、提携后学、行为有矩、诚实做人。秦蕴珊先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澎湃新闻网评) 秦蕴珊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架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出海二十多个航次,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人民网评) 秦蕴珊严以修身,一生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价值理念,不断探究真理、敢于实践、学风严谨、创新务实;他严以用权,任职党政领导干部讲求大局、锐意改革、勇于担当、谋事求实;他严以律己,科教生涯中团结同道、提携后学、行为有矩、诚实做人。秦蕴珊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科学网评) 他的人生轨迹也如大海般波浪起伏,有成功后的喜悦与欢乐,也有其背后的无奈与辛酸。追忆他的一生,他严以修身,一直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价值理念,不断探究真理、敢于实践、学风严谨、创新务实;他严以用权,任职党政领导干部期间讲求大局、锐意改革、勇于担当,谋事求实;他严以律己,科教生涯中团结同道、提携后学、行为有矩、坦诚做人。他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