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能宽 编辑
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出生于湖南慈利。
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48年和1950年先后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6年5月27日,陈能宽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
中文名:陈能宽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慈利
出生日期:1923年4月28日
逝世日期:2016年5月27日
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耶鲁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能宽,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陈能宽
1923年4月28日,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
1942年,陈能宽从雅礼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46年毕业。
1947年,考上了由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赴美国耶鲁大学。
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电气)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二机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1956年起,陈能宽先后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名物理所)和中国科学院金属所任研究员。
1960年6月,经中央批准,陈能宽与其他科技骨干奉命选调到二机部参与原子弹、氢弹的攻关事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陈能宽在这一专业领域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了30余年。
1964年起,先后任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7、8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2年,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同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同邓稼先一起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领奖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国家的最高奖励。
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2月,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1988年,陈能宽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从核到非核,从军用到民用,对中国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1996年,陈能宽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对自己的下联不满意,就把上联寄给了彭桓武,彭桓武回应:“俯瞻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1997年6月15日,在第4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上提出:“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6年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我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属物理学
陈能宽(右二)在实验室
回国后,为适应经济建设急需,陈能宽的大部分研究内容偏重于能较快得到应用者,他与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员进行了硅钢片的加工结构与再结晶结构的研究,并在铁硅合金中获得立方结构的形成,发表了“铁硅合金中立方结构的形成”等论文。1959 年,陈能宽和金属所李薰、龙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体缺陷和金属键统一的金属强度理论”的建议。1960年3月,陈能宽和陶祖聪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苏联学术考察2个月,就金属强度等方面的问题与苏联同行进行详细有益的交流。
爆轰物理
陈能宽经过多年的科学积累和刻苦钻研,很快进入了爆轰物理的前沿,并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陈能宽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在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陈能宽相继取得为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两弹攻关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立即又投身于原子弹的武器和氢弹的攻关工作。在中国两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随着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陈能宽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进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轻量等方向上。他通过调研分析,力主开展中国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态特种材料的充分利用;参与“外套”与“内容物”适配性和相容性研究。他也不放过看似细小却很关键的技术细节,例如金属与炸药的粘结,武器化工程因素对核武器动作的可能影响等。
冷态核爆
1981年陈能宽等人在金属所
然而,要把这一思想应用于体积严格受到限制的弹头上,需要设计特殊的遥测系统,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工程。陈能宽是主管武器研制的副院长,他与龙文光、俞大光等带领一批工程师和电子学家,组成攻关队伍,历经十余春秋,完成研制工作。70~80年代,中国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际,都改用这种新方法来获取定型数据。陈能宽带领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试验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途径直至工作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实验方法。
强激光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陈能宽开始参加“863”高科技研究的前期论证,之后担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陈能宽从零起步,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全国各优势单位的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15年内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
学术论著
陈能宽
《矽钢片的加工织构及再结晶织构》,陈能宽、刘长禄
《铁硅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周邦新、王维敏、陈能宽
《镍金属中氢掺杂的电子结构》,冯艳全、王崇愚、陈能宽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nickel metal with hydrogen impurity》,冯艳全、王崇愚、陈能宽
《定向金属单晶体的成批制备》,陈能宽、何寿安
《利用区域熔化法提纯铝和锡的一些试验》,陈能宽、刘民治
《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R.B.Pond、陈能宽
人才培养
陈能宽(右)
陈能宽
在中国的导弹核武器之较原子弹、氢弹更神秘、更浩繁的科学工程中,他与他的同事们,历尽10余年的艰辛,改写了中国核武器定型方法的历史,开辟了用冷试验来定型的新途径。从70年代开始,中国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到洲际导弹,都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定型的,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沿线居民的绝对安全。专家们每每自豪地谈及这项技术,都无不称赞:“陈能宽功不可没!”
在空爆核弹试验中,在核爆试验方式的改进上,在核九院的建设上,在新时期高新技术的发展上等等,陈能宽都是“功不可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