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尔宓 编辑
赵尔宓(1930年1月30日—2016年12月24日),满族,四川成都人,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赵尔宓195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1982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1988年任第六届四川省人大代表;1988年—1998年任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12月2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7岁。
赵尔宓长期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种分类与鉴定;物种分布与地理区划;物种资源有效利用;生物与生态环境协同进化。
中文名:赵尔宓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30年1月30日
逝世日期:2016年12月24日
毕业院校:华西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尔宓青年照
1947年,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生物系。
1950年,被刘承钊推荐到华西协和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半工半读,担任其研究助理。
1951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科教员、助理教授。
1954年,调回母校(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
1965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历任研究室主任,生物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3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采集了大批珍贵的动植物标本。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对西藏地区爬行动物系统研究的首次科学考察及报告,总结西藏已知有爬行动物及亚种,发现并发表新种。
1978至1980年,到大连旅顺口西北部的“蛇岛”开展考察,深入进行了“中国蝮蛇的分类学研究”。
1982年—1984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和标本采集。
1982年—1984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横断山区综合考察,主持两栖爬行动物子课题,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考察。
1982年—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1988年,应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赴康乃尔大学作访问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12月2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7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8年,赵尔宓全副武装登上蛇岛考察
在动物地理学研究方面:赵尔宓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中国蛇类分类和东亚岛屿动物地理学等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根据西藏物种分布的实际情况将喜马拉雅山南坡划为东洋界中印亚界西南区的一个新亚区;主要依据爬行动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动物地理区划的西南区增加一个新的“喜马拉雅南坡亚区”;对西太平洋岛链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形成和温带东亚两栖动物的分布格局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
在生产实践方面:赵尔宓提出对新疆西部草原毒蛇危害的防治措施,首次提出“中国毒蛇咬伤的医学地理学”概念,参与制成云南蛇药,指导毒蛇咬伤防治实践。
学术论著
2004年赵尔宓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观察标本留影
翻译著作 | ||||
---|---|---|---|---|
原作者 | 著作名称 | 翻译者 | 出版社 | 时间 |
E.A.杜宾斯卡娅,H.T.拉齐克 | 苏联药剂士学校教学用书:植物学 | 张贵寅,赵尔宓,徐碧瑜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6年 |
A.C.金兹堡,T.A.杰特拉弗 | 鲟鱼类的胚胎发育 | 张贵寅,赵尔宓 | 科学出版社 | 1957年 |
T.A.杰特拉弗,A.C.金兹堡 | 鲟鱼类的胚胎发育与其养殖问题 | 张贵寅,赵尔宓 | 科学出版社 | 1958年 |
出版著作 | |||
---|---|---|---|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时间 |
中国爬行动物系统检索 | 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赵尔宓,江耀明,沈杨) | 科学出版社 | 1977年 |
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 | 成都生物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9年 |
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一卷总论) | 四川资源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2年 |
简明生物学词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3年 | |
青藏高原研究:横断山考察专集(一)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83年 |
中国有尾两栖动物的研究 | 赵尔宓,胡其雄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年 |
动植物致毒及其防治 | 华慧伦,李世俊,邱莲卿,赵尔宓.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年 |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 田婉淑,江耀明,吴贯夫,胡其雄,赵尔宓,黄庆云 | 科学出版社 | 1986年 |
中国动物图谱——两栖类-爬行类(第二版) | 胡淑琴,赵尔宓 | 科学出版社 | 1987年 |
科研获奖
时间 | 奖励名称 |
---|---|
四川省科学大会奖、省科技成果奖 | |
1978年 | “云南蛇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6年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8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参考资料 |
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1984年,赵尔宓(中)指导生物所研究生解剖
联合培养
与海南高校的合作,以蟒蛇养殖基地为平台,招收养殖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公司输送养殖人才;积极开展与海南蟒蛇养殖的合作,为其提供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理论。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美国加州科学院荣誉院士(终身) | |
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联盟(HL)荣誉会员(终身) | |
1987年 | 美国SigmaXi(科学研究协会)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终身) |
1988年 | 中科院竺可祯野外科学工作奖 |
1989年 | 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
1999年 | 选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
2001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2002年 | 四川省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
参考资料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理事会理事 | |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学分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副理事长 | |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 |
《四川动物》杂志名誉主编 | |
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副秘书长 | |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荣誉主编 | |
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亚洲蛇蛙研究)主编 | |
1983年—2012年 | 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委会委员和国际委员会委员 |
1991年 | 柏克莱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主席 | |
1983年—1988年 | 第六届四川省人大代表 |
1988年—1998年 | 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
参考资料 |
婚姻家庭
1953年赵尔宓与涂茂利结婚照
1982年赵尔宓(左)在四川九龙县采集蛇标本
“赵尔宓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为全市科技人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莽山烙铁头蛇
1978年赵尔宓手写《毒蛇生态野外资料记录本——眼镜蛇科》
赵氏后棱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现后棱蛇属一新种—赵氏后棱蛇。该新种以去世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院士名字命名,以此纪念先生对中国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包括对后棱蛇属分类做出的贡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