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昆 编辑

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吴淑昆吴淑昆

吴淑昆(1915年-2014年2月1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剧协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时,淑昆加入人艺。从艺50年,吴淑昆塑造了一系列的小角色。代表作品有舞台话剧《茶馆》、《三块钱国币》、《蔡文姬》、《吉庆有余》。影视作品《末代皇帝》、《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爱我家》等。

因病于2014年2月13日逝世,享年99岁。并于2月16日10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告别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吴淑昆

外文名:Wu Shuku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915年

逝世日期:2014年2月13日

职业:演员

经纪公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代表作品:蔡文姬、三块钱国币、茶馆、我爱我家、阳光灿烂的日子、末代皇帝

主要成就:从事舞台艺术五十年

人物经历

编辑

1915年,吴淑昆出生在湖南长沙一户殷实人家。1937年,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爆的时候,二十多岁的她此时正和母亲、姐姐在日本探亲。“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的消息,我们是到了日本几天后才听说的。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却身处敌对国家,周围尽是日本人狂热的备战气氛,叫人又急又气。”

“1937年8月15日我们离开东京抵达神户,没料到原来订下的船却是日本轮,战争开始后,他们已停止开往中国。我们几百名华侨只能滞留在神户。幸好华侨商会出面接待,老老小小几百口人,都住进商会大厅,情况十分狼狈。当时我的心情愤懑已极,有一天,我一个人出去闲逛,刚走不远就碰上了缝‘千人缝’的日本女人(千人缝——日本妇女征集路人缝一针,集体为出征的士兵缝制护身符),当她递过针和布的一刹那,我转身躲开了。在场的日本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当时我的情绪就像个炮仗,一点就炸。”

回到祖国后,和当时有血性的年轻人一样,吴淑昆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初,我和一个叫刘林的东北男青年,加上长沙善正小学的女教师张爱亭排演了独幕话剧《打鬼子去》,我扮演了剧中嫂子这个角色。该剧春节期间在长沙教育会坪的广场公演了。这是我演艺生涯跨出的第一步。后来我们被分配到长沙郊区的伤兵医院,并在那里办起了伤兵俱乐部……”

主要作品

编辑

话剧《打鬼子去》、《吉庆有余》、《茶馆》等。

获奖记录

编辑

因在话剧《吉庆有余》中扮演崔奶奶,荣获1982年度北京市文化局新创作(改编)剧节目评奖表演奖;1979年参加演出《茶馆》,1980年参加演出《左邻右舍》,1982年参加演出《咸亨酒店》,均获演出一等奖。

社会活动

编辑

吴淑昆、郑榕、蓝天野、苏民(左起)吴淑昆、郑榕、蓝天野、苏民(左起)

2012年12月6日晚走进首都剧场前厅的观众,有幸看到了难得的一幕98岁的吴淑昆、88岁的郑榕、86岁的苏民、85岁的蓝天野四位第一版《蔡文姬》的演员共同见证北京人艺六十周年大型艺术展开幕,以及第四版《蔡文姬》的演出。

昨晚同时上演了历史大戏《蔡文姬》,该剧是两位大师郭沫若、焦菊隐留给后世的舞台经典。半个多世纪以来,人艺共推出过四版《蔡文姬》,朱琳、狄辛、徐帆都曾扮演过这一舞台上的大青衣。新版则由于明加领衔,濮存昕挎刀出演曹操。演出前,苏民、蓝天野、郑榕、吴淑昆的聚首同该剧一样成为了永恒的经典瞬间。98岁的吴淑昆,是剧院艺术家中仅次于101岁叶子的第二高龄,当年她曾在1959版《蔡文姬》中饰演了赵四娘。昨天她虽然一直坐着轮椅,但谈起当年的角色依旧兴致不减。第一版中董祀的饰演者蓝天野也回忆起首演时的情景,“1959年《蔡文姬》首演时,我才32岁,但我已经85岁了,可还不是年龄最大的,还有101岁的叶子,所以人艺的六十周年可谓五代同堂。”谈起这出泛着沉香的经典之作,郑榕表示,“《蔡文姬》体现了艺术成就的"大我精神",当年郭老曾经说"蔡文姬就是我",是因为他个人的经历与蔡文姬很相似。这出戏更是焦菊隐话剧民族化实验的顶峰之作。”

下一篇 姚二嘎

上一篇 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