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巧生 编辑

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庄巧生庄巧生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2022年5月8日),福建省闽侯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39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1945—1946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学习小麦品质测试技术,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麦育种课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5月8日16时32分,庄巧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2022年9月12日,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上,庄巧生被授予小麦研究领域“终身成就奖”。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庄巧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

出生日期:1916年8月5日

逝世日期:2022年5月8日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

职业: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代表作品:中国作物育种方法的新进展

人物生平

编辑

1916年8月5日,庄巧生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祖母和母亲在家务农。父亲中等师范毕业后,落脚于荷属苏门答腊的一个荒僻小岛上教小学。

1921年,庄巧生5岁那年,随家迁居南洋,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小学。

1925年,全家回到福州。

1928年1月,他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学。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他勤奋学习,并因成绩优异免了几个学期的学费。后因学校闹分裂,最后一学期转至私立三山中学毕业。

1934年夏,福建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理、工、农、医各仅有1—2 个名额,庄巧生决意报考农科,结果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1935年1月,庄巧生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主系农艺,辅系植物。

1937年初夏,当他在齐鲁大学合作农场暑期实习即将结束之际,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11 月下旬,南京危在旦夕,学校决定西迁成都华西大学,他便随校紧急转移,一路上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还得抓紧时间完成老师预先布置的自修课程,过着流亡学生的生活。

1938年,是他在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他除修完必修课外,以“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一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为选题,搜阅当时所能找到的国外文献,撰写综述性文章以代替毕业论文。这年夏天,他还参加了系里在川西平原开展的水稻单穗选种活动。

庄巧生庄巧生

1939年2月,他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并被授予金钥匙奖。 同年3月,经系主任早在半年前的推荐,他来到中央农业实验所设在贵阳工作站报到,在该所技正兼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农艺系主任沈骊英先生的领导下,分管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主持人授意下,他将系里以前下乡调查资料和所内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写成《贵州之小麦》一文,在中农所专刊第24 号上发表(第三作者)。这是有关贵州省小麦生产与科研的第一篇历史文献。

1940年8月,回到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给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靳自重教授当助教。

1942年冬,辞去助教工作,应作物育种学家戴松恩之邀到位于恩施的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师兼鄂北农场场长。

1944年10月,经戴松恩推荐,庄巧生回到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任技士,从事小麦品种改良工作。

1945年7月,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实习,在制粉工业系学习硬质小麦品质鉴定技术。

1946年8月,庄巧生回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同年10月,庄巧生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12号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报到,在这里一待就是60多年。

1952年,他第一次接待苏联专家伊万诺夫。

1954年,庄巧生从西藏回来以后,主攻抗锈育种,在艰难的条件下选出“华北187”等3个品种,其中“华北187”早熟、抗锈、穗大粒大、籽粒外观品质好,但成穗数稍少。从当时大面积生产水平看,只能作为搭配品种种植。后来,他又从“华北187”群系中选出“北京6号”,植株稍矮,茎秆较强,可在中等肥力以上水浇地推广。

1972年,他的课题组以“洛夫林10号”为代表的具有1B/1R易位的“洛类”材料为抗病亲本,与抗寒、早熟、丰产性能好的“有芒红7号”和“有芒白4号”分别杂交。

1983年3月,在他倡议下协作组在陕西杨陵召开了“全国小麦育种协作攻关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信息和更新知识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9年,庄巧生阅读何中虎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一书撰写的《庄巧生传略》。

庄巧生

2022年5月8日16时32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学研究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庄巧生先后育成了“北京8号”和“北京10号”。“北京8号”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它的选育打破了亲本取材和育成品种地域性的限制。尽管这个品种在北部冬麦区越冬性不够好,但作为早熟、抗条锈病或农艺亲本利用都是可取的。有了它,在北部冬麦区就更便于利用晚熟以至极晚熟的国外“抗源”品种或大穗型品种做亲本,来改进中国小麦品种的抗锈病性和穗部性状,从而开拓了遗传资源利用的广度。

先后育成中苏68、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12057、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北京837、北京841等20多个冬小麦良种并在华北地区推广,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在育种中不断发掘新抗(病)源,倡导复合杂交以聚合不同来源的有利基因和丰富杂种后代的遗传背景最早把遗传力概念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介绍到国内,并以国家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研究中国北方冬小麦面包烘烤品质,提出品质育种的一些量化指标。

1981年起,庄巧生接受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委托,主持“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小麦高产、稳产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课题,此外,他还积极倡导材料、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参加单位的协作积极性。在他的主持下,协作组群策群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六五”攻关任务,而且提前超额实现了“七五”攻关的计划指标,为“八五”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由他主持的本单位冬小麦育种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或部级的奖励5次。

主要论著

序号

人员

作品

刊物

时间

1

庄巧生

遗传因子之生理作用.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

1942

2

庄巧生,稻冢权次郎

冻前灌水与小麦冻害之研究

农报

1948

3

庄巧生

回交与小麦抗病育种

哈农学报

1950

4

庄巧生

从华北小麦生育情况谈到抗锈品种与育种问题

农业科学通讯

1950

5

庄巧生

简化小麦杂交后代处理方法的几点意见

农业科学通讯

1951

6

庄巧生

环境与小麦的品质

农业科学通讯

1951

7

庄巧生

华北冬小麦抗锈育种取材上的一点意见

农业科学通讯

1951

8

庄巧生

中国作物育种方法的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1961

社会任职

编辑

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作物学报》主编,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

获奖记录

编辑
所获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1995荣获“何梁何利”奖 获奖
1995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获奖
198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
1986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六五”国家科技先进个人奖获奖
1985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获奖
1985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奖获奖
1984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获奖
1984北京市技术改进一等奖 获奖
1983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获奖
1978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获奖
1939并膺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 获奖
r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09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获奖
1990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获奖

人物影响

编辑

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奖时,便立即将所得奖金10万元港币捐献出来,支持冬小麦育种课题组。分别匹配资金设立了“庄巧生基金”,用以奖励作科所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研人员。以此为基础,在全国16个单位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面向国内基层,奖励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人物评价

编辑

庄院士几十年来在小麦科研育种事业上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为中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的卓著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韩长赋评) 庄先生胸怀祖国,心系“三农”,执著小麦一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士评) 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光明网评)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头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础。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他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编译多部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他一直把“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作为自己从事科学实验的座右铭。

下一篇 潘际銮

上一篇 於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