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 编辑
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苏联元帅(1944年),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联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是罕见的。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相结合。他在1943年后打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攻击战。而且作为政治委员出身的他,在激励士气、思想工作等方面有着朱可夫不可比拟的优势。
中文名: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
外文名: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
别名:科涅夫
国籍:苏联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日期:1897年12月28日
逝世日期:1973年5月21日
毕业院校:伏龙芝军事学院
职业:军事统帅、军事家
主要成就:2次苏联英雄称号7枚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展开
2次苏联英雄称号7枚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1枚胜利勋章
出生地:洛杰伊诺村
代表作品:《方面军司令员笔记》、《1945年》
军衔:苏联元帅
性别:男
1926年的科涅夫
内战结束后,科涅夫先在东部担任一个海岸步兵军的政委,后因红军大规模缩编,他调任莫斯科军区一个步兵师的政委。这期间,他与莫斯科军区司令员伏罗希洛夫有过多次工作接触。伏罗希洛夫对这位年轻师政委的精明干练留下深刻印象。1925年10月,伏罗希洛夫接替逝世的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担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不久后的一次军事工作人员会议上,科涅夫就加强部队纪律和秩序,以及提高战备发表了大胆而有原则性的讲话,使与会者深受触动。伏罗希洛夫称赞他说:“您是一位有战斗能力的军事委员。”并建议他改任军事指挥员。在这位陆海军人民委员的关心下,科涅夫在1926年进了红军军事学院的高级指挥人员进修班,开始了从一位政工干部向红军指挥员的转变。科涅夫并不满足于在进修班所学到的知识,他向上级申请进红军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次,他又得到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的帮助,后者下令让他离职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伏罗希洛夫在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期间虽犯有种种错误,思想保守僵化,特别是对红军内的“大清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关心年轻的指挥员,对朱可夫和科涅夫这些新一代杰出将领的成长和提拔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科涅夫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学院对他的评语是能胜任军级指挥。从学院毕业后,还是担任师长、直到图哈切夫斯基被枪毙掉,他才当上军长、集团军司令等一系列职务。在科涅夫成长为一位杰出统帅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人起了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苏军的杰出将领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1896—1937年)。国内战争中,科涅夫曾经在他的麾下战斗过。内战后,科涅夫在莫斯科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任职期间,乌博列维奇是军区的司令员。这位天才的苏维埃统帅在内战中战功显赫,和平年代也治军有方。他对部队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指挥干部的培养。在他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红军指挥员们,许多人日后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闻名于世的军事统帅,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科涅夫后来多次以崇敬的语气谈到乌博列维奇,称他是战前岁月中苏联的一位最杰出军事家,说在他领导下工作的这段时期,对自己受益匪浅。
1939年,科涅夫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成为候补中央委员。1940年,他晋升为中将,被任命为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员,成为红军的高级将领。1941年1月,他又被任命为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员。
在撤退中晋升
科涅夫
西方面军失败
危险的时刻,1941年9月
科涅夫
朱可夫施恩
当时,中央委员会派遣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元帅的调查团前去西方方面军司令部。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俨然以最高统帅的语气训斥科涅夫,科涅夫据理力争,就因为苏军防御的战争形态问题,伏罗希洛夫和科涅夫大吵了一架,正巧,因为科涅夫派给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部队没能及时来到维亚基玛地区,苏军没有向德军侧翼进行反突击,致使该地区沦陷。(参见罗科索夫斯基回忆录,此役中罗科索夫斯基作为没有部队的光杆司令,差点被德军俘虏)。伏罗希洛夫元帅一气之下,要将科涅夫送上军事法庭,这时,朱可夫来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亲自打电话向斯大林说,采取这种极端手段无助于挽救局势,他在白俄罗斯军区工作时了解科涅夫,此人聪明能干,是块当方面军司令员的料。他建议留下科涅夫给自己当副手,斯大林考虑之后对此表示同意。
按照罗科索夫斯基的回忆,当罗科索夫斯基率第16集团军司令部冲出维亚基玛后,来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汇报没有部队的情报,当时,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元帅也在方面军司令部,罗科索夫斯基亲眼目睹了伏罗希洛夫对西方方面军领导人的训斥,这也激起了科涅夫、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方面军政委)和格尔曼·卡皮托诺维奇·马兰金(方面军参谋长)等人的一致反击,就在双方群骂之际,伏罗希洛夫找来了朱可夫,宣布朱可夫为新任西方方面军司令,然后朱可夫就对罗科索夫斯基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
加里宁反攻战
科涅夫
苏军莫斯科反攻的目标是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但此时苏军还没有强大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无法断敌退路;炮兵力量也不足,在突破敌军防御时困难重重。因此朱可夫和科涅夫两军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虽将德军击退150公里,但未能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也未能把战线重新推回到斯摩棱斯克,但他们所部不间断的顽强进攻,仍然收到了效果:德军的中央战线摇摇欲坠,希特勒统帅部慑于苏军在中央战场显示的强大作战威力,不敢将德军1942年的主要攻势指向这一方向,而是企图在南线取得决定性战果。
抗命又坐冷板凳
1942年夏季,德军在南方重新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紧急将朱可夫召回莫斯科,任命他为最高副统帅,让他去应付南线的危急形势。朱可夫推荐科涅夫接替他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一职。科涅夫在重掌西方方面军后,按照斯大林和朱可夫的部署,指挥部队在阴雨连绵中继续对中央战场的德军猛攻,使之陷入无尽苦战之中,无法抽调大军去增援斯大林格勒。但是,苏军在连续强攻德军的坚固防线中,也遭到了很大伤亡,这给方面军司令部招来了批评。1943年3月,科涅夫被调任西北方面军司令,由于他接受了前一时间的教训,不愿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反攻,斯大林大怒,再次撤了他的职,将他后方任二线的草原军区司令。
从替补到主力
科涅夫
1943年7月,德军向库尔斯克凸出部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德两军都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精良的武器,以期一决胜负。德军的意图是从南北实施强大的对进突击,合围据守该凸出部的苏联最精锐的两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和瓦杜丁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为此集中了90万兵力,27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在北线进攻的是德军后起悍将莫德尔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部队,共有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南线进攻的是德军老牌名将曼施泰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部队,拥有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两个方面军拥有133万人,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00架飞机。它们背后还有作为苏军战略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它拥有58万人、164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5日,德军开始了这场代号“堡垒”的强大攻势。北面的莫德尔在第一天就以900辆坦克向苏军疯狂突击,但他当面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兵力充足,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和坐镇在此的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在苏军将领中最能征善战,因此苏军的防线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但拥有更强大装甲力量的曼施泰因在南面出动了3个坦克军的1200辆坦克,以凶悍的党卫军坦克师做先锋,展开了更猛烈的攻势,他当面的瓦图京部队实力不如罗科索夫斯基部队,而且瓦杜丁错误地让第1坦克集团军放弃机动性,分散迎战德军,当德军转移战役主攻目标时,瓦图京已经无法集中坦克可以阻挡德军的进攻了,在这最危急时刻。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下令科涅夫率领草原方面军的两支主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立即驰援瓦杜丁。科涅夫早已预见及此,命令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提前作好了准备。苏军最高统帅部一声令下,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立即日夜兼程,火速赶往前线,在7月12日到达普罗霍罗夫卡,与德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党卫军“帝国”坦克师、“骷髅”坦克师、“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师的200辆坦克遭遇。罗特米斯特罗夫是位智勇双全的战将,他知道苏军T—34坦克在远距离对射中不敌德军的“虎”式坦克,于是下令全军勇猛冲击,与敌展开近战。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7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开足马力全速前冲,楔入德军坦克的战斗队形,与之展开近距离混战。虽然苏联损失的坦克是德国的倍数,但德国坦克兵由于数量不足却被迫先撤出了战场。这场翻天覆地的坦克大战,后来被科涅夫称之为“德国坦克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
科涅夫在战场上的真正声威是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建立的。他的部队不仅在关键时刻使德军打赢这场会战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且在战役反攻的过程中解放了号称乌克兰第二首府的哈尔科夫。这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战功,因为当时他的坦克等技术兵器因为主要拿去支援了瓦图京,剩下的数量是不多的。当他在半夜用电报机叫醒斯大林,略显激动的告诉斯大林这一消息时,斯大林命令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以224门礼炮齐放20响,庆祝红军的这一重大胜利,这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首次鸣放较高等级的礼炮(此前的礼炮是以124门火炮鸣放12响)。库尔斯克会战成了科涅夫命运的转折,战役结束5天后,他获得大将军衔。朱可夫后来回忆道:“战争初期,斯大林对科涅夫的态度是不好的,多次撤去他的方面军司令职务。可是后来由于科涅夫指挥草原方面军有方,接二连三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和成功时,斯大林发现科涅夫很会打仗,于是就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突破东方壁垒
1945年的科涅夫
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了第聂伯河会战,以中部和南部两大战场的7个方面军在1000至12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实施进攻,目标是击溃当面德军,强渡第聂伯河,粉碎德军退守这一天险抵抗苏军的企图。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前进迅速,胜利解放了200年前彼得大帝与瑞典军队决战的名城波尔塔瓦,并在9月24日夜间渡过了第聂伯河,然后继续向前发展进攻,进展神速,以致最高统帅斯大林对在第聂伯河桥头堡受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进行了严厉批评,指责他行动不坚决,并拿科涅夫给他作榜样。为了让他们获取占领基辅的荣誉,总参谋部甚至不让态势更有利的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向南进攻基辅。瓦杜丁在总参谋部的关照下迅速更变部署,终于突破了德军防线,收复了苏联第三大城市——乌克兰首府基辅。
冰原血屠夺帅
科涅夫元帅
把曼斯坦因送回老家
元帅科涅夫在研究战局,旁边是扎哈洛夫
消灭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乌克兰战役结束时,由于瓦图京大将于1944年4月15日被乌克兰游击队打死,暂时接管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朱可夫判断失误,在卡梅涅茨-波杜尔斯基口袋战役让德国坦克第一集团军完整的从包围圈跑掉而被斯大林免职,而战功显赫的科涅夫元帅奉命把两个方面军合并为一个新的部队。这时的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是苏军最强大的方面军,兵力达120万人,拥有20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250架飞机。科涅夫的下一个目标是粉碎德军最强大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有90万人,900辆坦克,700架飞机。在苏德战争中,这还是红军首次单独以一个方面军对德军一个集团军群,这表明红军的威力在战争过程中得到极大提高。7月14日,科涅夫发动了史称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的攻势。科涅夫在这次战役中再次显示了他的能攻善战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他大胆地将方面军编成内9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对敌形成强大优势。进攻开始后,苏军步兵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经英勇奋战在德军坚固防御体系上打开了一条长18公里、宽4—6公里的突破走廊。这样狭窄的走廊本来并不适合坦克部队进入,应等待步兵将其向两翼扩展后,才能投入坦克兵团发展攻势,但拖延下去德军就有调来援军反击的可能。
科涅夫当机立断,下令近卫第3和第4两个坦克集团军立即投入进攻。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雷霆万钧地进入突破口后,德军的防线迅速崩溃。科涅夫的大军横扫当面德军,仅在7月份的作战中,就毙、伤、俘敌20余万,彻底打垮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并且跨过维斯瓦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尽管苏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但老练的科涅夫仍然在进攻中有意地保存了预备队近卫第5集团军的实力,没有让它过多地卷入交战,直到抵达维斯瓦河后,才将这支最精锐的部队投入战场,结果德军尽管出动了强大兵力,甚至首次动用了最新型的“虎王”式坦克,对苏军的桥头堡反复发动进攻,却始终未能消除苏军的登陆场。
双雄竞标克柏林
科涅夫1945年在前线
科涅夫的方面军向前长驱直入,与朱可夫的方面军一起,在23天中向前神速挺进了600公里,扩大突破近1000公里,渡过奥得河并在对岸占领了战役登陆场。在23天的作战中,仅乌克兰第1方面军就俘敌官兵43000人,歼敌15万余人,缴获300多辆坦克和200多架飞机。科涅夫在神速的进攻中,还以巧妙的机动完整地夺取了西里西亚工业区,这是欧洲居鲁尔区之后的第二大工业区。他的大军越过奥得河后并未停息,而是一鼓作气地又打到尼斯河,与朱可夫大军一起对德国首都柏林形成威逼态势。
科涅夫
消灭中央集团军群
科涅夫
胜利的荣耀
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为红军指挥员们庆功的盛大招待会。在卫国战争中立下战功的红军将领们荟萃一堂,大厅中将星耀眼,勋章闪烁。莫洛托夫代表党和政府发表讲话,他向全场提议为红军光荣的统帅们干杯。他最先提到朱可夫元帅,称赞他的名字是与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解放华沙和攻克柏林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场报以熟烈掌声后,莫洛托夫第二个提到的就是科涅夫元帅,他提议向乌克兰战役的英雄、布拉格的解放者祝贺,“科涅夫的军队与朱可夫元帅的军队一起冲入柏林!”与会者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战争期间苏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命令中,朱可夫与科涅夫两人的名字是最经常并列的。
二战胜利后,在克里姆林宫的军事会议上讨论胜利阅兵时,斯大林提出由科涅夫元帅主持阅兵式。但科涅夫拒绝当阅兵总指挥,说自己不是骑兵,宁愿在本方面军的排头步行走过红场。
科涅夫纪念邮票
斯大林逝世以后,科涅夫再次活跃起来,他担任华沙公约三军统帅到1960年卸任,并从第一线退休,在1961年至1962年他又回来担任苏联驻军东德司令,接着在盛大欢迎典礼里,接受担任考核将军们的“苏联国防部”新职务。
科涅夫是苏联红军里最受人钦佩的众多军事偶像之一,直到1973年他去世为止;身为苏联元帅,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伊万·科涅夫最后葬在众多苏联最伟大的英雄人物们长眠的地方——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科涅夫可以说是在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被朱可夫解救和提拔上来的,但科涅夫和朱可夫的矛盾也是公开的,这里面有他们两位对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不同见解,但更多的是两个个性很强的军人的碰撞的结果。朱可夫元帅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但他性格中的一个重大缺点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有时没有注意尊重别人的感觉,他很难容忍部下的不同见解。由于朱可夫的杰出历史功绩,他的这些缺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但这不包括个性同样很强的科涅夫,即使在朱可夫元帅的威望处于最顶峰的时期,科涅夫也从不讳言对朱可夫的某些行为的不满。
这两位名将关系产生裂痕的原因当然是在著名的柏林战役中,由于斯大林偏袒有苏军“胜利的象征”称号的朱可夫元帅,这使得科涅夫当时对朱可夫的看法带有了成见。不过这反过来使得科涅夫有机会表达他的性格中十分光彩的一面,如果不提到这点,对他是十分不公平的。那是在1946年,斯大林打算清除在军队中具有太高威望的朱可夫元帅,当时在全体军队高级将领出席的会议上,斯大林向大家出示了有关朱可夫在军队中密谋组织反党组织,阴谋夺取国家权力的“证据”,经历了30年代的大肃反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朱可夫(左)与科涅夫(右)一同侦查敌情
晚年科涅夫
赫鲁晓夫在电话那头强硬地说:“你想干也罢,不想干也罢!反正文章都得用你的名义发表!” 一次在街上巧遇科涅夫时,朱可夫冷冷地对他说:“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请为我写一篇辟谣文章!”科涅夫回答道:“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这是党的决定,在我们国家这就是法律。”
将军们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但在政治斗争领域却一筹莫展,最后彻底沦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据著名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的描述,斯大林在战争期间懂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决不让各方面军司令受屈,而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威信,并将他们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使他们免遭党内官僚的侵扰。但与斯大林不同的是,赫鲁晓夫并不善于倾听将军们的意见。
科涅夫在职时坚决反对大幅裁减军队,反对只顾发展战略火箭军而牺牲其他军种。赫鲁晓夫曾在会上冲科涅夫高声尖叫:“你为什么不在文件上签字?部长都已经签了!”科涅夫回答说:“我不会签字,我有自己的看法。”在他们的一次谈话中,赫鲁晓夫气急败坏地说:“我会让你低头服输!”
1961年,民主德国在动荡局势下开始修建柏林墙,赫鲁晓夫当时就放言说:“应该立即采取武装行动。”从而导致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急剧紧张,双方坦克在弗里德里希大街面对面对峙了一昼夜。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赫鲁晓夫才想到了科涅夫。时任美国驻欧洲陆军总司令,正是当年和科涅夫打过交道的布莱德利将军。当科涅夫飞抵柏林后,双方的坦克很快都撤了下来,一场大战危机烟消云散了。
1962年,赫鲁晓夫授意剥夺科涅夫元帅的权力。这并不是科涅夫见识政治无情的极致。当年在军事法庭受审期间,在对告密证据进行审查时,科涅夫目睹了从前对他的大量告密文件,而这些告密者竟是被他视为最亲密的伙伴和战友的人,这恐怕是令科涅夫元帅终生遗憾和失望的事情。
晚年的科涅夫
1967年12月28日,在科涅夫70大寿的庆祝仪式上,朱可夫与科涅夫见了最后一面,这成为两位元帅和解的标志。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维奇·西蒙诺夫在书中描写了此次相会:“命运是如此地安排,戏剧性地把他俩彼此长久分隔。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到更遥远的过去,战火硝烟却戏剧性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在人民缅怀战争岁月的时候,他们俩的名字比其他人更频繁地并列在一起!”这是元帅们的黄昏,几年之后,两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
科涅夫获得的荣誉
科涅夫一生荣获苏联英雄称号2次,列宁勋章7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2枚,红星勋章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1枚,荣誉武器1件。著有:《1945年》,莫斯科1970年第2版;《方面军司令员笔记》,莫斯科1972年版。
1973年5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马尔基安·米哈伊洛维奇·波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