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永苏 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微生物药与生物技术药物学家、肿瘤药理学家

甄永苏甄永苏

甄永苏,1931年11月10日出生于广东台山公益埠,籍贯广东开平,汉族,中共党员,微生物药与生物技术药物学家,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甄永苏于1949年—1954年就读于中山医学院,毕业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54年—1962年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1962年—197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8年—198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1979年10月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与实验治疗学系作访问学者 ;1981年—198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作访问学者 ;198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86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甄永苏主要从事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甄永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台山

出生日期:1931年11月10日

毕业院校:中山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抗体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籍贯:广东开平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编辑

1931年11月10日, 甄永苏出生于广东台山。

1943年,入读于台山县风采中学。

1945年,入读于恩平县立中学。

1946年—1949年,就读于广东省立越华中学。

1949年—1954年,就读于中山医学院,毕业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1954年—1962年,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

1962年—197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年—198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979年10月,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与实验治疗学系作访问学者。

1981年—198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作访问学者。

198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86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甄永苏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甄永苏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与开发(争光霉素、光辉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力达霉素等);据2023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网站显示,其主持研制的平阳霉素已在临床应用30余年,用于治疗头颈部鳞癌等。平阳霉素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博安霉素为临床治疗肿瘤药物。从事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研究,创建“精原细胞法”并应用于药物筛选,发现新型抗癌抗生素C-1027(力达霉素);建立以“核苷转运”作为靶点的筛选方法,寻找和研制新型抗肿瘤生化调节药物。从事抗肿瘤抗体靶向药物药物研究,探讨抗体偶联药物以及配体偶联药物的高效化、多靶化和分子小型化。

据2023年3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显示,甄永苏已主持筛选了近10万个微生物菌株样品,找到抗肿瘤抗生素30余种,对以下6种进行了研究开发。①争光霉素:其领导的研究组从中国土壤中找到了该抗生素的产生菌并确定其产物的抗肿瘤效果,与生产单位合作于1970年研制成功国产的博莱霉素(争光霉素),于1971年通过鉴定投产;②平阳霉素:是中国国内外首次开发,平阳霉素是单一组分A5。于1978年通过鉴定投产,收载于中国药典并被选为国家基本药物;③光辉霉素:从中国土壤微生物中找到的抗肿瘤物质,于1971年通过鉴定投产;④博安霉素:对裸鼠异种移植的人体癌瘤有疗效。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临床研究确定对头颈部鳞癌、淋巴瘤等有较好疗效;⑤力达霉素(抗癌抗生素C1027):是利用自行创建的“精原细胞法” 进行大量筛选所发现的新型烯二炔化合物;⑥云南霉素:采取新的筛选路线与方法,发现了新结构的抗肿瘤抗生素云南霉素。

甄永苏根据肿瘤细胞核苷酸合成过程的特点和化疗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以“核苷转运”作为肿瘤化疗靶点,利用核苷转运抑制剂增强抗癌药物疗效的新策略。首次证明核苷转运抑制剂潘生丁可增强抗代谢药的抗肿瘤作用,指出抗代谢药与核苷转运抑帝旷剂联合使用的重要性;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对潘生丁的敏感性与细胞生长期密切相关,两性霉素B可使不敏感细胞恢复敏感性;提出了以“核苷转运”为靶点,研制新型药物。建立了检测方法,筛选了大量天然来源的样品,发现绿茶多酚、丹酚酸A、大黄素以及霉菌产生的C3368一A、C3368一B等有抑制核苷转运活性,可增强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并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抗药性。

学术论著

据2023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网站显示,甄永苏已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共同主编有关抗体工程药物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专著5部

出版时间

专著名称

出版社

2002年

《抗体工程药物》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年

《糖类药物研究与应用(精)/生物药物研究与应用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发明专利

据2023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网站显示,甄永苏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8年

国际抗肿瘤抗生素学术会议

俄罗斯

2006年

第一届抗体靶向药物研讨会

深圳

2007年6月

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青岛

2008年12月

2008年医学前沿论坛暨第二届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

深圳

2009年4月

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昆明

2010年10月

2010医学科学前沿暨第三届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

成都

2011年4月

2011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南京

2011年10月

2011医学科学前沿暨第四届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

福州

2011年11月

2011年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第三届国际药物警戒与药物安全学术会议

长沙

2012年7月

2012医学科学前沿暨第二届个体化治疗与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趋向研讨会

深圳

2012年11月

第三届中国工程前沿青年研讨会

北京

2012年12月

2012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第五届分子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研究和应用研讨会

天津

2013年4月

茶叶保健功能评估和茶市场发展战略咨询项目研讨会

杭州

2013年5月

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洛阳

2013年11月

2013医学科学前沿暨第六届分子靶向药物与肿瘤免疫学研究及应用研讨会

广州

2015年10月

第七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论坛

合肥

2016年11月

2016医学科学前沿暨第四届个体化治疗与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趋向研讨会

广州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争光霉素

全国科学大会奖成果奖

1982年

平阳霉素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995年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997年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勉励学生

甄永苏勉励学生要力求做到三个“I”:Industrious、Informed、Innovative,即勤奋、博学、创新。他希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能够做到不厌其烦,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对科研报告抱着严谨务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主张提升表达能力,精准表达信息,写好科研报告。要求学生严守科研道德,告诫学生杜绝虚假、拒绝剽窃,防止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犯错误、走弯路。

指导学生

据2023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网站显示,甄永苏已指导培养博士生69人,硕士生17人。

学术讲座

时间

讲座名称

合作院校

2019年10月

“食管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新乡医学院

2019年11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讲座

开平市达德小学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6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人事部

1988年

“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3年

“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1997年

北京市先进教师

200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08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88年—199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1993年—199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2003年

江门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生物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单克隆抗体(抗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药学类)》主编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副主编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会荣誉主任委员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甄永苏的父亲甄兆仁是在新昌和公益两地开业的牙科医生。因医术高超,乐善好施,在故乡声名远播。母亲余瑞英善良淳朴,勤俭持家。他的父母重视教育,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三儿三女都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

婚姻家庭

1955年,甄永苏与陈妙兰结婚,陈妙兰是肿瘤病理学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领导组常务副组长等。

人物评价

编辑

“甄永苏是中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在抗肿瘤抗生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六十余年来,您怀着对科学探索的求知愿望,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发掘出一个又一个来源于大自然的宝藏;您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以非凡的毅力与恒心,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不懈求索。”(中国工程院评)

“一个有大成就的人,总是和他宽广的胸怀、坦荡的气度形影相随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做事先做人。甄院士(甄永苏)在践行‘勤奋、敬业’的同时,也一直努力修炼着座右铭中的‘乐群’。正因为他具有深厚的素养与高尚的品格,使他事业的成功顺理成章,自然天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蔡年生评)

“甄永苏坚守在抗肿瘤药物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线68载,不懈求索、潜心耕耘,硕果累累、贡献卓著,是真正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当代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评)

“甄永苏热爱科学,工作勤奋,积极进取,治学严谨,真诚团结,为发展中国医药科技事业默默奉献。”(何梁何利基金评)

“甄永苏是中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研究的中坚力量。疾风知劲草,智者必怀仁。生命的起始宛若山间潺潺小溪,不免经历风浪乱石、急流险阻,只有像甄永苏这样真正勇敢坚定、胸怀大爱的灵魂才能在这崎岖不断的旅程中,坚守着对造福肿瘤患者和推进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的初心,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探寻追索科学真理,由涓涓细流成长为不断向前流淌的江河,汇入医学科技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汪洋大,奏响了科技报国的华丽乐章。”(《北京教育》评)

“甄水苏热爱科学,勤奋学刊,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事业心强;治学严谨,认真踏实;谦虚谨慎,诚恳待人。”(《科技之光:记杰出科技作家》评)

人物影响

编辑

设立基金

2019年,甄永苏在母校越华中学八十周年校庆上捐资20万元成立“越华中学甄永苏院士奖教奖学基金”,以鼓励师生勤教勤学。

竖立雕像

在广东江门,有一条以两院院士命名的道路:院士路。道路两旁设立了数十位五邑籍院士的艺术雕像,其中就包括甄永苏雕像。

下一篇 钟南山

上一篇 赵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