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 编辑

中国台湾导演、演员、制作人

李行李行

李行(1930年5月20日-2021年8月19日),Lee Hsing,原名李子达,出生于江苏武进,中国台湾导演、演员、制作人,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

1959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王哥柳哥游台湾》 。1963年,开始执导国语片,并执导了剧情电影《街头巷尾》 。196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养鸭人家》上映 ,该片获得第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67年,执导纪实电影《路》,该片获得第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1971年,执导剧情电影《秋决》 ,该片获得第1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77年,执导的励志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获得获得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79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早安台北》上映,该片获得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1983年,与胡金铨、白景瑞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大轮回》 ,他凭借该片获得意大利国际幻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该片入围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1989年,筹组成立“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被推选为首届理事长 。1994年,李行获得“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 。1995年,李行获得第32届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1999年,李行获得第5届香港文教传播联会之“千禧年演艺工作贡献奖” 。2006年,担任第51届亚太影展评审团主席 。2010年,执导舞台剧《夏雪》 。

2021年8月19日,李行因心肺衰竭病逝,享年91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李行

外文名:Lee Hsing

别名:李子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0年5月20日

逝世日期:2021年8月19日

毕业院校:台湾师范大学

职业:导演、演员、制作人

主要成就: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出生地:江苏省武进

代表作品:王哥柳哥游台湾、养鸭人家、汪洋中的一条船、早安台北、大轮回

星座:金牛座

人物经历

编辑

李行

1948年底,李行跟随父亲迁移至台湾。1949年2月, 转入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在校期间,他经常参加校内话剧社的演出,并担任导演;此后,他还参加的职业剧团的演出活动,并出演了《桃花扇》、《青春》、《匪窟》等话剧作品 。

1950年,参加了话剧《边城曲》的公演 ;同年,他还出演了话剧《党人魂》 ;11月,出演话剧《春满人间》 。1951年,出演话剧《永不分离》 。1952年,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同年,参演剧情电影《永不分离》;此外,由其参演的剧情电影《马车夫之恋》上映。

1953年8月,刚刚退伍一个月左右的李行开始担任台湾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公民教员,并兼任训育组长 ;同年,出演由潘垒编导的话剧《偷渡》 ;此外,还出演了话剧《以身作则》 。1954年,担任自立晚报文教影剧记者 ;同年,出演由袁丛美执导的剧情电影《罂粟花》 ;9月,申请进入中影担任基本演员,被拒绝 。

1955年,执导话剧《旧情难忘》 ;同年,与焦鸿英、田丰联合主演剧情电影《没有女人的地方》 。1956年,出演由文超执导的剧情电影《翠领长春》 ;同年,出演剧情电影《沈常福马戏团》 。1957年,担任剧情电影《情报贩子》的副导演 ;同年,担任犯罪电影《追凶记》的副导演 ;此外,还担任了爱情电影《水摆夷之恋》的副导演 。

1958年,担任剧情电影《血战》的副导演 。1959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王哥柳哥游台湾》,该片呈现了50年代诸如空旷台北市介寿路(今凯达格兰大道)、未开的台中市郊区与新店乌来等影像 ;同年,执导剧情电影《猪八戒孙悟空》 ;接着,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猪八戒救美》上映 ;此外,还执导了剧情电影《凸哥凹哥》 。

1960年,出演由宗由执导的剧情电影《音容劫》 ;此外,还执导了省政建设彩色纪录片《台湾地下水》、《台湾教育》 。1961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王哥柳哥好过年》 ;同年,自组"自立电影公司" ;此外,还执导喜剧电影《两相好》 。1962年,执导喜剧电影《金凤银鹅》 ;同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白贼七》上映 ;此外,还执导了剧情电影《王哥柳哥过五关斩六将》 。

1963年,开始执导国语片,并执导了剧情电影《街头巷尾》 ,后被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任命为主要导演;同年,执导剧情电影《新妻镜》 ;此外,还与李嘉联合执导了剧情电影《蚵女》,该片是台湾第一部自制彩色宽银幕影片 ,获得第11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 。

196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养鸭人家》上映 ,该片讲述了养鸭能手林再田抚育养女小月的故事 ,影片获得第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同年,首次与琼瑶合作,并执导了根据琼瑶言情小说改编的文艺电影《婉君表妹》 。

1965年,执导文艺电影《哑女情深》,该片改编自琼瑶原著“六个梦”中的一段故事“哑妻” ,影片获得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 。1966年,执导剧情电影《贞节牌坊》,同年,与李嘉、白景瑞联合执导战争片《还我河山》 ,该片获得第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发扬民族精神特别奖;此外,还执导了剧情电影《日出日落》 。

1967年,执导纪实电影《路》,该片获得第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1968年,执导由白蓝、陈甯合作主演的爱情电影《玉观音》 ,该片讲述了在有着封建思想的宋代时期,王秀秀与自己的表哥相爱,受到阻止的坎坷爱情故事,影片获得第15届亚洲影展最佳剧情片金禾奖、马尼拉市长特别奖 。1969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情人的眼泪》上映;同年,与胡成鼎、蔡东华、陈汝霖等人合组大众电影公司;5月4日,李行获得中国文艺协会颁发文艺奖章。

1970年,执导由甄珍、王戎共同主演的爱情电影《群星会》 ;同年,与李翰祥、胡金铨、白景瑞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喜怒哀乐》,该片为喜、怒、哀、乐四部短篇影片集 ;此外,还执导了由甄珍、李湘、柯俊雄联合主演的剧情电影《母与女》 ,该片获得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11月30日,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爱情一二三》上映,该片讲述了三个不同的爱情故事 。

1971年,执导由欧威、傅碧辉、唐宝云联合主演的剧情电影《秋决》 ,该片获得第1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72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风从哪里来》上映 ;同年,与白景瑞、李嘉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大三元》。1973年,执导文艺片《彩云飞》 ;同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心有千结》上映,该片根据琼瑶的小说改编;此外,还执导了由甄珍、秦祥林合作主演的爱情电影《婚姻大事》。

1974年,执导由邓光荣、甄珍搭档主演的爱情电影《鸥飞处》,该片根据琼瑶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人同时扮演三个身份不同的人物的故事 ;同年,香港“东方日报”老板马亦盛成立马氏影业公司,被委托担任制片业务;此外,还执导了剧情电影《海韵》 。

1975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吾土吾民》上映 ,该片入围第1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1976年,执导由秦汉、林凤娇、张艾嘉联袂主演的爱情电影《碧云天》 ,该片获得第1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同年,执导由秦汉、林凤娇搭档主演的剧情电影《浪花》 ,该片根据琼瑶的同名小说改编。

1977年,执导由林凤娇、秦汉、江明联袂主演的爱情电影《风铃风铃》,该片根据琼瑶的小说改编;同年,执导剧情电影《白花飘雪花飘》 ;9月18日,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秋决》上映,该片由傅碧辉、欧威、唐宝云联合主演 ,获得印尼电影艺人协会评选为最佳影片奖;同年,执导励志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该片改编自郑丰喜的同名自传,他凭借该片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该片获得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

1979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早安台北》上映,该片获得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中华民国分会第4届优良国际影片金炬奖、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1980年,执导由林凤娇、钟镇涛、李烈联合主演的传记电影《原乡人》,该片改编自钟理和的同名自传性作品 ;5月3日,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小城故事》上映,该片获得第3届金炬奖、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

1981年,执导由秦汉、林凤娇搭档主演的爱情电影《又见春天》 ;7月11日,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的传人》上映,该片由钟镇涛、林凤娇合作主演。1982年7月,获聘为世新大学电影科主任;隔月,因故请辞该职务。1983年,与胡金铨、白景瑞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大轮回》 ,他凭借该片获得意大利国际幻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该片入围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

1984年,担任“天下电影公司”总经理,并担任了爱情电影《玉卿嫂》的制作人,该片由张毅执导 ;同年,执导剧情电影《细雨春风》;3月,担任第7届优良创作短片及录像带金穗奖评审委员 。

1985年1月15日,与明骥、廖祥雄、陈豫等七人组成工作委员会,为奖励制作优良的政策性影片。1986年,执导由柯俊雄、邱淑宜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唐山过台湾》,该片入围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6月,出任第32届亚太影展筹委会秘书长。

1987年3月5日,决议参加美国电影学会主办的洛杉矶国际影展;4月30日,应第32届亚太影展筹备委员会主任林登飞之邀,担任亚太影展秘书处秘书长 ;6月1日,所领导的第32届亚太影展秘书处,计划以筹组国际评审团、举办亚太各国60年代佳片名人回顾展及正式学术论文发表会三方面来提升亚太影展的国际地位。

1988年,担任第11届金穗奖评审委员,并开始筹备电影教育学校 ;3月,担任佳乐小姐评审 。1989年5月17日,筹组成立“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被推选为首届理事长 。1990年,被推选为“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主席 。

1991年,担任金马奖执行委员会主席,并修订了执委会章程,更名为“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并积极寻求企业捐助。1992年1月6日,开始担任国家建设研究会文教建设研究组第八主题“辅导电影事业之发展”召集人。1993年,担任金马奖执行委员会主席 。1994年1月16日,李行获得“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 。

1995年10月,担任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委员;12月,获得第32届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1996年8月,开始担任长春电影节评审;10月,接任台湾电影文化公司董事长。1998年8月,担任长春国际电影节评审委员 。1999年8月31日,开始担任金马奖执行委员会主席 ;12月30日,李行获得第5届香港文教传播联会之“千禧年演艺工作贡献奖” 。

2000年1月19日,开始担任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主席;3月9日,不满遭中央电影公司泛政治化打压,辞去该公司董事职务。2006年,担任纪录片《百慧藏坤》的监制,此片讲述百岁人瑞画家陈慧坤一生之故事;同年,担任第51届亚太影展评审团主席 。2007年,担任“中华民国”红心字会荣誉理事长一职协助协会推广社会公益 。2010年,执导舞台剧《夏雪》,该剧改编自《窦娥冤》 。

个人生活

编辑

1955年8月6日,李行与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同学王为瑾结婚 。1956年6月30日,长子李显一出生 。1960年4月2日,女儿李显顺出生。1983年9月25日,女儿李显顺结婚。1984年1月15日,独子李显一在台北圆山饭店正式举行婚礼。1994年12月26日,李行的父亲李玉阶在南投逝世,享年95岁。1996年2月5日,独子李显一车祸去世 。1997年6月8日,李行的母亲李过纯华在南投逝世,享年95岁。

2021年8月19日晚9时55分,导演李行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

李行。人民视觉  资料图 李行。人民视觉 资料图

主要作品

编辑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0年

《夏雪》

舞台剧

1986年

《唐山过台湾》

电影

1983年

《大轮回》

电影

1981年

《又见春天》

电影

1980年

《原乡人》

电影

1979年

《汪洋中的一条船》

电影

1979年

《小城故事》

电影

1979年

《早安台北》

电影

1977年

《白花飘雪花飘》

电影

1976年

《浪花》

电影

1976年

《碧云天》

电影

1975年

《吾土吾民》

电影

1974年

《海鸥飞处》

电影

1974年

《海韵》

电影

1974年

《婚姻大事》

电影

1974年

《大三元》

电影

1973年

《心有千千结》

电影

1973年

《彩云飞》

电影

1972年

《秋决》

电影

1971年

《母与女》

电影

1971年

《爱情一二三》

电影

1970年

《喜怒哀乐》

电影

1970年

《群星会》

电影

1967年

《路》

电影

1967年

《日出日落》

电影

1966年

《贞节牌坊》

电影

1966年

《还我河山》

电影

1965年

《养鸭人家》

电影

1965年

《哑女情深》

电影

1965年

《婉君表妹》

电影

1963年

《蚵女》

电影

1963年

《街头巷尾》

电影

1962年

《王哥柳哥过五关斩六将》

电影

1962年

《白贼七》

电影

1962年

《金凤银鹅》

电影

1961年

《两相好》

电影

1961年

《王哥柳哥好过年》

电影

1960年

《台湾教育》

纪录片

1960年

《台湾地下水》

纪录片

1959年

《王哥柳哥游台湾 下集》

电影

1959年

《王哥柳哥游台湾 上集》

电影

1959年

《凸哥凹哥》

电影

1959年

《猪八戒救美》

电影

1959年

《猪八戒与孙悟空》

电影

1955年

《旧情难忘》

话剧

助理导演

时间

名称

类型

1958年

《血战》

电影

1957年

《水摆夷之恋》

电影

1957年

《追凶记》

电影

1957年

《情报贩子》

电影

监制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06年

《百慧藏坤》

纪录片

2005年

《龙眼粥》

电影

1998年

《征婚启事》

电影

1989年

《没卵头家》

电影

1984年

《玉卿嫂》

电影

1980年

《天好个秋》

电影

1980年

《美丽与哀愁》

电影

1973年

《心有千千结》

电影

1971年

《母亲三十岁》

电影

摄影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70年

《喜怒哀乐》

电影

参演话剧

时间

名称

备注

1957年

《儿心关不住》

王生善执导

1957年

《辛亥革命》

张英执导

1957年

《蓝狐狸》

唐绍华编导

1957年

《汉宫春秋》

/

1955年

《马车夫之恋》

唐绍华编导

1955年

《圣女妈祖传》

/

1953年

《以身作则》

/

1953年

《偷渡》

潘垒编导

1951年

《永不分离》

/

1950年

《春满人间》

/

1950年

《党人魂》

/

1950年

《边城曲》

/

/

《匪窟》

/

/

《青春》

/

/

《桃花扇》

/

参演电影

获奖记录

编辑
影视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22-9-92022腾讯在线视频金鹅荣誉/剧集“年度优秀制片人” 星汉灿烂·月升沧海获奖
2022-1-5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 获奖
其它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99第5届香港文教传播联会之“千禧年演艺工作贡献奖”获奖
1994“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获奖
1979第4届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中华民国分会优良国际影片金炬奖 《早安台北》获奖
1977印尼电影艺人协会评选为最佳影片奖《秋决》获奖
1969马尼拉市长特别奖 《玉观音》获奖
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95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获奖
1986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唐山过台湾》提名
1986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唐山过台湾》提名
1983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大轮回》提名
1980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早安台北》获奖
1979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小城故事》获奖
1979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小城故事》提名
1978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汪洋中的一条船》获奖
1978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汪洋中的一条船》获奖
1976第1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碧云天》获奖
1975第1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吾土吾民》提名
1972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秋决》获奖
1972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秋决》获奖
1971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母与女》获奖
1968第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路》获奖
1967第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发扬民族精神特别奖《还我河山》获奖
1966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 《哑女情深》获奖
1965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养鸭人家》获奖
1965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养鸭人家》获奖
亚洲影展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77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汪洋中的一条船》获奖
1969第15届亚洲影展最佳剧情片金禾奖 《玉观音》获奖

人物评价

编辑

李行电影的“健康写实主义”策略,首先表现在对台湾传统商业电影华而不实的虚假之风的一次反驳与背叛,他抛了当时武侠片、爱情文艺片中无病呻吟或低级庸俗的元素,吸收了一些先进的元素;其次李行电影的“健康写实主义”策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张扬以及对东方美学的深度挖掘,探索电影的民族化,表达对大地母亲的热爱 (《贵州大学学报评》)。他电影中的人物设置有着明显的导演个人意志表现,而这样的人物设置以及人物性格设置恰恰可以表现出李行电影的劝说性,甚至说是一种强迫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电影领域中书写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美学,和中国人的故事,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都无法避免的是“中国”。从他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中国、不一 样的文化,无论反思也好,追忆也罢,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说不完的话题 (《科教文汇》评)。

“台湾每一个很重要的电影风潮起来时,李导演都是领航者。”台湾著名电影学者焦雄屏说。

下一篇 李瑛

上一篇 严良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