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达 编辑
霍达,女,回族,1945年11月26日出生于北京,作家、国家一级编剧。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任北京市园林局、市文物局翻译。曾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76年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并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至1987年,出版中篇小说集《红尘》以及报告文学《绿叶的荣誉》《渔家傲》《万家忧乐》《起步于黄帝陵前》《小巷匹夫》等。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1997年,出版长篇小说《补天裂》,该作品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1999年8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5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搏浪天涯》。2010年,创作话剧《海棠胡同》。2015年,《补天裂》再版。2020年1月,出版游记作品《听海》。
中文名:霍达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45年11月26日
星座:射手座
毕业院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职业:作家、编剧、记者
代表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红尘 、补天裂 、海棠胡同、不要忘记她
主要成就:1991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籍贯:北京
回族经名:法图麦
政协职务: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常委
性别:女
政治面貌:无党派
1945年11月26日,出生于珠玉世家,自幼喜爱文学,并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中国历史。1961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话剧表演,后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长期在四机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
霍达
1976年,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现改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 1981年,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一级编剧;同年,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公子扶苏》。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年,出版中篇小说集《红尘》,该作品于1988年获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至1987年,集中创作发表了报告文学《绿叶的荣誉》《渔家傲》《万家忧乐》《起步于黄帝陵前》《小巷匹夫》等。其中的报告文学《万家忧乐》于1988年获第四届(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4年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1987年,创作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长篇小说》杂志分两期发表。全书50余万字,通过穆斯林家族“玉器梁”半个多世纪的命运兴衰,揭示了中国穆斯林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真实地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该作品于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9、1991年两度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8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之职;同年3月,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应邀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活动。1993年3月,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
秦皇父子
国殇
走近谷文昌
霍达文选(1-9卷)
未穿的红嫁衣 沉浮
霍达作品:红尘
霍达:补天裂
穆斯林的葬礼: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获奖女作家散文精品:天涯倦客
听雨楼随笔 抚剑堂诗抄
1997年,表现香港新界人民抗英斗争悲壮历史的长篇小说《补天裂》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北京和香港两地同时出版,该作品于1999年被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视电影总局评为建国五十周年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图书和优秀电视剧两个奖项,并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1999年,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4年,将自己的中篇小说《红尘》改编为话剧剧本;同年,该话剧作品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2005年,话剧《红尘》由国家话剧院演出,曹其敬导演,朱媛媛、韩童生、柏寒、刘佩琦、陈强等主演;同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搏浪天涯》,反映中国远洋渔业开拓者可歌可泣奋斗事迹。
2009年,当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在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2010年,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海棠胡同》,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剑男搬上舞台,宋春丽、郭冬临、杨立新、郭达等主演。
2015年,《补天裂》再版,新版由作者亲自操刀校订,以亲手搜集的千万字资料及百人谈话实录为基础,还原19世纪末“香港拓界”后各方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悲壮历史。
2020年1月,出版游记作品《听海》。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体裁 | 作品名称 | 时间 | 出版社/发表地 |
---|---|---|---|
短篇小说 | 《不要忘记她》 | 1976年 | |
《江州司马》 | 1981年 | 《文学报》 | |
《“合作家”轶事》 | 1983年 | 第3期《民族文学》 | |
《黑祸》 | 第12期《民族文学》 | ||
《马拉松宴会》 | 第2期《作品》 | ||
《保姆》 | 第5期《妇女》 | ||
《猫婆》 | 1985年 | 第5期《十月》 | |
《故人情》 | 第3期《女作家》 | ||
《门框胡同记事》 | 1988年 | 第1期《花城》 | |
《京韵第一鼓》 | 1989年 | 《文艺报》 | |
中篇小说 | 《动物园里的新鲜事》 | 1981年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
《追日者》 | 1984年 | 第6期《当代》 | |
《年轮》 | 1984年 | 第4期《民族文学》 | |
《秦台夜月》 | 1985年 | 第6期《人间》 | |
《红尘》 | 1986年 | 第3期《花城》 | |
《魂归何处》 | 1986年 | 第4期《女作家》 | |
《芸芸众生》 | 1986年 | 第5期《当代》 | |
长篇小说 | 《穆斯林的葬礼》 | 1987年 | 16、 17期《长篇小说》(季刊) |
《未穿的红嫁衣》 | 1994年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补天裂》 | 1997年 | 北京出版社 | |
小说集(中短篇小说集) | 《魂归何处》 | 1987年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红尘集》 | 1987年 | 花城出版社出版 | |
剧本 | 《公子扶苏》 | 1981年 | 第2期《花城》,1982年第2期《中外电影》 |
《我不是猎人》 | 1981年 | 第10期《电影文学》 | |
《鹊桥仙》 | 1982年 | 第2期《江苏戏剧》 | |
《飘然太白》 | 1982年 | 第3期《电视、电影、文学》 | |
《江州司马》 | 第6期《剧本园地》 | ||
《笔墨官司》 | 1983年 | ||
《保姆》 | 1984年 | 第3期《电视、电影、文学》 | |
《失落的明珠》 | 第10期《电影文学》 | ||
《鞘中之剑》 | 1985年 | 第10期《电影文学》 | |
《战斗在北平》 | 第2期《新剧本》 | ||
《年轮》 | |||
《秦皇父子》 | 1986年 | 第6期《新剧本》 | |
《红尘》 | 1987年 | ||
《海棠胡同》 | 2010年 | ||
《苍天圣土》 | |||
报告文学与散文 | 《石迹耿千秋》 | 1978年 | 《光明日报》 |
《他扑向太阳》 | 1981年 | 《艺术世界》 | |
《我站在长城上,倾听》 | 1984年 | 《 民族文学》 | |
《绿叶的荣誉》 | 1986年 | 《中国妇女》 | |
《渔家傲》 | 《报告文学》 | ||
《万家忧乐》 | 《当代》 | ||
《起步于黄帝陵前》 | 《延河》 | ||
《奇石记》 | 《旅游》 | ||
《大雅若俗》 | 《丑小鸭》 | ||
《小巷匹夫》 | 1987年 | 《 人民文学》 | |
《蝶岛情》 | 《华人世界》 | ||
《为了我心中那片净土》 | 《文学自由谈》 | ||
《国殇》 | 1988年 | 《当代》 | |
《民以食为天》 | 1989年 | 《中国作家》第4期,《报告文学选刊》第6期 | |
《搏浪天涯》 | 2005年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吴冠中》 | |||
《仰雪词馆主》 | |||
《烟雨文武庙》 | |||
《义冢丰碑》 | |||
《听海》 | 2013年 | 《十月》第2期 | |
文集 | 《霍达电影剧本选》 | 1983年 | 花城出版社出版 |
《霍达报告文学选》 | 1995年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霍达文集》(共6卷) | 1999年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天涯倦客》 | 2001年 | 广州出版社 | |
《未穿的红嫁衣, 沉浮》 | 2009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霍达文选》(9卷本) | 2010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霍达作品精选》 | 2013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诗词集 | 《抚剑堂诗词集》 | 2010年 | 线装书局 |
游记 | 《听海》 | 2020年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参考资料来源: )
补天裂
作者名称 霍达
作品时间2015-1-1
红尘
作者名称 霍达
作品时间2005-4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名称 霍达
作品时间2005-1
霍达文集
作者名称 霍达
作品时间1999-1-1
主题思想
创作观
由于霍达特殊的童年经历,使她对生命有了独特的感悟,她的小说就是她体验人生的再现。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时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流成河,而是把笔伸向了战争过后带给人的创伤这一创作领域,固有的回族血统又使她对回族人民的生存现状有了更深的思考,而对历史的喜爱又使她的小说经得住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验。
生命尊重
霍达的小说创作是基于历史和民族的基础上描摹现实人生,给予个体生命存在以人文关怀,体现了她思考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写作态度。她的小说内容体现着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霍达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同时也是带有她自身的影子的,她把对生命的不同体验都融入在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上。在她的小说创作中,能够感受到她对生命的尊重。
艺术特色
综述
霍达是回族作家,但她的创作题材范围却未局限于回族的生活,而是古今中外,均能撷取,表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其作品大气磅礴,具有史诗般的厚重,作品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激情充沛。在她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侠义色彩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感。 霍达擅长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因此人物的悲喜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结构特征
霍达在小说创作时从不刻意为形式而形式,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总是先有小说内容,随着内容的显现而彰显出独特的形式,同时又符合小说内容和情感走向,使小说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穆斯林的葬礼》和《未穿的红嫁衣》就是霍达的两篇在结构上比较突出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采用了两个时空同时进行的叙述方式,两代人的爱情悲剧同时进行。《未穿的红嫁衣》则把小说人物的一生浓缩为一天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紧张感,合起书来又可以回味无穷。
语言艺术
霍达在小说创作时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日常语言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霍达就是用普通的语言道出了平凡人的一生。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烘托人物心理,隐喻在她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表现的很出彩,用充满古典气息与诗情画意的“玉”和“月”来隐喻人物的一生。“玉”清透而高尚,隐喻着主人公的人格和抱负,“月”有阴晴圆缺,注定是一场人生的悲欢离合。掷地有声的短句体现出人物的正直,而无言的省略号又道出了内心的无奈。
霍达的小说语言往往采用日常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的方式,人物的对话往往是口语化,而当她以第三者的身份去写作时,又冷静地运用日常用语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口语式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同时又能彰显出生命的坚韧。
霍达在表现人物的情感时,善于选择符合人物情感流动的句子。长篇小说《补天裂》是霍达献给香港回归的礼物,霍达在该小说中塑造了文弱书生在面对国难时既可以忍辱负重,也可以奋起反抗,如爱国壮士一般:青筋暴起、剑眉紧锁、目眦欲裂。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霍达采用了符合人物内心活动的语言,用短句来表现作者和主人公强烈爱国的生命意识。
人物形象
霍达的作品中,不论是英雄形象,还是一些不能称之为英雄的人物,都用他们执着的信念去守候心中的信仰。为此,他们可以为了民族大义,暂时抛下自己的尊严,去隐忍地活着。
霍达笔下的女性形象除了像德子媳妇这样饱受摧残的女性之外,还有一种充满了朝气的女性,她们代表着这个社会的希望,是朝气蓬勃的一代,她们有知识、有信仰、有追求,精神世界是她们这一激进年代人的食粮,她们更愿意为自己而活。
影视类 | ||||||||||||||||||||||||||||||||||||||||||||||||||||||||||||||||||||
| ||||||||||||||||||||||||||||||||||||||||||||||||||||||||||||||||||||
文学类 | ||||||||||||||||||||||||||||||||||||||||||||||||||||||||||||||||||||
|
(参考资料: )
现代作家冰心:《国殇》的作者,听说是一位女作家,没有同她见过面,但我佩服她的勇气,她把半边天撑起来了。我向她致敬。 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
作家霍达 刘文韬 摄
现代文学作家刘白羽:一个中年女作家,能够有这样强大的驾驭历史、挥洒人生、驱使命运,写得沉雄浑厚、凝练典雅的创造力,达到了惊人地步,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艺术成就,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她在追求一种美,人生如果没有这种美,人生有什么意义?艺术如果没有这种美,艺术有什么意义?正是这种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我仔细品味著作者为什么掌握了这种美,我发现,作者是一个有自己美学观的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